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嚴實精神: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 | 作者 | 張頤武 金濤 |
| 定價 | 36.00元 | 齣版社 | 中華工商聯閤齣版社 |
| ISBN | 9787515816944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生動鮮活的名人典故、格言、故事等,與嚴實精神緊密結閤,對我們的民族精神做瞭全方位剖析,以極具代錶性的豐富多彩的案例,從古到今,由內及外,把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展現得淋灕盡緻,解讀、發掘中國人的內在精神力量,傳遞嚮上嚮善的正能量。 |
| 作者簡介 | |
| 張頤武,評論傢,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金濤,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生,師從張頤武教授。主要從事新世紀文學及文化等方麵的研究。參與編著《中華傢風叢書·愛國捲》,發錶《科幻作品中的反思主題》《共生還是寄生——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錯位》等論文。 |
| 目錄 | |
| 章 吾日三省吾身/001 信仰為修身之本/003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的信仰長城/003 韆磨萬擊還堅勁——鄭闆橋的立信之路/011 情懷為修身之源/01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的愛國情懷/015 操守為修身之規/020 “拒讓門”引發的思考/020 肝膽為修身之杖/027 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027 第二章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033 規矩為用權之籬/035 韆鞦名相示周行/035 王翱秉公傳美名/037 列寜不搞特殊/039 擔當為用權之臂/042 藺相如不辱使命,廉頗敢作敢當/042 用信譽擔當起一切風險/046 原則為用權之源/049 心存百姓,不畏/050 呂範嚴把財政關/052 敬畏為用權之心/055 法令必行,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056 兩袖清風鬥子文/059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061 第三章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僞事/065 戒虛言方能正身/067 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甘肅捐監冒賑案/067 樵夫失斧/072 戒浮術方能成事/077 紙上談兵空誤國/077 三生不改冰霜操/082 戒華名方能安心/086 “兩彈元勛”鄧稼先/086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092 戒僞事方能靜氣/095 心存僞事,禍國殃民/097 戒僞事,清廉一世/100 人間有愛,真誠融化虛榮心/103 第四章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109 功崇唯誌,業廣唯勤/111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111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17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120 誌不可慢,時不可失/121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130 李冰矢誌除水患/131 目見之不如足踐之/139 事必躬親,造福一方/139 俯首甘為孺子牛/143 第五章 閤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颱,起於纍土/147 乾事創業接地氣/149 樹勞模,栽樹英雄/149 路要人走,業要人創/153 謀事創業下苦功/158 態度比能力重要/158 以恒心為良友/161 圖事創業有激情/167 立誌科學,獻身地質/167 大慶精神代代傳/172 成事創業有境界/175 雜交水稻——獻給世界人民好的禮物/175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180 第六章 觀於明鏡,則疵瑕不滯於軀;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纍乎身/185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187 甘當革命的螺絲釘/188 以公為心,以愛為心/193 見賢思齊,不賢自省/195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196 歐母教子,流芳百世/198 淡泊明誌,寜靜緻遠/201 西藏就是我的傢鄉/202 老驥伏櫪,誌在韆裏/205 同心共濟始終如一/210 同德同心,扶危持顛/210 後記 辛普森案——不嚴不實引發的司法悲劇/215 |
| 編輯推薦 | |
| 嚴實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是構築夢想的思想基石。 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改進工作作風,弘揚民族正氣,傳承民族精神。 汲取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精神力量,樹立講實話、乾實事、敢作為、勇擔當的嚴實精神,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 |
| 文摘 | |
| 序言 | |
“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這幾個字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敬畏感。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深知中國這片土地孕育瞭多麼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更是無窮無盡。然而,很多時候,我們似乎更關注錶麵的成就,而忽略瞭支撐這一切的內在驅動力。《嚴實精神》這本書,恰恰觸及瞭這一點,它試圖去揭示那種不容易被看見,卻又無比堅韌的力量。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從海量的中國文化遺産和曆史事件中,提煉齣“嚴實”這個概念的?它與其他我們熟知的精神,如“愛國”、“奉獻”、“創新”等,是何種關係?是一種更基礎的底蘊,還是一種融閤瞭多種優秀品質的綜閤體現?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到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解讀,比如儒傢的“慎獨”,道傢的“守拙”,甚至是佛教的“戒定慧”,這些思想如何共同塑造瞭“嚴實”的特質?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將目光投嚮當下,探討在現代社會,“嚴實精神”是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生機的。這是否意味著在工作中的精益求精,在生活中的誠信友善,在科研中的嚴謹求實?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中國精神。
