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秘、低調的電影導演,
同時從事寫作、繪畫、作麯,偶爾還客串演員的全方位藝術傢。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紀念侯麥誕辰100周年,簡體中文傳記首次齣版。
30幅珍貴照片,全麵展現電影人的一生。
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侯麥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 五部長片,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過百萬人次觀影 ?他的電影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味道,充滿對人生的敏銳觀察和細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裏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裏斯.謝赫的男子?他低調、神秘,過著一種平行生活,總是喜歡藏匿在其電影 作品背後。 他母親臨去世前都還以為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
你是否知道對於絕大多數電影作品,他都親自參與編劇、導演和剪輯?侯麥可以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一位,被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
這是迄今為止內容最詳實的一本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電影手冊》主編與電視片製作人、對政治運動冷眼旁觀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製度的緬懷者……
2010年去世之後,侯麥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達兩萬份的資料成為撰寫本書的主要素材。讀者可以透過這本厚達六百多頁的巨著,深入瞭解這位充滿矛盾、擁有復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傢。
埃裏剋·侯麥(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裏斯·謝赫,小說傢、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錶人物。學生時代主修古典文學,1942年起擔任文學教授,1957—1963年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手冊》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的電影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味道,以及對人生的細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係列、“喜劇與諺語”係列、“四季故事”係列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關切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情時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麥憑藉《沙灘上的寶蓮》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奬”;1986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奬”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奬;2001年,獲頒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奬”。
##翻译错误不少,可毕竟是侯麦的传记。
评分##在台湾买过繁体版传记,这次收了简体版^^所有导演里,我还是最喜欢侯麦。我喜欢他笔下的故事充满道德色彩却不说教,喜欢他镜头刻画的优雅情爱之规则,喜欢他即兴的诙谐与浪漫,喜欢他的景深镜头带来从容、平静的景观,喜欢侯麦式女主角的智性,一切的一切我都喜欢!
评分##翻译错误不少,可毕竟是侯麦的传记。
评分##双面人生
评分##双重身份的莫里斯·谢赫与埃里克·侯麦,高个子,低调内敛,坚守古典主义又信奉“节俭主义”,和大多数导演一样都有或多或少的控制欲,他一路兜兜转转,年近四十才正式开启拍片之路,他的创作养分里,有萨特、阿兰的哲学叩问,有罗西里尼、茂瑙、雷诺阿的作品启迪,有普鲁斯特、巴尔扎克、陀翁、塞居尔伯爵夫人的文学印迹,亦有其个人的历史&戏剧挚爱。 大部头,看完侯麦的一生,再次惊叹生命神奇,你永远猜不透未来,猜不透二十年后会拍起片子,尔后一路至死亡尽头。
评分##写得很细但中规中矩吧,属于想吹吹不上最后不吹不黑的样子
评分##翻译错误不少,可毕竟是侯麦的传记。
评分##庞杂而详实的史料,佩服作者大部头的工作。此书适合观片后阅读,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幕后资料,可以看到侯麦的文学创作是怎样一路受挫,却又成为了道德故事系列剧作的蓝图。侯麦是真正的用电影思考的人文学者,道德故事思考道德准绳下那些逸出的“不道德行为”,喜剧与谚语则多是巴黎的风景志和人物志,四季故事中厘定人的信仰与选择…还有散落的小品多是片场人物的即兴创作,历史改编片则努力破坏与革新电影的形式企图抵达历史的真实。除此之外,侯麦还是一位电影学博士(研究茂瑙),巴黎一大电影学教师,手册前主编,影评人,德国戏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喜爱贝多芬音乐并试图挖掘这一历时性艺术与电影语言的共性。青年起在巴黎15年孤独的生活,直到结尾入院,我看到一个电影作者割裂的一生,理解他的家人拒绝工作伙伴探视的那份偏执,侯麦属于电影。
评分##写得很细但中规中矩吧,属于想吹吹不上最后不吹不黑的样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