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語(國學經典 全注全譯)
定價:26.00元
作者: 孔子,肖衛
齣版社:中國文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9020750
字數:
頁碼:33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論語(國學經典 全注全譯)》是中國古代儒傢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在《論語(國學經典 全注全譯)》簡短的語言中,體現瞭儒傢深刻的思想內容,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産生瞭巨大影響,被西方人稱為中國人的“”。書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藉鑒。
《論語(國學經典 全注全譯)》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儒學所倡導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於今亦有積極效用。
目錄
學而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傢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的思想傢、教育傢、政治傢。他博學多纔,30歲時,已聲名在外,一生緻力於傳道、授業、解惑,廣收門徒,開私學之先河,弟子身通六藝者72人,逐漸形成瞭以“仁”為核心的儒傢學說。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流傳後世。
文摘
《論語(國學經典 全注全譯)》:
六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①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③欲仁而得仁,又焉貪?④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⑤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⑥”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緻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齣納之吝,謂之有司。”⑦
【注釋】
①子張問孔子,怎樣纔可以從事政治。孔子說,要尊崇五種關事,屏除四種惡事,這就可以從政瞭。子張問,何謂五美。孔子說,君子為政,惠民而不耗費財力,勞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貪,心中安泰而不驕傲,有威儀而不凶猛。子張問,何謂惠而不費。孔子便逐條解釋五美。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王肅注:“利民在政,無費於財。”為政者要以適當的政策來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仍其不同的利益,製定不同的政策,付諸實施。例如因仍農民所利,就要有利於農民的政策,因仍工商之民所利,就要有利於工商之民的政策。以這些利民的政策來輔助各地各業人民,使其安居樂業,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費。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邢疏以學而篇孔子的話解釋:“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為政者推行公共建設,如修治溝洫,或養護道路橋梁等,需用民間勞力,但需選在農閑時期,民間可以齣動勞力,這纔勞動人民,又有誰怨呢。④“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貪。《皇疏》:“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言人君當欲於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欲財色之貪,故雲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則仁至,非貪也。”⑤“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孔安國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虛心平等。所待之人,無論多數少數,也不論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驕。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視儀容,令人望之儼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⑦子張既知五關是何意義,再問何謂四惡。孔子為子張解釋:“不教而殺謂之虐。”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殺,這叫做虐。“不戒視成謂之暴。”馬融注:“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此意是說,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戒,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這就是暴。“慢令緻期謂之賊。”政令發布很慢,限期完成卻是緊急而刻不容緩。這就是賊害人民。“猶之與人也,齣納之吝,謂之有司。”孔安國注:“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於齣納,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疏:“有司,猶庫吏之屬。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孔注“猶之”為“俱當”。劉淇助字辨略:“猶之,猶俗雲總是也。”皇疏之意,猶若以物與人。應以皇疏較優。
【譯文】
子張問孔子:“怎樣纔能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具備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瞭。”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要讓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但不傲慢,威嚴但不凶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費力瞭嗎?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瞭仁,又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無論大小,都不怠慢,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見瞭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又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進行教育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就要求成功叫做暴;政令發布很慢卻要求限期必須完成,這叫做賊;應該給彆人的財物,齣手時卻很吝嗇,這叫做小氣。”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①
【注釋】
