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選型

建築結構選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保勝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結構
  • 結構選型
  • 建築工程
  • 土木工程
  • 結構設計
  • 建築材料
  • 施工技術
  • 抗震設計
  • 結構力學
  • 建築規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29043
版次:2
商品编码:100364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可作為大專院校建築類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注冊考試復習參考,並可供建築管理部門的乾部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在一版的基礎上作瞭大量的調整和修改,突齣瞭各種結構體係的形式、材料、特點和構造,使其與建築學專業更加切閤實際。對於近年來齣現的一大批新型結構體係和形式,本書也作瞭介紹。之後另加瞭結構布置作圖一章。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建築類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注冊考試復習參考,並可供建築管理部門的乾部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結構選型的意義
1.2 結構選型的基本原則

2 粱、闆結構
2.1 梁
2.2 闆

3 桁架結構
3.1 桁架結構的特點
3.2 桁架結構的形式和適用範圍
3.3 桁架的構造

4 單層剛架結構
4.1 單層剛架結構的特點
4.2 單層剛架的結構形式
4.3 單層剛架的構造與布置

5 拱式結構
5.1 拱的受力特點
5.2 拱腳水平推力平衡
5.3 拱式結構的形式
5.4 拱式結構的選型

6 薄壁空間結構
6.1 概述
6.2 圓頂
6.3 筒殼
6.4 摺闆
6.5 幕結構

7 網架結構
7.1 概述
7.2 網架的結構體係及其形式
7.3 網架結構的支承方式
7.4 網架結構主要幾何尺寸的確定
7.5 網架結構的構造

8 網殼結構
8.1 概述
8.2 網殼結構的形式
8.3 網殼結構的構造

9 懸索結構
9.1 概述
9.2 懸索結構的受力與變形特點
9.3 懸索結構的形式
9.4 懸索結構的穩定

10 薄膜結構
10.1 薄膜結構的特點
10.2 薄膜結構的材料
10.3 空氣薄膜結構
10.4 懸掛薄膜結構

11 高層建築結構
11.1 概述
11.2 高層建築結構體係
11.3 高層建築結構布置實例

12 特種結構
13 結構選型與布置作圖
13.1 建築結構選型與布置作圖的原則
13.2 結構平麵布置圖
13.3 結構形式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建築結構選型”是大專院校建築類專業的專業課,目前國內各校使用的教材版本較多。但我們在長期從事建築專業教學的實踐中體會到,建築結構選型對於建築學專業,必須強調設計形式和工程實踐的結閤,以前不少教材中相當一部分內容與《房屋建築學》教材有重復。為此,我們在第一版《建築結構選型》的基礎上作瞭大幅度的調整和修改,突齣瞭各種結構體係的形式、材料、特點和構造,使其與建築學專業更加切閤實際。對於近年來齣現的一大批新型結構體係和形式,我們也作瞭介紹,盡可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最後,另加瞭結構布置作圖一章,主要供建築師注冊考試復習之用。
  參加本書撰稿、繪圖工作的人員另有王嵩,濛慧玲,陳華晉,周健。
  本書不僅可作為大專院校建築類專業教材,也可供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參加注冊考試前作復習參考。本書還可供建築管理部門乾部閱讀。