评分在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中,探討民族精神的書籍往往會流於宏大敘事,或者陷入過於理論化的分析,反而失去瞭與讀者真實生活的連接。我特彆期待《嚴實精神》能夠避免這種情況。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中國文化中那些不那麼顯眼,但卻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嚴實”這個詞,給我一種踏實、穩重的感覺,這與當下社會一些浮躁、喧囂的現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定義這種“嚴實精神”的?它是否包含著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責任的毫不推諉?對承諾的恪盡職守?或者是一種對真理的執著探索,不被錶麵的繁華所迷惑?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豐富的史料和細緻的觀察,將這種精神的內涵具象化。或許,我們會瞭解到曆史上那些默默奉獻、不求迴報的智者,瞭解到那些在逆境中堅持原則、不改初衷的實踐者。這本書如果能為我們提供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自身和他人的優秀品質,甚至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指導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堅定,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從中獲得共鳴和啓迪。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文化深層的東西的書籍情有獨鍾。《嚴實精神: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共鳴。在中國,我們似乎有很多廣為人知的精神符號,比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但“嚴實”這個詞,卻給人一種更為內斂、更為紮實的感覺,仿佛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卻又無比堅韌的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浩瀚的中國文化和曆史中,捕捉到“嚴實”這一特質,並將其解讀為一種“深層力量”的?這本書會不會通過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慎、獨、誠、敬”等概念的深入解讀,來闡述“嚴實精神”的哲學根基?或者,它會通過對中國曆史上那些默默無聞、卻在各自領域做齣卓越貢獻的人物故事的挖掘,來展現“嚴實”在實踐中的威力?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包含對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描述,他們如何一絲不苟,追求極緻的技藝;也可能會包含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專注和踏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看待中國人的視角,理解我們身上那種不誇耀、不張揚,但卻極其強大的內在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光是“嚴實精神”這四個字,就勾起瞭我很多聯想。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的精神內核在孕育、發展、融閤,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因。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崛起和發展,絕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其精神的支撐。而“嚴實”二字,在我看來,恰恰點明瞭一種內斂、堅韌、腳踏實地、不尚空談的品質。這種精神,或許並非總是齣現在聚光燈下,但它一定是構成中國人民骨子裏的底色,是他們在麵對睏難時能夠屹立不倒,在取得成就時能夠保持謙遜的基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挖掘和闡述這種“嚴實精神”的?它是在曆史的哪些事件中得以體現?又是如何在中國當代社會繼續發揮著它的深層力量?這本書會不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一些默默無聞但成就斐然的個體,或者一些曆經風雨卻依然屹立的集體,來生動地展現這種精神的魅力?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民身上那種不張揚卻又極其強大的力量源泉。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將抽象的精神概念轉化為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的故事和道理。
评分“嚴實”——一個樸實卻充滿力量的詞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文化似乎更強調“大巧若拙”、“厚德載物”,而“嚴實”似乎更偏嚮於一種嚴謹、一絲不苟的特質。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嚴實”提升到“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的高度來論述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嚴實”與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之間的聯係?比如,它是否與“誠信”、“負責”、“精益求精”等美德息息相關?我設想,書中可能會通過對中國古代匠人精神的剖析,來展現“嚴實”的極緻追求;可能會通過對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解讀,來闡釋“嚴實”的培養之道;甚至可能會通過對中國人在危機時刻所展現齣的冷靜和堅韌的描寫,來凸顯“嚴實”的內在支撐作用。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和文化的梳理,更能將其與當代的社會現實相結閤,探討在信息時代,“嚴實精神”應該如何被傳承和發揚。它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抵製浮躁,迴歸本源,用踏實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價值?
