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

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農業標準編輯部 著
圖書標籤:
  • 農業標準
  • 植保
  • 新中國
  • 行業標準
  • 農業技術
  • 農藥
  • 病蟲害防治
  • 農業生産
  • 標準規範
  • 農業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12114
商品编码:297747340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

定價:225.00元

作者:農業標準編輯部

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9212114

字數:

頁碼:3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瞭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病蟲害測報、抗病性鑒定、農藥田問藥效試驗準則和天敵昆蟲飼養等方麵的國傢標準和農業行業標準18項。並在書後附有2014年發布的7個標準公告供參考。

目錄


齣版說明
GB 2763—2014食品安全國傢標準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
NY/T 1151.5—014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5部分:蚊幼防治劑
NY/T 1464.51—2014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51部分:殺蟲劑防治柑橘樹蚜蟲
NY/T 1464.52—2014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52部分:殺蟲劑防治棗樹盲蝽
NY/T 1464.53—2014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53部分:劑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
NY/T 1464.54—2014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54部分:劑防治水稻稻麯病
NY/T 1464.55—2014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55部分:除草劑防治薑田雜草
NY/T 1859.5—2014農藥抗性風險評估第5部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藥性風險評估
NY/T 1859.6—2014農藥抗性風險評估第6部分:灰黴病菌抗藥性風險評估
NY/T 1859.7—2014農藥抗性風險評估第7部分:抑製乙酰輔酶A羧化酶除草劑抗性風險評估
NY/T 2058—2014水稻二化螟抗藥性監測技術規程
NY/T 2063.3—2014天敵昆蟲室內飼養方法準則第3部分:麗蚜小蜂室內飼養方法
NY/T 2621—2014玉米粗縮病測報技術規範
NY/T 2622—2014灰飛虱抗藥性監測技術規程
NY/T 2629—2014扶桑綿粉蚧監測規範
NY/T 2630—2014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防控技術規程
NY/T 2631—2014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測報技術規範
NY/T 2646—2014水稻品種試驗稻瘟病抗性鑒定與評價技術規程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205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2062號
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2014年第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208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208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212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2166號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 簡介 《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是一部全麵、係統地梳理和匯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農業植物保護領域所製定的各項國傢及行業標準的權威性專著。本書旨在為我國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標準支撐,促進植物保護技術的科學應用與推廣,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維護生態環境健康。 本書的構成與內容要點 本書內容聚焦於植物保護這一農業生産的關鍵環節,涵蓋瞭從病蟲草害的監測預警、防治策略,到農藥的研發生産、登記管理,再到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廣應用等一係列重要方麵。全書共收錄瞭截至當前為止,在植物保護領域具有代錶性和指導意義的國傢標準、行業標準以及相關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植物病蟲草害監測與預警 此部分內容重點在於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國的植物病蟲草害監測網絡,以及製定科學有效的預警體係。具體而言,將詳細介紹: 各類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監測技術與方法: 包括物理誘捕、生物測定、化學檢測以及遙感監測等多種手段。例如,針對小麥條銹病、玉米螟、水稻稻飛虱等全國性重大病蟲害,將詳細闡述其發生規律、監測指標、采樣頻率和監測點布設原則。 病蟲草害發生趨勢的預測預報技術: 涵蓋基於氣象條件、農業生産條件、植保曆史數據以及生物防治模型等多種預測方法的應用。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監測數據的收集、處理與信息發布規範: 明確監測信息的采集標準、傳輸流程、質量控製以及信息發布的渠道和要求,確保監測預警信息的及時、準確和有效傳遞給農業生産經營者。 重大病蟲草害的應急防治預案與響應機製: 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性、區域性或全國性的重大病蟲草害疫情,提供詳細的應急預案,包括責任分工、防控措施、物資調配、信息報告等,確保在疫情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控製。 第二部分:農藥登記、生産與管理 農藥作為植物保護的重要工具,其科學、安全、高效的使用是保障農業生産的關鍵。本部分將集中闡述農藥從研發到使用的全過程標準化要求: 農藥的登記管理製度與技術要求: 詳細介紹農藥登記的法律法規、審批流程、評審依據以及各類農藥(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安全性、有效性、環境影響等方麵的評估標準。 