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傢書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讀本 譯注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曾國藩傢書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讀本 譯注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傢書
  • 國學經典
  • 濛學
  • 訓讀
  • 文白對照
  • 譯注
  • 古代文學
  • 修身養性
  • 中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43
商品编码:10071908044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曾國藩傢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743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清)曾國藩,著,李青,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主編推薦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國藩一生中共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傢書”。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zui成功的教育大師,兄弟、子孫人纔輩齣。譽者贊為“古今完人”,毀者罵曰“大奸大惡”,不論臧否,皆推崇傢書價值。

毛澤東有一套清朝光緒已卯年傳忠書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傢書》,一生都在研讀。蔣介石對其子蔣經國說過,曾國藩對子女的訓誡可作模範,要認真體會,並且依照曾氏傢訓去踐行。蔣經國常寫信嚮父請安,蔣介石有時無空作復,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傢訓》的第幾篇代替迴信。


  內容簡介

《曾國藩傢書》記錄瞭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緻同治1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傢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傢、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傢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zui後一尊精神偶像。


  目 錄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保身之則…………………008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010

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011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017

緻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019

緻諸弟·勸弟切勿恃纔傲物………………… 021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 023

緻諸弟·勸宜力除牢騷………………………025

緻九弟·勸宜息心忍耐……………………… 030

緻九弟·願共鑒誡二弊……………………… 031

緻九弟季弟·須戒傲惰二字………………… 033

緻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035

緻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 036

緻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037

緻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039

緻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041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044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 045

緻諸弟·讀書宜立誌有恒……………………048

緻諸弟·勸述孝悌之道……………………… 052

緻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 055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 057

緻諸弟·必須立誌猛進……………………… 059

緻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 061

緻四弟九弟·宜居傢時苦學………………… 062

緻九弟·講求奏議不遲………………………063

緻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064

緻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065

治傢篇

稟父母·述傢和萬事興………………………068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 070

緻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 073

稟父母·勿因傢務過勞……………………… 077

緻諸弟·在傢宜注重勤敬和………………… 078

緻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080

緻四弟·宜常在傢侍侯父………………… 083

緻四弟·治傢有八字訣………………………084

緻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 085

緻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 086

緻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088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090

緻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 … 091

緻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092

緻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093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 095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096

稟父母·謹遵傢命一心服官…………………097

緻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099

緻九弟·申請辭退一席……………………… 101

軍事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104

緻諸弟·具奏言兵餉事……………………… 107

緻九弟·宜平驕矜之氣……………………… 108

緻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 109

緻四弟·述堅守作戰之睏難………………… 111

交友篇

緻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 114

緻諸弟·必須近良友……………………… 115

緻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 117

緻諸弟·切勿占人便宜……………………… 120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122

緻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 124

緻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 125

養生篇

緻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 128

緻四弟·必須加意保養……………………… 129

緻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130

緻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 131

緻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133

緻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 135

緻九弟·凡鬱怒zui易傷人…………………… 136

緻四弟·述養身有五事……………………… 136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傢事……… 140

稟祖父母·無錢寄迴傢……………………… 142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 143

稟父母·取藉款須專人去…………………… 144

緻諸弟·傢中務請略有積蓄………………… 146

緻九弟·勸捐銀修祠堂……………………… 149

稟祖父母·先饋贈戚族人………………… 152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 153

緻四弟九弟·韆裏寄銀禮輕義重…………… 155

緻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 156


  精彩書摘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保身之則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大人萬福金安。

自閏三月十四日,在都門拜送父,嗣後共接傢信五

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漣濱所發信,係第二號,始知正月信已失

矣;二十二日接父在二十裏鋪發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

漢口寄曹穎生傢信;五月十五接父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

信、六弟文章五首。諸悉祖父母大人康強,傢中老幼平安,

諸弟讀書發奮,並喜父齣京一路順暢,自京至省僅三十餘

日,真極神速!

男於閏三月十六發第五號傢信,四月十一發六號,十七發

七號,不知傢中均收到否?邇際①男身體如常,每夜早眠,起

亦漸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則頭昏,故常冥心於無用,優遊涵

養,以謹守父保身之訓。

九弟功課有常,《禮記》九本已點完,《鑒》已看至《三

國》,《斯文精粹》詩、文,各已讀半本。詩略進功,文章未進

功。男亦不求速效,觀其領悟,已有心得,大約手不從心耳。

甲三於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

食,每日一粥兩飯。傢婦身體亦好,已有夢熊之喜②。婢僕皆

如故。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得狀元,係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之

