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通解


陸永品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06-26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2942
商品編碼:2972651398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通解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通解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通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通解

定價:60.0元

售價:42.0元,便宜18.0元,摺扣70

作者:陸永品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1722942

字數:22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對於其人及著書年代,作者從《史記》等典籍中仔細尋繹,厘清作為《》(《道德經》)一書作者的與另一楚人老萊子及太史儋之間的關係,並以切實證據論證瞭《》和《莊子》這兩部道傢重要典籍孰先孰後的問題,一舉廓清學術界在這兩個重要問題上的誤解與歧見。
  2.本書據清人王念孫的考證,將曆史上真實存在、曾做過孔子老師並寫作瞭《》(《道德經》)一書的老聃李耳與後世道傢、神仙傢傳說的那位神話人物剝離開來;而今人僅憑主觀臆斷,在對其人的研究中所持的種種謬見,作者亦一一加以批駁,力求嚮讀者呈現齣一個真實可信的形象。
  3.在對其人其書的研究中,作者立足於以史證史,齣言立論必有所據,例對《》的成書年代,作者從《荀子》、《韓非子》、《呂氏春鞦》等典籍中尋找證據,而對曆代非古、疑古派的論斷加以批駁;猶如《》一書《道經》、《德經》的先後順序問題,作者從漢代河上公本、三國魏王弼注本以及曆代典籍對道傢“道”、“德”這兩個重要理念的論述中尋找證據,證明各代官定版本《》(道德經)的排列順序是正確的,而漢墓帛書《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排列不過一傢之言,並非版本,我們不能據此便可推翻舊論。
  注釋部分是本書的又一著力處,著者廣泛采擇王弼、陸德明、林希逸、俞樾、奚桐等曆代注傢的訓詁材料,同時亦十分重視現代學者錢锺書、陳鼓應等人的解釋,取精用宏,融會貫通,完整、準確地詮釋的基本思想,並兼顧普及與提高、知識性與學術性,十分適宜廣大老莊愛好者和學人的閱讀與參考。

 

內容提要


  《》(又稱《道德經》)一書的作者李耳上承中華文明初祖黃帝的思想,在群雄並峙、百傢爭鳴的春鞦末葉倡導“清虛”、“無為”,從而開啓瞭具東方特色的、輝煌的“道一元論”的道傢學說,在政治、哲學、思想、文化乃至文學、藝術諸多領域留下豐富的寶貴的思想資源,印行量在世界上僅次於《》,位居第二,僅此亦足以說明《》其書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響之深之巨。
  本書以王弼《解》、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經,兼采曆代注老、解老各傢之說,並吸納近年齣土的帛書各本之長,辨正析理,融會貫通,重在破除當前學界虛浮躁進、不務實證的不良風尚,以及兩韆多年來在研究領域歧見紛呈、莫衷一是的混亂局麵,以注釋、串講、今譯、評議等形式完整、準確地闡釋思想。在對《》原文的訓釋上,作者尤其注重參酌宋人林希逸《鬳齋口義》及近現代易順鼎、馬敘倫、高亨、陳鼓應等學者的成就,發前人所未發,是近年來研究的一部不可多見的力作。

目錄


作者介紹


陸永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196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一生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工作,自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有《老莊研究》、《司馬遷研究》、《詩詞鑒賞新解》、《莊子通釋》、《莊子選集》、《莊子選譯》、《莊子選評》、《唐宋詞選》(閤著),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先秦兩漢部分)、《俞平伯名作欣賞》,編選《俞平伯集》、《史記論文·史記評議》等,並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文摘


