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嚮內在

中國轉嚮內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劉子健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 录
序言 1
导言 1
第一部分 从北宋到南宋 3
第一章 关注差异 5
线索与方法 11
资料与假设 17
第二章 宋代学术 22
文学 23
经学 28
史学 32
第三章 宋代儒学 39
思想与制度 39
不同派别的新传统思想 44
第二部分 12世纪 55
第四章 道德保守主义 57
亡国之耻的震撼 57
变革之门的关闭 67
保守主义者的正统要求 72
第五章 专制政体与宰相们 86
走马灯般的宰相(1127—1134年)91
宰相团队(1135—1136年及以后)98
权相长期独掌朝纲(1139—1155年)105
别有用场的前宰相(1161—1162年)110
第六章 个案研究:从辉煌到流放 115
谁有资格做榜样? 115
初擢签书枢密院事 118
宰相团队和国家政策 123
道德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风格 127
从巅峰到谷底 134
第三部分 新儒家成为正统:得不偿失的胜利 143
第七章 道德挂帅的新儒家:从争论、异端到正统 145
分析架构 146
道德先验论者自命正统 149
思想的传播与道德的结合 152
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 156
失算的“伪学”之禁 159
从危机到国家正统 162
余论 168
注释中所用简称 174
参考书目 175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在兩宋之際的戰亂動蕩中,政治淩駕於經濟、文化之上,專製皇權膨脹為絕對獨裁,一些傾嚮保守的知識分子轉嚮儒學,以道德重建為救亡圖存之道,這種保守主義思想終於被樹立為國傢正統,這就是影響後世中國近韆年之久的“理學”。然而,對於思想文化的發展來說,這是一場得不償失的勝利。11世紀曾經縱橫恣肆、輝煌一時、充滿外嚮活力的中國知識分子和他們所創造的思想,在正統的籠罩下趨嚮內在、保守、封閉、自省,失去創新的動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给赵老师提的年份上的小错误都被采纳了,非常开心~这本书是一本南宋史的提纲挈领的书,还是要多读读~

评分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两宋之际的巨大变化,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转向的阐述,让我们对这种转向所引起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南宋,更是对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评分

##给赵老师提的年份上的小错误都被采纳了,非常开心~这本书是一本南宋史的提纲挈领的书,还是要多读读~

评分

##给赵老师提的年份上的小错误都被采纳了,非常开心~这本书是一本南宋史的提纲挈领的书,还是要多读读~

评分

刘子健的这部名作,破除了将两宋视为没有质的差别的同一历史时期的刻板认知。从北宋到南宋,原本趋向宏阔的外向的进步,转向了内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强化。偏安东南的南宋政权,维稳是其根本的方向问题——它无意进行机构改革,把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建立具有崇高道德标准的新观念上,坚信道德高尚的官员会自然而然地改善一切。道德主义对功利主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北宋时文化、政治思想上的多元和活力,已不复可见,朱熹的《四书》集注最终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调整和创新依然存在,但都只是固有范围内量的增加。相权和皇权继续增长,因为朝廷的权力并非是一个定量,专制君主的权力和它授出的权力会互相哺育。在与女真人媾和确保安全后,士大夫更受轻视,从而也更加专注于修身。在本质内省的学说中浸润越久,就越难以转向平淡而客观的社会现实。

评分

刘子健的这部名作,破除了将两宋视为没有质的差别的同一历史时期的刻板认知。从北宋到南宋,原本趋向宏阔的外向的进步,转向了内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强化。偏安东南的南宋政权,维稳是其根本的方向问题——它无意进行机构改革,把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建立具有崇高道德标准的新观念上,坚信道德高尚的官员会自然而然地改善一切。道德主义对功利主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北宋时文化、政治思想上的多元和活力,已不复可见,朱熹的《四书》集注最终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调整和创新依然存在,但都只是固有范围内量的增加。相权和皇权继续增长,因为朝廷的权力并非是一个定量,专制君主的权力和它授出的权力会互相哺育。在与女真人媾和确保安全后,士大夫更受轻视,从而也更加专注于修身。在本质内省的学说中浸润越久,就越难以转向平淡而客观的社会现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