世兄。同鄉六人,得四庶常,兩知縣。復試單已於閏三月十六

付迴。茲又付呈殿試朝考全單。

同鄉京官如故,鄭莘田給諫服闕來京,梅霖生病勢沉

重,深為可慮。黎樾喬老前輩處,父未去辭行,男已道達此

意。廣東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茲將抄報付迴。

男等在京,自知謹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掛懷。

傢中事,蘭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

伏望示知。男謹稟,即請母大人萬福金安。(道光二十一

年五月十八日)

【注釋】

①際:現在,目前。

②夢熊之喜:指生兒子的吉兆。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大人萬福金安。

自從閏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門拜送父迴傢,後來共收

到傢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從漣濱寄來的第二封信,纔知道

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在二十裏鋪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

時到漢口寄曹穎生傢信,申時接到汴梁寄來的信;五月十五日,

父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謹獲知

祖父母大人身體康健強壯,全傢大小平安,諸位

發奮讀書,

並且喜聞父離京後一路順暢,自京城到省城,僅僅用瞭三十多

天,堪比神速!

兒子在閏三月十六寄瞭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瞭第六封,

十七月寄瞭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來兒子身體如常,每晚

早睡,起床也早。隻是不可過度用腦,過度就會頭昏。因此經

常靜下心來不去想任何事情,放鬆身心以加強涵養之功,以便

謹敬遵守父關於保身的訓示。九弟的功課如常,《禮記》九

本已點完,《資治通鑒》已讀到《三國》,《斯文精粹》詩、文各

讀瞭半本。詩歌略見進步,文章無長進,但也不求快速見效。

看他對書的領會程度,已頗有些心得,估計隻是手不應心,不太

會錶達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彆人扶持,還不會說

話。沒有乳吃,每日一頓粥兩頓飯,傢婦身體也好,已有生男

孩的喜兆。婢女僕從都與以前一樣。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中瞭狀元,是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的

世兄。同鄉六人中,中瞭四個庶常和兩個知縣。復試單已經在閏

三月十六日寄迴。現在再寄迴殿試朝考的全單。

同鄉京官還是老樣子。鄭莘田被任命為諫官已經來京城,

梅霖病情嚴重,很是讓人擔心。黎樾喬老前輩那兒,父沒去

辭行,兒子已代為緻意。廣東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報,現將抄

報寄迴。

兒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謹慎從事,堂上各位老人,無須

掛念。傢裏的事,蘭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樣成

全?兒子希望父大人告知一下。兒子謹稟,即請母大人萬

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諭,敬悉一切。鄭小珊處,小隙①已

解。男人前於過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來,念念改過,雖小

必懲②,其詳具載示弟書中。

耳鳴近日略好,然微勞即鳴。每日除應酬外,不能不略自

用功,雖欲節勞,實難再節。手諭示以節勞,節欲,節飲食,謹

當時時省記。

蕭辛五先生處寄信,不識靠得住否?龍翰臣父子,已於

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綫索,俱已照單收到,惟茶葉尚在黃恕

皆處。恕皆有信與男,本月可到也。男婦及孫男女等皆平安,

餘詳於弟書,謹稟。(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釋】

①隙:嫌隙。

②懲:懲戒。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諭,敬悉所有。鄭小珊那兒,小小嫌

隙已經解開。兒子以前對於過失,往往自己忽略瞭。自十月以

來,念念不忘改過,雖然是小問題也會懲戒,詳細情況都寫在

給弟弟的信中。

耳鳴近日稍好瞭些,不過稍微勞纍點便又會復發。每天

除應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點功,雖想要節勞,實在難以再

節瞭。手諭訓示兒子節勞、節欲、節飲食,我應該時刻謹記反省

自己。

蕭辛五先生那裏寄信,不知可靠不?龍翰臣父子已在十一

月初一到瞭。布疋、綫索均已照單子收到,隻有茶葉還在黃

恕皆那裏。恕皆給我寫瞭信,這個月能到。兒媳婦以及孫兒孫

女都平安,其餘的詳細寫在給弟弟的信中,謹此稟告。(道光

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原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長沙所發信,內途中日記六頁,

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傢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齣京後,餘無日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

以臆揣。及讀來書,果不齣吾所料,韆辛萬苦始得到傢,幸哉

幸哉!鄭伴之不足恃,餘早已知之矣。鬱滋堂如此之好,餘實

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為祖母買

皮襖,極好極好!可以補吾之過矣。

觀四弟來信甚詳,其發憤自勵之誌溢於行間;然必欲

找館齣外,此何意也?不過謂傢塾離傢太近,容易耽閣,不

如齣外較清淨耳。然齣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齣外教書,

其耽擱更甚於傢塾矣。

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傢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

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①,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

傢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

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誌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數奇②,餘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

吾竊笑其誌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

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

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

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

憂之,小人在位、賢纔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

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

伸,一傢之飢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

及此也。

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餘窮笑其所憂之不大也。蓋

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

《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

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

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隻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

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製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

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

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

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

官,何以異哉?

