基本信息
書名:下一站:中國
定價:39.00元
作者:陳季冰
齣版社:文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8074132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在這個世紀的人類曆史中,如果有一件大事注定要發生,那就是中國的再崛起。經曆瞭200年憂外患、彷徨求索和不屈奮鬥之後,古老的中華文明的復興將成為整個世界都必須認真麵對和適應的現實……
內容提要
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中,鑒於中國的疆域範圍、人口規模以及在曆史上曾經達到的文明高度,它的重新崛起遠不隻是這個東方大部的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大事件,它不僅關乎十多億炎黃子孫的命運,也將對全人類的福祉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復興的過程及其對世界而言的後果,一方麵取決於中華文明的內在價值體係和當代中國民眾及中國政治傢的智慧,另一方麵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世界對中國的態度:如果世界做好充分準備承認中國的重新崛起,並始終以寬容友善的姿態接納它、幫助它,那麼,中國復興的過程將會一片坦途,世界也將在這一過程中分享到極大的好處;相反,如果世界對中國的重新崛起充滿懷疑和恐懼,甚至一再地拒斥它,那麼,中國復興的過程必將伴隨著痛苦和挫摺,整個世界也將不得不同中國一起承受這個過程所帶來的不幸乃至災難。
目錄
楔子 “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
1.走齣“曆史悲情”
2.從“渴望被承認”到“身份自我確認”
3.認識世界,認識西方,認識自己
4.民族復興的精神準備
捲一 現代化的後一躍
章 現代化的精神曆程
1.穿越“曆史三峽”
2.現代化:精神內核與現實路徑
3.一個“後發”現代化的標本
第二章 改革需要再齣發
1.要務:自我改革
2.“精英責任”與製度改進的“推動力”
3.愈閤“社會的精神分裂癥”
第三章 新世紀“關鍵詞”
1.“和諧社會”、“利益集團”與民主政治
2.“以人為本”的民本敘事
3.“科學發展觀”提齣的兩大問題
4.“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社會”的中國路徑
第四章 百年現代轉型的後一環
1.一個誕生中的業主委員會
2.新聞自由、新聞規範與媒體的“社會共同體”
3.培育政治現代化的社會基礎
捲二 西方的“中國想象”
第五章 從伏爾泰的天堂到黑格爾的
1.“新加坡不在中國嗎?”
2.西方認識中國的五個階段
3.中國:西方自我關照的一麵鏡子
第六章 “唱衰中國”——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上)
1.“中國飢餓論”
2.“中國統計數字論”
3.“中國崩潰論”
4.“中國無關緊要論”
第七章 “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
1.經濟威脅
2.政治和軍事威脅
3.人口、資源、環境威脅
4.“中國威脅論”的理論基礎
第八章 另一個中國
1.鄭和的故事,一段曆史注腳
2.中國曆史上兩次不同尋常的遠行
3.現在,西方準備好瞭嗎?
捲三 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
第九章 知識精英的思想分化
1.“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之爭
2.“民族主義”與“天下主義”之爭
3.“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
第十章 對“改革之爭”的評價
1.“郎鹹平鏇風”與“改革之爭”
2.“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終結
3.不是嚮左還是嚮右,而是嚮前還是嚮後
第十一章 “民意”的轉嚮及其後果
1.“原罪”的密碼
2.社會對管製的需求
3.“新雙軌製”的罪與罰
4.“順應民意”的新一輪權力擴張
5.“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
捲四 通往文化重生之路
第十二章 政治與文化
1.當春節遭遇“聖·瓦倫丁節”……
2.“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
第十三章 古今中西之辯
1.“抵製聖誕節”與“棄龍”風波
2.古今中西,月亮哪個圓?
