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經典教材 多次再版 同步引進
暢銷8年,中譯本(原著第1版、第3版)發行超過2萬冊
中文導讀版(原著第3版)適閤GlS專業英語及雙語教學使用
全麵涵蓋GIS的概念與實踐,助您奠定堅實的GIS基礎
地理關係數據模型與麵嚮對象數據模型閤成一章——矢量數據模型,使您瞭解GlS發展趨勢
對製圖錶達、點模型分析、視域分析和地理編碼等擴展討論,助您把握GIS應用需求
注釋欄、重要概念與術語、復習題和參考文獻,使您更好地理解GIS各專題
操作指南和挑戰性任務,以及相關提問,助您強化學習過程
光盤包含全套數據集,方便您在ArcGIS 9.3平颱上完成《地理信息係統導論(原著第5版)》的練習
內容簡介
《地理信息係統導論(原著第5版)》旨在提供GIS概念和實踐的堅實基礎,自一版發行9年來已成為國內外廣受歡迎的經典教材,2010年全新版第5版及時反映GIS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應用需求。第5版共18章。第1-4章主要解釋CIS的概念和數據模型;第5—8章涵蓋數據獲取、編輯和管理;第9、10章包括數據顯示和探查;第11、12章提供核心數據分析的概覽;第13-15章重點闡述地形製圖和分析;第16、17章涉及綫性要素和運動;第18章介紹GIS模型和建模。每章之後包含2-7個習作任務,全書共79個習作,使用ArcGIS 9.3軟件平颱。附數據光盤一張。
《地理信息係統導論(原著第5版)》可作為高等院校GIS課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供GIS應用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5版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GIS
1.2 GIS應用
1.3 地理參照數據
1.4 GIS操作
1.5 本書的結構
1.6 概念與實踐
第2章 坐標係統
2.1 地理坐標係統
2.2 地圖投影
2.3 常用地圖投影
2.4 投影坐標係統
2.5 在GIS中運用坐標係統
第3章 矢量數據模型
3.1 簡單要素的錶示
3.2 拓撲
3.3 地理關係數據模型
3.4 基於對象數據模型
3.5 復閤要素的錶示
第4章 柵格數據模型
4.1 柵格數據模型要素
4.2 柵格數據類型
4.3 柵格數據結構
4.4 柵格數據壓縮
4.5 數據轉換與綜閤
第5章 GIS數據獲取
5.1 現有的地理信息係統數據
5.2 元數據
5.3 現有數據的轉換
5.4 創建新數據
第6章 幾何變換
6.1 幾何變換
6.2 均方根誤差
6.3 數字化地圖上的均方根誤差
6.4 像元值重采樣
第7章 空間數據編輯
7.1 定位錯誤
7.2 空間數據準確度標準
7.3 拓撲錯誤
7.4 拓撲編輯
7.5 非拓撲編輯
7.6 其他編輯操作
第8章 屬性數據管理
8.1 GIS中的屬性數據
8.2 關係數據庫模型
8.3 閤並、關聯和關係類
8.4 屬性數據輸入
8.5 字段與屬性數據的處理
第9章 數據顯示與地圖編製
9.1 地圖的符號錶示
9.2 地圖的種類
9.3 地圖的注記
9.4 地圖設計
9.5 地圖的生産
第10章 數據探查
10.1 數據探查
10.2 基於地圖的數據操作
10.3 屬性數據查詢
10.4 空間數據查詢
10.5 柵格數據查詢
第11章 矢量數據分析
11.1 建立緩衝區
11.2 地圖疊置
11.3 距離量測
11.4 模式分析
11.5 要素操作
第12章 柵格數據分析
12.1 數據分析環境
12.2 局域運算
12.3 鄰域運算
12.4 分區運算
12.5 自然距離量測運算
12.6 其他的柵格數據運算
12.7 基於矢量與基於柵格的數據分析的比較
第13章 地形製圖與分析
13.1 用於地形製圖與分析的數據
13.2 地形製圖
13.3 坡度和坡嚮
13.4 錶麵麯率
13.5 柵格與TIN對比
第14章 視域和流域
14.1 視域分析
14.2 視域分析中的參數
14.3 視域分析的應用
14.4 流域分析
14.5 影響流域分析的因素
14.6 流域分析的應用
第15章 空間插值
15.1 空間插值的元素
15.2 整體擬閤法
15.3 局部擬閤法
15.4 剋裏金法
15.5 空間插值方法的比較
第16章 地理編碼和動態分段
16.1 地理編碼
16.2 地理編碼的變異形式
16.3 地理編碼的應用
16.4 動態分段
16.5 動態分段的應用
第17章 路徑分析和網絡應用
17.1 路徑分析
17.2 路徑分析的應用
17.3 網絡
17.4 網絡拼接
17.5 網絡應用
第18章 GIS模型與建模
18.1 GIS建模的基本元素
18.2 二值模型
18.3 指數模型
18.4 迴歸模型
18.5 過程模型
附錄 常用換算關係
精彩書摘
因為地圖在空間信息的通信中是最為有效的,地圖編製成瞭一種常規的GIS操作。我們從數據查詢和分析中派生齣地圖。而且我們準備的地圖用於數據可視化和展示。用於展示的地圖通常具有一係列要素:標題、副標題、地圖主體、圖例、指北針、比例尺、注釋、圖廓綫和邊框。這些要素作為一個整體將空間信息傳遞給地圖用戶。
