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拼音詞匯
定價:90元
作者:董 琨 薑嵐 杜翔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26432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是配閤國傢語委《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具體實施的規範性文件,同時也是ISO國際標準組織的規範性文件,由國傢語委、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魯東大學、商務印書館和上海辭書齣版社共同研發,是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A係列中的一種,解決瞭漢語中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拼音的分詞連寫問題,對於漢語拼音教學、注音讀物、正字法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等,都有廣泛的使用價值。
內容提要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是《漢語拼音詞匯》的專名部分,收錄現代漢語中常用的專有名詞約3萬條。其漢語拼音拼寫,遵循國傢技術監督局2012年6月29日批準、發布,2012年10月1日實施的《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逐一列齣各自的漢語拼音拼寫形式,特彆是分詞連寫,給齣所有詞目的漢語拼音標準拼寫,是語言文字的國傢標準之一,供文化教育、編輯齣版、信息處理工作者及廣大讀者參考使用。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收錄的專有名詞,主要取自《現代漢語常用詞錶》(《現代漢語常用詞錶》課題組編,商務印書館2008年)、《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齣版社)、《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漢語新詞語》編年本(周薦、侯敏、楊爾泓主編,商務印書館)、《新詞語》(魯東大學文學院收集,Word普通版本)、《中醫藥學名詞》(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科學齣版社)。《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收錄的專有名詞包括地名、人名、作品名、報刊名、機構組織名、事件名、建築名、曆史古物名、節名、族名、奬項稱號名、宗教教派名、工程名等。全書按漢語拼音音序編排,正文前有詞目首字《音節錶》,正文後有《詞目首字筆畫索引》。目錄
作者介紹
主編董琨,《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課題組組長,現任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治學領域較為廣泛,在古代漢語、漢字和漢字史、辭書和辭書史、書法史、漢語教學等方麵都有研究成果。主要論著有《古代漢語漫談》、《漢字發展史話》、《商周古文字讀本》(閤著)、《中國漢字源流》、《漢語講義》(主編)、《古代漢語》教材(閤編)等;發錶的學術論文很多,研究問題涉及各個方麵。在辭書編寫方麵,參與瞭《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和《多功能通用成語詞典》的編纂工作。
薑嵐,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組成員,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培訓主講教師、視導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員,山東省語言學會會員,省級“十一五”強化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骨乾成員。主要從事漢語研究,漢語方言,詞典編纂,中文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研究。
杜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緻力於漢語詞匯史、詞典學等的研究,參與瞭《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等。文摘
序言
序 言
馮誌偉
《漢語拼音詞匯》編寫組把他們編寫的《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寄給我,要我寫一個序言,我欣然答應瞭。
本書收錄的專有名詞,除瞭地名、人名等大傢公認的專有名詞之外,還包括事件名、民族名、朝代名、作品名等專有名詞,都一一注瞭漢語拼音,洋洋灑灑,幾乎所有的專有名詞都覆蓋瞭。這是一件辛苦而細緻的工作,特嚮作者們緻敬。
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地名、人名,遠在16世紀就開始瞭。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來到中國,在澳門、南京等地傳教。他在1605年擬定瞭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案,並且根據這個方案寫瞭4篇文章,閤成一捲齣版,書名叫做《西字奇跡》。利瑪竇是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開創者。後來,英國人威妥瑪(ThomasFrancisWade,1818—1895)設計瞭“威妥瑪式”的拼寫方案,主要作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漢字的注音工具,後來成為瞭音譯中國地名、人名、事物名稱的通用拼寫方式,流傳很廣,至今仍在許多地區使用。
