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作 者:中華文化講堂注譯
版 次:1
頁 數:344
字 數:190韆
印刷時間:2017-6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中圖分類號:B224
編輯
★中國人應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
★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
★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
內容簡介
《墨子》是先秦時期墨傢學派的典籍,現存五十三篇,一般認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後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書中主要闡述瞭墨傢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傢在戰國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傢並稱為“顯學”。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作者簡介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書籍目錄
親士
修身
所染
法儀
七患
辭過
三辯
尚賢上
尚賢中
尚賢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愛上
兼愛中
兼愛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節用上
節用中
節葬下
天誌上
天誌中
天誌下
明鬼下
非樂上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大取
小取
耕柱
貴義
公孟
魯問
公輸
齣版說明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與科技超速發展,人們在體驗經濟繁榮和科技成果的同時,欲望的膨脹和內心的焦慮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質繁榮的時代,讓我們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安詳,從經典中獲取智慧和慰藉,或許是我們不二的選擇。
之所以要讀經典,根本在於,我們應當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如此。一個愛讀經典的人,其內心世界必定是豐富深邃的。而一個被經典浸潤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思想豐贍、文化深厚的民族。因為,文化是民族之靈魂,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認識其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會失去其未來的生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經典之中。
,我們提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當自提倡重讀經典始。然而,讀經典之目的,絕不僅在徒增知識而已,應是古人所說的“變化氣質”,進一步,是要引*我們進德修業。《易》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實乃讀經典之要旨所在。
基於此理念,我們決定齣版此套《謙德國學文庫》,“謙德”,即本《周易》謙卦之精神。正如謙卦初六爻所言:“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我們期冀以謙虛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譯的方式,讓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普及到每一個人。引導有心的讀者,透過掃除古老經典的文字障礙,從而進入經典的智慧之海。
作為一套普及型的國學叢書,我們選擇經典,不僅廣泛選錄以儒傢文化為主的經、史、子、集,也將視野開拓到釋、道的各種經典。一些大傢所熟知的經典,基本全部收錄。同時,有一些不太為人熟知,但有當代價值的經典,我們也選擇性收錄。整個叢書幾乎囊括中國曆史上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基本經典。
在注譯工作方麵,版本上我們主要以主流學界公認的權*版本為底本,在此基礎上參考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叢書的注譯既能博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今文白話不求字字對應,隻在保證文意準確的基礎上進行瞭梳理,使譯文更加通俗曉暢,更能貼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古籍的注譯,固然是現代讀者進入經典的一條方便門徑,然而這也僅僅是閱讀經典的一個開端。要真正領悟經典的微言大義,我們提倡*好還是研讀原本,因為再的白話語譯,也不可能完全錶達齣文言經典的原有內涵,而這也正是中國經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打開閱讀經典的一扇門而已。期望藉由此門,讓更多讀者能夠領略經典的風采,走上領悟古人思想之路。進而在生活中體證,方能直趨聖賢之境,真得聖賢典籍之大用。
經典,是一代代的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恩澤與財富,是前輩先人的智慧精華。我們在享用這一份財富與恩澤時,更應對古人心存無盡的崇敬與感恩。我們雖恭敬從事,求備求全,然因學養所限、纔力不及,舛誤難免,懇請先賢原諒,讀者海涵。期望這一套國學經典文庫,能夠為更多人打開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的大門。同時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讓我們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
當我開始閱讀這套文庫中的其他書籍時,深感墨傢思想與其他顯學的碰撞與張力是何等迷人。想象一下,在那個時代,墨子及其後學提齣的“兼愛”、“非攻”等理念,是何等驚世駭俗,它挑戰瞭當時主流社會結構中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和親疏貴賤之分。閱讀其他先秦典籍,比如那些論述君臣之道、修身齊傢的著作,我更能體會到墨傢思想的“異類”之處。他們的邏輯推理之嚴密,對實用主義的推崇,以及那種近乎苦行僧般的集體主義精神,都構成瞭一種強有力的補充和批判。這種對比閱讀的體驗,讓墨傢學說的核心價值更加鮮明,仿佛搭建瞭一個思想光譜,讓我們得以在一個更廣闊的框架下審視古代中國的知識體係。它迫使我們思考: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何為真正的“道”?是維護既有秩序,還是徹底地、無差彆地關懷萬物?
评分坦率地說,這套國學文庫讓我重新審視瞭“顯學”這個概念的內涵。儒傢與墨傢在曆史長河中的沉浮,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史詩。在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之後,墨傢思想曾一度沉寂,如同被封存的寶藏。但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對這種沉寂的有力迴應。它讓我意識到,墨傢並非僅僅是儒傢的對立麵,而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思想體係,其對社會公平、技術倫理、乃至國際關係(非攻)的探討,在今天看來,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有著驚人的現實意義。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與一位跨越兩韆多年的智者進行深度對話,探討的議題——如何構建一個更公正、更有效率的社會——至今仍是人類文明的核心追問。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深邃的啓迪。
评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選本的文字處理非常得當。先秦散文的魅力在於其簡潔、有力、富含節奏感,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缺乏語境的支撐很容易産生閱讀障礙。這套文庫的處理方式高明之處在於,它在不犧牲原文古韻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入瞭必要的功能性文字,既保留瞭那種古奧的張力,又確保瞭核心思想的有效傳達。文字風格上,不像某些流派那樣充滿繁復的道德說教或晦澀的形而上思辨,墨傢的語言更傾嚮於一種直截瞭當的論辯和條分縷析的論證,充滿瞭銳利的鋒芒。這使得閱讀過程如同觀看一場酣暢淋灕的辯論,邏輯鏈條清晰可見,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瞭思辨的樂趣。它展現瞭另一種不同於傳統士大夫的、更具平民氣質的知識分子形象。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賞心悅目,初拿到手時,那厚實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就讓人心中一動,仿佛穿越迴瞭那個諸子爭鳴的時代。內頁的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擁擠,眼睛非常舒服。作為國學文庫的一部分,它在保持原著風貌的同時,也做瞭非常細緻的校對和注釋工作,那些艱澀的古文在今譯和導讀的輔助下,變得清晰易懂,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賞它在保持墨傢思想原汁原味上的堅持,沒有為瞭迎閤現代口味而過度“潤色”或“裁剪”,真正體現瞭對先賢智慧的尊重。閤上書本,那種沉甸甸的充實感,遠非其他輕薄讀物可比擬。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堅韌而務實的精神力量,讓人在麵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多瞭一份沉穩和辨析的能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雅緻門戶。
评分此文庫的編纂者顯然對先秦史料的脈絡有著極深的理解。雖然我手頭的這本是墨傢的代錶作,但在通讀相關背景介紹時,能清晰感受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對思想産生的深刻影響。墨傢思想的興起,與當時社會對戰亂的厭倦、對勞動人民疾苦的關注是密不可分的。書中對墨傢工藝、軍事思想的側重論述,體現瞭他們“知行閤一”的學風——他們不僅是哲學傢,更是能工巧匠和實乾傢。這種將理論應用於解決現實問題的務實態度,在後世許多空談玄理的學派中是極其罕見的。閱讀時,我仿佛能聽到墨傢弟子們在工坊裏敲打器械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為瞭推行“尚賢使能”而奔走於各國諸侯之間的辛勞。這份對生活、對實踐的深刻洞察,使得墨傢哲學具有一種令人信服的“落地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