地圖編製的第一步是使用基於Windows的GIS軟件包的菜單和模闆來配置地圖主體和其他要素。但是,我們仍需注意“默認選項”。若對地圖符號、顔色和字體缺乏基本理解,我們很容易編製齣使用這些選項的拙劣地圖。第二步是地圖設計。地圖設計是一個創作過程,它不是由默認模闆和計算機編碼就可替代的。地圖製作者必須進行構圖和視覺層麵的試驗。精心設計的地圖能夠提升地圖的錶達,而設計拙劣的地圖會使地圖讀者迷惑不解,甚至麯解製圖者想傳遞的信息。
……
前言/序言
本書是美國愛達荷大學張康聰(Kang-tsung Chang)教授編著的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znation Systems (Fifth Edition)(McGraw-Hill Education,2010)的中譯本。該書第1版於2002年問世,曆經9年已修訂4次齣版瞭5版,堪稱國際地理信息係統課程的經典教材。該書已在中國大陸齣版發行瞭第1版中譯本(科學齣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中文導讀版(科學齣版社,2006年10月)和第3版中譯本(清華大學齣版社,2009年4月),各版本總發行量已超過30 000冊,名列該領域譯著的前茅。眾多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將該書作為“地理信息係統導論”、“地理信息係統原理”、“地理信息係統軟件應用”、“地理信息係統實驗”等課程的首選教材;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不少高校將其指定為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地理信息係統”的參考書;國內隨後編寫齣版的10餘種地理信息係統教材,都將其作為主要參考書。綜上反映,張康聰教授編著的這部精品教材的引進齣版,對我國地理信息係統課程教學具有顯著影響,對同類教材建設也産生瞭輻射效應。
該書的主要優點錶現在:①作者把地理信息係統課程教學的目標,科學地定位在專業技能培養和實際操作訓練上。內容強調“概念與實踐並重”,較好地實現瞭理論與應用相結閤,符閤對地理信息技術“學以緻用”的需求。②該書的教材編寫體係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融為一體,提供係統完整的、麵嚮常見任務的實例數據(隨書光盤),這是教學過程最為需要的資源。③在應用部分的驗證性實驗指南中提供瞭詳盡、準確的操作步驟,確保學習過程能立竿見影。④教材內容涵蓋從入門到精通的層次跨度,概念術語錶述簡明,復習提問緊扣內容,挑戰性作業啓迪進階,既有利於為學生奠定紮實的學科基礎,又有利於為研究性學習提供輔助。⑤為使用該教材的教師提供全套課件、復習題庫、試題庫及其參考答案。譯者任教的廣州大學利用該教材,建成瞭“地理信息係統”省級精品課程。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強調“學以緻用”和依托主流地理信息係統軟件的教學模式,有助於對地理信息係統原理、方法和應用進行深刻地瞭解,伴隨學習過程快速掌握專業軟件的功能,獲得實際應用技能。
城市規劃與遙感技術應用實踐 作者:[作者姓名] 齣版社:[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齣版日期] --- 內容簡介 本書《城市規劃與遙感技術應用實踐》是一部麵嚮城市規劃師、地理信息係統(GIS)專業人員、環境科學研究者以及相關領域高等院校師生的專業著作。它聚焦於現代城市規劃領域中遙感技術從數據獲取、處理到分析應用的全流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極具操作性的技術指南和理論框架。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彌閤傳統城市規劃理論與前沿空間信息技術應用之間的鴻溝,強調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數據解決實際的城市規劃難題,如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監測、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基礎設施布局優化、可持續發展評估等。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遙感基礎理論、數據獲取方法、輻射與幾何校正、圖像分類與解譯,直至高級的空間分析與模型構建,內容詳實,案例豐富。 第一部分:遙感技術基礎與數據獲取 本部分奠定瞭讀者理解遙感在城市規劃中應用的技術基礎。我們深入探討瞭電磁波譜的原理,以及遙感傳感器的工作機製,重點解析瞭城市環境的特徵波譜響應。 第一章:城市環境的電磁波譜特徵 詳細闡述瞭城市地物(如建築材料、植被、水體、不透水麵)在可見光、近紅外和熱紅外波段的反射與發射特性。討論瞭城市復雜地錶對遙感信號的影響,如陰影效應、大氣散射和城市峽榖效應。 第二章:遙感平颱與傳感器類型 係統介紹瞭用於城市規劃的各類遙感平颱,包括衛星(如Landsat係列、Sentinel係列、高分係列)和航空遙感(固定翼、無人機/UAV)。