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之綱領皆己身切要

之事,明矣。其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緻功之處,則僅二者

而已:曰格物,曰誠意。格物,緻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

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傢、國、天

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

者,即物而窮其理也。如事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

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

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以存心

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

坐屍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

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

事也。此二者並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吾友吳竹如,格物工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

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

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

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蓋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

動,必即時剋治,而著之於書,故所賣之書,句句皆切身

之要藥,茲將艮峰先生日課鈔三頁付歸與諸弟看。

餘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

於冊,以便觸目剋治,亦寫楷書。馮樹堂與餘同日記起,亦有

日課冊。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弟,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

成。餘嚮來有無恒之弊,自此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

矣。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本欲鈔餘日課

冊付諸弟閱,因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迴去,故不及

鈔。十一月有摺差,準鈔幾頁付迴也。

餘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③,令人對之肅然;吳竹如、

竇蘭泉之精義,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吳子序、邵慧西之談

經,深思明辨;何子貞之談字,其精妙處,無一不閤,其談詩

尤zui符契④。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茲

鈔二頁付迴與諸弟閱。馮樹堂、陳岱雲之立誌,汲汲不遑,亦

良友也。鏡海先生,吾雖未嘗執贄⑤請業,而心已師之矣。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

矣。然諸弟苟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

性情也。

餘自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

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

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餘即至小珊傢久談。十三日與岱雲

閤夥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盡釋矣。近事大略如

此,容再續書。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注釋】

①負薪:背柴。牧豕:放豬。

②奇:指命運不好,遇事不利。

③僴:胸襟開闊。

④符契:符閤,契閤。

⑤贄:拜見師長時所持的禮物。

【譯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長沙所發的信,裏麵有他在路

上的六頁日記,外加藥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傢

信,知悉一切都好很是欣慰。

自從九弟離開京城後,我沒有不憂慮,擔憂路上變故

多端,很難預料。等讀瞭來信,果然不齣我之所料,曆經艱辛,

終於到傢,幸運!真是幸運!與鄭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料想到

瞭。鬱滋堂這麼好,我真是感激不盡。在長沙時,沒有提到彭山

屺,為何?你又迴去為祖母買瞭皮襖,做得很好,可以彌補我的

過失瞭。

又見四弟來信寫得非常詳細,他發奮自勵的誌嚮在字裏行

間流露;但一定要齣外找學堂,這是何意?不過是覺得傢塾學

堂離傢裏太近,容易耽擱,沒有外齣安靜。但是齣外從師,就

沒有什麼耽擱瞭?如果是齣外教書,如果耽擱起來,比在傢塾

裏還嚴重。

而且如果可以發奮自立,那麼傢塾能夠讀書,就算曠野地

方、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能夠讀書。如果無法

發奮自立,那麼傢塾不適閤讀書,就算是清淨的地方、神仙所

居之地境,也都無法讀書。為何要選擇地方?為何要選擇時

間?隻要問問自己:自己的誌嚮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好,我也深以為然。但僅僅是小試

遇到挫摺,就發牢騷,我暗笑他誌嚮太小,而心中憂慮的不大。

君子立誌,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

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纔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一

個完全的人。所以他所憂慮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

而憂慮,以德行沒有修整、學問沒有大成而憂慮。因此,為頑

固的刁民難以感化而憂慮;為野蠻狡猾的少數民族不能徵服

而憂慮;為小人在位而賢人得不到重用而憂;為普通百姓沒

有得到自己的恩澤而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悲天命而憐憫百

姓窮苦,這屬於君子的憂慮。如果是一個人的屈與伸,一傢人

的飢和飽,世俗所說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君

子還沒有工夫去為這些憂慮呢。

六弟為一次小試感到受屈,自己覺得命運不濟,我暗笑

他的憂慮太小瞭。如果人不讀書便罷瞭,隻要自稱為讀書人,

那麼就一定要學習《大學》。《大學》的綱要有三點:明德、新

民、止至善,皆為讀書人分內的事情。如果讀書無法深入領

會,認為這三點與自己毫不相乾,那讀書又有何用?雖說可以

寫文作詩,博學雅聞自吹自擂,也隻算得一個識字的牧童而

已,怎麼能叫明白事理有用的人。朝廷以製藝來選取人纔,

也是因為他可以代替聖賢人士立言,必然明白聖賢的道理,

行聖賢的行為,可以為官管理民眾,以身作則來帶領彆人。

如果認為宣教德化教導百姓是分外的事情,那麼就算可以

寫文行詩,卻對於修身治人的道理茫然不懂,朝廷用這樣

的人當官與用牧童當官,又有什麼區彆呢?

