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收眼底:天文望遠鏡中的星空 | ||
| 曾用價 | 58.00 |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 版次 | 3101 | |
| 齣版時間 | 2015年11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張唯誠 | |
| 裝幀 | ||
| 頁數 | 200 | |
| 字數 | 200 | |
| ISBN編碼 | 9787030449702 | |
目錄
CONTENTS
序(林元章),1
前言:星空引*人類思想的航程111
第*章巨鏡時代001
第*節地麵望遠鏡的“變形記”001
第二節太空望遠鏡中的“多波段景觀”012
第三節透視宇宙的“射電窗口”019
第二章地球之外027
第*節看不懂太陽係-027
第二節太陽係“擴大”瞭035
第三節行星周圍-045
第四節柯伊伯的世界-054
第五節“塞德娜”歸來059
第三章嘹望銀河065
第*節欲識銀河真麵目065
第二節給我一把“量天尺”吧069
第三節總算清楚一些瞭一075
第四節銀河真相078
第五節銀河的裏裏外外087
第四章今夜星辰095
第*節發現瞭一個星雲095
第二節破解星雲之謎101
第三節百變星辰107
第四節我們自己的恒星——太陽115
第五節妙趣橫生的“天體運動會”121
第五章宇宙真相131
第*節沒有昨天的131
第二節元素進行麯141
第三節隱藏的宇宙147
第四節宇宙命運的“末日猜想”155
第六章望盡天涯161
第*節尋找係外“生命行星”161
第二節換一種思路吧168
第三節嗨,小綠人172
第四節幸虧有瞭望遠鏡180
第*章巨鏡時代 第*節地麵望遠鏡的“變形記” 一、伽利略的視覺奇遇 說起來,在望遠鏡齣現以前,我們頭頂上的星空是非常簡單的,隻有太陽、月亮、幾韆顆肉眼可見的恒星和五顆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除此之外,就是偶爾齣現在天空中的彗星。當然,人們還會看到“天河”,那是銀河係的一部分;如果運氣好,還會看到一顆陌生的“新星”,那是一顆恒星發生瞭爆炸。 大約400年前的一個晚上,一位46歲的中年人將自己的眼睛湊近一根管狀物,這是一根空管子,兩端各嵌有一塊透鏡。誰也沒有料到的是,就在他把這根管子指嚮天空時,星空發生瞭改變,因為從此以後,在人類的視野中,星空就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模樣瞭。圖1.1伽利略像 這位中年人名叫伽利略(圖1.1),是一名意大利天文學傢,當時正在威尼斯附近的帕多瓦大學持教。他聽說荷蘭人發明瞭一種新奇的名為“窺視鏡”的東西,主要部分是兩塊眼鏡片,當把這兩塊鏡片一遠一近地固定在眼前時,遠處的景物就會拉近,變大。這個消息讓伽利略非常興奮,於是自己也“如法炮製”起來,他找來一根管子和兩塊透鏡,將管子的一端嵌上凹透鏡,作為供眼睛窺視的目鏡,另一端嵌上凸透鏡,作為指嚮目標的物鏡。就這樣,一番調試後,人類曆史上第*架天文望遠鏡就誕生瞭(圖1.2)。圖1.2伽利略嚮彆人介紹如何使用望遠鏡 現在想來,當伽利略帶著這架簡陋的望遠鏡走上塔樓時,他一定非常興奮,好奇心強烈地衝擊著他,布滿星辰的夜空深深吸引著他。接下來發生的事對當時的人來說無異於一次令人驚訝萬分的“視覺奇遇”:伽利略看到木星有4顆衛星,看到月亮上有不少隕石坑,還明白瞭月亮和行星發齣的光是太陽的反射光(圖1.3)。圖1.3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木星的原始記錄 在一個霧氣朦朧的黃昏,伽利略開始用他的望遠鏡觀察太陽。透過濛濛的霧靄,伽利略發現瞭太陽黑子(用望遠鏡直接觀察太陽是危險的,會傷害眼睛。正確的方法是采用“投影法”:將物鏡一端對準太陽,讓陽光透過望遠鏡從目鏡一端投射到一個白色錶麵上。調節焦距,可清晰地顯示太陽黑子。伽利略雖然用望遠鏡直接觀測瞭太陽,但他選擇黃昏時段,又有霧靄,所以問題不大。後來伽利略也使用投影法觀測太陽瞭)。連續觀測瞭一段時間後,伽利略認定,那些黑子是太陽錶麵的一部分,於是就此推測瞭太陽的自轉,認識到太陽在以大約每25天一周的速度自轉著。 伽利略在觀測土星時,也發生瞭奇怪的事,他看到土星呈現齣一種古怪的形狀,好像長瞭兩隻“耳朵”。伽利略懷疑那耳朵是土星的兩顆衛星。 我們知道,那兩顆“衛星”就是土星的光環。由於伽利略的望遠鏡倍率太小,光環的形狀看上去有點古怪,所以像兩隻耳朵。後來,人們用更精密的望遠鏡觀察土星,纔真正發現瞭土星環,不過那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後的事瞭。 二、從“越來越長”到“越來越胖” 就這樣,伽利略啓動瞭一次嶄新的“視覺革命”,天文望遠鏡也從此走上瞭一條極不平凡的發展之旅,形形色色的望遠鏡層齣不窮,它讓人類的視覺體驗瞭從未有過的刺激。但總的來說,望遠鏡的作用就是通過光學原理將遠處的物像“放大”和“加亮”,從而有瞭“望遠”和“看清”的效果。在後來的幾百年裏,不論望遠鏡發展得多麼復雜,除瞭個彆特殊的望遠鏡外,它們*基本的原理和作用都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伽利略發明瞭天文望遠鏡後,摺射望遠鏡統治瞭半個多世紀的天文觀測,人們在這段時間裏不斷通過延長望遠鏡的焦距來消除影響觀測效果的物像變形,望遠鏡因此也被做得越來越長。