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老辭海,1936 | ||
| 作者 | :舒新城 瀋頤 徐元誥 張相 | ||
| 定價 | 980.0元 | ||
| ISBN號 | 9787513317580 | ||
| 齣版社 | 新星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5-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8000000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辭海》是我一部的的綜閤性工具書,是我以字帶詞,集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等功能於一體的綜閤性辭書。1915年,《辭海》由中近代教育、齣版陸費逵動議編纂。從1915年開始,至1936年開始齣版,至今已齣六版。版分為上下冊,上冊於1936年11月齣版,下冊於次年8月齣版。分甲、乙、丙、丁、戊五種,開本、用紙、定價有所不同。《老辭海,1936》是由版《辭海》甲種本原大,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 |
| 編輯推薦 | |
| 《辭海》,詞典中的,覆蓋內容**,民狂銷百萬,為藏書、圖書館、專業人士案頭。取《辭源》之所長而又有所創造,在詞典齣版史上樹立瞭新的裏程碑。 《辭海》是我一部的的綜閤性工具書,它服務瞭一代又一代中讀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在我辭書齣版史與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9年之前,《辭海》**版發行量在一百萬部以上,其編撰質量廣為學者稱頌。 1936年版的《辭海》收詞範圍不僅著眼曆史典籍中的舊詞,且囊括瞭當時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初版《辭海》裏,一大批政治詞目收入其中,保持瞭民族立場。如“塘沽協定”詞條稱:“日軍自九一八(參閱九一八之役)起,侵占我遼、吉、熱、黑四省後,又陸續嚮關內進兵,威脅平、津……”;“山東問題”詞條稱:“民四年,歐戰初起,日本以對德宣戰為名,占領膠州青島以及膠濟路……”。這些詞條,體現瞭當日救亡圖存的氣氛,於來看,更顯當時編撰者的不易。 1936年版《辭海》不受當時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影響,編寫的條目忠於曆史和史實。 1936年版《辭海》采用正體字書寫,雖是一部工具書,卻讓人感受瞭中華文化的精髓。 本書為1936年版《辭海》的原大典藏版,在《辭海》啓動百年紀念之際,版《老辭海,1936》旨在嚮一代代服務於《辭海》編校的學者們緻敬,並將《辭海》精神薪火傳承。 |
| 作者介紹 | |
| 舒新城(1893—1960) 湖南漵浦人,著有《留學史》、《教育思想史》等。1928年任《辭海》主編。1936年正式齣版瞭《辭海》版。1960年在上海病逝。 徐元誥(1878—1955) 江西吉安人。1913年9月寄居上海。除主編《中華大字典》和倡修《辭海》外,著有《管子釋疑》、《說文》、《法學通論》、《民主》等。 張相(1877—1945),浙江杭州人。中語言文字學。他是晚清詞人譚復堂的學生,駢文詩詞都好,有“錢塘纔子”之稱,是個學者型人物。' |
| 序言 | |
這部《老辭海》的1936年版本,對於任何一個對民國時期學術風貌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繞不開的寶藏。初次捧讀,那泛黃的書頁和淡淡的油墨香氣,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賞它在收錄標準上的那種獨特的時代烙印。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彼時知識分子對於“何為經典”、“何為有效知識”的集體思考與取捨。那些被收入的詞條,很多在今天的標準化語境下或許顯得有些過時或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但正是這些“過時”之處,纔凸顯瞭其史料價值。例如,對於某些傳統技藝、地方方言乃至舊時官製術語的詳盡解釋,其深度和細緻程度,遠非現代那些追求簡潔高效的辭書所能比擬。翻閱時,我常常會陷入一種追古的沉思:在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年代,舒新城、瀋頤、徐元誥、張相等大傢是如何協調分工,如何平衡學術嚴謹性與實用性的?每一次的查閱,都像是一次與這些前輩學者的無聲對話,體會他們治學時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這絕不是一部可以輕易被速查取代的冷冰冰的工具,它是有溫度、有呼吸的文化遺存。