  
  前言
  是我國春鞦末年的哲學傢,在我國哲學史、美學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並有深遠的影響。在《通解》前言裏,擬談這樣四個問題:一是對道傢尤其對的看法,二是關於其人,三是關於其書,四是以及有關的問題。
  一
  對道傢尤其對的看法。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道傢是消極遁世的,儒傢是積極入世的。這樣看問題,過於簡單,也不符閤事實。對於儒傢,且不去說。就道傢而言,是道傢的始祖。司馬遷說:“,隱君子也。”(《史記·韓非列傳》)似乎給人的印象,是個隱士。其實並非如此。在《論六傢要指》中,司馬遷父子對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傢都進行瞭評論,唯獨對道傢給予很高的評價。其評價說:“道傢使人精神專一,動閤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序》)從此也說明,司馬遷父子都不認為是個消極遁世的隱士。說為“隱君子”,即閑居不仕之謂也。班固也給道傢以很高的評價,他說:“道傢者流,蓋齣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麵之術也。閤於堯之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漢書·藝文誌》)
  我們從《》書中,也能看到有許多催人奮進的思想。諸如頌揚謙遜退讓、勸人嚮善立德、要慈愛節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治人事天莫若嗇”等等,都錶現瞭關心國傢社會、勸導世人重視操行修養。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2章)。“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8章)。“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9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22章)。“道法自然”(第25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27章)。“物壯則老”(第30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33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第36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第41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44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第45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第55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第57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58章)。“治人事天莫若嗇……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第59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63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閤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颱,起於纍土;韆裏之行,始於足下”(第64章)。“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66章)。“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67章)。“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第68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69章)。“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第72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第75章)。“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第77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第78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79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凡此等等,即充分說明《》是一部催人奮進的著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自古以來,有識之士皆極為重視道傢。尤其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廣大的讀者更加重視道傢,甚至形成瞭老莊熱。就《》之書的發行量而言,除《》外,全世界《》(包括各種譯著)的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由此說明,不僅中國人民喜愛《》,全世界的廣大人民也酷愛。是全世界人民的先賢聖哲,寶貴的文化財富。
  二
  關於其人。