《漢語拼音方案》在1958年正式公布實行之後,中國地名、人名的漢語拼音的拼寫研究也隨之全麵展開。1958年11月,《文字改革》雜誌第6期發錶瞭《本國地名審音錶初稿》,公布瞭用漢語拼音拼寫的我國縣、市級以上的地名(包括颱灣省的一些地名)。
1958年開始,我國郵電部門使用漢語拼音拼寫郵電處所的名稱。
1964年國慶前夕,北京市更換瞭路,新的路上標注瞭漢語拼音,並分詞連寫。
1974年,我國齣版瞭漢語拼音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同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傢測繪總局聯閤發布《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並於1976年做瞭修訂。
1977年,我國齣版瞭漢語拼音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並齣版瞭《漢語拼音中國地名手冊》。
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瞭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國傢測繪局、中國地名委員會的《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
1978年12月1日,外交部通報各國駐中國的外交代錶機構,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文件譯文,將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
1984年12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傢測繪局聯閤公布瞭《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84]中地字第17號文件)。
2012年2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施《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
1958年以來的上述工作幾乎都是在的層麵上進行的,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可喜成果。這些工作有力地推動瞭我國人名、地名漢語拼音拼寫的規範化和標準化,有助於我國人名、地名漢語拼音的拼寫實現分詞連寫。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上也開始采用漢語拼音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和地名。
1977年,聯閤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錶決通過采用漢語拼音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
1979年6月15日,聯閤國秘書處發齣通知,從即日起采用漢語拼音拼寫我國的人名和地名。
1979年,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46會議(巴黎,華沙)上,中國代錶建議把漢語拼音作為國際標準。
1982年,在ISO/TC46會議(南京)上,通過瞭國際標準《信息與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 ChineseRomanization),標準號是ISO7098,其中提齣瞭把漢字譯音為羅馬字母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1991年,國際標準ISO7098 做瞭技術上的修訂,成為ISO7098 的第二版:ISO7098(1991)。
這樣一來,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使用漢語拼音來拼寫我國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的支持。
ISO7098(1991)在世界上大多數圖書館的中文編目、檢索、分類中得到廣泛的使用。
美國國會圖書館在20世紀末,使用ISO7098(1991)對該圖書館的7萬冊中文圖書的目錄重新進行瞭漢語拼音的編目,方便讀者使用漢語拼音對圖書進行檢索,提高瞭工作效率。
法國巴黎語言和文化大學圖書館組織懂得漢語的圖書館專傢,其中包括法國國傢圖書館的專傢,集中研究在ISO7098(1991)中漢語單詞的連寫問題,試圖在圖書館的編目中建立起有效的漢語拼音分詞連寫指南。
此外,澳大利亞國傢圖書館和德國特裏爾大學圖書館也使用ISO7098(1991)對該圖書館的中文圖書進行瞭漢語拼音編目。
所以,ISO7098(1991)不僅在中國發揮瞭巨大的作用,在全世界也發揮瞭很好的作用,這說明ISO7098(1991)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是一個受到全世界歡迎的國際標準。
ISO7098(1991)中的3.6條規定:“雖然一般說來字符間的空格是有規律的,但轉寫時通常把構成一個詞的幾個字符連寫在一起。同每種語言相關的其他文本的組詞方式也應是標準的一部分。”這個規定雖然正麵肯定瞭漢語拼音分詞連寫的必要性,但是,這樣的規定太籠統、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人們在實際使用漢語拼音來拼寫漢語文本時,對不同的音節連寫還是分寫,往往舉棋不定,導緻使用者睏惑。
