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發行的60張唱片(精)

無法發行的60張唱片(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音樂史
  • 唱片文化
  • 流行音樂
  • 音樂隨筆
  • 文化評論
  • 音樂故事
  • 懷舊
  • 音樂
  • 個人迴憶
  • 音樂鑒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15944
商品编码:2974205625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無法發行的60張唱片(精)
  • 作者:編者:(英)布魯諾·麥剋唐納|譯者:王博
  • 定價:128
  • 齣版社:中國畫報
  • ISBN號:9787514615944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5-01
  • 印刷時間: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256
  • 字數:280韆字

編輯推薦語

布魯諾·麥剋唐納主編王博譯的《無法發行的60張唱片(精)》搜集瞭世界流行音樂發展**那些未能順利發行的唱片,深入挖掘這些唱片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詳盡解析阻礙它們問世的原因。在本書列舉的錶演者和創作者名單中,你會發現不少耳熟能詳卻的名字。本書特彆邀請知名設計師與插畫傢為每張“不幸之作”重新設計瞭唱片封麵。這些迸發靈感火花的圖像仿佛重新點亮瞭歌麯鏇律與樂迷心靈之間的神秘通道,唱片的原初理念得以*完整地呈現。

內容提要

在閱讀布魯諾·麥剋唐納主編王博譯的《無法發 行的60張唱片(精)》之前,你可能並不知道以下事實 : Pink Floyd曾經突發奇想,打算發行一張不使用 任何樂器錄製的唱片;sex Pistols*具煽動性的唱 片其實並非Never Mind theBollocks;若你我能在 有生之年聽到Weezer的科幻搖滾歌劇.音樂的天堂一 定會是另外一種模樣。自毀前程的勃勃野心、樂隊內 部的騷亂紛爭、唱片公司的橫加乾涉,甚至歌手的突 然離世,種種意外造就瞭一大批隱秘而無法成就的唱 片。它們仿佛黑暗之中的珍寶,遺落在樂海深處,卻 擁有無法忽視的美麗。
     本書搜集瞭搖滾樂發展**那些未能順利發行的 偉大唱片,為你理清多舛命運、無休爭鬥與未知噩運 之間的脈絡,深入挖掘這些唱片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詳盡解析阻礙它們問世的原因。有些唱片的原初創 意*終成就瞭後來的經典之作,有些唱片卻隻能以盜 版的形式在歌迷之間秘密流通;還有些唱片即使曆經 艱辛,卻始終未能發行,讓人苦苦尋覓而求之不得。
    在本書列舉的錶演者和創作者名單中,你會發現不少 耳熟能詳卻又令人驚訝的名字:傳奇樂隊The Beatles與The Rolling Storles、大眾偶像Brian Eno與FrarIk Zappa、暢銷歌星Green Day與Dr Dre … 本書特彆邀請知名設計師與插畫傢為每張“不幸 之作”重新設計瞭唱片封麵。這些進發靈感火花的圖 像仿佛重新點亮瞭歌麯鏇律與樂迷心靈之間的神秘通 道。此時此刻,不是耳朵與樂聲,而是眼睛與圖像、 文字相遇碰撞,唱片的原初創作理念得以*完整地呈 現。
     本書集魅力和悲情於一身,靜候你來翻開書頁, 細細“聆聽”。
    

目錄


第1章 20世紀60年代
SMILE
STAMPEDE
FOUR MORE RESPECTED GENTLEMEN
GET BACK
第2章 20世紀70年代
摩城未發行專輯
BLACK GOLD
SING SLOWLY SISTERS ? THE LONER ? THE KID'S NO GOOD
LIFEHOUSE
WICKED LESTER
“AMERICAN TOUR'72”巡演現場專輯
A KICK IN THE HEAD IS WORTH EIGHT IN THE PANTS
HUMAN HIGHWAY
HOUSEHOLD OBJECTS
LONGING
THE GOUSTER
BLOOD ON THE TRACKS
HOMEGROWN
HOODOO
SPUNK
CHROME DREAMS
LAHER
12 OF THE BEST
LOVE MAN
THE TIES THAT BIND
第3章 20世紀80年代
COLD CUTS
RAT PATROL FROM FORT BRAGG
SPARE BRICKS
插電版NEBRASKA
SESSIONS
TECHNO POP
DREAM FACTORY
THE MAN WHO STEPPED INTO YESTERDAY
第4章 20世紀90年代
MY SQUELCHY LIFE
SWEET INSANITY
HELTER SKELTER
SONGS FROM THE BLACK HOLE
MY SWEETHEART THE DRUNK
GO FIGURE
COUNTRY MIKE'S GREATEST HITS
BRING THE NOISE 2000
VERONICA ELECTRONICA
BEAUTIFUL DISEASE
VAN HALEN IV
第5章 21世紀
LILLYWHITE時期作品


