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第四次浪潮:當代中國文化思考與批判
定價:52.00元
售價:35.4元,便宜16.6元,摺扣68
作者:丁正耕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108034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63kg
這是新中國部對藝術思想進行批判而視界獨特觀點新穎想法非常大膽的書,並對“文化”的概念在中國進行瞭學理上客觀的定義。
該書對中國藝術界多年來公認的“創作先行,理論滯後”的問題進行瞭分析與批判,對影響與阻隔國傢高層與文化界創作情況信息勾通瞭解進行瞭成因解剖與根源追問;對未來中國文化趨勢與文化産業鏈的發展與建構提齣瞭建設性的建議;對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發展關係及國傢“軟實力”建構和文化、文明、宗教與戰爭諸問題闡述瞭作者的立場與觀點;對我國藝術界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藝術創作的學術本體原則進行瞭重釋,對形成目前我國藝術界魚龍混雜局麵的形勢展開瞭個人的視角批判;對我國高等院校中藝術類專業教育中的誤導與國傢文化安全問題闡明瞭作者個體的批判與參與性立場;對未來中國文化市場與發展、中國國民整體精神衰退根因形成,進行瞭預測與追問。
書中妙語驚異,藝術箴言頻頻呈齣。
可讀性、實證性、當代性、學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這部個人著述的靈魂。因為書中的觀點,是作者在30年藝術創作實踐、20年藝術事件經曆、10年來每年全國行走一次去畫傢畫室選稿,並在近50場全國高校“作為人文關懷的中國當代藝術”講座實踐中形成的。
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在行走中産生的書。
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錢與中國的當代藝術
一、對三種思想的重釋
二、中國藝術傢與窮人
三、二次波峰後的第四次浪潮
四、喪失自由的中國當代藝術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纔能成為真正的藝術精英
中國文化,怎樣整飭內抗力
一、作為同傢基本元素的傢庭及人格分離
二、個人力量與群體哀減
三、全球經濟危機使藝術更加明晰化
四、單一的文化很難救治傷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脈精神為支點的靈魂聖贊
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與文化的意義
一、對‘些事件的迴憶
二、藝術創庫:社會結構轉型的産兒
三、創作先行和理論的先天缺血使藝術批評兩極分化
四、中國藝術傢加快人文關懷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義
以德載物與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業性畫廊與新聞的介入使文化從社會中分離開來
二、中國當代文化語境白省的價值
三、營建造血功能,當代藝術發展的必須途徑
四、迴到現實,在沒有喜劇與悲劇的時代
五、文化,作為載體的有限性模式
中國文化,何時可以進行擴張
一、對二十年來中國現狀的迴憶
二、西方重大事件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三、中國文化將麵臨的國際化難題
五、建構藝術遊戲規則的必然性是當務之急
五、我們是否應該有相應的對策
六、對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的迴顧
七、中國文化,近階段很難進行全球化擴張
中國文化,繁榮背側的危境
一、繁榮而熱鬧的年代——2006
二、沒有文脈的中國當代藝術
二、立憲運動與“五·四”以來
四、市場經濟發展與文化中的功利主義
五、2006年,文化的繁榮與標準失衡
六、進一步,藝術大步走
震蕩與缺席·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思考與批判
一、是“牛皮”還是“牛”
二、中國藝術傢,依然很可憐
三、多元製帶來藝術的寬容
四、真正的先鋒藝術將成為時尚和媒體關注的熱點
五、批評傢的缺席導緻藝術規則的必然變革
六、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呼喚策劃人和遊戲規則的齣現
迷戀那黃金般的鞦陽
文化不可以誤導
我們現在還缺少什麼
一、國民整體精神的衰退與藝術規則的混亂
二、對理論缺席的剖析
三、從自衛反擊戰談國傢文化安全防範體係建構
中國文化,理想與夢想的不復性再現
關於藝術
後的歌唱
淺談新時期散文詩(藝術)及其精神
這就是定作
東方的神話
莊子、天子和錘子
作為個人和曆史敘述的中國當代藝術
永遠走在藝術中
走嚮底層
飄風在廢墟上的天國 跋
後記
影響未來中國繪畫藝術的81位藝術傢作品圖錄
丁正耕 1963年生於四川閤江,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當代藝術》總編、詩人、當代藝術批評傢、藝術活動傢,曾用筆名桑原、陌鞦、鞦陽、陌上草等和本名發錶齣版著述韆餘萬字,做過挑夫、理發員、泥木工匠、縴夫,曆任四十三軍某特務連戰士、中學教師、《蜀南風》詩
最近,我特彆關注瞭社會思潮的一些動態。感覺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聲音魚龍混雜,有時候反而讓人難以抓住重點,甚至會感到一種焦慮。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卻很少停下來去辨析其背後的邏輯,去審視那些貌似閤理的觀點是否經得起推敲。我一直在想,有沒有這樣一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種更具批判性的思維框架,讓我們能夠穿透錶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尤其是在談論文化的時候,這種批判性的審視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關乎我們如何理解自身的曆史,如何塑造未來的文化認同,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獨特的文化自信。
评分在閱讀一些關於中國社會發展的書籍時,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既擁抱進步,又不失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珍視?尤其是在麵對西方文化衝擊和全球化浪潮時,如何找到一條既能融入世界,又能保持文化主體性的道路?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思考這種平衡之道的觀點,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代中國在文化上的繼承與創新,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能夠指引我們如何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清晰地認識自我,並堅定地走嚮未來的分析。
评分我一直對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以及個體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選擇有著濃厚的興趣。感覺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曆史或社會發展時,容易將焦點放在宏觀的趨勢和結構上,而忽略瞭無數個體在這些洪流中留下的印記。那些被時代裹挾的普通人,他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情感和選擇,又如何在大的背景下摺射齣時代的特質?我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能夠捕捉這種細微之處的觀察,能夠深入到個體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希望,以及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過程。這種微觀的視角,往往能為理解宏觀的社會文化變遷提供更加生動和真實的注解。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和文化變遷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經濟騰飛的同時,文化領域也經曆瞭深刻的變革與碰撞。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那些層齣不窮的新現象、新思潮,它們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審視和迴應?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引導我深入思考的讀物,一本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看見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著作。我渴望那種能夠啓發我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灌輸知識的解讀,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洞察力的分析,能讓我對那些復雜而又迷人的文化現象産生更清晰的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我對當代中國文化的一些新現象,比如網絡文化的興起、青年亞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復興與演變,都感到非常好奇。這些現象既充滿活力,也伴隨著爭議,它們是如何形成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文化邏輯和心理動因?我渴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這些脈絡,並提供深刻解讀的讀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現象的羅列,更能觸及到這些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動因、社會結構以及思想觀念的變遷,從而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完整的當代中國文化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