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给我们展示了一次非常高妙的文本细读功夫,叹为观止。有几点值得留心:1,维也纳可以说是现代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中国学者们明显注意得少;2,茨威格是短篇圣手,但在这部他仅有的长篇中,惯用的短篇技法和长篇的铺排是有矛盾的;3,Konder才是故事发展的源动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
评分##非常非常好的译本。
评分##感觉这个比现在的译本《心灵的焦灼》好很多
评分 评分##可以想象得到,一个爱无能,并且被爱无能的“情感废人",是如何操持着恶毒写下这本书。正如魔鬼毁损那见不得的光明,恐怖主义摧毁象征文明的佛像…… 我一直认为,同情也好,同理心也好,是作为一个人类与动物有别的智慧铁证,是人性走出蛮荒后亮起的第一盏希望之灯,是人与人之间可以馈赠的最美好最可贵的礼物…… 我非常反感诸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一类的论调。 一切美好的事物本都多少具有两面性,抖机灵的强调那不利的一面是为博眼球的小人所为。而把不幸的人描绘得如此扭曲可怖,如噩梦般纠缠人心……想想看,那些怀有同情心的人读过此书,多半便有了阴影,以后要谨慎的同情他人了,亦要与“弱者”保持距离,人与人之间小心提防着彼此的温情与关怀……这太糟糕了,这是一场灾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