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詮解

中庸詮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子思 著
圖書標籤:
  • 中庸
  • 儒學
  • 哲學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思想
  • 解讀
  • 注釋
  • 先秦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8108
商品编码:297439748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庸詮解

定價:62.00元

作者:子思

齣版社:萬捲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8108

字數:

頁碼:2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

★世人奉為準則的中華孝文化經典,倡導以“孝”立身治國的倫理名篇。

內容提要


《孝經》中國古代儒傢的倫理著作。儒傢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齣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齣,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傢。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詮解》以解讀古代傢喻戶曉的儒學經典《孝經》為切入點,配以古代及現當代流傳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去粗存精,領略傳統孝文化的積極意義與思想真諦。

目錄


目錄

n

硃熹《中庸章句序》

n

章 天命

n

第二章 時中

n

第三章 鮮能

n

第四章 行明

n

第五章 不行

n

第六章 大知

n

第七章 予知

n

第八章 服膺

n

第九章 可均

n

第十章 問強

n

第十一章 素隱

n

第十二章 費隱

n

第十三章 不遠

n

第十四章 素位

n

第十五章 行遠

n

第十六章 鬼神

n

第十七章 大德

n

第十八章 無憂

n

第十九章 達孝

n

第二十章 問政

n

第二十一章 誠明

n

第二十二章 盡性

n

第二十三章 緻麯

n

第二十四章 前知

n

第二十五章 自成

n

第二十六章 無息

n

第二十七章 明哲

n

第二十八章 自用

n

第二十九章 三重

n

第三十章 敦化

n

第三十一章 至聖

n

第三十二章 至誠

n

第三十三章 尚綱

n

參考文獻

n


作者介紹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鞦時期的思想傢。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傢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産生瞭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文摘


【原文】

n

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為教③。道也者,不可須臾 ④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懼乎其所不聞 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獨也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n

【注釋】

n

  ①天:上天。命:賦予,給予。謂:稱作。

n

  ②率:統領,遵循。道:本指道路,這裏指抽象的道理、規律。

n

  ③修道:按照道的規範進行修養。教:教化,影響感化。

n

  ④須臾:片刻,很短時間。

n

  ⑤是故:因為這個緣故,因此。不睹,看不見。所不睹:看不見的地方。

n

  ⑥不聞,聽不到。所不聞:聽不到的事情。

n

  ⑦莫……乎:沒有什麼比……更……乎,在這裏有“比”的意思。見(xiàn):同

n

  “現”,顯現,顯露。

n

  ⑧獨:形體上或精神上獨處的狀態。

n

  ⑨未發:尚未錶現齣來。中:不偏不倚的狀態。

n

  ⑩中(zhòng)節:符閤法度,閤乎規矩。和:和諧,情正不乖戾。

n

  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樹木的根部,引申為抽象的“根本”之意。達道:通達的大道,這裏指天下古今都經由的道,即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緻:努力使達到。位:動詞,位於所處的位置。育:生長發育。焉:在這裏。

n

【譯文】

n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依順天性行事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離棄的,可以離棄的話,就不是道瞭。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場閤也謹慎戒備,在彆人聽不見的時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懼怕的。沒有什麼比隱秘的事情更容易顯露瞭,沒有什麼比細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顯現齣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謹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錶現齣來的時候叫做中,錶現齣來又中節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瞭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處在有序的狀態,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長繁育起來瞭。

n

  【名傢批注】

n

  鄭玄說:(1)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謂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3)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占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4)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齣也。

n

  孔穎達說:(1)天命之謂性者,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雲天命。雲:“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雲謂之性。(2)聖人修行仁、義、禮、 智、 信以為教化。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閤於道,故君子恒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占聽,察見罪狀,甚於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隱之處,無顯露於細微之所也。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謹慎守道也。(5)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淡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於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雲謂之和。未發,是人性初本。雖發而能和閤,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6)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n


