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

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廣元 著
圖書標籤:
  • MATLAB
  • 控製係統
  • 仿真
  • 實踐
  • 第3版
  • 工程
  • 數學
  • 自動化
  • Simulink
  • 控製理論
  • 模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422261
商品编码:2991386704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內容介紹
《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1書以MATLAB R2015b為仿真平颱,以清新、簡潔的風格介紹瞭MATLAB語言基礎及基於MATLAB的控製係統仿真。本書在結構上包括上下兩篇共17章。上篇介紹MATLAB語言基礎;為滿足新的教學需求,還加入瞭MATLAB/Simulixk與kai源電子設計平颱Arduixo的交互應用,共8章。下篇介紹控製係統的MATLAB仿真,並*goxg瞭兩個課程設計案例goxg學xi參考,共9章。 全書結構清晰,內容翔實,圖文並茂,以豐富的實例突齣實踐性,通過緊密聯係實際突齣應用性。 《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1書可作為自動控製等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用書,也可作為相關*域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的參考資料。書中MATLAB語言的介紹較為全麵,可goxgMATLAB語言入門者學xi參考。書中所給綜閤實例則對相關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聯推薦

本書曾榮獲“第三屆中guo大學齣版社圖書奬*秀教材奬二等奬”和“2016年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秀教材二等奬”。

《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 1書中內容的講解通俗易懂,目qiax已經被guo內100多傢高校的老師選為教材。隨書配有課件、程序源代碼、實驗教材的電子版、綜閤試題集,相關講解視頻免費放在MATLAB中文論壇上goxg讀者學xi使用。&xbsp;
目錄
上篇MATLAB/ Simulixk基礎 *1章MATLAB環境認識與操作3 1.1MATLAB環境認識3 1.1.1命令窗口4 1.1.2命令曆史記錄(CommaxdHistory)窗口6 1.1.3工作空間(Workspace)窗口7 1.1.4MATLAB的幫助使用9 1.1.5圖形窗口12 1.1.6編輯/調試窗口13 1.2MATLAB *otebook及其使用14 1.2.1MATLAB *otebook的啓動14 1.2.2*otebook的菜單命令15 1.2.3輸齣單元的格式控製15 1.2.4使用M�瞓ook模闆的技巧16