评分當我看到《嚴實精神: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我總覺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不僅僅體現在那些宏大的敘事和輝煌的成就上,更隱藏在那些不顯眼、卻又無比堅韌的內在品質中。“嚴實”二字,恰恰捕捉到瞭我心中對於一種穩定、可靠、不虛浮的精神特質的認知。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從紛繁復雜的中國文化和曆史中,提煉齣“嚴實”這一核心概念,並將其上升到“深層力量”的高度來論述的?這本書會不會通過對中國古代教育理念的解讀,來闡釋“嚴實”是如何被培養和傳承的?是否會涉及到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剖析,從中展現“嚴實”在技藝上的極緻追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去描繪那些身上體現著“嚴實精神”的中國人,他們是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堅持和付齣,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社會嚮前發展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嚴實精神: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它不像許多流行的勵誌讀物那樣,提供速成的成功秘籍,而是指嚮一種更宏大、更根本的層麵。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曆經滄桑而不衰,在世界舞颱上煥發新的生機,其背後一定有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精神支撐。而“嚴實”這個詞,恰恰給我一種穩定、可靠、不虛浮的感受。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這種“嚴實精神”的?它是否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一種不被錶麵現象所迷惑的理性,一種對責任的擔當,以及一種對承諾的兌現?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中國曆史上的許多被忽視的角落,去發現那些默默奉獻、用“嚴實”的態度書寫曆史的人物和事件。比如,那些在科學研究領域,數十年如一日,隻為求證一個真理的科學傢;那些在工程建設中,一絲不苟,確保國傢重器的安全可靠的工程師;甚至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社會發展的勞動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嚴實精神”的強大之處,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安身立命的思考。
评分“嚴實”——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內在的張力,它既有“嚴格”的規束,也有“紮實”的根基。我在想,這本書是否會去探討,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是如何通過不斷實踐這種“嚴實精神”,來應對各種挑戰,並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性格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抽象的精神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力量來呈現的?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關於中國傳統工藝的描述,比如精雕細琢的玉器,一絲不苟的刺綉,或者嚴謹周密的建築技藝,來展現“嚴實”在物質層麵的體現?同時,我更關注的是,“嚴實精神”是如何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紮根的?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對知識的渴求,一種對真理的追求,一種對責任的承擔,以及一種對夢想的執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去思考,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我們是否還有空間去滋養和傳承這種“嚴實精神”,它又能以何種方式,為我們提供應對生活和工作挑戰的“深層力量”?
评分“嚴實”——這個詞語的組閤,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種腳踏實地、不打摺扣的形象。在我看來,一個民族的精神,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嚴實精神”,或許就是那深埋於地下的、穩固而強大的根係,支撐著整棵大樹在風雨中屹立不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這種“嚴實精神”的?它是否包含著對事物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對知識的嚴謹求證,對承諾的堅決履行,以及對責任的毫不推諉?這本書會不會通過一些曆史事件的解構,來展示“嚴實精神”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比如,在科技創新領域,那些不懈探索、精益求精的科學傢;在工程建設領域,那些一絲不苟、確保安全的工程師;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堅守誠信、信守承諾的普通人。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人民身上那種低調卻又極具韌性的力量,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構建和傳承這種“深層力量”的思考,讓它在當今社會依然能夠發揮齣強大的生命力。
评分我對“嚴實精神”這個概念本身就有著天然的好奇,因為它聽起來非常接地氣,同時又蘊含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嚴肅性。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今社會,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但往往也容易忽略那些看似平淡卻至關重要的品質。《嚴實精神: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和發展的同時,不能丟棄那些最根本、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通過怎樣的邏輯綫索,來論證“嚴實”作為一種“深層力量”的?這種力量是如何作用於個體、集體乃至整個國傢的發展進程的?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曆史典故,來展現“嚴實精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人物身上是如何體現的?比如,那些默默無聞但功勛卓著的工匠,那些在關鍵時刻挺身而齣、堅守原則的知識分子,或者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做齣不平凡貢獻的普通人。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齣這些人物的形象,讓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嚴實精神”躍然紙上,讓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