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製與秦製

周製與秦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天瑜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 序……1
导 言……5
一、“制度”界说……5
二、制度的结构性功能:“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11
三、中国史学的制度考释传统……15
四、制度生成机制比较(甲):中与西……21
五、制度生成机制比较(乙):中与日……29
六、以“社会形态说”观照制度史……31
第一章 周制来路……34
一、古制分期……34
二、“天下为公”的“大同”……40
三、酋邦制与“尧舜禹”崇拜……42
四、夏制:“大人世及”的“小康”……48
五、商制:“王神与共”·君治建构……55
六、殷周因革(甲):“共主”进为“君主”……60
七、殷周因革(乙):“神治”到“德治”,“先鬼重巫”到“人文化成”……66
八、东周—两汉:《三礼》等阐释周制文本集成……72
第二章 宗法封建的分权周制……86
一、天子与贵族共天下……86
二、周制非“奴隶制” ……90
三、宗法……96
四、封建……113
五、井田……130
六、礼乐……144
七、原始民主遗存(甲):启用出身微贱者……156
八、原始民主遗存(乙):师保辅贰制、国人议政……158
九、原始民主遗存(丙):乡治、乡校……162
十、原始民主遗存(丁):采风、诽谤……164
第三章 儒家周制论……177
一、“三代之治”:儒家制度论的文化原型……178
二、孔子的制度保守主义……180
三、孟子的有限君治论……185
四、实施度最高的荀子尊周崇秦论……194
五、古制供参酌而不可重复(甲):王莽改制—“复周”挽歌……206
六、古制供参酌而不可重复(乙):王安石变法—托周改制,以秦制新法富国强兵……211
[附] 墨、道、法诸家品评周制……218
第四章 周秦之际制度因革……222
一、周制奠定君治基石……223
二、周制式微……228
三、后世承袭周制,“周”名被多朝沿用……234
四、春秋更制:以郑执政卿子产为例235
五、战国:士的崛起·客卿当政……239
六、列国变法……244
七、君主掌控社会:从周制柔性间接式到秦制刚性直接式……251
八、封建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直辖的平民—官僚政治……255
九、中国制度停滞性及其反证:殷周之变—周秦之变—清民之变……257
第五章 君主专权的大一统秦制……260
一、王权绝对化……260
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民族国家形成……265
三、皇帝制度:“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 …… 268
四、中央集权:三公九卿、中朝外朝……285
五、变“世卿世禄制” 为“军功爵制”“流官委任制” ……290
六、御史制:监察臣民……292
七、郡县制:君主实辖地方……295
八、编户齐民制:朝廷直掌平民……308
九、地主经济取代领主经济……315
十、“利出一孔”:君国独控全部利益通道……319
十一、工商官控与民营之辩:《盐铁论》管窥……322
十二、皇权“临民”·农民战争频仍,造反而不变制……325
第六章 法家秦制论……331
一、法家:秦制构思者、力行者……331
二、《管子》:“富国强兵”“尊王攘夷” ……334
三、《商君书》:倡耕战和强君国· 驭民五术……339
四、《韩非子》:君主独裁的法· 术· 势……346
五、强化“治民”,禁绝“民治” ……359
六、君本位—官本位……366
七、四民社会· 重本抑末· 官商旋转门……375
八、制度成本趋高……379
九、天朝上国:对外交际“厚往薄来”……388
[附]“过秦”“颂秦”文献……391
第七章 百代皆行汉政法……400
一、“汉承秦制”“复古更化”……400
二、皇权—相权博弈……410
三、“马上”“马下”之辩:文治政府确立……418
四、从察举到科举:官僚考选与“英雄入彀”……420
五、秦制改良版—汉制的“专制性”程度估量……429
六、形上之道(天理、民心)约束皇权……433
七、政治实体(贵族、官僚)制衡皇权……437
八、民间自治对皇权的稀释,“民变”对皇权的威胁……444
九、制衡皇权诸因素的有限性……449
十、“霸王道杂之”“儒皮法骨”的汉制沿袭百代:对一个名言的修订……452
第八章 周制文化与秦制文化……461
一、周制文化(甲):“轴心时代”元典创制……461
二、周制文化(乙):“道术为天下裂”与诸子争鸣……464
三、秦制及其改良版汉制的“文化一统”路径:以法为教—黄老无为—独尊儒术……470
四、汉制文化: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471
五、帝王“称制临决”,“治统”囊括“道统”:“石渠阁议”“白虎观议”及“明祖排孟”……474
六、学术集成与精神统制: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为例……481
第九章 近古—近代解构周秦二制……491
一、秦制解构期……491
二、明清之际:“新民本”论者赞颂“古之君”,谴责“今之君”……493
三、“新民本”在康雍乾嘉隐而未彰,重新昭显于清末民初……507
四、道咸经世派申斥“一人为刚”的秦制……510
五、“开眼看世界”哲人以近代民主比附周制……515
六、早期改良派的“盛世危言”……520
七、维新志士解构周秦二制的多元走向……525
八、晚清革命派非秦,力辟君主专制,引入民主共和……537
九、新文化运动清理重点转向宗法礼教……541
十、现代新儒家“复周”构想:以熊十力《论六经》为例……545
结语 周制、秦制、西制与制度现代转进……548
一、周制向秦制递嬗及二者互渗……550
二、周秦二制对制度近代转型的奠基与阻碍……552
三、秦制改良版—汉制是前近代制度的完成形态……554
四、近代体用之辩中的周制、秦制与西制……555
五、从“郡县—乡里社会”到“单位社会”“后单位社会”:迈向“自由人联合体”……559
后 记……562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 馮天瑜先生關於製度文化史的深思與總結