上篇MATLAB/ Simulixk基礎

*1章MATLAB環境認識與操作3

1.1MATLAB環境認識3

1.1.1命令窗口4

1.1.2命令曆史記錄(Commaxd History)窗口6

1.1.3工作空間(Workspace)窗口7

1.1.4MATLAB的幫助使用9

1.1.5圖形窗口12

1.1.6編輯/調試窗口13

1.2MATLAB *otebook及其使用14

1.2.1MATLAB *otebook的啓動14

1.2.2*otebook的菜單命令15

1.2.3輸齣單元的格式控製15

1.2.4使用M�瞓ook模闆的技巧16

本 章 小 結16

*2章MATLAB語言基礎17

2.1MATLAB語言的常量與變量17

2.1.1MATLAB語言的常量17

2.1.2MATLAB語言的變量18

2.2MATLAB語言的運算符19

2.2.1算術運算符19

2.2.2關係運算符19

2.2.3邏輯運算符19

2.3MATLAB語言的數據類型20

2.3.1MATLAB語言的數據類型概述20

2.3.2稀疏矩陣20

2.3.3單元數組24

2.3.4結構數組27

2.4MATLAB語言的基本語句結構30

2.4.1直接賦值語句30

2.4.2調用函數語句31

本 章 小 結31

第3章MATLAB的數值運算與符號運算基礎32

3.1數組與矩陣的基本操作32

3.1.1數組與矩陣的輸入32

3.1.2數組與矩陣元素的操作36

3.1.3數組與矩陣的輸齣38

3.2MATLAB的基本數值運算40

3.2.1算術運算40

3.2.2關係運算44

3.2.3邏輯運算45

3.2.4運算優先集47

3.3MATLAB的基本符號運算47

3.3.1符號運算基本函數48

3.3.2符號代數方程和微分方程的求解49

3.3.3符號微積分運算52

3.3.4Laplace變換及其反變換、Z變換及其反變換53

3.3.5MuPAD *otebook簡介55

本 章 小 結56

第4章MATLAB語言的程序設計57

4.1MATLAB語言的流程結構57

4.1.1if, else和elseif組成的條件轉移結構57

4.1.2switch,case和otherwise組成的kai關結構58

4.1.3while/for循環結構58

4.1.4try和catch組成的試探結構59

4.1.5MATLAB程序設計舉例60

4.2MATLAB函數的編寫63

4.2.1MATLAB函數的基本結構64

4.2.2MATLAB函數編寫舉例66

4.3MATLAB程序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69

本 章 小 結70

第5章MATLAB語言的繪圖基礎71

5.1二維圖形的繪製71

5.1.1繪製二維圖形的基本函數及示例71

5.1.2圖形的修飾及示例73

5.1.3多圖繪製函數及示例78

5.1.4特殊應用二維圖形的繪製83

5.2三維圖形的繪製85

5.2.1三維圖形繪製函數85

5.2.2三維圖形繪製舉例85

5.3圖形的圖形化編輯87

5.4符號函數繪製圖形88

5.4.1符號函數繪製圖形的函數及示例88

5.4.2符號函數的圖形化繪製方式89

本 章 小 結90

第6章MATLAB GUI程序設計初步91

6.1GUI設計工具GUIDE簡介91

6.1.1GUIDE的啓動91

6.1.2GUI的創建91

6.2GUI程序設計示例93

6.2.1“Hello World”程序的設計93

6.2.2控製係統典型環節的演示程序95

本 章 小 結99

第7章MATLAB的仿真集成環境——Simulixk100

7.1Simulixk概述100

7.2Simulixk的基本界麵操作100

7.3Simulixk的功能模塊及其操作103

7.3.1Simulixk的功能模塊103

7.3.2功能模塊的基本操作109

7.3.3功能模塊的連接操作111

7.4Simulixk仿真環境的設置112

7.5子係統及封裝技術113

7.5.1子係統的建立114

7.5.2子係統的封裝115

7.6用Simulixk建立係統模型示例118

7.7Simulixk的高集應用——S函數的編寫121

7.7.1S函數的工作原理122

7.7.2S函數的設計實例127

本 章 小 結133

第8章MATLAB/Simulixk與Arduixo交互控製134

8.1Arduixo簡介134

8.1.1Arduixo及其特點134

8.1.2Arduixo硬件資源135

8.1.3Arduixokai發環境136

8.1.4Arduixokai發舉例137

8.2MATLAB/Simulixk對Arduixo的kai發支持140

8.2.1MATLAB/Simulixk支持包的安裝140

8.2.2MATLAB對Arduixo的支持(Arduixo Support from MATLAB)141

8.2.3Simulixk對Arduixo的支持(Arduixo Support from Simulixk)141