  司馬遷是給作瞭傳的,對於其人及其思想的傳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同時,司馬遷在《史記》本傳裏,也如實地記載瞭關於的兩種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鹿邑東)厲鄉麯仁裏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適周,曾問禮於。另一種說法是:“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閤而離,離五百歲而復閤,閤七十歲,而霸王者齣焉。’或曰儋即,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其實,太史儋的言論,與的思想,其中真僞是不難分辨的。對此問題,這裏暫且不談,留在下麵再作分析。
  在《史記》本傳裏,司馬遷除記載有關的兩種不同說法外,還附帶記載一條關於老萊子的傳說,即是:“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傢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然而,後人竟然根據司馬遷關於的不同記載和有關老萊子的記載,於是便對其人産生種種不同的說法。就其不同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即李聃,姓李,名耳,字聃,世稱老聃,著《道德經》,與孔子同時,曾為孔子之師。《禮記·曾子問》亦記孔子曾問禮於的事。《禮記》是漢代人編撰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選集,應當說對某些問題的記載是有其可靠性的。後代的許多知名學者,諸如陸德明、韓愈、王念孫、王先謙等都堅持司馬遷的記載和《禮記》的說法。
  二即太史儋,在孔子之後。清代學者畢沅等堅持此說。也有人認為有兩個,一個是教孔子儒學的,一個是著道傢之書的。此說是沿襲司馬遷本傳裏關於的兩種不同記載。
  三今天還有一種說法,把老聃、老萊子、太史儋閤為一人,即。
  以上三種不同說法,即使同屬於一種看法,其中也還有小的差異。因此,在此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再一一辨析瞭,隻就其中具有代錶性的說法作一些探討。為瞭便於研究問題,先討論後兩種看法,然後再研究種看法。
  先研究與太史儋的關係問題。
  與太史儋並非一人,這從司馬遷本傳的記載中,即可分辨得十分清楚。據司馬遷記載說:“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言。”又說:“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不難看齣,這裏說的是著《道德經》之,與太史儋毫無關涉。這是其一。其二,孔子問禮於,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纍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道傢之,是主張無為、無欲,去甚、去泰、去奢的。從答孔子問的這段文字裏,正體現瞭的這種思想。所以,著《道德經》的,不是太史儋。其三,從太史儋見秦獻公的談吐,可以看齣太史儋並非。太史儋見秦獻公時說的一段話,是說霸王之事,與的思想無共同之處,由此亦可見他與著《道德經》之並非一人。因此可以辨明,“或曰儋即”之說是錯誤的;“或曰非也”是正確的。有人列舉八條理由,論證太史儋即,是秦獻公時人。但是其立論,多齣於推理,尚且缺乏確鑿可信的史料,因此還不能證實太史儋即是。
  然而,有人根據司馬遷本傳的記載,認為秦以前有兩個:一個與孔子同時,一個與秦獻公同時。此說似有道理,符閤司馬遷記載的說法。《老聃年》一文,若從這個觀點立論,似可成立。
  再談所謂、老萊子、太史儋實為一人即之說,此種說法,更不能成立。太史儋並非著《道德經》之,上麵已經分辨清楚。老萊子並非著《道德經》之,司馬遷在本傳裏也講得頗為清晰。他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傢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是楚人,“老萊子亦楚人”,說明他們都是楚地人。司馬遷在這裏用一“亦”字,即錶明老萊子與實為兩人。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說:“太史公疑或為老萊子,故書之。”清代梁玉繩未細心研讀《史記》本傳,輕信張守節的說法,亦錯誤地認為“太史公疑或為老萊子”《史記誌疑》。
  西漢初年,陸賈《新語》的《思務篇》,雖殘缺不全,但其中有一段文字,不僅能說明與孔子同時,而且能夠說明與老菜子並非一人。這段文字是:
  是以接輿、老萊所以避世於窮(以下缺字),而遠其尊也。君子行幽間,小人厲之於士眾。曰:“上德不德”(以下缺字),虛也。夫口誦聖人之言,身學聖者之行,久而不弊,勞而不廢,雖未為君(以下缺字)已。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
  這裏把接輿、老萊(即老萊子)、、孔子四人相提並論,從此也說明與老萊子實為兩人。又據班固《漢書·藝文誌》載:“老萊子十六篇。”自注說:“楚人,與孔子同時。”從上述史料足以說明,與太史儋是兩個人,與老萊子也是兩個人。那種把、太史儋和老萊子三人閤而為一即的說法,並無史料可作佐證。至於有人把老聃與李耳分開,認為老聃和李耳是兩人,司馬遷錯誤地把他們閤而為一。此種說法,也沒有什麼曆史根據。
  還有一個關涉到其人的小問題,值得再談一下。《史記》有種版本本傳說:“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據王念孫經過詳細考證說:“史公原文,本作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姓李氏,在名耳之上;字聃作字伯陽,謚曰聃,此後人取神仙傢書改竄之耳……若史公以為周之伯陽父,則不當列於管仲之後矣。”(《讀書雜誌》)王氏的考證是可信的,“字伯陽”是後人據《神仙傳》所為。周朝的伯陽父與實為兩人,不應混為一談。
  下麵探討與孔子同時,曾為孔子之師的問題。我認為,說與孔子同時,曾為孔子之師,這是可信的。何以見得呢除以上所說的理由,還有秦漢以來、尤其秦漢以前的史料可作佐證。
  ,《韓非子》書中有《解老》和《喻老》兩篇,不言而喻,韓非是把《》視作古書來解釋的。韓非是戰國末年人,假若與戰國中期見秦獻公的太史儋為一人,韓非與相距隻有百餘年,他是不會把《》當作古書來詮釋的。
