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戈王後與波旁王朝的崛起

瑪戈王後與波旁王朝的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南希·戈德斯通 著,喻樂 譯
圖書標籤:
  • 瑪戈王後
  • 波旁王朝
  • 法國曆史
  • 宗教戰爭
  • 亨利四世
  • 瓦盧瓦王朝
  • 歐洲曆史
  • 傳記
  • 宮廷生活
  • 16世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27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774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這是一部關於愛情、背叛、宮闈爭鬥以及政治權謀的史詩著作,其精彩程度媲美同時代的都鐸王朝
  2.16世紀法國史上重要事件的真實還原:新教徒納瓦拉的亨利與信仰天主教的瑪格麗特大婚、王太後凱瑟琳事實上統治法國半世紀之久、聖巴托羅繆之夜、鬍格諾戰爭、南特敕令與法國統一等
  3.大仲馬文學巨著、法蘭西國寶級影後伊莎貝拉.阿佳妮演繹的經典電影《瑪戈王後》真實、全麵曆史還原。
  4.她的爸爸、三位哥哥、丈夫都是法國國王,她的媽媽和姐姐都是王後,她身世顯貴且天生麗質,但她的一生卻充滿瞭利用、權謀、謀殺與坎坷,最後孤獨終老
  5.20幅彩圖,全景展示瞭16世紀法國宮廷政治生活
  6.《書單》雜誌、《圖書館周刊》、《齣版人周刊》、《今日美國》、《沙龍》網絡雜誌鼎力推薦

內容簡介

  

《瑪戈王後與波旁王朝的崛起》聚焦於16世紀瓦盧瓦王朝末期法國王室的宮闈鬥爭,以及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宗教激烈矛盾與戰爭背景下的王室紛爭與權力爭奪。故事從美第奇傢族的凱瑟琳嫁給瓦盧瓦王朝的亨利二世,成為王後開始,直至瓦盧瓦最後一任國王,凱瑟琳的三子亨利三世遇刺身亡,由納瓦拉的亨利四世繼承王位,從而開啓瞭波旁王朝為止。

這是一部關於愛情、背叛、宮闈爭鬥以及政治權謀的史詩著作,真實還原大仲馬文學巨著《瑪戈王後》。《瑪戈王後與波旁王朝的崛起》共有20餘幅彩圖,全景展示瞭16世紀法國宮廷政治生 活,得到《書單》雜誌、《圖書館周刊》、《齣版人周刊》、《今日美國》、《沙龍》網絡雜誌等的鼎力推薦。
  大仲馬名著《瑪戈王後》以及奧斯卡獲奬電影、法蘭西國寶級影後伊莎貝拉.阿佳妮演繹的《瑪戈王後》都曾經對這一段曆史有過介紹。《瑪戈王後與波旁王朝的崛起》更加全麵地、真實地還原瞭這段曆史。

作者簡介

  〔美〕南希.戈德斯通,暢銷書女作傢,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她的寫作專注於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歐洲曆史與王室傳奇。
  已有多部暢銷著作齣版:《瑪戈王後與波旁王朝的崛起》、《四王後:左右歐洲的普羅旺斯姐妹》、《淑女王後:那不勒斯、耶路撒冷西西裏女王喬安娜一世的荒淫統治》、《女僕與王後:聖女貞德秘史》、《修道士與密碼:羅哲爾.培根與世界神秘的手稿》。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若讀者僅僅認為都鐸王朝的傢族與宗教鬥爭故事在歐洲無齣其右。那麼這些人應當將目光轉嚮英吉利海峽對岸,好好讀一讀同時代的法國宮廷發生瞭什麼。與之相比,都鐸王朝的故事顯得如此蒼白。
  ——《書單》雜誌

  這是一個關於間諜、暗殺、陰謀與欺詐的故事,也深刻體現瞭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脆弱,讀者無疑會被彼時女性生活的豐富細節所吸引。
  ——《圖書館周刊》

  戈德斯通的詼諧筆法令本書中的傢族悲喜劇如暢銷小說一般精彩,故事因它的悲劇性而顯得更為真實。
  ——《齣版人周刊》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藝復興時代女性傳記,如暢銷小說般飽含激情。
  ——《今日美國》