著重對比分析瞭不同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傳感器在不同規劃階段(戰略規劃、控製性詳規、動態監測)的選擇標準和適用性。重點講解瞭閤成孔徑雷達(SAR)技術在穿透雲層、監測夜間變化方麵的獨特優勢。 第三章:遙感數據預處理技術 這是確保數據質量和後續分析準確性的關鍵步驟。本章詳細介紹瞭輻射定標、大氣校正的理論模型(如輻射傳輸模型)及其在城市環境中的具體應用。在幾何校正方麵,不僅涵蓋瞭傳統幾何糾正方法,還詳細講解瞭如何利用高精度地麵控製點(GCPs)和數字錶麵模型(DSM)進行高精度正射影像製作,確保影像與現有城市地理信息基準的精確對齊。 第二部分:城市信息提取與特徵分析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重點在於如何將原始遙感數據轉化為可用於規劃決策的城市信息要素。 第四章:城市土地利用與覆被分類方法 詳細梳理瞭從目視解譯到自動化分類的全過程。深入探討瞭麵嚮對象圖像分析(OBIA)在城市規劃中的優勢,它如何剋服像素級分類在識彆復雜建築群和異質區域時的局限性。本章提供瞭監督分類(如最大似然法、支持嚮量機SVM)和非監督分類(如K-means、ISODATA)的參數設置指南和實際操作流程。特彆關注瞭高精度提取建築輪廓、道路網絡和綠地的技術路徑。 第五章:城市基礎設施與要素的精確提取 針對城市規劃關注的關鍵要素,本章提供瞭專門的提取技術。這包括利用DSM和激光雷達(LiDAR)數據進行三維建模和建築高度提取;利用SAR或高分辨率光學影像進行道路網絡拓撲結構的自動提取與更新;以及利用時間序列遙感數據識彆和監測臨時性建設活動。 第六章:城市熱環境與環境質量遙感監測 本章聚焦於環境可持續性評估。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熱紅外遙感數據反演地錶溫度(LST)。講解瞭輻射傳輸模型在反演LST中的應用,並介紹瞭地錶發射率(Emissivity)的計算方法,這是準確獲取LST的前提。基於LST數據,本書指導讀者如何計算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和地錶水體指數(NDWI),並結閤這些指數進行城市熱島效應(UHI)的強度評估、分布格局分析及與城市形態的相關性研究。 第三部分:遙感數據在規劃決策中的集成與應用 本部分將遙感信息與GIS空間分析和城市規劃模型相結閤,展示技術成果如何直接服務於規劃管理和決策支持。 第七章:麵嚮規劃分析的空間指標構建 講解如何利用遙感提取的要素(如不透水率、綠地率、建築密度)作為GIS空間分析的輸入參數。介紹瞭空間統計方法在評估規劃指標空間異質性上的應用,例如計算不同功能分區的景觀格局指數(如斑塊密度、形狀指數),用於量化城市建成環境的復雜度和破碎度。 第八章:遙感驅動的城市擴張模型與情景模擬 本章介紹瞭利用遙感數據監測城市擴張的曆史軌跡,並構建預測模型。重點講解瞭基於元胞自動機(CA)和基於學習的(如隨機森林、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如何將遙感獲取的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因子(如坡度、鄰近度、曆史變化率)融入模型,以模擬不同政策情景下未來城市發展的空間形態,輔助規劃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優化路徑選擇。 第九章:遙感數據在規劃評估與公眾參與中的應用 探討如何利用高時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進行規劃實施的動態監管,例如監測違章建築的增長、綠化工程的完成度等。同時,本書強調瞭三維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與遙感數據的結閤,指導讀者如何利用高精度三維模型輔助規劃方案的展示、評估其視覺景觀影響,並將其應用於公眾谘詢環節,提升規劃的透明度和接受度。 附錄 附錄部分提供瞭常用的遙感數據處理軟件(如ENVI、ERDAS Imagine、QGIS)中關鍵算法的操作流程截圖和參數解讀,以及城市規劃常用空間數據集的獲取渠道和元數據標準說明。 --- 本書特色: 1. 技術前沿性與實踐性並重: 緊跟高分遙感、UAV及OBIA等最新技術,同時提供瞭大量源於實際規劃項目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導。 2. 跨學科融閤: 深入整閤瞭遙感科學、計算機科學與城市地理學的知識體係,體現瞭現代規劃對多源數據整閤能力的強需求。 3. 注重數據質量控製: 詳細闡述瞭麵嚮復雜城市環境的誤差來源及校正技術,確保輸齣結果的可靠性。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科學、城市規劃、環境工程等專業的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是從事城市規劃設計、不動産測繪、環境監測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提升業務能力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