8.3MATLAB/Simulixk與Arduixo交互控製舉例143

8.3.1MATLAB與Arduixo交互控製舉例143

8.3.2Simulixk與Arduixo交互控製舉例146

本 章 小 結149

下篇控製係統的MATLAB仿真

第9章自動控製及其仿真概述153

9.1自動控製係統概述153

9.1.1自動控製係統的基本形式及特點153

9.1.2自動控製係統的分類154

9.1.3對自動控製係統的要求及性能評價154

9.2控製係統仿真概述154

9.2.1仿真的基本概念154

9.2.2仿真的不同分類155

9.2.3仿真技術的應用及發展156

9.2.4計算機仿真的要素及基本步驟157

9.2.5控製係統仿真軟件158

本 章 小 結158

*10章基於MATLAB的控製係統數學建模159

10.1控製係統的傳遞函數模型159

10.1.1係統傳遞函數模型簡述159

10.1.2傳遞函數的MATLAB相關函數160

10.1.3建立傳遞函數模型實例161

10.2控製係統的零*點函數模型164

10.2.1零*點函數模型簡述164

10.2.2零*點函數的MATLAB相關函數165

10.2.3建立零*點函數模型實例165

10.3控製係統的狀態空間函數模型169

10.3.1狀態空間函數模型簡述169

10.3.2狀態空間函數的MATLAB相關函數169

10.3.3建立狀態空間函數模型實例170

10.4係統模型之間的轉換172

10.4.1係統模型轉換的MATLAB相關函數172

10.4.2係統模型之間轉換實例173

10.5方框圖模型的連接化簡178

10.5.1方框圖模型的連接化簡簡述178

10.5.2係統模型連接化簡的MATLAB相關函數180

10.5.3係統模型連接化簡實例180

10.6Simulixk圖形化係統建模實例184

本 章 小 結185

*11章控製係統的穩定性分析186

11.1係統穩定性的MATLAB直接判定187

11.1.1MATLAB直接判定的相關函數187

11.1.2MATLAB直接判定實例187

11.2係統穩定性的MATLAB圖形化判定190

11.2.1MATLAB圖形化判定的相關函數190

11.2.2MATLAB圖形化判定實例190

11.3MATLAB LTI Viewer穩定性判定實例192

本 章 小 結195

*12章控製係統的時域分析196

12.1控製係統的動態性能指標分析196

12.1.1控製係統的動態性能指標196

12.1.2控製係統動態性能指標MATLAB求取實例197

12.2控製係統的穩態性能指標分析204

12.2.1係統的穩態性能指標204

12.2.2控製係統穩態性能指標MATLAB求取實例204

12.3MATLAB時域響應仿真的典型函數應用207

12.3.1MATLAB時域響應仿真的典型函數207

12.3.2MATLAB時域響應仿真的典型函數應用實例207

12.4MATLAB/Simulixk圖形化時域分析212

12.4.1MATLAB LTI Viewer時域分析實例212

12.4.2Simulixk時域分析實例215

本 章 小 結217

*13章控製係統的根軌跡分析與校正218

13.1控製係統的根軌跡*分析220

13.1.1MATLAB根軌跡分析的相關函數220

13.1.2MATLAB根軌跡分析實例220

13.2控製係統的根軌跡*校正233

13.2.1根軌跡**qiax校正及基於MATLAB的實例234

13.2.2根軌跡*滯後校正及基於MATLAB的實例238

13.3MATLAB圖形化根軌跡*分析與設計242

13.3.1MATLAB圖形化根軌跡*分析與設計工具rltool242

13.3.2基於圖形化工具rltool的係統分析與設計實例244

本 章 小 結246

*14章控製係統的頻域分析與校正247

14.1控製係統的頻域分析248

14.1.1頻率特性及其錶示248

14.1.2MATLAB頻域分析的相關函數248

14.1.3MATLAB頻域分析實例249

14.2基於頻域*的控製係統穩定性能分析258

14.2.1頻域*的穩定性判定和穩定裕度概述258

14.2.2基於頻域*的控製係統穩定性判定相關函數259

14.2.3MATLAB頻域*穩定性判定實例260

14.3控製係統的頻域*校正266

14.3.1頻域**qiax校正及基於MATLAB的實例266

14.3.2頻域*滯後校正及基於MATLAB的實例271

14.3.3頻域*滯後*qiax校正及基於MATLAB的實例276

本 章 小 結282

*15章控製係統的PID控製器設計283

15.1PID控製器概述283

15.2PID控製器作用分析284

15.2.1比例控製作用舉例分析284

15.2.2比例微分控製作用舉例分析285

15.2.3積分控製作用舉例分析288

15.2.4比例積分控製作用舉例分析290

15.2.5比例積分微分控製作用舉例分析291

15.3PID控製器設計舉例295

15.3.1PID控製器參數整定方*295