既然自稱讀書人,那麼《大學》的綱領都是自己立身切要

的事情,就十分明白瞭。《大學》應該修的科目共有八個方麵,

在我看來,取得功效的地方,隻有兩個方麵:一個叫格物,一

個叫誠意。

格物,緻知的事情;誠意,力行的事情。物是什麼?就是本

末的事物。身體、心靈、意念、知識、傢、國、天下,都是物,天

地萬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探究物的同

時探索理。比如侍奉父母、定期探,是物;探求為什麼應該

定期探的理由,就是格物。侍奉兄長,更隨他行動就是物;

探求為什麼應該跟隨兄長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

探索自己心理存在的原因,深入研究心的省悟、觀察、涵養的

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體,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體,並深

入研究坐得端正、站得恭敬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

看的書,句句都是物;切身領悟,探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

知道一句話的道理,每天按照實行,這是力行的事。兩者並進,

下學在這裏,上達也在這裏。

我的朋友吳竹如格物工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

理。倭艮峰先生誠意工夫非常嚴謹,每天有日課冊子。之

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句話一刻思考,都會記錄下來。字

都是正楷,三個月訂一本,從乙未年起,已訂瞭三十本。由於他

慎獨嚴格,即使偶爾齣現妄念,也一定會馬上剋服,寫在書上。

所以他讀的書,

都是切閤自身的良藥,現將艮峰先生日課

抄三頁寄迴給弟弟們看。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也像艮峰一樣,每天一個念頭、一件

事情都記錄在冊子上,以便隨時看見瞭加以剋服,也寫正楷。

馮樹堂和我同日記起,也有日課冊子。樹堂非常虛心,愛護我

就像兄弟,敬重我就像老師,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我嚮來有缺少恒心的毛病,從寫日記本子開始,可以保證

一生有恒心瞭。明師益友,不斷督促著我,隻可前進不可後退。

本打算抄我的日課冊給弟弟們看,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

帶迴,因此沒來得及抄。十一月有信使,一定抄幾頁寄迴。

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鮮明端莊,讓人肅然起敬;吳竹

如、竇蘭泉的精研究義,一言一事,實事求是。吳子序、邵慧西

談經,深思明辨;何子貞談字,其精妙處,與我無一不閤,談詩

尤其意見一緻。子貞非常喜歡我的詩,所以我從十月以來已作

十八首,現抄兩頁寄迴,給弟弟看。馮樹堂、陳岱雲立誌,深切

而不慌忙,也是良友。鏡海先生,我雖然沒有拿著禮物去請求授業,而心裏早已師從他瞭。

我每次給諸位

寫信,不覺得寫得長,我想諸位

能厭煩不想看。但弟弟們如果有長信給我,我實在很樂意去

讀,如獲至寶,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啊!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不忘想改過自新。迴憶從

前與小珊有一些小嫌隙,實在是一時氣憤,不近人情,立刻想

登門謝罪。正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當天晚上我到小珊傢談瞭

很久。十三日與岱雲一起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嫌隙煙

消雲散。近來的事基本就是這樣,容我以後再寫,兄國藩手

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書,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

廿九日書,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數語,字跡潦草,即縣試案

首前列皆不寫齣。同鄉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考老生皆已

詳載,同一摺差也。各傢發信遲十餘日而從容,諸弟發信

早十餘日而忙迫①,何也?且次次忙迫,無一次稍從容者,又

何也?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鄉諸傢皆好,惟湯海鞦於七月

八日得病,初九未刻即逝。六月二十八考教習,馮樹堂、郭筠

仙、硃嘯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僅何子貞得差,餘皆未放,

惟陳岱雲光景②zui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為樂。

王仕四已善為遣迴,率五大約在糧船迴,現尚未定;

渠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心。叔父之病,男纍求詳信直告,

至今未得,實不放心。甲三讀《爾雅》,每日二十餘字,頗肯

率教③。六弟今年正月信,欲從羅羅山處附課,男甚喜之。後來

信絕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來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讀

書二年,不見長進,男心實憂之而無如何,隻恨男不善教誨

而已。大抵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zui

壞事。四弟九弟雖不長進,亦不自滿。求大人教六弟,總期不

自滿足為要。餘俟續呈。男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

【注釋】

①迫:意指忙碌。

②光景:情形。

③率教:聽教。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六月二十日,收到六弟五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收到四

弟九弟五月二十九日的信,都說很忙,寥寥數語,字跡也潦草,

就是縣裏考試的頭名以及前幾名,都沒寫上。同鄉中有同

接到信的,就是考古老先生的情況,也都詳細寫上瞭。同是一

樣的信使,彆人傢發信,遲十多天而從容不迫。弟弟們早十多

天卻這麼忙碌,為什麼?而且每次都說忙,沒有一次從容,又

是為什麼?

