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捲)

德意誌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喬基姆·惠利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上册
关于术语和用法的说明
关于地图和网络资源的说明
缩略词
地图列表
序言 近代早期德意志历史的叙述
第一部分 1500年的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章 起源和边界
第二章 作为政体的帝国
第三章 碎片化的领地
第四章 帝国与德意志民族
第二部分 帝国和教会的改革(约1490~1519)
第五章 德意志历史的改革时代
第六章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治下的帝国
第七章 帝国、教皇和帝国教会
第八章 宗教复兴与平信徒
第九章 人文主义在帝国
第十章“印刷革命”与公共领域
第十一章 经济形势、社区及其不满
第十二章 马丁·路德和“路德事件”(1517~1519)
第三部分 查理五世以及16世纪20年代宗教改革的挑战
第十三章 查理五世时期前十年的帝国
第十四章 路德和帝国政治(1517~1526)
第十五章 路德和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
第十六章 其他宗教改革以及路德宗的主导地位
第十七章 骑士战争(1522~1523)
第十八章 农民战争(1525)
第十九章 城市的宗教改革
第四部分 掌控宗教改革(约1526~1555)
第二十章 福音教邦国的出现
第二十一章 天主教的维持
第二十二章 查理五世、斐迪南以及在欧洲的帝国
第二十三章 抗议宗的确立(1526~1530)
第二十四章 施马尔卡尔登同盟及其对手,以及帝国政治(1530~1541)
第二十五章 作为“德意志的主宰”的查理五世(1541~1548)
第二十六章 帝国的胜利(1548~1556)
下册
第五部分 经营和平(1555~1618)
第二十七章“教派时代”的概况
第二十八章《奥格斯堡和约》后的皇帝、帝国官员和帝国等级
第二十九章 1555年后的制度发展:帝国议会、大区、宫廷 和法律
第三十章 帝国在欧洲
第三十一章 经营国内和平(1555~约1585)
第三十二章 共识的衰退(约1585~1603)
第三十三章 瘫痪(1603~1614)
第三十四章 哈布斯堡王朝的问题
第三十五章 马蒂亚斯皇帝统治时期的帝国(1612~1619)
第三十六章 哈布斯堡领地的危机
第三十七章 帝国公法以及关于帝国体制的斗争
第三十八章 战争前夕的和平主义和爱国主义
第六部分 1555年以后的德意志邦国和城市
第三十九章 解释的问题
第四十章 良好的环境?
第四十一章 国家创建?
第四十二章 国内秩序和防卫
第四十三章 教派化?
第四十四章 财政、税收与等级
第四十五章 宫廷的复兴
第四十六章 帝国城市
第四十七章 对危机的反应
第七部分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第四十八章 德意志历史中的三十年战争
第四十九章 何种类型的冲突?
第五十章 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再征服(1618~1623)
第五十一章 斐迪南的胜利
第五十二章 丹麦以及帝国的战争(1623~1629)
第五十三章 何种类型的帝国?瑞典以及捍卫德意志自由(1630~1635)
第五十四章 华伦斯坦及之后
第五十五章 法国、瑞典和德意志道路(1635~1648
第五十六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第五十七章 战争对德意志社会的影响
第五十八章 三十年战争和德意志政体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從1495~1500 年的偉大改革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德意誌與神聖羅馬帝國》書寫瞭德意誌乃至歐洲曆史上的一個關鍵時代。在兩捲書中,喬基姆·惠利摒棄瞭這是一個漫長的衰落期的傳統觀點,展示瞭帝國機構如何發展以應對16 世紀和17世紀的危機,特彆是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

第一捲以馬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時期的改革開始,對宗教改革、農民戰爭、施馬爾卡爾登戰爭和《奧格斯堡和約》,以及宗教改革後新教和天主教的發展進行瞭全新的解讀,最後以 1648 年締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該和約既反映瞭德意誌政體自15世紀晚期以來的發展,也為其後150年的發展建立瞭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评分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审读非常费力。创见在于对宗教改革内部的派系纷争解释和前改革时代就已经不断出现的宗教运动,以及对于帝国议会在帝国政体内部的重大作用展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帝国基本法承载了1356金玺诏书,1495永久和平条例,1555奥格斯堡和约的全部内容,我们既可以把这一结局当做帝国议会的成功,也可以当做所有历史命运的浓缩。作者有着鲜明的反浪漫主义德意志历史观,因此才会用大量选侯的角度来进行书写。总体来说,由于不是完全的专题性体例,相较于彼得威尔逊的《欧洲之心》稍显庞杂,更重历史叙事而非分析,可按需选择,期待第二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