3.佛教的引進——整閤異質文化的一個成功先例
4.“帝國語言”的命運
第十四章 麵嚮未來的文化重生
1.餘英時:文化危機與文化重建
2.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3.許倬雲:中國文化突破與普世世界文化之催生
4.為中國文化的重生努力和祈禱
尾聲 上海神話
1.從巴黎到紐約
2.“世界之都”的中國輪廓
3.蘇州河以北……
4.鍛造麵嚮未來的“城市人格”
後記
作者介紹
陳季冰,1967年12月生於上海;1990年7月畢業於同濟大學熱能工程係,獲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第二學士);1992年78進入文匯報,曆任經濟部記者、編輯、財經新聞版主編兼經濟觀察專刊主編、經濟部主任助理;2002年1月離開文匯報,擔
文摘
序言
《下一站:中國》這本書,我是抱著一種探險的心態翻開的。它沒有給我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刻闆印象,反而像是一位老友在輕輕地絮叨,卻又字字珠璣。書中描繪的那些中國城市的脈搏,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是鮮活的、充滿人情味的。我仿佛能聽到上海老弄堂裏飄齣的吳儂軟語,聞到成都街頭巷尾的麻辣鮮香,感受到北京鬍同裏沉澱的曆史厚重。作者筆下的中國,不是單一的標簽,而是韆姿百態、矛盾而又和諧的統一體。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這個國傢的一些既有認知,看到瞭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故事,那些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書中那些關於城市發展、文化變遷的觀察,都非常細膩,而且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融入瞭真實的案例和人物訪談,讀起來既有啓發性,又不失趣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描繪,它們不是被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與現代社會巧妙地融閤,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這個概念的復雜性和包容性,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不斷演進的生命體。
评分當我拿起《下一站:中國》的時候,我期待的是一份關於現代中國的詳盡報告,關於經濟、科技、社會變革的深度剖析。而這本書,確實給我帶來瞭驚喜,但方式卻齣乎意料。它不是用冰冷的圖錶和數據來證明什麼,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和韌性的中國。作者巧妙地將個人經曆、曆史迴溯和對未來的展望融為一體,讀來有一種宿命感和使命感交織的體驗。書中對一些中國正在經曆的轉型期的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迴避問題,但也沒有沉溺於悲觀。相反,我從中看到瞭中國人民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作者對那些正在改變和塑造著中國未來的力量進行瞭深入的挖掘,無論是科技創新的浪潮,還是傳統文化的復興,都展現齣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由無數個細微之處匯聚而成。它不是一篇簡單的遊記,也不是一篇僵化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次關於一個國傢正在發生的故事的深刻對話,一種對未來的預判和期許。
评分說實話,我拿到《下一站:中國》的時候,對它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值。我曾讀過太多關於中國的書籍,大多要麼過於泛泛而談,要麼就偏重於某個單一的方麵,很少有能讓我覺得眼前一亮的。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它沒有給我那些“高屋建瓴”的理論,也沒有那種“一眼看穿”的結論。相反,它更像是在與我進行一場非常平緩、但卻充滿力量的對話。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描繪得有聲有色,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瞭中國大地上的種種景象,聽到瞭各種各樣的聲音,感受到瞭各種各樣的情感。書中那些關於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現齣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觀察,尤其讓我動容。它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善良,以及他們麵對睏難時的樂觀和堅韌。這本書讓我覺得,理解中國,不應該隻關注那些宏大的敘事,更應該關注那些構成這個國傢的無數個“小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夢想,他們的奮鬥。它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書,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産生共鳴和思考。
评分《下一站:中國》這本書,如同一扇被緩緩推開的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曾以為自己對中國已有所瞭解,但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流,洗滌瞭我腦海中那些固有的印象,展現齣一個更深邃、更復雜的中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些看似不相關的片段,卻又巧妙地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和節奏。我仿佛在迷宮中穿行,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新的驚喜。書中對一些中國社會現象的解讀,都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深入挖掘背後的原因,並引發讀者對自身和他人的思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文字中透露齣的那種人文關懷,他關注的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普通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希望。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人文精神的覺醒和傳承。它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每一頁都蘊含著作者的用心和思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新的意義。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過於宏大敘事的書籍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容易流於空洞。《下一站:中國》的齣現,無疑顛覆瞭我的這種偏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描繪瞭一個正在發生的中國。我仿佛置身於書中的每一個場景,與書中人物共同呼吸。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力量,能夠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細節,並賦予它們深刻的含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中國年輕人一代的描繪,他們身上所展現齣的那種創新精神和時代活力,讓我看到瞭中國未來的無限可能。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理解一個國傢,需要從最基層、最真實的生活齣發。它不是關於“中國”這個概念的抽象討論,而是關於“在中國”的人們的生活。它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的韌性、創造力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快速發展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是一次關於中國當下和未來的深刻觀察,它不是一篇簡單的記錄,而是一場關於國傢命運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