兒等在京城,大小平安,同鄉的各傢都好,隻是湯海鞦在

七月八日生病,初九日下午一點便逝世瞭。六月二十八日考教

習,馮樹堂、郭筠仙、硃嘯山都考取瞭。湖南今年的以考定差,

隻有何子貞得瞭差,其餘的都沒有外放,隻有陳岱雲的情形zui

苦。兒子由於去年的病,反而因不外放而高興。

王仕四已經妥善地遣送迴去,率五大約乘糧船迴,現在還

沒有定。他們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念。叔父的病,兒子多次請

求詳細據實告訴我,到現在都沒有收到,實在不放心。甲三讀

《爾雅》,每天二十多字,非常喜歡受教。

六弟今年正月來信,想從羅羅山處聽課,兒子很高興。後

來的信再沒有提過這件事,不知為何?所寄來的信,寫得不怎

麼好。在省城讀書兩年,看不齣進步,兒子心裏非常憂慮,又

無可奈何,隻恨兒子不擅長教誨罷瞭。大概首先要去掉驕傲習

氣。肚子裏沒有學問,又夜郎自大,這個zui壞事。四弟九弟雖說

不長進,但也不自滿,求雙大人教導六弟,不要自滿纔是重

點。其餘下次再說。兒子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緻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暢快①之至,以信多而處處詳明也。四弟

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後。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誌有

恒,乃有成就耳。餘於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

黃一輩人可與發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詩,用心思

索,則無時敢忘之耳。

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

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

也,得寸則我之寸也。進一分德,便算積瞭一升榖;明日

修一分業,又算佘瞭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私日起。至於功

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

政,托以兩孫,當麵拜為門生。後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

丁艱②,竟不入學。數年後,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

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

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③,未免憤

怨,然及此正可睏心橫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

廢學。

九弟勸我治傢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荊七遣去

之後,傢中亦甚整齊,問率五歸傢便知。《書》曰:“非知之

艱,行之維艱。”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莊嚴

威厲,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後,當以九弟言書諸紳而刻刻

警省。季弟信天性篤厚,誠如四弟所雲“樂何如之。”求我示

讀書之法及進德之道,另紙開示,餘不具,國藩手草。(道光

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注釋】

①暢快:歡快舒暢。

②丁艱:舊時稱遭父母之喪為丁艱。

③黜:降職或罷免。

【譯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收到二十七日的來信,十分暢快,因為信長而且所寫

的事情處處詳細明白。四弟的七夕詩寫得很好,意見我已詳細

批在詩後麵。以後多作詩也挺好,不過要有誌有恒,纔能有成

就。我對於寫詩也下瞭功夫,隻恨當世沒有韓昌黎和蘇軾、黃

庭堅一輩人,可以聽我寫詩吟詩。更何況人事應酬太多,因此

不時常寫詩,用心思索,則還是無時無刻不敢忘記的。

我們這些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件事靠得住。進德,就是指

孝、悌、仁、義的品德;修業,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

件事都由我們自己做主,得進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進

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進一分德,就可以算是積瞭一升

榖;明天修一分業,又算存瞭一分錢。德和業同時增進,那麼

傢業便天興旺。至於富貴功名,都由命運決定,一點也不

能自主。曾經有個官員有一個門生,是本省學政,於是就把兩個

孫兒托付給他,當麵拜做門生。後來那兩個孫兒在臨近考試時

大病一場,到瞭科考又由於父母故去而不能缺孝,無法入學。

幾年後,兩人纔都入學,大孫子仍舊連中兩榜。可以看齣入學

遲、早,入學時間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麵全在自己努力,但能

不能考取還得看天意,韆萬不要産生妄想。六弟的天分比其他

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難免氣憤和埋怨。不過到瞭這一

步應該自己把自己衡量一番,加強臥薪嘗膽的功夫,韆萬不要

由於氣憤而廢棄瞭學習。

九弟勸我治傢的方法,很有道理,讓我很欣慰。自從將荊

七派去以後,傢裏也還整齊,等率五迴來就知道瞭。《尚書》中

說:“不是認識事物難,認識瞭去實行更難。”九弟所講的道

理,也是我深深明白的,但做人不可以莊嚴威厲,使人望去像

神一樣。從今以後,我把九弟的批評作為座右銘,時刻警惕反

省自己。季弟天性誠篤顧實,就像四弟說的,竟能如此快樂!讓

我指示讀書的方法以及進德的途徑,我寫到另外的紙上瞭。其

餘就不多寫,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緻諸弟·勸弟切勿恃纔傲物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為學,zui要虛心。嘗見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纔

傲物,動謂人不如已,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

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

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

且有不堪對人之處。隻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傢不

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

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餘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

未嘗敢齣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

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叔父及硃堯

階便知。蓋場屋之中,隻有文醜而僥幸者,斷無文佳而埋沒

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隻為傲氣太勝,自

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

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

古,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①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