《匠心之韻:空間塑造與材料的對話》 在這部著作中,我們不探討建築結構的具體選型——鋼筋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或是磚石結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建築的內在靈魂,那些賦予空間生命、連接物質與情感的無形力量。本書旨在揭示建築如何通過對空間的精妙布局、光影的巧妙運用、以及材料之間深邃的對話,觸及觀者的內心,喚起共鳴,並最終塑造齣具有獨特精神氣質的居住、工作與生活環境。 第一章:空間作為情緒的容器 空間,並非簡單的物理分隔,它承載著我們的情感,影響著我們的感知。本書將深入剖析空間如何成為情緒的容器。我們將從“流綫”的概念齣發,探討人如何在建築內部感知動綫,以及這些動綫如何引導我們的情緒變化。例如,一條蜿蜒麯摺的路徑可能帶來探索的樂趣與寜靜,而一條筆直寬闊的通道則可能營造齣莊重與秩序感。我們將分析不同尺度空間的心理效應,如狹小空間帶來的親密感與壓迫感,廣闊空間帶來的自由與渺小感。 進一步,本書將審視“虛實”在空間塑造中的作用。實體牆壁、柱子構成瞭空間的骨架,而窗戶、門洞、隔斷以及材質的滲透性則創造瞭“虛”的維度,允許光綫、視綫和空氣的流動。這種虛實的交織,直接影響著空間的通透性、私密性以及層次感。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解析設計師如何通過“減法”——如移除不必要的隔牆、打開視野——來釋放空間,賦予其呼吸感;又如何通過“加法”——如設置屏風、隔斷、或是不同材質的地坪——來界定功能區域,創造視覺上的變化與深度。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焦點”在空間中的作用。一個精心設計的壁爐、一幅引人注目的藝術品、抑或是一扇通嚮美景的窗戶,都可以成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吸引人們的目光,引導他們的注意力,並為空間注入主題和意義。我們將分析這些焦點如何通過其尺度、形式、色彩、材質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對比關係,來影響空間的整體氛圍。 第二章:光影的詩學:雕刻時間的痕跡 光與影,是建築空間中最具錶現力的媒介之一。它們並非靜態的存在,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動態藝術。本書將深入探索光影在建築中的詩學,解析設計師如何運用自然光與人工光,來雕刻時間和空間,創造齣戲劇性的視覺效果和情感體驗。 我們將首先研究“自然光的引入與控製”。窗戶的尺寸、形狀、朝嚮,遮陽構件的設計,以及室內外空間的連接方式,都直接影響著進入室內的光綫的質與量。我們將分析不同時間、季節的光綫特點,如清晨柔和的光綫、午後炙熱的光綫、以及傍晚溫暖的光綫,並探討如何通過建築設計來捕捉和引導這些光綫,使其服務於空間的功能和美學需求。例如,高側窗可以引入均勻的散射光,而天窗則能帶來直接而強烈的光照。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陰影的運用”。陰影並非總是“負麵”的,它能為空間帶來深度、肌理和戲劇性。投射在牆壁上的陰影,如同流動的畫作,隨著光源的變化而不斷演變。我們將分析陰影如何通過其形狀、銳度、以及與實體元素的對比,來定義和強調空間的形態,營造齣神秘、莊重、或是活潑的氛圍。例如,遮陽闆在牆壁上投下的斑駁陰影,能夠為平坦的牆麵增添豐富的視覺層次。 最後,本書將觸及“人工光的敘事”。人工光的運用,賦予瞭建築在夜晚和陰天生命。我們將探討不同色溫、照度、以及光源類型(如點光源、綫光源、麵光源)如何影響空間的情緒和功能。例如,溫暖的燈光能夠營造齣舒適、溫馨的氛圍,而冷色調的燈光則可能帶來現代、專業的感受。我們將分析燈光如何通過“勾勒”、“漫射”、“聚焦”等手法,來突齣建築的重點,引導人們的視綫,甚至改變人們對空間尺度的感知。 第三章:材料的語匯:觸摸世界的溫度 材料,是建築的物質基礎,也是其精神的載體。它們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傳遞著自然的溫度,訴說著工藝的智慧。本書將深入解讀材料的語匯,解析設計師如何通過對不同材料的理解與運用,來賦予建築獨特的質感、觸感和意義。 我們將首先審視“天然材料的質樸與生命力”。木材的溫潤、石材的堅毅、竹子的韌性、泥土的淳樸,這些源於自然的材料,以其獨特的紋理、色彩和觸感,為建築帶來瞭生命的氣息。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對木材紋理的保留、石材的肌理處理、以及不同天然材料的搭配,來營造齣富有情感和故事的空間。例如,粗糙的石牆能夠帶來曆史的厚重感,而光滑的木地闆則能傳遞齣傢的溫暖。 接著,我們將關注“人造材料的創新與可能”。混凝土的現代感、金屬的工業風、玻璃的通透性、以及各種新型復閤材料的性能,為建築設計提供瞭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將分析這些人造材料如何被巧妙地應用於建築中,它們如何與天然材料形成對比,又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來滿足特定的功能需求和美學追求。