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巴黎語言和文化大學圖書館、德國特裏爾大學圖書館、加拿大學術圖書館在使用ISO7098(1991)進行中文圖書編目時,在漢語拼音的分詞連寫方麵都曾經齣現過舉棋不定、難以操作的問題。因此,美國國會圖書館提齣,主要對人名、地名實行分詞連寫,對於普通的詞語,則采用按漢字分彆注音的方式,不實行分詞連寫。
美國國會圖書館在1999年8月發布瞭關於在該館的圖書目錄的漢語拼音編目中不再分
詞連寫而按照音節分寫的文告。文告中說“Aftercarefulconsideration,itwasdecidedthatsyllablesshouldbeseparated,exceptinpersonalnamesandgeographicallocations”(“經過
深思熟慮之後,我們決定,漢語拼音除瞭人名和地理位置名稱連寫之外,都按照音節分寫”)。
近,德國特裏爾大學圖書館公用事務處主任哥特海納(KlausGottheine)博士在給我的來信中也指齣:“Ratherunfortunately,fromalargerpointofview,butduetotechnicalandpragmaticreasons,librariesworldwide,andnowinGermanyaswell,haveabandonedpin
yincompoundspellingaltogetherinfavorofsyllablesegregation.”(“令人遺憾的是,從更大範圍來看,由於技術和語言使用方麵的原因,世界上的圖書館,包括德國的圖書館在內,已經放棄瞭漢語拼音的分詞連寫,而采用按照漢語音節隔開來分寫的拼寫方法。”)哥特海納是我的老朋友,他說的是實話。
由此可以看齣,國內外在進行漢語拼音分詞連寫的時候,遇到瞭很大的睏難,很多人感到睏惑,在睏惑中不得不放棄瞭分詞連寫。
齣現這種睏惑的原因,是由於漢語拼音的分詞連寫情況極為復雜,盡管我們製定瞭眾多的規範和標準,但是,這些規範和標準隻能涉及一般的原則,難以覆蓋漢語拼音分詞連寫的全部復雜情況,因此,在具體實施時,人們就必然會齣現舉棋不定的睏惑局麵。
然而,在極為復雜的漢語拼音分詞連寫中,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分詞連寫是相對簡單的。因此,美國國會圖書館主張從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入手,首先解決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漢語拼音的分詞連寫問題。我認為,這是一種務實的解決辦法。
當然,已經公布的關於人名、地名拼寫的規範和標準也不可能全麵地覆蓋漢語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分詞連寫中的所有現象,因此,在實施時,人們仍然會齣現舉棋不定的睏惑現象。
在齣現這樣的局麵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提供一部漢語拼音專有名詞的詞錶,把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規範的拼寫形式都一一列舉齣來,在齣現舉棋不定的時候,就直接到詞錶中查詢相應的漢語拼音形式,這樣,就可以幫助大傢擺脫睏惑局麵,找到正確的漢語拼音形式。
概括地說,我這裏提齣的解決方法是“規範加詞錶”的方法。規範,提齣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分詞連寫的一般原則;詞錶,逐一地列齣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分詞連寫形式。規則是抽象的,詞錶是具體的。這樣,我們便可以把抽象的規則和具體的詞錶結閤起來,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希望《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的齣版,能夠有助於解決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分詞連寫問題,推動在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漢語拼音中實現分詞連寫。
2013年6月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達到瞭一個令人發指的程度。我之前在和一些國內的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時,常常因為一些微妙的語氣詞或者非常口語化的錶達而卡殼,那些教科書上根本找不到。這本書似乎是深入到瞭老百姓的日常對話的“毛細血管”裏去挖掘。舉個例子,書中對“嘛”、“呢”、“吧”這些語氣詞在不同情態下的細微差彆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而且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定義,而是提供瞭大量的真實對話場景模擬。我甚至拿著書中的例句,對著鏡子反復練習那種語調的起伏,效果立竿見影。更讓我驚艷的是,它竟然還涉及到瞭一些網絡流行語的拼音規範和潛在的聲調陷阱。這說明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緊跟時代步伐,而不是抱著過時的知識沾沾自喜。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對語言的那種純粹的熱愛和近乎苛刻的求證精神。他似乎在說:“看吧,漢語的魅力就在這些細枝末節裏,你不能錯過它們。”對於那些想從“看得懂”飛躍到“聽得懂、說得地道”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隨身攜帶的“口語優化大師”。我已經把它放在瞭我的床頭櫃上,睡前翻幾頁,第二天和人交流時總能驚喜地發現自己又掌握瞭一個新的“地道得分”。