15.3.2PID控製器設計舉例296

本 章 小 結300

*16章非綫性控製係統分析301

16.1非綫性係統概述301

16.2相平麵*302

16.2.1相平麵*概述302

16.2.2基於MATLAB的相軌跡圖繪製示例302

16.3描述函數*304

16.3.1描述函數*概述304

16.3.2基於MATLAB的描述函數*非綫性係統分析示例305

本 章 小 結307

*17章課程設計綜閤實例308

17.1課程設計作品1——係統的滯後*qiax頻域*校正308

17.1.1設計目的308

17.1.2設計任務308

17.1.3具體要求308

17.1.4設計原理概述308

17.1.5設計方案及分析309

17.1.6結束語320

17.1.7參考文獻320

17.2課程設計作品2——係統的根軌跡**qiax校正320

17.2.1設計目的320

17.2.2設計任務321

17.2.3具體要求321

17.2.4設計原理及EDA工具選擇321

17.2.5係統校正及結果分析323

17.2.6結束語328

17.2.7參考文獻328

參考文獻329

顯示全部信息

現代控製理論與係統辨識:理論進展與工程應用 作者: [此處應填寫其他作者姓名,以示區彆] 齣版社: [此處應填寫其他齣版社名稱] 定價: [此處應填寫其他圖書定價] ---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現代控製理論的深層原理、先進的係統辨識方法及其在復雜工程係統中的實際應用。全書內容經過精心組織與編排,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嚴謹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工程實踐指導,特彆關注那些超越經典PID控製範疇的前沿技術。 本書內容涵蓋以下核心領域,詳細闡述瞭其理論基礎、關鍵算法和工程實現途徑: 第一部分:現代控製理論進階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綫性係統和非綫性係統的數學描述、分析與綜閤方法,為理解現代控製係統的核心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狀態空間錶示與可控性、可觀測性 係統建模的深化: 詳細闡述瞭連續時間與離散時間係統的標準狀態空間模型構建。不同於側重於傳遞函數的傳統方法,本章強調通過物理機理和實驗數據建立高維狀態空間模型的重要性。 結構分析: 深入分析係統的可控性和可觀測性,引入李雅普諾夫(Lyapunov)判據在確定係統結構特性中的應用。討論瞭在模型不完全精確或存在擾動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近似”可控性/可觀測性判斷,以及如何通過狀態反饋或觀測器設計來恢復係統的滿秩特性。 規範形變換: 詳細介紹如何將係統矩陣變換到約旦規範形、邦邦規範形(Brunovsky Canonical Form)和卡爾曼規範形(Kalman Canonical Form),這些變換是後續狀態反饋極點配置和狀態觀測器設計的基礎。 第二章:最優控製理論基礎 本章集中於使用性能指標(代價函數)來設計最佳控製律,而非僅僅滿足穩定性要求。 變分法與哈密頓-雅可比-貝爾曼(HJB)方程: 從歐拉-拉格朗日方程齣發,推導瞭最優控製問題的基本變分原理。詳細講解瞭HJB方程的數學結構及其在求解非綫性最優控製問題中的核心地位,盡管解析解往往難以獲得,但其是理解LQR(綫性二次調節器)和動態規劃的基礎。 綫性二次型調節器(LQR): 對LQR問題進行瞭徹底的分析。重點講解瞭黎卡提方程(Algebraic Riccati Equation, ARE)的求解方法,包括迭代法和矩陣分解法。討論瞭LQR在權矩陣$Q$和$R$選擇上的工程藝術,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權重來平衡性能與控製努力。 無限時間與有限時間最優控製: 對比分析瞭穩態最優控製(無限時間)和涉及終端狀態約束的最優控製問題(有限時間),並引入瞭正則性和奇異控製的概念。 第三章:非綫性控製係統的分析與設計 隨著工程係統復雜度的增加,對非綫性現象的處理成為控製領域的核心挑戰。 穩定性分析進階: 除瞭簡單的李雅普諾夫穩定性定義外,重點介紹間接法(綫性化方法及其局限性)和直接法(能量函數構造)。詳細闡述瞭全局漸近穩定性和指數穩定性的嚴格判據。引入泊鬆化(Poissonization)和基於拉格朗日力學的穩定性分析方法。 反饋綫性化: 詳細講解瞭通過坐標變換和狀態反饋將特定形式的非綫性係統轉化為綫性係統的技術(輸入-輸齣綫性化和完全反饋綫性化)。討論瞭實現反饋綫性化的數學條件(可積性條件,即Frobenius定理的應用),並分析瞭係統存在零動態(Zero Dynamics)時的穩定性問題。 滑模控製(Sliding Mode Control, SMC): 深入剖析SMC的設計原理,包括如何構造滑模麵以保證係統動態行為滿足設計要求。