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學生實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6版 |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07-01 |
| 作者:馮蒸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32.00 | 頁數: | 印次: 8 |
| ISBN號:978750066864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6 |
本字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5000餘個,另兼收部分復音詞。釋義準確,通俗簡明,每一義項都加注瞭詞性,審音準確;例句典型,均引自中學語文教材及其他曆代名傢名篇。專設欄目,對古漢語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予以提示,如同義詞、近義詞辨析,古今異義詞的提示,古今讀音的不同等。疑難字、詞加注拼音,並予以簡明釋義。附錄有《中囡曆代紀元錶》《古代漢語語法介紹》《古代漢語學習方法與技巧》等內容,供讀者研習參考。
馮蒸,北京市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漢語音韻學研究方嚮學科帶頭人。馮蒸教授自幼即酷愛音韻學,“文革”前曾私淑著名音韻學傢陸誌韋和王靜如教授,尤其是師從王靜如先生的時間尤長。1978年1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又受到著名學者邵榮芬、王顯教授的指導,逐漸形成瞭自己的研究風格。1989年12月獲杭州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已發錶瞭70餘篇音韻學論文和多部專書。
序 凡例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 部首檢字錶 (一)部首目錄 (二)檢字錶 正文 附錄一:我國曆代紀元錶 附錄二:古代漢語語法介紹 附錄三:古代漢語學習方法與技巧
這部字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皮革質感的封麵,觸感溫潤而厚實,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讓人覺得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信賴的工具書。字體排版上,編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字號適中,墨色濃淡得宜,即便是長時間查閱,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勞。細節之處見真章,比如它對一些罕用或異體字的標注,清晰且準確,絲毫沒有含糊其辭的意思。內頁紙張的選取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容易反光的廉價紙張,而是帶有啞光處理的米黃色紙張,這對於保護視力確實很有幫助。翻閱時,那種熟悉的紙張摩擦聲,總能喚起我讀書求知的熱情。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得非常人性化,既保證瞭足夠的釋義空間,又方便隨身攜帶,無論是放在書包裏還是放在書桌上,都顯得恰到好處,體現瞭編者對實際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评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學習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字典的權威性和內容的深度。我曾對比過市麵上幾款主流的古漢語詞典,而這本在釋義的準確性和廣度上,無疑是佼佼者。它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字義羅列,更深入地挖掘瞭古漢語詞匯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語義流變。例如,對於一些核心的虛詞和常用動詞,它不僅給齣瞭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用法,還引用瞭大量的經典例句來佐證,這些例句的選取都極為精妙,往往能一下子點明該詞在特定語境下的微妙差彆。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對一些多音字和兼具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多種詞性的字進行瞭詳盡的歸納,使得我們在閱讀古籍時,能夠快速準確地判斷其在具體語境中的詞性與含義,大大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總能發現一些新的驚喜,這得益於它在收錄和釋義上的與時俱進。雖然是古漢語字典,但它對近現代學術界對古代文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釋義修正保持瞭高度的關注。我留意到,一些過去存在爭議的字義或讀音,在新版中已經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證進行瞭微調和補充,並且清晰地標注瞭這些變動,這顯示齣編纂團隊持續的學術投入和嚴謹的態度。這種對知識迭代的尊重,讓這本書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避免瞭成為一本很快就會落伍的參考書。它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更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自我完善的知識載體,這種生命力,纔是優秀工具書的核心價值所在。
评分從我個人使用經驗來看,這本書的“實用性”標簽絕非浪得虛名,它真正做到瞭服務於“學生”這一特定群體。我發現它在處理一些在現代漢語中已經非常罕見,但在古代文獻中卻反復齣現的詞匯時,處理得尤為得體。例如,對於一些反映古代社會製度、禮儀、官職的特定詞匯,它沒有采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來解釋,而是用簡潔明瞭的現代白話進行概括,並適時地配以必要的曆史背景注釋,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對於我們這些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麵對大量古代文獻的讀者來說,這種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普及性的編撰思路,是極其寶貴的。它不是一本束之高閣的理論專著,而是真正能陪伴我們在閱讀的“前綫”解決實際問題的得力助手。
评分這本工具書的編纂體係,體現齣一種極強的邏輯性和係統性,讓人在使用過程中感到十分的順暢和高效。它的檢索係統設計得非常巧妙,不僅支持傳統的部首查字法,還加入瞭現代字典中常用的筆畫查字法,對於那些對古代部首劃分不甚熟悉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每一個字的釋義下方,都會附帶一個簡練的“詞源辨析”或“用法提示”欄目,這個小小的設計,極大地彌補瞭單純解釋所帶來的抽象感。它常常會對比相似的字,指齣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彆,比如“夫”和“夫子”的區彆,或是“曾”和“乃”在語氣詞上的微妙差異。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結構,使得查閱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獲取,更像是一次對古漢語詞匯體係的漸進式學習和梳理,非常適閤需要紮實掌握基礎的進階用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