评分天哪,我剛剛讀完的這本書,簡直是顛覆瞭我對傳統詞匯學習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學習漢語拼音詞匯就是背誦那些枯燥的聲母韻母組閤,然後對著字典死記硬背。但這本書,它完全不是那麼迴事。它更像是一部生動的語言學探險指南。作者似乎非常懂得我們這些非母語學習者在麵對聲調和模糊音時的那種抓耳撓腮的痛苦,所以他沒有堆砌那些深奧的理論,而是用極其巧妙的編排方式,將那些最容易混淆的詞組,比如“shì”和“sì”的不同語境應用,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講瞭兒化音在不同方言區的使用差異,這簡直是打開瞭我的新世界大門。我原以為兒化隻是一個簡單的尾音變化,結果深挖下去,發現它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社會信息。這本書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字體大小適中,留白處理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曆史典故,它們不是為瞭湊字數,而是真正地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個詞會演變成現在的拼寫和發音方式。這種帶有人文關懷的學習體驗,是我以前從未在其他教材上找到的。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習漢語拼音不再是負擔,而是變成一種樂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書。它不僅僅是詞匯書,更像是一本漢語發音的“文化密碼本”。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極其“有溫度”和“接地氣”,它完全沒有學院派的架子。我最受不瞭的就是那種高高在上,用一堆生僻的語言學名詞來嚇唬讀者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我認為他一定是個極富幽默感和同理心的人。他在解釋那些容易産生歧義的詞匯對時,往往會編造一些荒誕卻又讓人過目不忘的場景。比如,他解釋“guó”(國)和“huó”(活)在快速對話中聲母的區彆時,描述瞭一個“國傢大事被生活瑣事打斷”的喜劇畫麵,我當時就忍不住笑瞭齣來,然後那個聲調的差異就牢牢地印在瞭我的腦子裏。這種“寓教於樂”的高級境界,纔是真正打動我的地方。此外,書中對颱灣腔、香港腔等不同地域的拼音習慣也有所提及和區分,雖然不是重點,但這種包容性和廣度,體現瞭作者希望學習者能適應更廣闊的交流環境的良苦用心。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與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在咖啡館裏愉快地聊天,不知不覺中學到瞭大量知識,而且心情愉悅,沒有絲毫壓力。
评分我必須承認,我以前在學習拼音時,最大的障礙是缺乏一個將“聲”、“韻”、“調”三者完美結閤的有效工具。很多書隻側重拼寫,或者隻側重發音技巧,但很少有能將它們動態地整閤到一個實際的語流環境中的。這本書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它不是孤立地講解一個音節,而是將該音節放入一個完整的、具有情感色彩的短語或句子中進行解析。這對我理解漢語的“音樂性”至關重要。我發現,當我開始關注書中所強調的“連讀時的變調”和“重音在句子中的作用”時,我的整體聽力和口語流暢度都有瞭質的飛躍。以前我讀起來總是斷斷續續,像在打字;現在,我能感受到那種內在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超越瞭基礎的字母錶知識,直擊漢語作為聲調語言的核心錶達力。它更像是為“想成為漢語錶達者”而非“僅僅是學習漢語規則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它的深度和廣度,讓我覺得這是一筆對未來漢語交流能力極具前瞻性的投資。
评分坦白講,我一開始對任何與“詞匯”沾邊的書都有點警惕,因為很多所謂的詞匯書無非是按照字母順序堆砌,讀起來像在嚼一塊毫無滋味的乾餅。但這本完全不同,它的結構設計極富邏輯性和引導性,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你耳邊循循善誘。它沒有強迫你一次性吸收所有信息,而是采用瞭“螺鏇上升”的復習機製。你會發現,一些基礎的聲韻組閤會在不同的章節以不同的復雜度再次齣現,但每一次的切入點和應用場景都不一樣。這種設計極大地鞏固瞭記憶的持久性,而不是那種“記瞭就忘”的短期效應。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多音字”的係統梳理。以前我對那些多音字總是感到頭疼,不知道在特定詞語中到底該用哪個聲調。這本書用錶格和圖示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關聯梳理得井井有條,甚至連罕見的古音或特定行業術語中的讀音變體都有所提及,這絕對不是一般教材敢於觸碰的深度。這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係統的“漢語聲韻器官的精準校準”。它讓學習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而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體係的過程,非常適閤有一定基礎、追求精益求精的學習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