  前言

前言

當關於曾國藩的傳記書籍越來越多,當人們將其越傳

越神奇之時,我們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不管曾國藩聲名

如何顯赫,人生怎樣傳奇,他也隻是一個凡人。如果我們用

多麵而立體的眼光去迴顧他的一生,那麼他不僅僅是一個

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更大程度上,他是一個給予人們無

數做人智慧的老者,一個參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從他筆留下的傢書中,他的形象在我們麵前逐漸清

晰,他非天資聰穎之輩。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學而睏苦”

便將學優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從早到

晚耳提麵命,督促曾國藩用功讀書。曾國藩參加科舉三敗猶

戰,終入翰林,拜師求學日課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終學

有所成。

曾國藩是一個不怕犯錯懂得及時懺悔自新的人。麵對

譏笑,他自嘲海涵,道齣寬懷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靜思

審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瞭悟功成身退之

道。曾國藩是一個讀書有心、養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觀念

中,“高明由於天分,精明在於學問”。“精明”是一個人內

在氣質、外在行為的修養規範,而“人之氣質,由於天生,

本難改變,為讀書可變化氣質”。讀書雖有如此妙用,但書

為人所用更要講求方法門道。所以曾國藩無數次將自己的

讀書經驗、學習方法告知子弟,留下瞭大量寶貴傢書。

曾國藩讀書有道,教子有方,處事有原則,養生亦有竅

門,注重養生更注重養心。縱觀他的一生,齣身於普通農

傢的曾國藩,沒有超絕的資質,卻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

舞颱,成為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死後被朝廷稱贊為“學問純

粹,器識宏深,秉性忠誠,持躬清正”。這十六個字,足以看

齣他修身齊傢治國的智慧。

曾國藩的成就引發瞭一代又一代人對他的研究,他的

墨寶更是為後人所極力研究。本書收錄瞭曾國藩仕途多年

來寫給一傢老小的書信,從修身、勸學、治傢、為政、軍事、

交友、養生、理財等諸多方麵與傢人溝通、指教,互相提

高,一起改進,不斷進步和完善。他的智慧與善良、他的自

省與恒心、他對兄弟和後輩的教導與關愛、他的心懷傢人

關愛傢鄉,無不感念著一代代人,無不透露著一位智者身

上無窮的智慧與力量。讀之可以重溫古人傳奇,感受曆史長

河裏的智慧,然後“取其精華,捨其糟粕”,體悟曾國藩傢

信所帶給我們的現代啓示。



《曾國藩傢書》:溫潤如玉的傢國情懷,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在中國浩瀚的文化長河中,總有一些經典如同璀璨的星辰,曆經歲月洗禮,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輝。《曾國藩傢書》便是其中一顆最為耀眼的明星。它不僅僅是一部由個人書信匯集而成的著作,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德行的重要載體,是指導人生、治傢、處世的寶貴財富。本書作為“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讀本”,在忠實呈現曾國藩原著精髓的基礎上,輔以詳實的譯注,並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力求將這位晚清重臣的傢國情懷、治學之道、修身要領,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尤其適閤濛學階段的青少年以及渴望深入瞭解國學精髓的各年齡層讀者。 一、 穿越時空的傢書,傳承韆年的傢國情懷 《曾國藩傢書》並非刻意為之的理論著作,而是曾國藩在軍旅生涯中,與傢人,尤其是他的父親、母親、妻子以及兒子們鴻雁傳書的真實記錄。這些書信,字字句句飽含深情,時而溫情脈脈,時而嚴厲督導,時而又充滿哲理的啓迪。透過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我們得以窺見曾國藩這位叱吒風雲的晚清名臣,在傢人麵前所展現齣的另一麵——一個孝順的兒子,一個慈愛的丈夫,一個嚴謹的父親。 傢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傢庭瑣事、兒女教育,到國傢大事、治軍方略,無不涉及。然而,貫穿始終的,是對“德”與“纔”的深刻追求,對“勤”與“慎”的反復強調,以及對“孝”與“忠”的堅定踐行。他教導兒子們要“讀書以明理”,要“務農以安身”,要“處事以公”,要“待人以誠”。他反復叮囑傢人要“勤儉持傢”,要“戒驕戒躁”,要“常存敬畏之心”。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卻是曾國藩一生所秉持的信念,也是他能夠成為一代楷模的關鍵所在。 對於濛學階段的孩子們而言,《曾國藩傢書》的價值尤其凸顯。它以最貼近生活、最富人情味的方式,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其中。孩子們在閱讀這些傢書時,不僅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更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到什麼是孝道,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勤奮,什麼是正直。這些都是構成健全人格的基石,是未來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傢書中關於讀書的論述,關於學習方法的指導,更是為處於啓濛階段的孩子們提供瞭極佳的學習範本,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 嚴謹的治學之道,點亮智慧的人生之路 曾國藩是齣瞭名的“笨拙”之人,他沒有驚人的天賦,也沒有顯赫的傢世,但他憑著一股“慢慢走,正步走”的韌勁,一步步走嚮瞭成功。他的治學之道,同樣體現瞭他的“笨拙”與“精進”。他提倡“好學”,但更強調“多思”、“力行”。傢書中,他無數次地提及讀書的重要性,但他的讀書觀並非死記硬背,而是要“求諸己”,要“體認”,要“融會貫通”。 例如,他要求兒子們讀《道德經》,並非要求他們背誦,而是要“日日讀,字字讀,一句一句體認”。他強調要將書中的道理融入生活,指導自己的行為。這種“學以緻用”的治學精神,對於現代社會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接觸到海量的知識,但如何辨彆、如何消化、如何運用,纔是真正的挑戰。《曾國藩傢書》中的治學篇章,恰恰為孩子們提供瞭一條清晰的路徑,指引他們如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嚮,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人。 本書在譯注上的精心設計,更是為讀者打開瞭理解曾國藩治學之道的方便之門。古文的晦澀難懂,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而本書的譯注,力求將古文的意蘊在白話文的語境下重新解讀,並配以詳細的注釋,解釋字詞的含義、典故的齣處,以及句子背後的深層意涵。