  第二,《呂氏春鞦》裏有三條史料可證。
  (一)《呂氏春鞦·貴公篇》說:
  伯禽(周公之子,成王封之於魯)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這則史料則說明,與孔子是同時代人。
  (二)《呂氏春鞦·不二篇》說:
  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即聃字)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這十人,是按其時代先後順序排列的,從此可以說明稍早於孔子。
  (三)《呂氏春鞦·當染篇》說:
  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東漢高誘注說:“此三人皆體道者,亦染孔子。”由此可以說明,曾為孔子之師。
  近人梁啓超在《評鬍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裏又認為,即使如《禮記》所記,孔子嚮問禮真有其事,這裏的是個拘謹守禮的人,與五韆言精神相反。因而他對其人産生瞭懷疑。其實,知禮,並非“拘謹守禮”,梁氏懷疑其人,進一步又懷疑孔子問禮於之事,顯然是主觀臆斷。
  第三,《淮南子·道應訓》有一則故事,亦能說明與孔子的關係。這則故事說:
  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孔子曰:“善哉!予得見此器。”顧曰:“弟子取水。”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子貢在側曰:“請問持盈。”曰:“益而損之。”曰:“何謂益而損之”曰:“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是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陋;代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施德天下,守之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嘗不危也。故曰:“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第四十二章說:“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在這則故事裏,孔子說“益而損之”雲雲,顯然這是引用的話。這則故事的結尾,又引用《》第十五章後三句作結。由此可見,漢初《淮南子》的作者,是把看作稍早於孔子,曾為其老師看待的。然而,宋代陳師道卻說:“世謂孔、老同時,非也。孟子闢楊、墨不及老,荀子非墨、老而不及楊,《莊子》(指《天下篇》)先六經而墨、宋、慎次之,關、老又次之,莊、惠終焉。其關、楊之後,孟、荀之間乎”“孟子闢楊、墨而不及老”,並不能說明不存在,這是十分明顯的道理。陳師道用簡單推論的方法來否定與孔子同時,認為在孟子與荀子之間,顯然也是不可靠的。
  更加離奇的是高誘的說法。《呂氏春鞦·仲春紀·當染篇》說:“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高誘注說:“伯陽,蓋也。”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於辨彆,這裏所謂的伯陽,既然是舜時代的人,自然不會是著《道德經》之。
  第四,司馬遷在《史記》本傳裏,按照與莊子的時代先後,是把排在莊子之前的。司馬遷非常明確地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之言”。揚雄在《法言·問道》捲裏,也是先論,再談莊子,而且把莊子視為的後學。揚雄說:“之言道德,吾有取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耳……或曰莊子有取乎曰少欲。”可見,有些的研究者,認為的齣生時代應在莊子之後,是缺乏曆史根據的。
  三
  關於其書。
  《荀子·天論篇》說:“有見於詘,無見於信。”這說明荀子是曾經看見之書的。
  從《荀子》、《韓非子》、《呂氏春鞦》等書對之書的稱引和訓釋,便可以說明之書在戰國時代已經廣泛流傳。1973年,又在我國長沙馬王堆漢墓裏發現帛書《》的兩種抄本。僅依這些史料和古籍,即足以證明五韆言之《》為所著。而後代有些研究者,可能是根據司馬遷對其人的不同記載,於是便對著《道德經》問題提齣種種懷疑。據宋代王十朋《策問·讀書疑信》說,懷疑《道德經》非為所著者,早是北魏的崔浩。南宋的黃震也說:“之書,必隱士嫉亂世而思無事者為之。異端之士,私相推尊,過為誣誕。”清代崔述步其後塵,也跟著懷疑《道德經》並非所著。十分明顯,這些話講得很隨便,都是信筆寫來,並未經過嚴肅認真地研究。
  下麵對之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齣不同的看法。我想這樣做,對弄清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一定的裨益。
  羅根澤先生認為,書“非在孔、墨以後不能産生”,理由是說:“書反對仁義,反對禮,反對尚賢,主張道,主張無為主義”雲雲。因此,他便下結論說《》“非在孔、墨以後不能産生”。我認為,這種看法不能令人信服。
  首先,羅根澤先生認為書反對仁義、反對禮、反對尚賢的問題,這並不能作為書“非在孔、墨以後不能産生”的理由。為什麼這樣說呢眾所周知,在《論語》裏,記錄許多孔子提倡仁義、講究禮的言論,同時也記錄瞭孔子“舉賢纔”(《論語·子路篇》)的主張。“舉賢纔”,正是尚賢思想的錶現,為什麼非說《墨子》裏有《尚賢篇》纔是尚賢呢盡管《論語》為孔子的門人後學編輯而成,但孔子帶領眾多弟子周遊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主張和學說,他的思想當時就傳

序言



通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通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通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