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卡爾•薩根在病床上完成的遺著,他用睿智的眼光審視瞭那些關乎21世紀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這些文筆優美又生動有趣的文章,既展現瞭宇宙的浩瀚無垠,又觸及人類心靈柔軟的角落。從環境保護到墮胎權益,從限製核武器到太空探索,整本書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科學的幫助下,迎接21世紀的挑戰?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薩根極為罕見地在作品中流露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對生命、愛、死亡與信仰的態度——勇敢地麵對死亡,直視死神的雙眼,感謝生命給予我們短暫而又豐盛的機會。
##失望,没有自己深邃的思考,小学生般的科普
评分##真的挺一般的
评分##坦白讲有些失望,不同于《宇宙》和《暗淡蓝点》介绍太空、星际、空间故事的科普文,这本书更像个人随笔,读起来有些乏味。另外不知道是否翻译的问题,很多语句读起来拗口。
评分##作为美国顶尖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萨根曾参与空间计划,获得普利策奖,文风简洁优美。举例,“臭氧层的破洞是一种书写在天上的文字”,造成“一片天空不见了”。在这篇科普臭氧层破坏的文章里,他从身边的例子切入,讲述20世纪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工业化成就带来的便利,渐现的危机,调整、改变与未来的忧虑,推导逻辑清晰。整部作品集实质上是科学哲学的探讨。由于科学进展之迅疾,科普作品经常面临时效的挑战,萨根这部20多年前的遗作也不例外。写作时的前沿课题已成旧事,他所表达的对生态环保、科学伦理的观点也多成共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普作家都具有“历史感”,而萨根的历史感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贯穿在他直至临终仍然对科学知识整体命运的关切里,极其鲜明浓郁,依然脉动不绝。
评分##对人类的关心促成这本书,从来没有自大鄙视的态度,只有温柔劝服,只有寄希望于现在未来的人类日子才会觉得有希望。一步步分析,最后人类还是要自己去承担责任。
评分我们对此毫无抵抗力。秋季时,在每个周日下午及周一夜晚,我们放下手边所有的事,盯着电视屏幕,看着22个人的活动影像,看着他们彼此冲撞。他们跌倒,再爬起来,踢一个动物皮制成的椭圆球体。当你从东方的地平线冉冉上升时,你将你的美丽洒遍了每一片土地。虽然你在遥远的地方,你的光仍然普照在大地上。 在阿肯那顿王统治下的古埃及时代,人们信仰的是一种已不存在的一神教,拜的是太阳。 臭氧层的破洞是一种书写在天上的文字。 这世界?月光照着,从一只鹤嘴尖掉下的小水滴。 我不是悲观者。照我的意见,能感知到邪恶的存在,就是一种乐观。罗伯托罗塞里尼 要有勇气才能恐惧。蒙田 鸟类都知道不能污染自己的窝,头脑只有一粒微尘那么大的小虾也知道。绿藻也知道。单细胞微生物也知道。我们难道不该知道吗?
评分##许多人问我,如果我不相信死后还有来生,我该如何面对死亡。我只能说,对我而言,这始终不是一个问题。除了“软弱的灵魂”这样的表达,我和我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深有同感。这位英雄就是爱因斯坦。他如此写道: 我无法想象有上帝,会按照人类的常规行事,去奖励或惩罚他的子民,或者上帝也有和我们类似的欲望和意志。我不能也不愿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后还有来生:让那些被恐惧或荒谬的利己主义所侵蚀的软弱灵魂,去拥抱这类想法好了。我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也满足于我能看到现有世界的神奇构造,并能献身致力于去领悟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极小的一部分。
评分##真的挺一般的
评分##相较科普 本书更侧重关怀 去年的某一瞬间我曾自问:到底是我们太过渺小所以该心存畏惧 还是因为渺小而无所畏惧?也许对于萨根而言两者皆然—正因为人类的渺小 所以要对宇宙 生命 环境抱以敬畏 让人类 地球文明的火种能够尽可能的延续 而非自命地球的主人 为发展而肆意破坏地球环境 另一面 广阔的宇宙也为人类提供的无限的可能 这份无尽的未知鼓舞着他们不断朝宇宙深处迈进探索新的可能。联想到前几天看的旅行者号纪录片和序言中萨根的那段话:“地球 我们的家园 那颗悬挂在无垠宇宙里的一颗深蓝的暗点” 此外 银河系中有4000亿颗行星 而我们的宇宙又存在着几千亿个星系 读到这 我想也只有自以为是的愚蠢之辈还会继续纠缠人类那微不足道的历史和争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