序言



《四書五經:智慧的源泉與文明的基石》 一、 序章:文明之光,韆古流傳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其璀璨奪目的光芒,不僅體現在壯麗的山河與精巧的器物上,更深植於其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與道德倫理之中。《四書五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經典,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石,是凝聚民族認同、塑造民族品格的重要載體。它們曆經韆年風雨,穿越時空阻隔,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理解古人的思想、探尋人生的意義、構建和諧的社會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本書並非要對某一部經典進行細緻入微的解構,而是旨在勾勒齣《四書五經》的整體麵貌,展現其包羅萬象的思想體係,揭示其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我們將一同走進這部宏偉的文化寶庫,感受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體味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並思考它們如何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産生深刻的聯結。 二、 篇章之一:《大學》—— 格物緻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大學》,作為“四書”之首,開篇即提齣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宏大命題。它並非一本關於高等教育的教科書,而是一部關於個人修養、社會治理的根本大法。從“格物緻知”的認知路徑,到“誠意正心”的內心修為,再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層層遞進,《大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從個人成長邁嚮社會貢獻的清晰藍圖。 “格物緻知”,強調瞭求真務實的精神,認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首要步驟是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一種對客觀世界的尊重,一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它鼓勵我們保持好奇心,勤於思考,勇於實踐,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體驗來拓展視野,提升認知。 “誠意正心”,則是對內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我們反省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心思,做到錶裏如一,言行一緻。一個真誠、正直的心靈,是實現一切人生目標的基礎。隻有內心澄明,纔能做齣正確的判斷,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構成瞭《大學》的實踐綱領。它循序漸進地指齣,個人品德的完善是基礎,傢庭的和睦是關鍵,國傢乃至天下的安定是最終的目標。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由小見大”的社會工程學。它告訴我們,沒有個體的德行,便無以治傢;沒有傢庭的和睦,便無以治國;沒有國傢的穩定,便無以實現天下太平。這不僅是一種政治理想,更是一種生活智慧,啓示我們在任何層麵上,都應從根本做起,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大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的理論框架。它提醒我們,宏大的目標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始於微小的個人努力。通過對自身德行的不斷打磨,對傢庭的悉心經營,我們便能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 篇章之二:《論語》—— 仁者愛人,君子之道 《論語》,這部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以其簡潔深刻的語言,記錄瞭孔子關於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方方麵麵的思想。它沒有宏大的理論體係,卻充滿瞭生活化的智慧,如同潺潺流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仁”,是《論語》思想的核心。何為仁?孔子以“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方式進行瞭闡釋。仁,是一種愛人、敬人的情懷,是一種推己及人、恕人律己的道德原則。它強調瞭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重,主張和諧的人際關係,構建一個充滿溫情與理解的社會。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寫照。君子有其獨特的品德與行為準則:他們“敏於事而慎於言”,注重實踐,言語謹慎;他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終身學習,樂於助人;他們“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心胸開闊,不為瑣事所擾。孔子筆下的君子,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行為上追求卓越的普通人,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可以努力效仿的榜樣。 《論語》的智慧,體現在其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關注。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學習態度,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之道,再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孝道倫理,無處不閃耀著人生智慧的光芒。它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工作,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學習成長。 《論語》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切實可行的人生哲學。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具體的行為指南。通過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復雜,培養高尚的品德,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四、 篇章之三:《孟子》—— 仁政德治,性善之論 《孟子》,繼承並發揚瞭孔子的思想,尤其在“仁政”和“性善”方麵提齣瞭更為係統和激進的論述。孟子以其雄辯的口纔和深刻的洞察力,為後世的政治實踐和道德哲學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一個國傢能否長治久安,關鍵在於統治者是否施行“仁政”。仁政的核心在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瞭人民的福祉高於一切,統治者應以民意為重,以民生為先。他提齣“王道”,主張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認為隻有順應民心,纔能真正實現國傢的穩定與繁榮。 “性善”,是孟子在人性論上的重要貢獻。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仁、義、禮、智的萌芽,錶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需要通過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熏陶來培養和發展,纔能成為真正的道德主體。 孟子對於“義”的強調,同樣值得關注。他認為,君子應“養其浩然之氣”,堅守道義,不畏強權,即使麵對睏境,也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捨生取義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道德支撐。 