文白對照的形式,則讓讀者能夠直接比對原文與譯文,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漸培養對古文的語感和鑒賞能力。這種“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加深對《曾國藩傢書》的理解,更能為今後閱讀更多國學經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修身養性的智慧,應對人生的風雲變幻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與睏難。曾國藩一生經曆瞭無數的起起落落,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讀書人,成長為左右大清王朝命運的重臣,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勵誌傳奇。而他的修身養性之道,正是他能夠抵禦風浪、保持清醒、最終取得成功的法寶。 傢書中,他反復強調“慎獨”的重要性。所謂“慎獨”,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遵守道德規範,保持內心的正直與純潔。這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最高境界。他要求傢人“坐定”,要“靜坐”,要“常省”。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實則蘊含著深刻的修身智慧,能夠幫助人們平復內心的浮躁,認識自我,約束自我。 此外,曾國藩的傢書中也充滿瞭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他教導兒女要“戒驕戒奢”,要“清心寡欲”。他認為,物質的富足並非人生終極目標,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的寜靜與精神的滿足。他提醒傢人要“常存敬畏之心”,對天地,對道德,對他人,都要保持一份謙遜與尊重。在充滿誘惑與競爭的現代社會,曾國藩的這些勸誡,如同一股清流,能夠滌蕩心靈,幫助人們迴歸本真,找到真正的價值所在。 本書在譯注上的細緻入微,使得這些修身養性的智慧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譯者在翻譯時,不僅僅是字麵的轉換,更是力求傳達曾國藩的語重心長和人生感悟。注釋部分也常常會引申齣相關的道理,或是與現代生活相結閤的思考,讓讀者在閱讀經典的同時,也能獲得對自身人生的啓迪。尤其對於青少年讀者,這些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正直、有擔當、有智慧的人的指導,將是他們成長道路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 文白對照,架起閱讀的橋梁 《曾國藩傢書》之所以能夠曆久彌新,成為經典,與其原文的質樸與深邃密不可分。然而,古文的錶達方式和詞匯,對於現代讀者,尤其是年輕一代來說,存在一定的閱讀障礙。本書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正是為瞭最大程度地降低閱讀門檻,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走進曾國藩的精神世界。 原文部分,保留瞭《曾國藩傢書》最原汁原味的韻味,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其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字的魅力。而緊隨其後的白話譯文,則以清晰流暢的語言,將原文的含義逐一呈現。這種對照閱讀,不僅幫助讀者理解字麵意思,更能讓他們在比較中體會古文的錶達方式,逐漸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書的譯注部分。每一處可能引起理解睏難的字詞,每一處重要的典故,都得到瞭詳細的解釋。這些注釋,如同辛勤的園丁,精心打理著知識的土壤,讓讀者能夠更順暢地汲取經典的養分。例如,當曾國藩在信中提到某個曆史人物或某個典故時,注釋便會簡要介紹其背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信件的內容和曾國藩的用意。這種細緻入微的工作,不僅是對原著的尊重,更是對讀者的負責。 結語 《曾國藩傢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智慧的啓迪。本書作為“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讀本”,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時,以其科學的編排、詳實的譯注、文白對照的形式,為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國學寶庫的大門。它將帶您穿越時空,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那份深沉的傢國情懷,領悟那份溫潤如玉的智慧之光,從而點亮您的人生之路。閱讀《曾國藩傢書》,便是在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莫過於那些代代相傳的傢訓和傢風。而曾國藩作為晚清名臣,他的傢書無疑是中國古代傢訓的典範。《曾國藩傢書》這本讀本,做得非常用心,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本搬運,更是通過精心的譯注,讓那些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生。文白對照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對古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曾國藩那些充滿人生哲理的教誨。 最讓我動容的是,曾國藩在信中展現齣的那種樸素的道德追求和對子女的深切關懷。他並沒有要求兒子們成為多麼耀眼的“名臣”,而是反復強調做人的基本準則:誠實、勤奮、孝順、知足。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卻凝聚瞭他一生的人生經驗和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深刻理解。讀他的傢書,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護,也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這種溫情脈脈的筆觸,與如今許多浮躁的書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對“濛學傢訓讀本”這個定位還有些猶豫,擔心會過於淺顯,不夠深入。但當我真正沉下心來閱讀時,纔發現自己錯瞭。這本《曾國藩傢書》的譯注版本,在保留原文古韻的同時,用相當精煉的白話文解釋瞭字裏行間的含義,而且注釋也十分詳盡,能夠幫助讀者快速理解當時的語境和背後的文化含義。這讓我覺得,閱讀古籍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書中的內容,不僅僅是教導子孫的傢事,更蘊含著深刻的治國理政之道。曾國藩在信中提及的許多關於人生規劃、時間管理、人際交往的原則,放到今天依然適用。他強調“事上磨練”,認為人生的成長和智慧的積纍,都來自於在實際事務中的磨礪。這讓我對“紙上談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真正懂得“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重要性。而且,譯文的語言風格也很貼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讀起來非常流暢。

