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中俗語大辭典(辭海版普及本) | ||
| 作者 | 溫端政 | ||
| 定價 | 48.00元 | ||
| ISBN號 | 9787532634163 | ||
| 齣版社 | 上海辭書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1-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本書以社科基金項目“漢語俗語語料的計算機處理與相關的語言學問題研究”(02BYYO17)的成果-“漢語俗語語料數據庫”為依托,補充瞭許多新的語料,廣泛搜集各類俗語共14500餘條(含副條)。本書釋義嚴謹,引例豐贍,編寫者均為多年從事語匯學研究的專學者,既有專業的理論素養,又有豐富的詞典編纂實踐經驗,很好地保證瞭本書的專業水準。全書體例謹嚴,適閤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讀者閱讀。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我是一個對語言的“源頭”特彆好奇的人,總想知道一個俗語究竟是怎麼流傳下來的,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很多辭典隻是給瞭一個“如今的解釋”,但《中俗語大辭典》在這方麵做瞭很多挖掘工作。它在解釋一些比喻性的俗語時,會追溯到最初的典故或引申過程,這極大地滿足瞭我探究欲。例如,某個形容人急躁的俗語,它竟然能找到一個古代的寓言故事作為支撐,讓整個錶達的畫麵感立刻清晰起來。這種“追根溯源”的編輯思路,使得辭典的閱讀體驗變得富有探險的樂趣。我甚至發現有些俗語的現代用法,其實已經和最初的含義産生瞭微妙的偏離,而這本書清晰地指齣瞭這種演變軌跡。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理解漢語魅力,不僅僅滿足於日常交流層麵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閱資料,它的詳實和用心程度,絕對配得上“大辭典”這個名號。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工具書的期望值一嚮不高,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又過於簡化,流於錶麵。但是這本《中俗語大辭典》給我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它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注意到它在解釋一個俗語時,往往會提供好幾種可能的引申義,並且會清晰地區分開來,這一點非常實用。比如,對於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俗語,它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呈現齣不同的解釋路徑供讀者參考,這種嚴謹的態度讓人非常信服。我特彆喜歡它在“辨析”部分的處理,經常將形近或意近的俗語放在一起比較,幫助讀者徹底厘清其中的微妙差彆,這在快速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起到瞭很好的糾偏作用。總而言之,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做到瞭極佳的易讀性,這纔是真正優秀的工具書應該具備的素質。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特彆有分量,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正好在研究一些老書裏的俗語錶達,希望能找到一些更地道的解讀。翻開這本書的封麵,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厚實的手感和典雅的裝幀,一看就知道是下瞭不少功夫的。我尤其欣賞它在收錄角度上的廣度,不僅僅是常見的那幾句老話,連一些在特定地域或特定行業中流傳的俚語俗語,似乎都能找到蹤影。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文獻或者民間文化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試著查找瞭幾個我一直模棱兩可的詞語,發現它的釋義不僅準確,而且還附帶瞭齣處和使用場景的解析,這比那種隻給齣簡單對譯的詞典要實在太多瞭。很多時候,我們隻知道一個俗語的字麵意思,卻不明白它背後的文化根基,而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詞匯的堆砌,更像是一本深入民俗的導覽圖。我期待能用它來豐富我的閱讀體驗,讓那些陳舊的文字重新煥發生機。
评分最近在整理祖父留下的一些舊信件和日記,裏麵充斥著大量我不太理解的舊時俗語,感覺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在看過去。我本來還擔心市麵上的新版辭典可能無法完全覆蓋那個年代的語言習慣,但試用瞭這本辭典後,我的顧慮完全打消瞭。它的收錄範圍似乎有意地兼顧瞭曆史的縱深感。我查到瞭好幾個我以為已經失傳的錶達方式,而且它的解釋非常生動,仿佛能把我瞬間拉迴到那個語境之中。例如,某個描述天氣或農事的俗語,它不僅解釋瞭詞義,還配上瞭當時社會背景的簡短說明,讓人不禁感嘆語言與生活的緊密聯係。這種對“活語言”的捕捉能力,是很多靜態的字典望塵莫及的。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查閱工具,它更像是一把開啓傢族記憶和舊時光的鑰匙,每一頁都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迴響。
评分這本書的體量相當可觀,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讓我對它的內容深度充滿瞭信心。我發現它不僅僅是羅列詞條,更像是在構建一個關於民間智慧的知識網絡。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某些俗語的“地域標記”,明確指齣某個錶達在北方和南方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側重,這對於跨文化交流或研究方言區差異非常有幫助。我曾經在閱讀一些地方戲麯劇本時,對某句俚語感到睏惑,以為是自己理解錯瞭,結果在這本書裏找到瞭詳細的注釋,原來那是特定地區約定俗成的用法。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體現瞭編纂者對民間語言的尊重和深厚的田野調查功底。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語言學參考書,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寶庫,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體會到瞭語言的鮮活與多樣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