???? 體大思精,廣徵博瞻,探究中國古代製度文化的生成與演變

???? 為什麼我們今天說“秦製兩韆年”?

???? 根源於周製的儒學何以成為兩韆年秦製社會的正統思想?

????內容簡介

本書為馮天瑜先生遺作,綜閤瞭馮先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統製度和曆史研究的心得。本書題作“周製與秦製”,並不是狹義上“周代的製度”“秦代的製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曆時三韆年的周製文化、曆時兩韆年的秦製文化,雖有多種變態、解構,但一直沒有缺位於波瀾起伏的中國製度曆程。在中國製度文化進程中,“周製—秦製”是中國製度文化的一對基本範疇,切近曆史樞要。關於選擇周製或是秦製,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爭論不休,在秦初、漢初、唐代、明清之際,論戰尤其激烈。幾韆年來的政製實踐中,呈現齣二製起伏的現象,周製與秦製不斷轉變,代有輪替。不過,曆代帝王術的基旨中,則是霸、王道雜用,儒錶法裏,陽儒陰法。該書對周製和秦製這兩大製度文化遺産的優劣做瞭簡要評述,主張摒棄周製和秦製的負麵內容,鑒取其優秀可取之處,同時吸收外來製度文化的可取之處,為中國現代文化建設服務。本書對中國傳統製度文化的梳理,對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兩個結閤”指導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大有裨益。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评分

第一时间读完了此著作,其实多数内容皆在冯先生之前的文章、著作中读过,不过这次读完,仍有不少感受,当然也衍生了许多问题,结合自己所读材料,有这样几个疑问:因何两千年来的儒生皆以复周制作为解决时局困境的主要思想凭借(即便是近代以后西学的冲击之下,儒生们仍试图谋求周、西之间的共同点,以求复周制)?以后见之明来看,纯粹的周制理想并未回应带有现代性因素的近代命题,又因何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儒生希求复三代之治?传统儒生的三代理想与新儒家所述的三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向近代转型大背景下,作为主要政治思想资源的三代理想不停走衰,最终划向边缘?这些都是要再仔细思考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