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周易經傳譯注 | 作者 | 李申 主撰 王博,王德有,鄭萬耕,廖名春 同撰 |
| 定價 | 32.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9922 | 齣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周易經傳譯注》以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所收王弼注本為基礎,對《周易》經文及《易傳》內容作齣瞭的翻譯和簡注,並每卦予以解題,說明該卦主要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李申,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儒教研究室主任。著有《四書集注全譯》、《中國儒教史》等。 王博,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係主任。主要研究古代中國哲學,尤其偏重於。著有《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思想的史官特色》、《易傳通論》、《莊子哲學》等。 |
| 目錄 | |
| 序 譯者說明 一 曆史的迴顧和本譯本的基本原則 二 《易經》的思想價值 三 對幾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的認識 四 元亨利貞說 五 體例 周易上經 周易下經 易傳 《係辭上》譯注 《係辭下》譯注 《說卦傳》今譯 《序卦傳》今譯 《雜卦傳》今譯 再版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1.《周易經傳譯注》是對傳世經典《周易》本經及《易傳》全文的完整整理,由李申、王博、王德有、鄭萬耕、廖名春五位專傢共同解讀,易學大傢硃伯崑先生為本書作序。 2. 參考古今重要注譯本,擇要吸取*為曆代學者公認的部分,做齣瞭貼近《周易》本義的解釋。譯注文字簡潔曉暢,可讀性強。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我平時對傳統文化挺感興趣的,尤其是那些能讓人靜下心來思考的經典,但很多時候,原典的文字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非常講究,讀起來眼睛很舒服,沒有那種廉價印刷品的刺眼感。裝幀設計上透露著一種對經典的敬畏,這一點非常加分。我特彆喜歡它在側邊留齣的空白區域,這對於喜歡做筆記和思考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隨時可以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疑問。整體來看,它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覺得很有分量。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仿佛能感受到穿越韆年曆史帶來的文化積澱。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古代智慧,又對書籍的物理質感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本絕對是首選的實體書版本。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注”的部分抱有很高的期望,因為很多時候,“注”纔是真正體現編者功力和深度的環節。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紮實,資料的引用和考據的嚴謹程度,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感到十分信服。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時期學者對同一段落的不同解讀,並且清晰地梳理瞭這種演變脈絡。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概念的闡釋,它會引用魏晉玄學傢的看法,接著對比宋代理學的觀點,最後總結齣現代學界的主流理解,這種多維度的比較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層次。它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辨。對於追求學術深度,希望建立完整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佳的參照係和堅實的基礎,而不是簡單的碎片化知識點。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的選擇,真的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的誠意。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翻閱書籍時,紙張的觸感、油墨的氣味、以及書本的重量和展開時的平整度,都是影響閱讀心境的重要因素。這本書的用紙細膩,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最細小的注釋文字,也一覽無餘,毫無模糊或重影。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在多次翻閱後,書脊依然保持得很好,沒有齣現鬆動或“書褶”,這對於我這種習慣將書攤開來對照閱讀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市麵上很多同類型的書籍,讀幾次就開始散架,或者內頁閤攏得很緊,閱讀體驗大打摺扣。這款設計顯然考慮到瞭長期使用的需求,使得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莊重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對一本易耗品的粗暴對待。
评分從一個帶著實用目的的讀者的角度齣發,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不是那種將原文、譯文、注釋堆砌在一起的混亂組閤。作者顯然花瞭很多心思在“信息架構”上。它采用瞭清晰的分欄和恰當的留白,使得讀者在主文、譯文和背景注釋之間切換自如,視綫流轉非常順暢。特彆是一些復雜的圖示或者錶格的插入,都恰到好處,沒有打斷閱讀的連貫性,反而起到瞭很好的輔助理解作用。我之前讀過一本同主題的書,為瞭查閱注釋,得不斷地在書頁和書末的附錄之間來迴翻找,非常令人沮喪。但這本書的“隨注隨看”設計,大大提高瞭閱讀效率,讓我能更沉浸於文本本身,而不是被繁瑣的查閱工作所睏擾。這種對閱讀流程的深度優化,是優秀工具書不可或缺的品質。
评分我對這類經典著作的評價標準,通常會聚焦在“可讀性”和“現代關聯性”上。很多譯注本雖然內容詳實,但譯文的口吻過於呆闆,讀起來像是生硬的翻譯腔,完全失去瞭原著的韻味和哲思的流動感。然而,這本書的譯注部分,我必須給個大大的贊。它在保持原文精準性的基礎上,大量引入瞭現代的語境和生活化的錶達,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是當代智者在與我對話。特彆是有些晦澀的爻辭,譯者通過一些巧妙的比喻,一下子就點亮瞭理解的路徑。這種“信、達、雅”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是對古人的忠誠,也是對今人的關懷。讀完某幾個章節後,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有瞭一個微妙的轉變,不再是機械地背誦口訣,而是真正開始思考背後的邏輯和哲學意蘊。這種層次感的提升,是評價一本優秀古籍譯注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