  注意!《權力的遊戲》的粉絲們,中世紀政治的經典橋段--癲狂、背叛、奇襲,貴族們的特殊癖好以及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在本書中層齣不窮。"
  ——《沙龍》網絡雜誌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三位國王、兩位王後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
“王後,我的母親”
國王駕崩,國王萬歲
王後和會談
短暫的戰爭……
……路漫漫
第二部分 瑪戈王後:“獨一無二的珍寶,永不凋零的鮮花”
齣淤泥
失寵
婚姻的陷阱
瑪戈王後
巴黎王後
關於奴纔和情婦
大逃亡
王室人質
間諜王後
王室操戈
納瓦拉王後
第三部分 瓦盧瓦的末裔,波旁的王後
情人之戰
王室醜聞
王後的叛亂
戰爭之囚
三場葬禮和一場彌撒
王後歸來
尾聲
緻謝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三位國王、兩位王後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
  "王後,我的母親"
  "命運是我們半個行動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餘一半或者幾乎一半歸我們支配。"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在1553年5月14日生於巴黎西北十英裏的聖日耳曼昂萊王宮。她在傢中排第六,是三位公主中最小的那個。她的父親是亨利二世,性格堅毅,統治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當時法國激蕩、奢華而繁榮;她的母親是凱瑟琳.德.美地奇,在國王的迴憶中,那是一位溫順的、樸素的妻子。雖然國王是一位仁愛的父親,曾錶示要和子女一起共度時光,但是當瑪戈齣生的時候,國王卻因在和宿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作戰而分身乏術。查理五世的帝國疆域廣大,包括西班牙、日耳曼、尼德蘭和意大利部分地區,將亨利二世的國土團團圍住,與此相比,公主的齣生則無足輕重。她的母親平常寫信時熱情洋溢,但於當時的信件中卻沒提及此事。
  年幼的公主和她的兩個姐姐度過瞭童年時光。一位是伊麗莎白,比她年長八歲,另一位是文雅的剋勞德,她在瑪格麗特齣生時剛剛六歲,還有一位未來的嫂子,瑪麗.斯圖亞特,當時她10歲,剛剛從蘇格蘭來到法國。相伴瑪格麗特童年的還有聖日耳曼昂萊王宮為數眾多的保姆和女教師。她的兄弟--包括王儲弗朗西斯(已與瑪麗訂婚),以及查理和亨利(或稱安茹公爵)--在彆處接受教育,不過常常前來看望她們。王室後代中最小的一位是阿朗鬆公爵弗朗索瓦(Fran�搊is),他是瑪格麗特的弟弟,也和公主們在聖日耳曼度過童年。事實上,查理本名查理.馬剋西米連(Charles�睲aximilien),亨利本名愛德華.亞曆山大(édouardAlexandre),弗朗索瓦本名赫勒剋利斯(Hercules)(和他成年後的體弱相比實屬非常不幸),不過這些名字都隨著時間而發生瞭變化,在此,為避免混淆而使用其成年後姓名。
  對瑪格麗特和她的兄弟姐妹們來說,聖日耳曼昂萊王宮的生活非常愉悅。這座華麗的宮殿是她父親最喜愛的住所之一--他在這裏長大--亨利二世在登基之後,曾經大力翻修這座宮殿,如加上瞭兩座側殿。這裏有華美的花園、打獵用的森林,甚至有一個網球場。約有兩百名僕人照看王室後代,其中還不包括廚房的工作人員。
  瑪格麗特自幼思維敏捷、樂觀嚮上、充滿活力。她黑亮的頭發並不符閤當時的時尚--王室崇尚金色的捲發--但是在凱瑟琳.德.美地奇那大多身體孱弱、貌不驚人的子女中,這位最年輕的公主膚如凝脂、健康樂觀、個性鮮明,顯得格外齣眾。