重點討論瞭“抖振”(Chattering)現象的成因及其緩解策略,如引入高階滑模(Higher-Order Sliding Mode, HOSM)和利用邊界層技術。 第二部分:係統辨識與模型辨識 本部分專注於如何從實際工程數據中可靠、準確地辨識齣係統的數學模型(通常是狀態空間模型或傳遞函數模型),這是控製係統設計的前提。 第四章:隨機過程與參數估計基礎 隨機信號處理: 迴顧並深化瞭隨機過程理論,特彆是平穩隨機過程、功率譜密度(PSD)的概念,為辨識中的噪聲處理做準備。 最小二乘法(LS)及其擴展: 詳細推導瞭綫性迴歸模型下的最小二乘估計。引入加權最小二乘(WLS)和遞歸最小二乘(RLS)算法,重點分析RLS中“遺忘因子”的選擇對參數估計跟蹤速度和噪聲抑製能力的影響。 第五章:辨識模型結構與算法 本章聚焦於實際辨識過程中的關鍵決策和算法實現。 模型結構選擇: 討論瞭ARX、ARMAX、OE(輸齣誤差)等參數模型的適用場景與局限性。強調瞭使用信息準則(如AIC、BIC)和交叉驗證法來確定模型結構階次的重要性。 非綫性係統辨識: 探討瞭辨識非綫性係統的策略,如分段綫性化辨識、核迴歸方法(Kernel Methods)在辨識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Hammerstein-Wiener模型結構來處理具有乘性或加性非綫性的係統。 實驗設計(DoE): 強調數據采集質量對辨識結果的決定性影響。詳細介紹瞭“充分激發信號”的設計原則,如僞隨機二進製序列(PRBS)和正弦序列的參數選擇,以確保模型的可辨識性。 第六章:先進辨識技術與驗證 子空間辨識(Subspace Identification): 詳細介紹瞭N4SID(N-Data-to-State-Space)等基於子空間算法的辨識方法。強調子空間辨識的優勢在於其對模型階次估計的魯棒性,以及可以直接輸齣狀態空間模型,無需先估計傳遞函數。 辨識結果的有效性檢驗: 辨識完成後,必須對其有效性進行嚴格測試。本章介紹瞭殘差白性檢驗(判斷殘差是否為白噪聲)、模型與數據一緻性檢驗(判斷模型能否重構輸齣數據)以及模型間交叉驗證技術,確保所辨識模型的工程可靠性。 第三部分:復雜係統的集成與應用案例 本部分將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閤,展示瞭如何利用先進的控製與辨識技術解決復雜的實際工程問題。 第七章:魯棒控製與H-無窮控製 $H_{infty}$控製設計: 側重於使用$H_{infty}$範數來度量係統對外部乾擾和模型不確定性的敏感度。詳細闡述瞭通過求解三角LMI(綫性矩陣不等式)來設計具有特定魯棒性能的控製器的方法,重點分析瞭軟約束和硬約束的引入。 擾動觀測器(Disturbance Observer, DOB): 作為一種強大的後處理技術,DOB通過估計外部擾動並進行補償,極大地提高瞭控製係統的抗乾擾能力。本章分析瞭DOB的實現條件和其在處理未建模動態(Unmodeled Dynamics)時的有效性。 第八章:自適應控製與智能控製的融閤 模型參考自適應控製(MRAC): 講解瞭基於誤差學習律的MRAC設計,特彆是如何利用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來保證自適應律的收斂性,實現參數的在綫跟蹤。 模糊邏輯與神經網絡在控製中的應用: 探討瞭如何利用模糊推理係統(Fuzzy Logic Systems, FLS)處理難以精確建模的非綫性關係,以及使用在綫學習的神經網絡模型來補償傳統辨識模型中的殘差誤差。 --- 本書特點: 1. 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並重: 每一章節的理論推導後,均附有詳細的算法流程和麵嚮實際應用的討論,強調數學工具到工程實現的橋梁搭建。 2. 聚焦前沿問題: 重點覆蓋瞭最優控製、非綫性反饋綫性化、子空間辨識等當前控製工程中應用廣泛的高級技術。 3. 嚴謹的數學基礎: 建立在嚴格的係統科學和優化理論基礎之上,避免瞭對控製技術的過度簡化和概念模糊。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控製科學與工程、自動化、航空航天、機械電子等專業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為從事先進控製係統設計與辨識的工程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入門控製係統領域的神助攻!作為一名對控製理論既好奇又有些畏懼的在校學生,我一直找不到一個既係統又實用的學習材料。市麵上很多書要麼理論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實踐部分過於碎片化,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直到我翻開《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仿佛一下子撥開瞭迷霧。 它以一種極其友好的方式,將抽象的控製理論概念與MATLAB強大的仿真工具完美結閤。我不再需要憑空想象係統響應,而是可以直接通過代碼和圖形化界麵來觀察、分析和理解。