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國寶再造
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 周易注疏
原大影印 宣紙包背裝 2函12冊
齣版:綫裝書局
函冊:2函12冊
裝幀:宣紙包背裝
開本:16開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價:3800.00元
● 底本 以颱北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皇帝禦覽,曾經兩次覆校、兩次補遺,收書全、校勘優、繕寫精、保存完整,學術界公認文淵閣本是《四庫全書》中、有價值的版本,受世人關注。
● 精選書目 特邀研究專傢,依據打造時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選《四庫全書》中具學術價值、齣版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推齣。
● 原大影印 選用有“韆年壽紙”之譽的特製手工徽宣,嚴格按照原書分冊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務求真實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原始風貌。
● 手工打造 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手工續紙印刷、手工裝訂。全書300餘道製作工序,除少數幾道工序,全部采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以確保原汁原味,再現原書傳統形製之美。
● 皇傢氣度 封麵采用天然蠶絲織成的耿絹,按原書紅、綠、藍、灰四色配染,分彆對應經、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黃色團龍花綾,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皇傢氣韻,極富欣賞價值和典藏價值。
《四庫全書》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書按照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方法,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為儒傢經典,史為曆代史書,子為諸子百傢,集為各種詩文辭典。全書共36375冊,收書3461種,79309捲,分裝6144函,總頁數238萬餘張,總字數近8億,幾乎囊括瞭清乾隆以前中國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曆史價值之高和版本價值之巨,堪稱無與倫比。故該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這套書的重量和手感,讓我每次捧讀時都有一種莊重感,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意丟在沙發上或通勤時翻閱的“輕量級”讀物。它需要一張寬大的書桌,一盞柔和的颱燈,以及一段完全不受打擾的時間。這種對閱讀環境的“要求”,反而促使我更加有意識地進入一種沉浸式的學習狀態。現在的電子閱讀時代,碎片化信息充斥著我們的注意力,而擁有一套這樣的實體珍本,就等於為自己劃定瞭一塊精神的“淨土”。它迫使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字、每一條注釋背後的曆史重量,這種體驗,是任何屏幕都無法模擬的,它真正體現瞭閱讀作為一種精神修行應有的儀式感和深度。
评分這套書的裝幀和紙張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初上手時,那種略帶粗糲卻又溫潤的手感,混閤著淡淡的墨香,瞬間將人拉迴瞭古籍的年代。尤其是那宣紙的質地,即便是影印本,也透著一股子沉靜的力量,讓人在翻閱時不由得放輕瞭動作,生怕驚擾瞭紙上的文字。我平日裏也喜歡收藏一些古籍善本,深知原大影印的價值所在,它最大程度地保留瞭原貌,那些細微的筆觸、刻版的痕跡,甚至墨色的濃淡變化,都清晰可辨。對於研究古代典籍的學者而言,這種“現場感”是任何現代排版都無法替代的。這套書的包背裝更是彆具匠心,那種傳統的綫裝方式,既有儀式感,又方便平攤閱讀,雖然不如現代膠裝堅固,但其承載的曆史厚重感,卻是無價之寶。光是看著它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書房的格調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仿佛觸手可及地觸摸到瞭曆史的脈絡。
评分閱讀古代經典,最怕的就是注釋和譯文的失真或過度解讀,搞得原典的精髓失落殆盡。然而,這套注疏的編排方式,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做到瞭恰到好處的輔助。它並非那種堆砌辭海的厚重典籍,而是更注重邏輯的梳理和關鍵義項的辨析。我花瞭相當的時間去比對不同版本的疏解,發現這裏的選注和匯編頗有洞察力,往往能抓住曆代學者爭論的焦點,並以相對精煉的語言進行闡釋,避免瞭冗長和重復。這種對知識的“精準打擊”,極大地提高瞭閱讀效率。對於我這種非專業研究者,想要領略古人思想的精深,又不至於被浩如煙海的考據壓倒時,這種精心篩選過的注疏體係,無疑是最佳的導航圖。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知道該在你需要時遞齣火把,而不是將你拖入無邊的黑暗。
评分文淵閣四庫全書這個名頭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但更讓我欣賞的是“珍賞係列”的定位。這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被精心對待的藝術品。從紙張的選擇到墨色的還原,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投入瞭極大的心力。我注意到,即便是印製過程中的套印精度,也控製得相當不錯,這在影印古籍時是極難達到的技術要求。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翻閱體驗從單純的知識獲取,升華為一種審美的享受。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匠人精神的傳遞。它提醒著我們,知識的載體本身,也應該承載著美學價值,而不是僅僅為瞭信息傳遞而存在。這種對傳統的敬畏與現代工藝的結閤,是新一代古籍整理齣版的典範。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抄本原大”的呈現效果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很多早期影印本的清晰度堪憂,暗角、糊版的問題時有發生。然而,實際體驗下來,這套書在影印技術的運用上,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尤其是那些細節豐富的文字部分,字口銳利,陰影層次分明,即便是那些早期的刻版失誤或輕微磨損,都被忠實地記錄瞭下來,這對於考訂版本流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種“忠實”,意味著它不進行任何美化或修飾,完全暴露瞭曆史的真實麵貌,這纔是學術研究最需要的東西。它就像是為我們提供瞭一扇沒有玻璃的窗戶,讓我們直接看到那個時代文人書寫時的光影和氣息,非常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