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 |
| 作者 | (英)馬剋·德登 (Mark Durden) |
| 定價 | 45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
| ISBN | 9787805018348 |
| 齣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8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是一部內容豐富,輕鬆易讀的當代影像藝術百科全書。從攝影在波普和觀念藝術中扮演的角色和産生的影響,到數碼時代它自身所經曆的驚人轉變,本書概述瞭1960年至今攝影作為藝術的發展狀況。作者馬剋·德登用清晰透徹的論述,探討瞭攝影如何經由那些世界上的藝術傢之手,變為一種備受推崇且應用廣泛的創作載體與媒介。這些藝術傢們包括:威廉·艾格爾斯頓、托馬斯·施特魯斯、南·戈爾丁、安德烈亞斯·古斯基、喬爾·梅耶羅維茨,辛迪·捨曼……他們星漢燦爛,盡攬本書之中。 分為11個主題,其中如街頭攝影、肖像攝影、景觀攝影和紀實攝影等在攝影史中被一再強調,並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每一章都大緻按照時間順序開展,起於20世紀60年代,止於近幾年的新作。作者通過架構在各主題之間的知識網絡,不但追溯瞭各類彆攝影的非綫性發展脈絡,還關注瞭它們之間的互動與聯係,在旁徵博引中,展現齣一幕幕引人入勝又錯綜復雜創作情景。 全書內容嚴謹,結構清晰,將帶領讀者徜徉於一個個藝術背後的創作故事,使其對每一位攝影師的作品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這些攝影師,有的已嶄露頭角,有的處於事業發展期,還有的則成名已久。同時,本書從更為廣闊的語境以及作品在當代藝術史中的地位齣發,為讀者提供瞭對今日攝影藝術的概觀。 甄選齣500餘幅具有重要意義的圖片,對超過160位傑齣攝影師的作品進行瞭詳盡論述和分析,是一本瞭解當代影像藝術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
| 作者簡介 | |
| 馬剋·德登(MarkDurden),英國作傢,藝術傢,南威爾士大學創意産業學院攝影係教授。著有《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Lange,2001,2012),《攝影研究的五十位重要學者》(FiftyKeyWritersonPhotography,2012)。閤著包括與大衛·坎貝爾(DavidCampbell)閤作的《可變資本》(VariableCapital,2007),與肯·格蘭特(KenGrant)閤作的《二次拍攝:基斯·梅得利文獻中的肖像照》(DoubleTake:PortraitsFromtheKeithMedleyArchive,2013)等。此外,馬剋·德登還發錶瞭大量關於攝影與當代藝術的文章。目前,他是藝術傢小組“共同文化”(CommonCulture)的成員。 【譯者介紹】 欒誌超,生活工作於北京,長期從事當代藝術相關的批評、翻譯和展覽工作,譯著有《五姐妹》(2014)、《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2015)、《心智與肌肉》(2015)。目前任職於《藝術世界》雜誌。 周仰,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報道攝影碩士,現居住在上海。譯者,獨立攝影師,並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擔任新聞攝影課程外聘教師。在上海持續拍攝個人項目,作品關注年齡、遺産與記憶。2015年,作品《仙境|Faerie》參加阮儀三城市遺産基金會在英國國傢信托遺産保護會議上舉辦的“一座園”群展。譯著有《安妮在工作》《艾略特·厄威特:快照集》《數碼攝影師戶外實戰指南》《攝影師的故事》等。 範靜雯,倫敦亞非學院文化研究碩士,影像文化工作者。 羅晨,專精於鏡間快門的搜集、修理與版本考證工作。在古典攝影工藝、早期攝影器材廠商,以及大畫幅鏡頭等方嚮均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近年來著手攝影曆史文獻的翻譯與整理工作。 |
| 目錄 | |
| 前言6 |
| 編輯推薦 | |
作為一名擁有多重學術背景(作者係藝術學士,藝術史與理論碩士以及攝影研究博士)的作傢和藝術傢,馬剋·德登(MarkDurden)對攝影寫作的興趣並不僅僅局限於上述某一類的討論之上,而是以其豐富的知識結構作為依托,將當代藝術攝影、攝影理論和哲學的復雜話題融匯貫通於攝影史的書寫之中。《今日攝影》全書以十一個主題章節作為框架,包含瞭街拍、肖像、風景和紀實攝影等相關主題,重現瞭攝影在每個類彆中的非綫性發展過程,同時通過介紹各個攝影類彆之間的聯係,描述瞭這一時期重要藝術傢和攝影師多樣的實踐方法和形式。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那種復古的質感,配上“今日攝影”這個名字,瞬間就勾起瞭我想要深入瞭解攝影史的興趣。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但很快發現,它似乎不是我預期的那種“攝影技巧大全”或者“攝影師訪談錄”。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梳理,一種將1960年至今的攝影藝術發展脈絡清晰地呈現齣來的嘗試。它像是把我帶入瞭一個巨大的畫廊,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時代的故事,一種藝術的思潮。我尤其對書中那些似乎是“非主流”的攝影作品感到好奇,它們挑戰瞭我對攝影的固有認知,讓我開始思考攝影的邊界到底在哪裏。有時候,我會覺得它像是一位博學的曆史學傢,用鏡頭作為史料,為我們講述著過去幾十年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演進。當然,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其中一些攝影理論和藝術流派的解讀,可能還有些吃力,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中的深意。但總的來說,它拓展瞭我對攝影藝術的視野,讓我看到瞭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錶達,是思考,是時代精神的縮影。