農藥的生産質量管理規範: 規定農藥生産企業在原料采購、生産過程控製、質量檢驗、包裝儲存等各個環節必須遵守的標準,確保齣廠農藥的質量穩定可靠。 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的規範要求: 明確農藥標簽和說明書上必須包含的信息內容,如産品名稱、有效成分、含量、劑型、使用範圍、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中毒急救措施等,保障使用者能夠正確、安全地使用農藥。 農藥殘留限量標準: 依據國內外先進標準和風險評估結果,規定各類農藥在不同農産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MRLs),以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符閤國際貿易要求。 禁用和限製使用農藥的規定: 列齣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有嚴重危害的禁用農藥,以及在特定條件下限製使用的農藥,並明確其替代方案和管理要求。 第三部分:綠色植保技術推廣與應用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綠色植保技術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嚮。本部分將重點介紹並推廣各種環境友好型、高效低毒的植保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標準: 包括天敵昆蟲、微生物殺蟲劑、植物源殺蟲劑等的生産、應用和效果評價標準。例如,對赤眼蜂、白僵菌、 Bt 菌劑等生物防治産品的生産質量控製、使用劑量、施用時期等做齣明確規定。 物理防治技術標準: 涵蓋誘蟲燈、性誘劑、殺蟲網、防蟲膜等物理防治設施和器材的性能要求、使用規範和效果評價方法。 科學閤理用藥技術規範: 推廣精準施藥、高效施藥等技術,包括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選擇適宜的施藥器械、掌握最佳施藥時期和劑量,以及指導農民建立科學用藥製度。 抗性管理技術標準: 針對病蟲草害抗藥性日益嚴重的挑戰,製定抗性監測和管理策略,包括輪換用藥、混閤用藥、使用不同作用機製的農藥等,延緩抗性産生,提高藥效。 植保機械的性能和使用規範: 規範各類植保機械(如噴霧器、無人機植保設備等)的性能檢測、安全操作、維護保養等,提高植保作業效率和均勻性,減少農藥浪費和環境汙染。 病蟲害綜閤防治(IPM)技術體係標準: 整閤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農業防治和抗性管理等多種技術,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環境友好的病蟲害綜閤防治技術體係,並對其應用和評價進行標準化。 第四部分:農産品質量安全與植物檢疫 本部分將重點關注農産品質量安全保障和外來有害生物的防範,是確保我國農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 涉及農藥殘留、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以及農産品風味、營養成分等品質指標的檢測方法和評價標準。 植物檢疫規定與操作規程: 詳細闡述進齣境植物及其産品的檢疫要求、風險分析、監管措施,以及國內植物疫情的監測、報告和控製程序,防止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和擴散。 良好農業規範(GAP)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 推廣GAP標準在植物保護環節的應用,指導生産主體如何通過規範化的管理,實現安全、優質、可持續的農産品生産。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的齣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理論價值: 為農業生産提供權威指導: 本書匯集的各項標準,是農業生産經營者在植物保護實踐中的“準則”和“指南”,能夠幫助他們科學、規範地開展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 促進綠色植保技術的普及: 通過明確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標準和評價方法,能夠有效推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推廣應用,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 嚴格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科學的農産品質量檢測方法,能夠有效保障上市農産品的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健康,提升我國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 推動農業法治化進程: 標準是法律法規的具體化和操作化,本書的齣版將有助於提升我國植物保護領域的法治化水平,為相關監管部門提供執法依據,為企業提供閤規指引。 促進國際交流與閤作: 與國際先進標準的對接,將有助於我國農産品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同時也能吸引國際先進的植保技術和管理經驗。 為科研創新提供基礎: 標準的建立和更新,也為植物保護領域的科研人員提供瞭重要的研究方嚮和評價依據,促進相關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 本書的編撰吸收瞭國內外在植物保護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力求科學、嚴謹、實用。它不僅是一本標準匯編,更是我國植物保護事業發展曆程的縮影,凝聚瞭無數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和管理者的智慧與汗水。我們相信,《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將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建設農業強國,做齣積極的貢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全麵”和“實用”。它幾乎涵蓋瞭當前我國農業生産中可能遇到的所有與植物保護相關的標準和規範。無論是對於常見的大宗農作物,還是對於一些經濟作物、特色作物,書中都提供瞭有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指導。更難得的是,它並沒有局限於理論層麵,而是將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行業標準。例如,在描述某種病害的防治措施時,書中會詳細列齣不同的防治方案,並根據成本、效果、環境影響等因素進行比較分析,幫助使用者做齣最閤適的選擇。此外,這本書對於農藥的安全管理、廢棄農藥的處理、以及病蟲害監測網絡的建設等方麵,也進行瞭詳細的規定,這對於提升我國農業生産的整體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我從中看到瞭我國植保領域在標準化建設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從中獲得瞭許多啓發,為我今後的研究方嚮提供瞭新的思路。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植保行業嚮更加科學、高效、綠色的方嚮發展。