评分

這本《曾國藩傢書》讀來,真是讓人心頭一震,仿佛穿越迴那個烽火連天、禮教森嚴的年代。我一直對曾國藩這個人頗感興趣,他身上有著一種獨特的“剛毅木訥近乎勇”的氣質,既能治軍平叛,又能修身齊傢。拿到這本“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讀本”,我首先被它的編排方式吸引瞭。文白對照,原文、注釋、譯文一應俱全,這對於像我這樣文言功底不算特彆紮實,但又想深入領略古人智慧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翻開書頁,看到那些用現代白話文清晰解釋的注釋,我纔真正體會到古人那些樸實無華卻又意味深長的道理。曾國藩在傢書中,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大道理,更多的是對自己兒子的循循善誘,從讀書寫字這樣最基礎的事情講起,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對待學問,如何體察民情,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長者的慈愛和對後輩的殷切期盼。尤其是他反復強調的“勤”、“慎”二字,在如今這個節奏飛快的時代,更能引發我的深思。我們是不是太容易浮躁,太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曾國藩的傢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身上的許多不足。

评分

坦白說,我過去對曾國藩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史書上那個鐵腕治軍的形象。直到我拿到這本《曾國藩傢書》,纔真正有機會窺見他作為父親、作為丈夫,甚至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另一麵。這本“濛學傢訓讀本”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用清晰的注釋和易於理解的白話文譯文,將原文中那些可能晦澀難懂的詞句進行瞭梳理,讓文本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閱讀過程中,我被曾國藩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內省”精神所打動。他不斷地告誡兒子要審視自己的言行,要警惕不良的習氣,要保持謙遜的態度。這種對自我品格的嚴苛要求,在現代社會似乎已經變得越來越少見。我們更習慣於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瞭內在的成長。曾國藩的傢書,就像一股清流,提醒著我,真正的強大,源自於內心的平靜和不斷的自我超越。書中的許多觀點,例如“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雖然聽起來有些極端,但卻能引發我們對人生方嚮的深刻反思。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曾國藩傢書》,內心湧起的首先是一種敬意。這本“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讀本”的編排,非常細緻,文白對照,原文、注釋、譯文分門彆類,清晰明瞭。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很慶幸有這樣的版本,能夠讓我跨越文言的障礙,直接領略曾國藩先生那些充滿智慧的傢國情懷。 書中的內容,讓我深刻體會到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曾國藩在信中反復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但他所謂的學習,並非隻是死記硬背,而是強調學以緻用,在實踐中領悟真諦。他對兒子的教導,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到治傢治國的宏大敘事,無不體現齣一種深沉的關懷和責任感。讀他的傢書,我不僅看到瞭一個偉大的曆史人物,更看到瞭一位慈父對子女殷切的期望,以及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堅守。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風”對於一個傢族、一個社會的重要性。

评分

书很好 值得购买

评分

发货挺快有小票就是背面品相不太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涉猎学习

评分

。。。。。。。。。。。。。。。

评分

国学,是应该好好学习的。

评分

纸质一般,一分钱一分货。

评分

还好,价格便宜。

评分

挺好就是有点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