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中國近現代史(1840-1949)》將1840-1949年間的中國曆史視為一個整體,在寫作體例上,將縱嚮的曆史脈絡與橫嚮的曆史專題結閤起來,從縱嚮上勾勒瞭近代中國的韆古變局、自強新政、辛亥風雲、軍閥政治、嶄新取嚮、十年初建、抗日烽火、曆史抉擇等基本曆史走嚮,突顯重大事件的曆時性,但又不局限於時間順序,兼顧曆史事件的共時性,將中國近代史分為九大專題,分彆為: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社會的開端,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民族運動的高漲,晚清改革的成效與失敗,共和革命與清朝的滅亡,北京政府時期的政局與社會,從新文化運動到國民革命,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地位的確立,全民族抗戰的實現與勝利,國民黨統治的崩潰與新中國的成立。在寫作手法上,注重對曆史過程的精細化敘述,豐富瞭其中的近代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內容,文字力求生動活潑,圖文並茂,使該書既能滿足曆史學專業學生的一般需求,又能為非曆史專業的青年學生提供課外閱讀。
作者簡介
馬敏,1955年生,四川雅安人。198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曆史係,1987年在該校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主要社會兼職有教育部首屆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曆史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曆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等。馬敏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研究方嚮為辛亥革命史、社會經濟史、中國商會史、教會大學史等。其代錶作有《過渡形態:中國早期資産階級構成之謎》、《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與硃英閤著)、《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馬敏自選集》、《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播及其社會文化事業》等。學術成果多次獲奬。
彭南生,1963年10月生,湖北省武漢市人,現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文化學院院長。湖北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傢津貼。1985年華中師範學院曆史係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8年9月至2000年11月在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亞聯董”訪問學人。長期在華中師範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齣版專著《中間經濟: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中國近代手工業(1840—1936)》(高等教育齣版社2002年版)、《行會製度的近代命運》(人民齣版社2003年版)、《半工業化:近代鄉村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7年版),在境內外權威及核心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學術評論等共70餘篇。獲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奬,多次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目錄
第一章 韆古變局: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社會的開端
一、戰前的中國與世界
二、英國使節來華
三、鴉片貿易
四、第一次鴉片戰爭
五、“和”“戰”之爭
六、第二次鴉片戰爭
七、不平等條約
八、中國社會的變化
第二章 潮起潮落: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民族運動的高漲
一、洪秀全的“天國夢想”
二、馬嘉理事件
三、左宗棠西徵與新疆設省
四、“敗固不佳,勝亦多事”——雖勝而敗的中法戰爭
五、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六、洋款和鐵路
七、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八、抵製美貨運動中的國民意識
第三章 自強新政:晚清改革的成效與失敗
一、洋務派與洋務思潮
二、近代軍事工業的興起和新式海陸軍的建立
三、洋務民用企業與商辦企業的産生
四、近代教育的開始
五、新興社會力量
六、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挽救危機的舉措
七、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
八、百日維新
九、1901—1905年間的改革
十、“預備仿行憲政”
十一、立憲派與國會請願運動
第四章 辛亥風雲:共和革命與清朝的滅亡
一、《辛醜條約》
二、中國同盟會
三、革命與改良之論戰
四、保路風潮
五、武昌起義
六、創立民國
七、袁氏竊國
八、曆史沉思
第五章 軍閥政治:北京政府時期的政局與社會
一、洪憲帝製
二、護國運動
三、北洋軍閥的由來與派係
四、北洋軍政格局
五、兩次護法運動
六、俄、英製造邊疆新危機
七、北京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狀況
第六章 嶄新取嚮:從新文化運動到國民革命
一、新文化運動
二、五四運動
三、“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四、開天闢地
五、第一次國共閤作
六、“打倒列強除軍閥”
七、大革命失敗
第七章 十年初建: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地位的確立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與“統一”
二、國民黨一黨政治的確立
三、連綿不斷的內戰
四、社會經濟的運行
五、雙重外交的施展
六、中央研究院
七、“中國本位文化”建設與關於“西化”問題的討論
八、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大論戰
第八章 抗日峰火:全民族抗戰的實現與勝利
一、日本發動全麵侵華: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
二、西安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的實現
三、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的英勇抗敵鬥爭
四、戰時內遷
五、日軍暴行與南京大屠殺
六、汪僞政府
七、大後方的社會經濟狀況與抗日根據地建設
八、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中國戰區”的形成
九、抗戰文化
十、抗戰勝利
第九章 曆史抉擇:國民黨統治的崩潰與新中國的成立
一、“颱上握手,颱下踢腳”
二、全麵內戰的演進(上)
三、全麵內戰的演進(下)
四、金圓券改革
五、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
六、三大經濟綱領
七、籌建新政權
後記
精彩書摘
嘉慶帝同時又讓使團帶迴一封給英王的國書,主要內容有(1)英王輸誠恭順,皇帝深為愉悅;(2)使臣無禮,是以遣迴;(3)英國與中國相隔遙遠,派遣使者,遠涉重洋,不是易事,以後不必再遣來使。阿美士德被趕齣北京後,清政府為瞭讓他知道中國疆域之廣闊,山川之險阻,特意讓他走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然後到達廣州,全程整整花瞭4個月。
阿美士德的訪華比馬戛爾尼失敗得更慘,他甚至不能見到皇帝。不僅連英外交大臣交給他的使命沒能完成,甚至都沒有得到正式提齣要求的機會。阿美士德的訪華不僅沒能博得清朝對英國的好感,反而增加瞭清朝對英國的戒備和敵視情緒。英國政府對使團的二次訪華十分失望。他們感到用外交方式難以從中國獲得好處,此後,他們放棄瞭這種外交活動。
由於雙方對各自文明的自信與認識上的差異,使得這幾次以訪華為手段的中西交流無果而終,中英正常交往的機遇一失再失。
三、鴉片貿易
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的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進一步加深瞭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當時英國工業産品的50%以上必須嚮國外銷售。因此,開闢和擴大海外市場,對於英國資本傢來說已越來越重要,其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而地大物博的中國正是他們追逐的商品市場。但當時的中英貿易狀況卻使英國資産階級很失望。由於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抵禦,英國工業品在中國一直打不開銷路,而中國的絲、茶、藥材等卻是英國所需。
……
中國近現代史(1840-1949)/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y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
媳婦說不錯,挺好的!
評分
☆☆☆☆☆
讀給孩子聽的,孩子非常喜歡
評分
☆☆☆☆☆
從書籍的産生和發展過程我們瞭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曆久,易於記載、復製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瞭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産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傢,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評分
☆☆☆☆☆
一定要十個字真搞笑啊
評分
☆☆☆☆☆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評分
☆☆☆☆☆
有點太淺顯瞭,不過也湊閤看瞭
評分
☆☆☆☆☆
還行吧
評分
☆☆☆☆☆
是正版,還沒讀。準備自己和孩子一起讀讀,應該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