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促織經:外十三種 | 作者 | 賈似道 等 廖蓮婷 整理校點 |
| 定價 | 26.00元 | 齣版社 | 上海書店齣版社 |
| ISBN | 9787545814118 | 齣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博識多聞,是儒傢強調的治學理念。孔子說的“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曆來為人所重視,這種“多識”的追求發展到宋代,就成瞭一種“尚博”的風氣,以緻宋人有一物不識、一事不知為恥者。隨著“鳥獸草木之多識”的日益增長,經濟的發展繁榮,士人階層的崇尚,以及印刷業造紙業的發達、市場的繁榮,宋代齣現瞭大量的草木、鳥獸、蟲魚譜錄,《四庫全書》在著錄曆代書籍時,在子部下設“譜錄類”及其係屬之門“草木鳥獸蟲魚之屬”,收錄有大量的宋代譜錄。宋元此類“草木鳥獸蟲魚”之譜錄圖書,捲帙不大,內容多趣,讀之能怡情,能博物,也可以作為學問加以研究,一捲在手,興味無窮。本書匯錄《蟹譜》、《促織經》、《桂海禽誌》、《桂海獸誌》、《筍譜》、《菌譜》、《禾譜》等十三種宋代記錄草木鳥獸蟲魚的譜錄,以及一種元代棗譜,即柳貫的《打棗譜》,並選擇精善且常見之本為底本,參照其它存世版本,加以點校,以助讀者新知啓慧、陶治性情、為學修養之用。 |
| 作者簡介 | |
| 《促織經》及其他十三種作品的作者為宋元時期的文人學者。 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號悅生,南宋晚期權相。浙江天颱屯橋鬆溪人。 本套宋元譜錄叢編主編顧宏義,1959年生,上海人。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宋史和古典文獻學。著有《宋朝方誌考》、《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細說宋太祖》、《細說蕭太後》、《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等。 |
| 目錄 | |
| 總 序 顧宏義 前 言 廖蓮婷 蟹譜 (宋)傅 肱 蟹略 (宋)高似孫 促織經 (宋)賈似道 禽經 (宋)佚 名 桂海禽誌 (宋)範成大 桂海獸誌 (宋)範成大 桂海蟲魚誌 (宋)範成大 桂海果誌 (宋)範成大 荔枝譜 (宋)蔡 襄 橘錄 (宋)韓彥直 禾譜 (宋)曾安止 菌譜 (宋)陳仁玉 筍譜 (宋)僧贊寜 打棗譜 (元)柳 貫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實在令人稱道,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用心,本身就是對所載內容的一種尊重。內容上,我主要被其中關於“工匠精神”的體現所摺服。在閱讀某個篇章時,作者描述瞭一種近乎儀式化的準備過程,涉及到的材料的選取、氣候的考量,乃至操作者自身的心理狀態,都有詳盡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古人做事情,往往將“事”與“人”緊密結閤,技術不再是冰冷的操作指南,而是融入瞭個人生命體驗和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一位飽經風霜的老手之間的私密對話。他不會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的觀察和記錄,引導你自行得齣結論。對於那些追求技術深度,不滿足於錶麵流程介紹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需要耐心,迴報的卻是對事物本質更深一層的理解,遠超齣瞭書本所描述的具體技術本身。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古典的美學氣息,讓人閱讀起來心情格外平靜。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某些自然材料特性的描述部分,那份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簡直令人嘆服。作者對於材料的反應,環境濕度的影響,甚至不同批次材料之間的細微差異,都有著超越時代的敏感度。這讓我深思,在今天這種高度依賴標準化和量産的時代,我們是不是過早地放棄瞭對這些“非標準化”因素的重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慢察微末”的視角,鼓勵讀者去關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細微變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耐心”這個詞有瞭更立體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美德,而是具體化為書中所記載的每一步操作、每一次等待。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人對“做好一件事”的執著與敬畏,這種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评分坦白說,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小眾”文化的好奇心,想看看在過去,人們是如何解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必須解決的問題。這本書的篇幅雖然可觀,但內容的密度卻高得驚人,幾乎沒有一句是多餘的廢話。它的文字風格古樸典雅,初讀可能需要適應一下古漢語的錶達習慣,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韻律感和精確性便會展現齣來。我發現自己開始對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場景産生瞭強烈的畫麵感,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特殊氣味,感受到工具在手中傳遞的震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保留瞭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可能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或被取代,但其背後的邏輯思維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任何時代都值得學習的。它不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經驗備忘錄”,裏麵充滿瞭經驗主義的閃光點,讓人在驚嘆之餘,也引發瞭對知識如何被記錄和傳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拿在手裏,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香氣,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到瞭一個更加古老、更加講究細節的年代。我原本對這類看似深奧的古籍是有些望而卻步的,總覺得晦澀難懂,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記錄瞭前人生活智慧和精湛技藝的百科全書。其中對於某些特定材料的處理方法,以及那些看似繁瑣卻蘊含著深刻道理的步驟描述,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奇妙的踏實感。作者似乎有著近乎癡迷的探究精神,將一個看似尋常的領域,剖析得淋灕盡緻,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引導我進行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考察。尤其是一些插圖和圖示的描繪,雖然是古老的刻版風格,但其精準度令人嘆服,足以讓人清晰地想象齣當時工匠們操作的場景,這對於理解古代技術史來說,價值簡直無法估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座連接現代與過去的橋梁,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時所遺失的那些精微之處。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典雅而不失厚重感,放在書架上就自成一道風景。
评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問題感到睏惑,希望能找到一些曆史的參照點來梳理思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采用那種流水賬式的敘述,而是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層層遞進,將原本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冷靜、客觀的筆調,不帶過多主觀臆斷,而是大量引用前人的記錄和經驗,使得整本書的論證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對現代工藝的認知去揣摩其中的原理,這種跨時代的對比,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細節的觀察能力。比如,書中對某種特定環境下的材料儲存和準備工作有著極其細緻的描寫,這在今天的許多速成教程中是絕對看不到的。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做一件事,更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去做,背後蘊含著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慢下來的閱讀節奏,迫使讀者沉下心來,去品味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慢工齣細活”的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