《孟子》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理想化的政治和道德藍圖。它鼓勵我們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公正、更人道的社會,如何培養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它也啓示我們,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堅守內心的良知和道義。 五、 篇章之四:《中庸》—— 執兩用中,天人之道 《中庸》,作為“四書”之一,以其獨特的視角,探討瞭“中庸”這一重要的哲學範疇。它並非要求我們平庸無奇,而是強調一種適度、恰當、和諧的處世之道,一種連接天道與人道的根本原則。 “中庸之道”,要求我們在處理事務時,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它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在變動中保持穩定的智慧。“過猶不及”,告誡我們做事要有度,不可走極端。這種“中庸”精神,貫穿於個人修養、人際關係、社會治理的方方麵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中庸》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解讀。它認為,人的天性是順應天道的,而“道”是遵循天性的,教育的意義在於修養和遵循“道”。這是一種天人閤一的宇宙觀,一種對個體生命與宇宙和諧關係的追求。 《中庸》還強調瞭“誠”的重要性。“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不僅是真實的內在,更是與天地萬物相通的根本。一個“誠”的人,能夠感通天地,成就非凡。 《中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學觀。它教導我們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平衡,如何認識和發揮自身的潛能,如何與宇宙萬物和諧相處。它是一種追求極緻與和諧的境界,是個人精神修養的高峰。 六、 篇章之五:《詩經》—— 抒發情感,體察民情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以其質樸的語言,生動地描繪瞭古代社會的生活圖景,錶達瞭人民的喜怒哀樂,是研究古代社會風貌、民俗習慣、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詩經》的題材廣泛,包括祭祀頌歌、勞動號子、婚戀情歌、戰爭徭役、諷刺民俗等等。每一首詩都像一幅畫,將古代人民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從《關雎》中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到《碩鼠》中對剝削的控訴,再到《伐檀》中對不勞而獲者的諷刺,《詩經》真實地反映瞭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 《詩經》的藝術手法,如賦、比、興,至今仍被文學界所藉鑒。它以其真摯的情感、優美的韻律、豐富的意象,展現瞭中華民族早期文學的獨特魅力。 《詩經》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瞭解古代人民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窗口。它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它也為我們展現瞭中華民族早期文學的輝煌成就。 七、 篇章之六:《尚書》—— 史學之宗,政事之典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史書,記錄瞭從堯舜時代到春鞦時期的重要曆史文獻和治國方略。它以其嚴謹的態度和珍貴的史料,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曆史、文化提供瞭寶貴的依據。 《尚書》中的記載,多為帝王詔令、大臣奏議、重要典冊等,內容涉及政治製度、法律條文、道德規範、祭祀禮儀等方方麵麵。其中,“堯典”、“舜典”描繪瞭理想君主的德行;“洪範”提齣瞭治國的九個方麵;“盤庚”則展現瞭古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精神。 《尚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研究中國古代曆史和政治製度的第一手資料。它展現瞭古代統治者如何治理國傢,如何處理政務,如何維護社會秩序。它也為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社會的演變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綫索。 八、 篇章之七:《易經》—— 宇宙之理,變化之道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之一。它以其八卦、六十四卦的符號係統,揭示瞭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蘊含瞭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 《易經》的核心思想是“變易”和“不易”。宇宙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但變化之中也存在著不變的規律。通過觀察和理解這些變化,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做齣明智的決策。 《易經》的卦象,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為我們提供瞭深刻的人生啓示。它們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更是對人生修養和處世之道的指引。 《易經》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認識世界、理解宇宙的獨特視角。它強調瞭事物發展的辯證關係,指導我們如何在變化中尋求穩定,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尋求轉機。它是一種關於預測、決策、適應的智慧寶庫。 九、 結語:智慧傳承,啓迪未來 《四書五經》,如同一座巍峨的思想殿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它們的內容並非古董,而是曆久彌新的智慧結晶,是指導我們當下生活、塑造美好未來的寶貴財富。 從《大學》的個人修養到《論語》的人際智慧,從《孟子》的政治理想到《中庸》的處世之道,從《詩經》的真摯情感,到《尚書》的曆史藉鑒,再到《易經》的宇宙哲思,《四書五經》共同構建瞭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帶領讀者領略《四書五經》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光芒。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介紹,能夠激發讀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去探尋經典的原貌,從中汲取力量,啓發思考,並將這份智慧傳承下去,讓它繼續閃耀,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啓迪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罷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哪裏是一本“詮解”入門讀物,分明是一本修煉心性的實戰手冊。書中那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牽引著進入一種高度集中的思辨狀態。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誠”的論述部分,這部分內容處理得極其精妙,沒有簡單地將“誠”等同於“真誠”,而是將其提升到瞭本體論的高度——即“誠”是世界運行的根本法則,是人得以與道相閤的路徑。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古籍原文進行“訓詁”,即根據古語的原始語境來界定詞義,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因為你不再是被動接受觀點,而是在參與一場與古代聖賢的對話。每讀完一個小節,我都忍不住會停下來,試著將書中的道理代入到自己日常的瑣碎事務中去審視和印證,這種“知行閤一”的內在要求,是這本書超越一般學術著作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讓你“知道”中庸之道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你“去實踐”這種平衡與和諧的境界。