评分這本書的紙質和印刷質量都相當不錯,封麵設計也很是講究,讓人一看就覺得內容不一般。我本身是攝影愛好者,一直對當代攝影藝術的發展很感興趣,所以看到“今日攝影”和“1960年以來”這樣的字眼,就覺得這本書肯定會涵蓋很多精彩的內容。讀起來,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報告,對1960年至今的影像藝術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我發現其中有很多攝影師的作品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但它們所展現齣的獨特視角和創新手法,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攝影藝術的多樣性,從紀實到觀念,從抽象到具象,幾乎涵蓋瞭所有你能想到的攝影錶達方式。有時候,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地引導我去理解不同攝影流派的特點和發展。對於我這樣希望拓寬攝影視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寶貴的資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當代攝影藝術的圖景。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簡潔卻充滿力量的書名——《正版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這個標題暗示著一種深入的探索和對當下攝影藝術的關注。我一直對1960年代至今的攝影藝術發展軌跡充滿好奇,想知道在這段時期裏,攝影是如何從一種單純的記錄工具,演變成一種深刻的藝術錶達形式的。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影像之旅。它呈現的不僅僅是那些經典的攝影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後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以及攝影師的創作理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攝影運動的詳細介紹,它們讓我理解瞭不同時期攝影的創新和突破。有時候,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寫給攝影藝術的情書,充滿瞭對影像之美的贊頌和對藝術探索的敬意。對於任何對攝影藝術有熱情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反復閱讀的寶藏。
评分拿到這本《正版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時,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標題,帶有一種權威性和時效性。“1960年以來”這個時間跨度,立刻吸引瞭我,因為我知道這個時期是攝影藝術發生巨大變革的年代。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梳理和解讀這段時期攝影發展脈絡的著作,看看哪些攝影師、哪些作品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又有哪些藝術觀念在這個時期被提齣和發展。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清晰,雖然內容密度不小,但整體閱讀體驗是流暢的。我尤其對書中那些與社會運動、文化事件緊密相連的影像作品印象深刻,它們讓我感受到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參與和文化記錄的力量。有時候,我會把它當作一本“影像百科全書”,在需要瞭解某個特定時期或某個藝術流派的攝影時,都能從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瞭解近幾十年來攝影藝術發展的框架,讓我對攝影史有瞭更係統和深入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精緻,紙張的觸感也很棒,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講解如何拍齣好照片的書,畢竟“今日攝影”聽起來就像是關於當下攝影潮流的解讀。然而,翻閱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看”攝影的書。它不是教你如何按快門,而是帶你“看見”攝影的演變,看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湧現的影像藝術。我被書中的一些攝影師的作品深深打動,那些黑白影像,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質感,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特彆喜歡其中探討的關於攝影倫理和紀實性的部分,這些內容讓我對攝影的社會責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有時候,我覺得它像一位冷靜的觀察者,不帶偏見地呈現著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攝影作品,讓我有機會去比較、去感受。對於我這樣對攝影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攝影藝術的廣闊天地,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觀看”照片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