好的,以下為您撰寫一本名為《無法發行的60張唱片(精)》圖書的詳細簡介,此簡介將專注於描述該書的內容,而非介紹您指定的書名本身: --- 《聲音的迷宮:被世界遺忘的音樂史詩》圖書簡介 這部跨越數十年的音樂編年史,深入探索瞭全球音樂史上那些因各種原因——從技術限製到政治審查,再到純粹的市場失誤——而未能正式麵世的錄音作品。它並非僅僅羅列“未發行”的清單,而是一次對聲音考古學的深度挖掘,試圖重構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殆盡的鏇律與節奏。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沉默的傑作”的敘事建構。我們試圖還原的,是那些本可以改變時代走嚮,卻被鎖在錄音棚深處的音樂藍圖。內容將嚴格圍繞已確認的、具有重大文化或藝術價值的未發行錄音項目展開,通過詳盡的資料搜集、對知情人士的深度訪談(如製作人、錄音工程師、甚至當年參與決策的唱片公司高管的後人),構建齣每張“隱形唱片”背後的完整生態鏈。 第一部分:技術與創新的墓地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早期錄音技術瓶頸如何扼殺瞭前衛的聲音實驗。我們將詳細剖析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磁帶技術尚未普及,以及黑膠唱片刻錄工藝限製對某些極具野心、長度超乎尋常的古典樂章或實驗爵士樂的影響。 例如,書中將細緻描繪一支被認為超越瞭當時所有管弦樂編製的交響樂團,因其錄音時長超齣瞭單張LP(長盤)的容量上限,且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無法實現有效分輯,最終被冷凍在母帶中的悲劇。我們不僅展示瞭樂譜的片段,更試圖通過對當年錄音棚環境的重建,還原齣那些“聲音太大”而無法被商業接受的瞬間。 此外,對早期閤成器和電子音樂探索的討論也將占據重要篇幅。在模塊化閤成器剛剛萌芽的六十年代,一些先驅者創作齣瞭極具未來感的音景作品,但由於市場認知度不足,加之缺乏現代數字處理能力,這些先驅作品往往被視為“噪音”而非音樂,因此被唱片公司束之高閣。書中將通過技術解析,嚮讀者展示這些作品在聲音設計上的超前性。 第二部分:政治、審查與文化衝突的犧牲品 音樂從來不是真空中的藝術,它與社會脈動緊密相連。本捲聚焦於那些因觸碰時代敏感神經而被扼殺的音樂作品。 在冷戰背景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劇烈摩擦催生瞭許多具有強烈政治隱喻或社會批判色彩的錄音。書中將收錄一組關於七十年代東歐某國搖滾樂隊的案例分析。該樂隊在地下錄製瞭一張概念專輯,內容隱晦地諷刺瞭官僚主義的僵化,但因被安全部門截獲,錄音母帶被沒收,樂隊成員也因此遭受瞭長達數年的職業生涯停滯。本書將盡可能拼湊齣這些被禁歌麯的歌詞綫索和音樂結構,探討它們在那個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力量。 在非政治領域,文化保守主義的衝擊也造成瞭不可逆的損失。八十年代,某些探索身份認同或挑戰傳統敘事模式的民間音樂項目,僅僅因為齣版商的恐慌或地域性偏見,而從未獲得正式發行機會。本書會詳述其中一個關於少數族裔口述曆史與現代音樂融閤的嘗試,分析其藝術價值如何被狹隘的社會眼光所掩蓋。 第三部分:市場失誤與“天纔的誤判” 本部分是對唱片工業內部運作機製最尖銳的剖析。許多本可以成為經典的唱片,最終消逝於唱片公司高層的“天纔誤判”之中。 我們將重點剖析幾位極具潛力的創作人在職業生涯關鍵節點的“走偏”:例如,一位七十年代的民謠歌手,在嘗試轉型融閤前衛搖滾時,製作齣瞭一張極具個人色彩但極難被主流市場接受的專輯。唱片公司因擔心市場反彈而決定雪藏它,最終導緻這位歌手與主流市場徹底決裂。書中會詳細比對這張“失落的專輯”與他後來廣為流傳的作品,分析其藝術上的連貫性與商業上的脫節點。 此外,我們還會涉及那些因藝人與唱片公司之間復雜的閤同糾紛、甚至僅僅是藝人個人在錄製過程中患上嚴重精神疾病而中斷的項目。這些案例揭示瞭音樂創作的脆弱性——一個偉大的想法,可以因為閤約條款的一行小字或一次突發的健康危機,而永遠停留在數字存儲器的深處。 結語:重塑被遺忘的聽覺遺産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為這些聲音提供一個“重生的儀式”。通過詳盡的背景資料、對聲音物理特性的分析,以及對音樂社會學意義的探討,我們試圖讓讀者不僅“知道”這些唱片曾經存在,更能“感受”到它們本可以帶來的衝擊。 《聲音的迷宮:被世界遺忘的音樂史詩》是一部獻給所有堅持相信“未聽之聲”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聽眾和研究者的作品。它提醒我們,音樂史遠比我們所聽到的要廣闊、復雜和充滿遺憾。 ---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發燒友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行宇宙”入口。我們習慣於評價那些被我們熟知的經典,但真正有趣的是去想象那些本該成為經典,卻因種種非音樂因素而消失的聲音。這本書成功地避開瞭過度懷舊的陷阱,它不是在為那些“爛尾”作品強行洗白,而是極其客觀地分析瞭它們失敗的原因——無論是市場定位錯誤、製作預算超支,還是單純的藝人檔期衝突。例如,書中對一張被認為過於前衛的八十年代後朋剋專輯的分析,非常到位地指齣瞭當時電颱對低保真(Lo-Fi)美學的抗拒心理。這種深度剖析,讓讀者能更全麵地理解音樂史的生成過程,它不是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岔路和被遺棄的路徑。看完這本書,我開始對任何“已發行”的作品都多瞭一層審視的目光,思考著它們背後那些同樣精彩卻未被聽到的對等版本。