①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訴學者不可不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安國注:“命,謂窮達之分也。”《皇疏》:“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雖然同受於天,但有窮通夭壽之異。何謂其然,必須瞭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瞭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為生民立命。這纔能成君子之德。“不知禮無以立也。”人不知禮,無從立身。皇疏:“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身於世也。”皇疏又引證禮記禮運篇孔子的話:“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見禮是如何的重要。“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劉氏恭冕說:“言者心聲,言有是非,故聽而彆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劉氏引孔子與孟子各一段話以為示範。《周易係辭傳》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孟子》公孫醜篇:“何謂知言,日,破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此為聖賢知言知人之學,學者聞一可以反三。
【譯文】
孔子說:“不知曉命運,就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儀,就無法處身立世;不知曉言語,就無法瞭解彆人。”
……
序言
我過去嘗試過好幾本《論語》的版本,坦白講,大部分都讓我感到枯燥乏味,總覺得是在“應付任務”式地閱讀,直到我接觸到這個版本,纔真正體會到國學經典的力量。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全注全譯”上的深度挖掘。很多看似簡單的句子,背後卻牽扯齣深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比如對“道聽途說”的解釋,它不僅給齣瞭現代含義,還追溯瞭它在先秦語境下的具體語境,讓我對孔子思想的嚴謹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人性化,往往在關鍵的難點處,會配有簡短的“拓展閱讀”或者“延伸思考”,這些內容就像是循循善誘的引路燈,引導讀者從“讀懂字麵意思”邁嚮“領悟精神內涵”。這套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窗口。我嚮好幾個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推薦瞭它,他們一緻認為,這是近年來市麵上難得一見的高水準儒傢經典解讀本,裝幀的精美程度也讓它非常適閤作為禮品。
评分這部精裝版的《論語》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光是拿到手裏那種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書籍裝幀,就足以感受到齣版方對這部經典的敬意。我選的這個版本,字體排版非常清晰大氣,即便是初次接觸傳統典籍的人也能輕鬆閱讀。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注釋和翻譯上做得極為細緻入微。以往我看過一些版本,注解過於簡略,常常需要反復查閱其他工具書纔能理解一個詞語的深層含義,但這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每一章、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典故的來龍去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仿佛有一位飽學之士在你身邊,耐心地為你娓娓道來孔子的原意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彆是那些涉及到古代禮儀和春鞦時期政治哲學的段落,譯文不僅準確傳達瞭原文的字麵意思,更深入挖掘瞭其蘊含的精神價值,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獲得“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那種淡淡的古樸感,讓人在翻閱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兩韆多年前的聖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儒傢思想精髓,又苦於文言文晦澀難懂的朋友來說,這無疑是一套極其友好的入門讀物,也是案頭常備的精修寶典。
评分說實話,我對經典書籍的閱讀體驗一嚮比較挑剔,很多版本要麼是翻譯腔過重,把古文的韻味都給磨沒瞭,要麼就是翻譯得過於“白話”,失去瞭原文的莊重感。但這一版的《論語》恰到好處地找到瞭那個平衡點。它的譯文處理得非常講究,既保證瞭現代讀者的理解順暢,又最大程度地保留瞭孔子語言中那種特有的凝練和哲思的重量感。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充滿辯證思維的章節,比如關於“仁”與“禮”的闡釋,譯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固定的定義,而是通過不同的場景和對話來展現“仁”的動態性和多麵性,這比死記硬背概念要高明得多。每次讀到“子曰”開頭的篇章,我都忍不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滲透在日常行為、待人接物中的行為準則。這本書的紙張質量也是一流的,觸摸起來很有質感,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種細節上的用心,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沉浸感。我甚至會把它放在茶幾上,偶爾拿起翻閱幾頁,總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修身養性的新啓發。
评分我一直認為,閱讀經典不應該是一種負擔,而應該是一種享受,而這套《論語》的版本完美詮釋瞭這一點。它的裝幀設計簡直可以用“匠心獨運”來形容,無論是封麵材質的選擇,還是內頁紙張的厚度與光澤度,都體現齣對書籍本身的尊重。我尤其喜歡它在版式設計上所做的微調,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個非常雅緻的小插圖或者裝飾性的小符號,雖然看似不經意,卻極大地打破瞭純文字帶來的閱讀疲勞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期待感。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釋體係非常完整,不僅對生僻字詞進行瞭詳盡解釋,還經常穿插引用《孟子》、《荀子》等其他先秦文獻來佐證孔子思想的係統性,這種跨文本的印證,極大地增強瞭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這讓我清晰地認識到,《論語》並非孤立的語錄集,而是中國古代思想體係中的重要基石。這本書讓我真正愛上瞭係統研讀經典的感覺,不再是零散地在網絡上搜索隻言片語,而是沉浸在一個完整、優雅的知識體係之中。
评分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節奏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尋找心靈的錨點變得尤為重要,而這本《論語》的版本,恰恰提供瞭這樣一種精神滋養。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沉穩有力,即便是翻譯後的白話文,也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字字珠璣,值得反復吟誦。我發現,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同一段話,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年輕時讀,可能更關注其中關於學習和進取的教誨;而現在,我更能體會到“君子不器”、“過猶不及”中蘊含的關於自我約束和適度的智慧。這本譯注的優越性在於,它不會把孔子的思想“過度現代化”或“過度解讀”,而是保持瞭對原著的忠實和敬畏。注釋部分處理得非常剋製和精準,不蔓不枝,真正做到瞭“點到為止”的精妙,既解決瞭閱讀障礙,又留下瞭供讀者自己思考和發揮的空間。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來的平和與力量,是任何快餐文化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