例如,荷蘭科學傢惠更斯就把他的望遠鏡做到瞭將近40米長,望遠鏡的物鏡吊在一根高高的桅杆上,目鏡則用一根繩子與物鏡相連,這種望遠鏡操作起來很不方便。但長焦距也確實管用,前麵說到,伽利略曾把土星的光環當成瞭衛星,而土星環的真正發現是在半個多世紀後。這發現瞭土星環的人就是惠更斯,而他用以觀測土星的就是這架怪模怪樣的望遠鏡。 然而惠更斯的望遠鏡也並不是*長的,還有人製造瞭更長的望遠鏡。從理論上說,望遠鏡可以長得不可思議,而這種隻存在於構想中的望遠鏡甚至可以看清月麵上極小的細節。大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反射望遠鏡齣現瞭,這時人們意識到,物鏡的口徑越大,收集到的光綫就越多,分辨率也越高,於是,望遠鏡開始變得越來越“胖”,而不是越來越長瞭。這種“胖”望遠鏡的製作競賽也“催生”瞭不少牛人,其中英國天文學傢威廉·赫歇爾和愛爾蘭天文學傢羅斯伯爵就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赫歇爾一生製作瞭幾百架望遠鏡,磨製的鏡片不計其數。由於專注於磨鏡,他有時騰不齣手吃飯,他的妹妹就喂他吃飯。1789年,赫歇爾製作瞭一架口徑為1.22米的大望遠鏡(圖1.4),他用這架望遠鏡發現瞭土衛一和土衛二。 和赫歇爾一樣,羅斯伯爵也對大望遠鏡情有獨鍾,他齣身於門第顯赫的貴族,*大的心願是製造一架當時*大的望遠鏡觀測星空。他磨製瞭一塊金屬反射鏡麵,這個鏡麵是分塊磨製然後焊接在一起的,重達3.6噸,口徑1.84米,人們費瞭好大的勁纔把它裝進瞭一個17米長的鏡筒中。圖1.4赫歇爾製作的口徑為1.22米的大望遠鏡羅斯伯爵的這架望遠鏡非常龐大,大傢因此用《**》中的大海怪“列維亞森”稱呼它(圖1.5)。“列維亞森”圖1.5羅斯伯爵的
作為一個對天文學有著濃厚興趣,但又深感知識淺薄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介紹天文望遠鏡知識的書籍。這本書的標題——“鏡收眼底”,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産品介紹,更是一種意境的描繪,仿佛我手持一架望遠鏡,就能將浩瀚的星空盡收眼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對宇宙的好奇心,並且為我的觀星之旅提供堅實的基礎。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講解天文望遠鏡的種類、構造、性能參數,例如口徑、焦距、目鏡等,並分析它們在實際觀測中的優劣。我也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正確地使用望遠鏡,包括如何對準目標、如何調整焦距、如何避免雜光乾擾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認識星空,瞭解不同天體的特徵,比如行星、恒星、星雲、星團、星係等,以及它們在望遠鏡中呈現齣的獨特景象。我渴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有些望遠鏡能夠觀測到非常遙遠的星係,而有些則隻能看到附近的行星?不同口徑的望遠鏡在觀測效果上會有多大的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深入淺齣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讓我能夠真正地“看”懂並欣賞那片深邃的星空。
评分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誠意”。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緻,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精美的插畫和攝影作品,那些星雲的色彩、星係的形態,都做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站在地平綫上,抬頭仰望著真實的天空。書名“鏡收眼底”,恰如其分地概括瞭它想要傳達的核心內容: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能夠將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景象,盡收眼底。我非常期待書中對不同類型望遠鏡的詳細介紹,例如它們的工作原理、各自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來選擇閤適的設備。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觀測指南,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觀測地點,如何進行光汙染的規避,以及如何使用望遠鏡來定位和跟蹤天體。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觀測技巧”的部分,比如如何調整焦距以獲得最清晰的圖像,如何利用不同的目鏡來改變視野和放大倍數,甚至是一些高級的觀測技巧,比如如何進行長時間曝光以捕捉暗淡的天體。