例如,大麵積的落地玻璃能夠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綫和外部景觀,而金屬的穿孔闆則能創造齣獨特的圖案和光影效果。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材料的組閤與對話”。材料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的碰撞與融閤,能夠産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創造齣豐富的空間層次和感官體驗。我們將分析設計師如何通過材料的對比(如硬與軟、粗糙與光滑、啞光與光澤)、銜接(如無縫連接、錯落堆疊)、以及材質的滲透性,來豐富空間的觸感和視覺層次。例如,用溫暖的木材包裹冰冷的混凝土牆麵,能夠有效地緩和空間的硬度,營造齣更為舒適的氛圍。 第四章:空間的情感共鳴:人與建築的深層對話 最終,建築的價值在於其能否與居住者建立起情感的連接。本書將探討建築如何通過其空間設計,與人進行深層的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將分析“尺度與比例”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感受。適宜的尺度能夠帶來安全感與歸屬感,而失衡的比例則可能引起不適。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對“黃金分割”等經典比例的應用,以及對現代比例的創新理解,來創造齣和諧、令人愉悅的空間。 接著,我們將研究“私密性與公共性的平衡”。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既需要能夠獨處、休憩的私密空間,也需要能夠與他人交流、互動的公共區域。本書將分析設計師如何通過巧妙的空間布局、隔斷的設計、以及視綫、聽覺的控製,來在私密與公共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細節的溫度”。一個精心設計的門把手、一段連接樓梯的扶手、一次光綫在牆壁上的漫射,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往往能夠觸動人心,傳遞齣設計者的匠心與關懷。我們將分析這些細節如何在不經意間,為建築增添溫度和人情味。 最後,本書將迴歸到“建築作為敘事的載體”。每一個建築空間,都承載著居住者的生活故事,也記錄著設計者的思考與情感。我們將鼓勵讀者去感知空間中的“留白”,去理解那些未被填滿的部分,因為在那裏,人們可以自由地填入自己的想象與生活。最終,一部真正偉大的建築,是能夠隨著時間而生長,與居住者共同呼吸,成為他們生命旅程中永恒的見證。 《匠心之韻:空間塑造與材料的對話》是一次對建築內在精神的探索,一次對空間、光影、材料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度剖析。它不提供冰冷的公式或固定的答案,而是邀請每一位讀者,以一顆敏銳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發現建築的真正魅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注重全生命周期成本控製的業主方代錶,我在評估結構方案時,除瞭初始投資,更看重的是後期的維護成本、抗震設防等級的提升潛力,以及未來功能轉換的靈活性。結構選型絕不僅僅是設計院的事,它直接關係到建築在未來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運營經濟性。因此,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耐久性、可更換性、以及環境適應性方麵的結構對比數據。比如,某種結構體係在潮濕環境下的防腐蝕投入與傳統體係的差異;或者在麵對未來可能增加的樓層荷載時,哪種初始選型更容易進行加固改造。我需要的不是理論計算,而是基於長期運營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權衡。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完全停留在結構“建成那一刻”的受力分析上。它沒有涉及任何與長期運營維護、結構健康監測(SHM)技術結閤的選型考量,更彆提在BIM環境下如何通過結構選型實現全壽命周期的成本優化瞭。這本書對於結構選型在商業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幾乎是視而不見。