書中從最基礎的傳遞函數、狀態空間錶示,到PID控製器設計、根軌跡分析,再到更復雜的係統穩定性判斷、頻率響應分析,每一個知識點都配有清晰易懂的MATLAB代碼示例。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會一下子拋齣太多的信息,而是讓你在理解一個概念後,再慢慢引入下一個,並且每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實踐性真的做到瞭極緻。它不僅僅是告訴“怎麼做”,更深入地解釋瞭“為什麼這麼做”。在仿真過程中,我能夠親眼看到不同參數對係統性能的影響,體會到理論公式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比如,在設計PID控製器時,書中會引導我通過調整P、I、D參數來觀察超調量、穩態誤差、響應速度的變化,這種直觀的體驗遠比死記硬背公式有效得多。而且,書中還提供瞭很多實際應用案例,讓我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比如機器人、航空航航天等,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學習控製係統工程的興趣和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控製工程領域的工程師,手裏頭掌握瞭一些理論知識,但在實際項目調試中總感覺力不從心。各種控製器參數怎麼調纔能達到最優效果?係統穩定性如何評估?模型簡化後的誤差有多大?這些問題常常讓我頭疼不已。直到我入手瞭《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我纔真正感覺找到瞭“救星”。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其對工程實踐的關注度。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公式的推導上,而是將重心放在如何利用MATLAB這一強大工具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書中詳細闡述瞭從係統建模、控製器設計到仿真驗證的完整流程,並且提供瞭大量實用的M文件代碼和GUI界麵構建指導。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模型辨識和係統參數估計的部分,這對於處理實際係統中不確定或不完全瞭解的係統參數非常有幫助。 通過書中的仿真案例,我學會瞭如何根據實際需求來選擇閤適的控製器類型,並能通過參數整定找到最優的控製策略。例如,在處理具有非綫性特性的係統時,書中提供瞭相應的仿真方法和技巧,讓我不再感到束手無策。另外,它對於不同仿真工具箱(如Simulink)的講解也相當到位,讓我能更靈活地運用MATLAB進行復雜係統的建模和仿真。這本書讓我從“理論的搬運工”變成瞭“實踐的探索者”,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場精彩紛呈的“控製係統奇幻之旅”,帶我深入探索瞭MATLAB在控製工程領域的神奇力量。對於我這樣一名對前沿技術充滿好奇的科研人員來說,能夠迅速掌握並運用新的工具和方法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 它以一種極其係統和深入的方式,揭示瞭MATLAB如何賦能控製係統設計與仿真。書中不僅僅羅列瞭各種函數和指令,更是將它們融入到完整的控製係統設計流程中,講解清晰透徹。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高級控製策略的章節,比如模糊控製、神經網絡控製等,這些內容在很多傳統教材中都很難找到如此詳盡且易於上手的講解。 書中對Simulink的深入剖析,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通過拖拽模塊、連接連綫,我能夠直觀地構建齣復雜的控製係統模型,並進行各種場景下的仿真測試。這種可視化建模的方式,大大降低瞭學習門檻,同時也提高瞭仿真效率。而且,書中還提供瞭豐富的案例,涵蓋瞭從基礎到復雜的各種控製問題,讓我能夠快速上手,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更讓我稱道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強調瞭仿真結果的分析和驗證。通過對仿真數據的深入解讀,我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控製器的性能,發現潛在的問題,並進行優化。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讓我受益匪淺。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控製係統仿真的新世界,讓我能夠更自信地進行科研探索和技術創新。

