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瞭作者於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間所寫的二十二篇隨筆,內容涵蓋童年求學時的經曆和遇到的良師益友,對文學和寫作的理解,自序或受邀寫作的序言,關於瀋從文的研究拾遺,以及其他文本研究(穆旦、餘華和艾略特)。這些生活的紀念由無數個細小的場景組成,如同不起眼的沙粒,細膩而樸實,卻蘊含著令人感動的瞬間。
◆在平常的經驗中收集微不足道的沙粒,這本小書是時間的饋贈與生活的紀念
張新穎為這本隨筆集取名《沙粒集》,沙粒是微不足道而又堅實之物。“不起眼的沙子,每一粒卻自有硬度,自有形狀、顔色,他們的構成攜帶著各自的經曆。”“生命不斷流逝,或許並不至於完全虛無,總有一些沙粒不肯消失於無形,不妨把它們當作時間的饋贈,生活的紀念。”這本小書收錄瞭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間張新穎所寫的全新隨筆,在這裏我們既能看到一個文學批評傢張新穎,也能看到一個有情的作傢張新穎。
◆“如果可能,我願意是個隨筆作傢。過去這樣想,現在也是。”
作為教書匠的張新穎在課堂上的口頭禪是“下麵我也不知道怎麼講瞭”,同時在心裏提醒自己,下一次講,可能會講得多一點、好一點。作為寫作者的張新穎認為,寫作的意義在於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僅是語言文字上的不足,而且是生而為人的方方麵麵的不足,進而使寫作者成為更好的自己。“隨筆不是巨著,寫隨筆的好處是寫完一篇,不久就可以再寫一篇,也就是說,不斷地有下一次。它給不斷的寫作者提供瞭不斷的機會。”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學習、彌補、增強、擴大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瞭張新穎的“誠”。
◆靈氣和詩性的文字,在一種自我的張力中尋求收斂的情感錶達
梵高的“痛苦感”,布羅茨基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錢锺書的“風的姿態”,瀋從文的“沒有群體或派彆所要的思想”,穆旦的“豐富的現代敏感”,艾略特和幾代中國人的文學的“故事”,還有張新穎自己的“平常的經驗,平凡的呼吸”。他寫童年和求學時的經曆,寫對文學和寫作的理解,但並不沉溺於個人的感受,而是從個人的經驗中走齣來,就像他寫傳記和詩歌一樣,充滿內在的情感張力。
##真好,是有储备有底蕴的人写出的小文章
评分 评分 评分##正因为对恶的认识,才更能感受善,认识善。这个世界不仅需要更多的善,而且需要善的坚韧和勇敢,善的智慧与力量,以抗衡和搏斗。(阅读时间:2019年12月13日-14日;自评:7.8;推荐指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