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備的說明書,更是一本能夠激發我探索宇宙熱情的“入場券”,我希望它能讓我從被動地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地去發現和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藝術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點綴其間的點點星光,立刻營造齣一種神秘而引人入勝的氛圍。標題“鏡收眼底”更是點睛之筆,它精確地傳達瞭本書的核心主題——通過天文望遠鏡,將廣闊無垠的宇宙景緻收納於眼前。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星空充滿嚮往,卻苦於無從下手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具吸引力的承諾。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望遠鏡的參數和功能介紹,更是一次對宇宙探索的啓濛。我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引導我一步步地瞭解不同類型的望遠鏡,它們的優勢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據我的實際需求來選擇一颱閤適的設備。我更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實用的觀測技巧,例如如何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進行觀測,如何識彆和定位各種天體,如何剋服光汙染的乾擾,甚至是一些關於如何記錄和分享觀測成果的建議。這本書如果能夠包含一些高質量的星空照片,並配閤詳細的文字解讀,那就更令人興奮瞭。我渴望它能幫助我理解那些遙遠星辰的意義,感受宇宙的宏偉與奇妙,讓我不再僅僅是抬頭仰望,而是能夠真正地“看”進那片深邃的星海,與宇宙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僅在於信息的傳遞,更在於喚醒讀者的內在熱情。這本書的標題,在我看來,便帶著這樣一種召喚力。“鏡收眼底”,多麼富有詩意的錶達,它勾勒齣的畫麵,是觀星愛好者們共同的夢想——將遙遠的星辰攬入懷中,用自己的眼睛去丈量宇宙的尺度。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在文字中構建起這樣一個引人入勝的觀星體驗的。書中是否會包含那些令我驚嘆的星空照片,那些經過望遠鏡捕捉到的,令人屏息的宇宙奇觀?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光年的距離,去拜訪那些遙遠的星係,去欣賞那些孕育著新生命的星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關於望遠鏡的物理構造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教會我如何用一顆充滿敬畏和好奇的心去“讀”懂星空,去理解那些光點背後所蘊含的宇宙故事。比如,在不同的季節,我們能看到哪些標誌性的星座?不同類型的望遠鏡,在觀測體驗上又會有怎樣的差異?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一些天文學上的有趣現象,例如黑洞、中子星,或者那些關於宇宙起源的最新理論?我希望它能以一種循序漸進、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從一個對星空充滿憧憬的門外漢,逐漸成為一個能夠與宇宙對話的觀察者。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就深深吸引瞭我——墨藍色的背景上,一輪明亮的彎月靜靜懸掛,旁邊點綴著幾顆閃爍的星辰,仿佛觸手可及。我一直對浩瀚的宇宙充滿好奇,但又苦於缺乏專業的知識和便捷的工具來探索。偶然間看到這本書,書名“鏡收眼底”一下子擊中瞭我的心弦,這不就是我一直以來渴望的那種,能將深邃星空盡攬於一方小小鏡筒的體驗嗎?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介紹天文望遠鏡的使用方法,更像是一扇通往宇宙的窗戶,它承諾讓我能夠“收眼底”的,是那些肉眼難以窺見的星雲、星係,是那些在黑夜裏默默閃耀的古老光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引導我跨越塵世的喧囂,去仰望那超越時空的壯麗景象。它會講述怎樣類型的望遠鏡?是適閤初學者的入門級,還是能夠觀測深空的專業級?書中是否會包含辨認星座、星雲、星係的圖譜?又或者,它會分享一些使用望遠鏡時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辦法?我期待它能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冰冷的數據和復雜的原理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美好,讓我能夠真正地“看”懂星空,感受宇宙的神秘與浩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