评分

我最近在為一個文旅項目做概念方案,那個場地地質條件比較復雜,而且設計要求我們必須做齣一些大膽的造型突破,這讓我對結構體係的適應性和創新性非常關注。我翻閱這本《建築結構選型》,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非常規荷載情況下的結構應對策略,或者說,那些在常規教科書裏不常被提及的、帶有地域特色的結構處理方法。比如,在多地震區,如何通過獨特的結構布局來實現整體的韌性提升;或者在極端氣候區,如何通過結構設計來抵禦腐蝕或溫度變形的長期影響。我期待看到一些不同於標準規範的“野路子”和高超的經驗總結。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過於“安全”和“標準”。它似乎完全圍繞著最常見的荷載和最常規的結構類型在打轉,對於工程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那些“灰色地帶”和“創新邊界”幾乎沒有觸及。它更像是在復述基礎理論,對於如何在這種理論框架下做齣真正有技術含量的“選型決策”,這本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讓我感到有些意猶未盡,仿佛走進瞭一傢米其林餐廳,卻隻提供白水煮麵條。

评分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還是有點小期待的。畢竟,“建築結構選型”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挺硬核的,是建築設計裏非常關鍵的一環。我本來以為它會深入探討各種結構體係——鋼筋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乃至新型復閤材料——的力學特性、經濟性比較、以及在不同功能需求下的適用性。想象中,這裏麵應該會有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一座超高層建築會如何權衡剪力牆和框架的組閤,或者一個大跨度場館在風荷載和雪載作用下,哪種拱架結構更具優勢。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能對近些年興起的一些綠色建築結構技術,比如參數化設計在結構優化中的應用,或者模塊化建造體係的結構挑戰,能有獨到的見解和數據支撐。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在這些方麵的內容幾乎是缺失的,它似乎更側重於非常基礎的概念介紹,對於一個有一定行業經驗的設計師來說,這些內容顯得過於淺顯,缺乏深入挖掘的價值。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初學者的入門手冊,而不是一本能提供實際設計指導或前沿思考的工具書。如果想瞭解結構選型背後的復雜權衡與決策過程,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顯然是不夠的。

评分

說實話,我對建築的審美和結構美學的結閤非常感興趣。我認為一個優秀的結構選型,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內在的、剋製的藝術錶達。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會探討結構形式與建築功能、空間需求之間的內在聯係,比如,為什麼選擇現澆混凝土是為瞭實現自由麯麵,而選擇桁架結構是為瞭獲得最大的淨空。我希望看到作者能用豐富的圖例和深入的剖析,來展現這種“結構即美學”的哲學理念。例如,對比分析在不同跨度和功能下的結構形式美學差異,以及如何通過節點設計來體現工藝的精湛程度。可惜,這本書在視覺呈現和案例分析上都顯得非常單調。它幾乎沒有提供任何能夠激發靈感的結構渲染圖或詳細的節點剖麵圖,更不用提對曆史或現代標誌性建築結構選型的深度解讀瞭。它更像是技術文檔的集閤,而不是一本啓發思考的專業參考書。如果想從這本書中汲取關於“結構形式如何服務於建築錶達”的靈感,恐怕要大失所望瞭,它完全沉溺於技術參數的羅列,而忽略瞭結構選型中蘊含的創意火花。

评分

最近行業內都在討論數字化轉型對傳統結構設計流程的顛覆性影響,尤其是參數化工具和人工智能輔助選型。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站在一個相對前沿的位置,探討在新的計算能力下,結構工程師的選型思維應該如何迭代升級。比如,如何利用拓撲優化技術來尋找那些傳統經驗難以觸及的最優結構形態;或者,如何建立多目標優化模型,讓結構選型不再是單一地追求抗力,而是同時優化材料消耗、施工周期和結構美學。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計算方法論的革新對選型原則的衝擊。然而,這本書的內容給人的感覺是,時間仿佛停在瞭上個世紀末。它完全沒有提及任何與現代計算結構力學或先進優化算法相關的探討。通篇讀下來,它提供的仍然是基於經驗和簡化的受力分析的選型路徑,這在麵對日益復雜的現代建築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它像是固步自封在傳統範式裏,對於結構設計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顯得異常遲鈍和隔閡。

评分

可以做为新入门的参考用书,主要是各种选型集中一起查阅,方便使用,具体的结构形式还是要看更加专业的图书资料

评分

书很好的,也很强大的。

评分

书本内容属于通识类的,不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有用的就几页,拉倒吧

评分

]的建筑结构选型不错,现在基本不去书店了。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以下是本人的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调整和修改,突出了各

评分

工具书,比较全面系统,随时巩固结构知识。

评分

超级划算!书也不错的!

评分

工具书,比较全面系统,随时巩固结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