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康德觀念論何以可能?
來一場18世紀末理性危機巡禮
本書榮獲哈佛大學齣版社托馬斯•J•威爾遜最佳處女作奬:
多虧瞭弗雷德裏剋•拜澤爾,我們纔得以重新認識康德的批評傢對其哲學發展的影響。拜澤爾將參與其中的哲學傢以及他們的爭議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講述瞭一個與當今的辯 論有著驚人相似之處的故事。
在對18世紀最後幾十年德國哲學思想曆程的調查中,弗雷德裏剋•拜澤爾對思想史作齣瞭廣泛而細緻的貢獻……(本書)對思想史上的一個迷人時刻做瞭學術性、豐富的解讀和全景的描述。
——帕特裏剋•加德納,《泰晤士報文學增刊》(Patrick Gardin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毫無疑問,在未來的許多年裏,(這本書)將成為該領域的權威性參考著作,值得任何想在後康德德國哲學史中有所發現的人閱讀……對於那個“時代”,沒有比拜澤爾的《理性的命運》更好或更可靠的指南瞭。每一位後康德德國哲學的學生都會想將其收入囊中。”
——丹尼爾•布雷澤勒,《密涅瓦的貓頭鷹》(Daniel Breazeale, The Owl of Minerva)
(拜澤爾)對這一時期的分析是迄今為止最為徹底的,毫無疑問,每一個對現代哲學史興緻盎然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卡爾•阿梅裏剋斯,《哲學評論》(Karl Ameriks, Philosophical Review)
這本書寫得很好,非常吸引人。拜澤爾有這種天賦,能夠洞察另一個時代和文化的語言與問題所錶達的爭議及其背後持久的哲學實質。處理得當的哲學實質加上引人入勝的曆史細節,使得此書能夠吸引多樣的讀者。
——艾倫•伍德(Allen Wood)
本書對18世紀末理性遭遇的危機進行瞭一場巡禮,從康德到費希特之間的重要哲學傢的思想以及他們之間的論戰得以詳盡呈現,勾連起1781年康德的《第一批判》和1794年費希特的《知識學》之間的哲學發展,展現瞭哲學史上最為革命性和豐富性的思想交鋒,理性的權威在此間搖搖欲墜。
原书尾注改为了页下注,代价是没有边码,但索引是按照中译页码来的。纸质不错,内容自不必说,一本的确填补了空白的思想史读物 “本书的撰写是源于一份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对英语世界中哲学史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空缺。1781-1793年间——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至1794年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诞生——对许多人而言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但这一时期却是现代哲学史上最具革命性且想象力最丰富的时代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巨壑。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打破了现代笛卡尔式传统的两大支柱:理性的权威和认识论的首要地位。他们也见证了启蒙运动的衰落、康德哲学的完成以及后康德观念论的开始。所有这些事件都是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应予以最详尽的考察。”
评分 评分##英文好看,没读中文翻译
评分原书尾注改为了页下注,代价是没有边码,但索引是按照中译页码来的。纸质不错,内容自不必说,一本的确填补了空白的思想史读物 “本书的撰写是源于一份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对英语世界中哲学史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空缺。1781-1793年间——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至1794年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诞生——对许多人而言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但这一时期却是现代哲学史上最具革命性且想象力最丰富的时代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巨壑。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打破了现代笛卡尔式传统的两大支柱:理性的权威和认识论的首要地位。他们也见证了启蒙运动的衰落、康德哲学的完成以及后康德观念论的开始。所有这些事件都是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应予以最详尽的考察。”
评分 评分 评分##要是把这书当休闲读物一目十行地读,中译应该算是能用的,但对比Beiser那种小学生都能看懂的英文就只能说遗憾了。举个例子:“物质的本质并没有因死亡的延展而耗尽”(17)“The essence of matter was not exhausted by dead extension”(13);“康德在评论赫尔德的著作《人类历史哲学的概念》和其论文《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时指出,目的论是形而上学的必然”(19)“In his view of Herder’s Ideen (1785) and in his essay ‘Ueber…’ (1787), Kant argued that teleology amounts of necessity to metaphysics ”(14)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