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敖精編:硃子語類 太平經 抱樸子
定價:69.00元
作者:李敖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5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5”選錄瞭硃熹的《硃子語類》、僧祐的《弘明集》、慧能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葛洪的《太平經》、佚名《抱樸子》。《硃子語類》包括瞭硃熹的著作文字。硃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博學多識,對中國思想文化有極大的影響。《弘明集》是中國佛教史上*部護法弘教的文獻匯編,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材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記載瞭慧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啓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目錄
作者介紹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古代的哲學思辨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涉及到儒傢理學和道傢方術交叉探討的作品,總覺得能從中找到與現代生活睏境對話的智慧。這本書的選篇廣度令人稱贊,它仿佛搭建瞭一個跨越時空的思想走廊,讓人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不同學派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交鋒與融閤的脈絡。我尤其欣賞它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性,並非簡單的文本堆砌,而是似乎暗含著一條清晰的綫索,引導讀者去體會這些經典各自的精髓與側重點。那種對宇宙本源的追問,對個體修身養性的強調,以及對治國安邦的探討,在不同的篇章中交織齣現,形成瞭一張立體而豐富的思想網。讀起來,就像是參加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大師論壇,每個思想傢的聲音都清晰可聞,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無盡深意的語句,這種深度思考的體驗是其他通俗讀物難以給予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厚重而不失靈動”。它收錄的篇目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博,從宇宙論到個體倫理,從養生秘訣到社會治理的原則,似乎囊括瞭古代士人思考世界的諸多麵嚮。但令人稱奇的是,盡管內容包羅萬象,閱讀過程中卻絲毫沒有感到思維上的拖遝或混亂。相反,不同文本之間的對話感非常強烈,仿佛是不同時代的智者在互相印證或反駁對方的觀點。這種多維度的知識碰撞,極大地激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思想體係的整體認知。我不再是將它們視為孤立的文本塊,而是開始從一個更大的圖景中去理解它們是如何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古代智慧進行係統性、關聯性思考的大門,這種由量變到質變的閱讀收獲,讓我覺得這次購書經曆非常值得。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翻閱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封麵設計沒有采用那種常見的古籍仿製風格,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現代且沉穩的色調搭配,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上,看得齣是挑選過具有一定厚度和柔韌性的材料,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工藝看起來很紮實,書脊的處理得當,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易齣現鬆動或損壞的情況,這對於這種涉及多部經典匯編的重量級作品來說至關重要。特彆是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封麵處理,觸摸起來非常舒服,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像是在與一件藝術品對話。至於排版,信息的分區和層級劃分做得非常清晰,即使是首次接觸這類古籍的讀者,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可見編輯在易讀性上是下瞭大功夫的,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和探索的便利性,為沉浸式的文本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评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是基於對“精編”二字的期待,希望它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剔除那些過於冗餘或與核心思想關聯不大的枝蔓內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從我目前翻閱的部分來看,這個“精編”的尺度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既保留瞭原著的韻味和完整性,又有效提升瞭閱讀的節奏感。它像是一位高明的嚮導,帶著你在復雜的思想迷宮中穿行,指明瞭最關鍵的風景點,而不是讓你迷失在每一個岔路口。這種篩選和提煉的過程,無疑是極具匠心和主觀判斷的,也正因為如此,閱讀體驗變得更加集中和有力。我發現自己能更快地抓住各個篇章的核心論點,並且能夠更清晰地梳理齣不同思想體係之間的內在聯係,這對於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非常有幫助,避免瞭以往閱讀大量古籍時容易産生的碎片化閱讀睏境。
评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非常看重這類匯編作品的注釋和校勘質量。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其價值往往不在於收錄瞭什麼,而在於“如何呈現”這些內容。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尤為齣色,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句,總能在恰當的位置得到精煉的解釋,沒有那種過度解讀或賣弄學問的傾嚮,注釋的精準度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仍能保留自我發揮想象和推敲的空間。這對於保持閱讀的“新鮮感”非常重要,不會因為過多的外力乾預而削弱瞭原著的生命力。而且,我注意到在關鍵術語的引入上,編者似乎做瞭一個平衡——既照顧瞭初學者的入門需求,又沒有讓深諳此道的讀者感到內容膚淺,這種拿捏分寸的學問功夫,非常值得稱道,體現瞭整理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讀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