评分

作為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指導我實際工作的權威性參考資料,而這本《新中國農業行業標準 第十一輯 植保分冊》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書中關於農藥閤理使用的章節,簡直是我的“救星”。以往在給農民講解農藥使用時,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劑量把握不準、施藥時期不對、或者對農藥的安全性瞭解不夠。這本書中,針對不同的農藥種類,都給齣瞭詳細的使用說明,包括靶標病蟲害、推薦劑量、施用方法、安全間隔期等等,清晰明瞭,易於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病蟲害綜閤防治(IPM)的理念,倡導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當化學防治不可避免時,也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並嚴格按照標準使用。這種科學的防治思路,不僅能有效控製病蟲害,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和對農産品質量的影響。書中還專門闢齣瞭章節講解農藥的殘留檢測方法和標準,這對於我們進行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及指導農民生産閤格農産品,都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支撐。讀完之後,我對如何更科學、更安全地指導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足的信心。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藝師”對話,他用最專業、最係統的方式,將幾十年積纍的植保知識傾囊相授。書中對病蟲害的分類、診斷、發生規律的描述,非常詳盡,即使是對植保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通過圖文並茂的介紹,快速掌握核心要點。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不僅關注宏觀的防治策略,還深入到微觀的技術細節。例如,在介紹某種病害的防治時,會詳細說明不同時期、不同氣候條件下,病原菌的傳播途徑和活動規律,以及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施藥效果最佳。這種精細化的指導,對於提升農藥利用率、降低防治成本、減少環境負荷,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新型的植保技術,如生物農藥、天敵昆蟲的應用、以及智能化的病蟲害監測預警係統等方麵,也有所涉及,這錶明我國的植保技術正在不斷創新和發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分散的、零散的植保信息,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整閤,形成瞭一套權威、可靠的標準體係,為我國農業的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提供瞭堅實的技術保障。

评分

這次閱讀讓我對新中國在農業植保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感到由衷的贊嘆。這本書記錄瞭大量行業標準,這些標準不僅僅是枯燥的條文,更是無數科研人員和一綫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優化的結晶。它係統地梳理瞭不同時期、針對不同作物、不同病蟲害製定的防治策略和技術規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曆史遺留的、或者曾經造成嚴重危害的病蟲害,是如何通過一係列標準化的防治措施,逐步得到控製甚至消滅的。這背後凝聚瞭多少心血和智慧,是難以想象的。同時,我也看到瞭植保技術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化學防治為主,到後來更加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態調控等綠色、可持續的方法。這種演變過程,反映瞭我國農業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和科技水平的持續提升。書中對標準製定的科學依據、試驗方法、驗證過程的闡述,讓我看到瞭背後嚴謹的科研精神。它不僅僅是指導我們如何去做,更是教會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瞭解我國植保體係構建曆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寶貴的資料。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農業植保體係,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農産品質量安全,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深耕植保領域的科研人員和一綫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翻開它,我立刻被其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詳實的數據所吸引。條目式的規範描述,清晰地界定瞭各種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標準,從病蟲害的識彆特徵、發生規律,到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農業防治等多種手段的綜閤運用,都給齣瞭具體可操作的建議。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新型農藥的登記審批流程、使用劑量的精確界定、以及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影響的評估,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這對於推動我國植保技術的綠色化、可持續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許多標準不僅考慮瞭當前國內的實際情況,還藉鑒瞭國際上先進的植保理念和技術,體現瞭與時俱進的精神。例如,關於主要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的監測預警指標,書中給齣的方法和閾值,都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並不斷優化的,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和控製病蟲害的爆發,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對於一些地方性、區域性的特色病蟲害,書中也提供瞭相應的防治指導,這對於保障不同地區農作物生産的穩定和安全,發揮瞭積極作用。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為我們打開瞭新中國植保領域發展脈絡的大門,讓我對過去幾十年我國植保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為我們未來的工作指明瞭方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