评分對於這本書的裝幀與版式設計,我不得不說,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透露齣一種古典的韻味和嚴謹的匠心。那種內斂而不失莊重的排版,墨色的濃淡處理,以及字體的選擇,都體現瞭那個時代書籍製作工藝的頂峰水平。閱讀體驗是極其舒適的,雖然紙張不如現代的銅版紙光滑,但其特有的紋理和厚度,使得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帶來強烈的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編纂邏輯,似乎隱藏著一種超越純粹的字母或筆畫排序的內在脈絡。我感覺它更傾嚮於知識的體係化構建,而非簡單的信息堆砌。比如,某些詞條之間的相互指涉和引用的設計,精妙地構建瞭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這要求讀者不能僅僅是被動地查找,而是需要主動地去探索和連接概念。這種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舊式治學方法的迴歸和體認。我曾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僅僅梳理其中關於古代哲學流派的相互關係,發現它提供的綫索,比許多現代的教科書都要清晰和立體,因為它的解釋中自帶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
评分嚴格來說,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它拒絕瞭任何形式的淺嘗輒止。它的重量和篇幅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對讀者的“篩選”機製——隻有真正願意沉下心來的人,纔能體會到它深藏的饋贈。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曆史人物和地名時的那種求真精神。在那個信息校驗睏難的年代,能夠保持如此高的準確性和詳實度,實屬不易。對於每一個重要的人名,編纂者似乎都竭盡所能地追溯其生平、著作以及社會影響,這種對“人”的重視,賦予瞭這部工具書一種“人文關懷”的底色。它告訴你,每一個詞語背後,都站立著曆史中的具體人物和事件。對比時下各種信息碎片化的閱讀習慣,重溫《老辭海》,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刻的“數字排毒”。它教會我,真正的知識積纍,是需要時間和耐性的,它提供的知識結構是穩固的、有根基的,而不是空中樓閣式的即時信息。購買並擁有它,與其說是為瞭查閱,不如說是為瞭在喧囂中,為自己的書架上樹立一座沉思的豐碑。
评分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這部1936年的《老辭海》無疑是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文化構建努力的縮影。我們必須將它放置在那個“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當時,如何用既能承載傳統文化精髓、又能有效吸收外來新知的新式語言體係來定義世界,是擺在所有學者麵前的難題。從這本書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編纂者們在應對這個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巨大張力——既要尊重浩瀚的古籍傳統,又要擁抱新興的科學概念。這種雙嚮的努力,使得某些詞條的釋義呈現齣一種迷人的“混閤態”,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話的直白,甚至能從中捕捉到早年譯介西方學術名詞時特有的那種謹慎和摸索。這種動態的語言景觀,是後來的標準化辭書所無法復刻的。它記錄瞭現代漢語從古典形態嚮現代形態轉化的關鍵一躍,對於研究現代漢語詞匯學和文化史的人來說,它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比任何理論分析都更具現場感。
评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讀者,我發現這部大部頭最令人著迷的一點,在於它對“意境”和“情誌”的收錄與闡釋。現代的工具書往往將重點放在硬核的科技名詞和明確的社會定義上,而《老辭海》卻毫不吝嗇篇幅去解釋那些難以量化的文化概念。比如,對於“清雅”、“蕭索”、“境界”這類詞語的界定,它往往不是給齣僵硬的定義,而是通過大量的典故和詩詞引用,構建起一種可供體會的氛圍。這使得查閱過程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務,而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漫遊。當你查找某個詞時,你得到的不僅是一個詞義,而是一段嵌入瞭曆史情感的文化脈絡。這對於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我常常在查找工作相關的術語後,無意間翻到某個古典詞條,便會因此沉醉許久,這是一種被知識主動吸引的體驗,遠超普通工具書的功能性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