评分

總體而言,《中庸詮解》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著作。它不僅僅是對一部經典文本的注釋,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極其剋製的,沒有浮誇的辭藻,所有的論述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確錶達,使得信息密度非常高。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解釋“樂天知命”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越苦難的曠達之氣。這並非宿命論的消極接受,而是對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後産生的一種安然自若的態度。這種氣質滲透在全書的論述之中,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堅實而寜靜的力量。它教會我,真正的“中庸”不是摺中主義或平庸,而是指在事物發展的兩端之間,找到那個最符閤天理、最能成就人性的“至當之位”。對於尋求安身立命之道的求知者而言,此書提供瞭堅實的思想錨點,是梳理復雜世界觀的絕佳指南。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乍看之下有些“冷峻”,充滿瞭古典學術的韻味,對於習慣瞭輕鬆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它的句子結構往往偏長,邏輯鏈條環環相扣,不容許有絲毫的走神,否則很容易在深層次的推演中迷失方嚮。但一旦你跨過瞭初期的障礙,那種沉浸式的體驗就顯現齣來瞭。我認為,作者在處理“時中”這個概念時,展現瞭極高的智慧。如何把握“過猶不及”的臨界點,在韆變萬化的情境中保持適度,這是一個哲學難題。書中沒有給齣僵硬的公式,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判斷的“原則”和“參照係”,比如對“人倫日用”的關注,強調道體不離事用。這種處理方式既維護瞭經典的普適性,又兼顧瞭實踐的靈活性。可以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哲學傢的筆記,而不是教科書式的總結,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對“中庸”的獨特體驗和理解,而不是機械地復述作者的觀點。

评分

我對這本書中關於“修身”的部分印象尤為深刻,它並非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麵的自我約束。作者將“慎獨”的概念延展到對自我意識的全麵覺察,認為人內在的“思慮”波動,是影響“中和”狀態的微觀根源。書中對“心術”的剖析,細緻到近乎心理學的層麵,探討瞭情緒的生發機製與道義的衝突與融閤。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傳統儒學經典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例如,當闡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時,作者並沒有將未發的情緒狀態描述為一種僵硬的“無動於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充滿潛能的、尚未被汙染的“本源狀態”。這種對內在生命力的肯定,極大地鼓舞瞭我。它意味著,我們不必害怕自己內心的湧動,關鍵在於如何以閤乎“道”的方式去觀照和引導它。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敢於觸碰最微妙的內心世界,並提供瞭一套古老而又極具操作性的心法來應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焦慮。

评分

這本《中庸詮解》初捧上手時,內心是充滿瞭期待的,畢竟“中庸”二字在儒傢思想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孔門心法的核心要義之一。然而,閱讀過程卻讓我體驗到瞭一種智力上的挑戰與精神上的洗禮。作者對文本的解讀並非簡單的白話翻譯,而是深入到字裏行間的微觀結構,挖掘齣隱藏在平實語句下的深邃意涵。比如,對於“盡性”與“盡己”的探討,不同於一般解讀止於修身養性的層麵,書中花瞭大量的筆墨去闡釋這種個體完善如何與天地萬物相互貫通,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哲學架構。這種細膩的推敲,使得原本感覺有些虛無縹緲的“天命之謂性”變得具象化,仿佛作者手中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著人與道的距離。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巧妙地穿插瞭大量曆史典故和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對比參照,這種博采眾長的態度,使得詮釋本身也具有瞭極強的說服力和學術深度,絕非空泛之論,而是有根有據的理性建構。對於想要真正理解宋明理學對《中庸》的再創造和深化這一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紮實的基石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