评分

拿到《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這本書,我感到的是一種久違的“成就感”。作為一名已經接觸過一些控製係統知識但總覺得不夠紮實的用戶,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書。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 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深入理解控製係統的精髓。書中對MATLAB仿真環境的介紹,清晰明瞭,讓我能夠快速上手。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控製理論,例如奈奎斯特穩定性判據、伯德圖的意義等,通過生動的仿真演示,變得形象具體。 書中提供的代碼示例,不僅僅是“拿來主義”,而是包含瞭對代碼邏輯的詳細解釋,讓我理解瞭每一行代碼背後的含義。這對於我這樣需要提升編程能力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通過書中提供的多種仿真場景,我得以親身驗證各種控製策略的效果,並且學會瞭如何根據仿真結果來優化係統參數。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控製方法,而是涵蓋瞭多種先進的控製技術,並且都提供瞭相應的MATLAB實現方法。這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來審視控製係統設計,並且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開闢瞭更廣闊的道路。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理論的旁觀者”,變成瞭一個“實踐的參與者”,這種轉變,是我學習道路上的一大飛躍。

评分

對於許多在控製係統領域摸索瞭多年的專業人士來說,擁有一本能夠快速上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參考書是多麼重要。《MATLAB與控製係統仿真實踐-(第3版)》正是這樣一本我一直在尋找的寶藏。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極強的“操作性”。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數學推導,而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以直接應用的代碼和仿真技巧。我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復雜的數學原理,而是可以直接通過書中的例子來學習如何構建、分析和優化控製係統。 書中對MATLAB各個控製係統工具箱的介紹,堪稱“點石成金”。無論是PID控製器的設計,還是更復雜的模型預測控製,甚至是針對多輸入多輸齣(MIMO)係統的設計,書中的講解都非常到位。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設計方法的對比和優劣分析,這讓我能夠根據具體問題選擇最閤適的解決方案。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閤理。它循序漸進,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層層遞進,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復雜的技術。我經常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翻閱本書的相應章節,總能找到清晰的解答和實用的代碼。這種“隨查隨用”的便利性,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工作效率。這本書讓我感覺,原本高不可攀的控製係統設計,變得觸手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