评分

老實說,起初我對這種“未完成品”的匯編有點不以為然,擔心內容會顯得零散和膚淺,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真正做到瞭“見微知著”,通過對這些“遺珠”的剖析,反過來映照瞭特定年代主流音樂的走嚮和審美風潮。作者的筆觸極其精準,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被技術限製或政治審查阻礙的實驗性作品時,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幾乎要穿透紙麵。有一章專門講瞭九十年代初期,一位電子音樂人嘗試將古典對位法融入碎拍(Breakbeat)的嘗試,最終因為發行商覺得“過於晦澀”而擱淺,但作者卻用非常優美的語言描繪瞭那份被扼殺的創新之光。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可能性的哲學”,探討瞭藝術創作中那些微妙的、決定性的轉摺點,對於嚴肅的音樂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寶藏。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一絕,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當事人的訪談錄音片段和信件摘錄,讓那些“未發行”的故事鮮活瞭起來。感覺就像坐在一個老派的錄音棚裏,聽著幾位音樂人和製作人圍著一張舊桌子,迴憶著那些充滿激情與爭執的歲月。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商業決策”與“藝術追求”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一張唱片的難産,並非因為音樂不好,而是因為市場不買賬,或者藝人與廠牌理念不閤。書中對八十年代閤成器流行樂壇那些充滿野心的概念專輯未能問世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展現瞭藝術的脆弱和商業的無情。讀完之後,我立刻去各大音樂論壇“考古”,試圖尋找那些隻存在於文字描述中的鏇律片段,這種被激發齣的探索欲,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哇,剛剛讀完瞭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音樂傳記,簡直是音樂迷的福音!這本書深入挖掘瞭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麵世的音樂項目,作者的功力深厚,對音樂史的梳理極為細緻。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偵探般的挖掘精神,將那些塵封在錄音棚角落、被唱片公司雪藏的Demo、混音帶乃至完整專輯一一呈現在我們麵前。讀起來就像在進行一場跨越幾十年的地下音樂考古,充滿瞭驚喜和遺憾。比如,書中有一段專門描述瞭某個七十年代先鋒搖滾樂隊的神秘“失蹤”專輯,僅僅通過樂隊成員的口述和幾張模糊的照片,作者就構建齣瞭一個引人入勝的音樂概念,那種對未竟之作的想象空間,比聽到成品更讓人激動。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充滿瞭對“如果當時……”的深刻探討,讓我對音樂産業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相當用心,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那些穿插在文字中的老照片、錄音帶標簽的掃描件,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個人特彆關注那些因為個人悲劇或意外突然中斷的項目,書中對一位七十年代民謠歌手在創作其巔峰之作時遭遇車禍後,所有母帶被保險公司封存的記述,讀來令人唏噓。作者沒有進行煽情,而是冷靜地記錄瞭法律文件和傢屬的無奈,這種剋製的敘事反而更具衝擊力。它提醒我們,音樂創作是如此依賴於時間、健康和外部環境的完整性。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本關於“失敗”的書,而是在讀一本關於“堅持”和“命運弄人”的群像史詩,每一個未發行的故事背後,都是一個完整而動人的生命軌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