  顯然,她是國王的掌上明珠。她對於童年的迴憶有一份書麵記錄,內容是關於她父親的:"我當時約有四五歲,國王把我放在膝上,和我聊天。"國王逗她,問她最喜歡哪位玩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是未來的吉斯公爵;另一位則是博普雷奧侯爵(MarquisdeBeaupréau)。他的小女兒馬上說更喜歡侯爵。國王被逗樂瞭:"為什麼呢?他並不是最英俊的啊?"年幼的瑪格麗特則莊重地解釋道:"因為他舉止最為得體,而王子(吉斯公爵)卻很頑皮,對任何人都頤指氣使。"
  但是她對她的母親則沒有什麼美好的童年迴憶,沒有上文的溫存,沒有熱情的擁抱,甚至也沒有責罵。在瑪戈的生命中,這位法國王後似乎並不存在。
  考慮到瑪格麗特齣生前後凱瑟琳.德.美地奇在宮廷中的情況,這與事實相去不遠。諷刺的是,這位日後將要主宰強大法國超過25年的女性,在當時卻隻是個不可靠的外國人、社會的邊緣人士。
  凱瑟琳於1533年來到法國,時年14歲,不受愛戴,遭人鄙視。她的母親是齣身王室的女伯爵,年僅17歲時就撒手人寰,據謠傳,是她丈夫--齣身佛羅倫薩美地奇傢族--傳染給她的梅毒奪去瞭她的生命。六天之後,她的丈夫也因同種疾病追隨她到九泉之下去瞭。事實上,凱瑟琳的母親很可能是死於産後發熱。梅毒病發沒有那麼快。不過美地奇傢族當時在意大利身居權貴,這對當時纔三周大的孤兒凱瑟琳無疑是一件幸事。撫養凱瑟琳的任務就落在她教皇叔叔的肩上,不過他似乎並不十分願意。據說第一次看見凱瑟琳的時候,他就嘆息道:"她身上帶著希臘式的災難!"
  可憐的凱瑟琳的童年一直多災多難,命運隨著傢族的興衰而起伏。當美地奇傢族勢力強大,能夠控製梵蒂岡和佛羅倫薩時,凱瑟琳和她的親戚們生活富足,住在華麗的佛羅倫薩宮(Florentinepalace)中。但凱瑟琳八歲時,突然傢道中落,她不得不在各個女修道院流離。隨著反對美地奇傢族的力量日益壯大,她也麵臨著安全問題,城市遭到圍睏時無助的凱瑟琳成瞭敵意的靶子。她驚慌失措:佛羅倫薩的市民公開議論是要將她賣到妓院去任士兵蹂躪,還是裸體綁到城牆上去。最緊張的時候,她甚至剃去頭發裝成修女,當時她纔11歲。
  凱瑟琳很小就知道,自己無所依靠,安全完全仰賴他人的善意,凱瑟琳努力尋找盟友,將憤怒和不悅隱藏在溫順的麵孔之下。她首先找到的是天真的修女,她們是她抵擋外界惡行的唯一防綫,最終她成功地使自己成為瞭修女的一員。一位關照凱瑟琳的修女寫道:"凱瑟琳溫柔善良,修女們盡其所能地消減她的悲傷和睏苦。"一位意大利廷臣也以"服從"一詞描寫凱瑟琳的少女生涯。但是在屈從的麵具下是憎惡的激流。一位前往修院看望凱瑟琳的使節觀察到:"我從未見過像她這麼年輕的人在分辨善惡上如此敏捷。"
  凱瑟琳12歲時,意大利政局迴復舊態,美地奇傢族重迴權力頂峰,凱瑟琳也被另一位當選教皇的錶親--剋萊門特七世(ClementVII)召迴羅馬。他想將凱瑟琳用於政治婚姻,以達成軍事或外交聯盟。凱瑟琳是傢中獨女,既有美地奇傢族關係,又有繼承佛羅倫薩的資格,她未來的丈夫可因此獲得意大利的一大片土地。剋萊門特安排她與亨利訂婚,後者是如日中天而妄自尊大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搊isI)的次子。
  此時,凱瑟琳的命運終於轉變瞭。嫁給法國王室成員對她這樣一個女子而言不啻一大成功。雖然她的母親齣身王室,她的父親卻不過是平凡的商人階級。兩個世紀之前,美地奇傢族還在經營零售業以及放貸。雖然美地奇傢族目前富有而強勢,但在多數歐洲王室的眼中,他們不過是暴發戶而已。亨利王子排行第二,最不受父親待見--本來凱瑟琳的新郎絕無可能成為王位繼承人--但剋萊門特還是得開齣各種慷慨的附帶條件以促成這樁重大婚事。凱瑟琳的陪嫁有六座意大利城市,其中包括比薩這樣的大城市(當然這一切都是暗中進行的,因為教皇不想激怒那些反對上層一手操辦這樁婚事的意大利人)。剋萊門特進而秘密地錶明,他一定會幫助弗朗索瓦一世奪迴富有的米蘭,而且承諾將烏爾比諾公爵(DukeofUrbino)的爵位當作蜜月禮物送給新人們。此外還有一筆巨額財富作為嫁妝:十萬金埃居和大量珠寶--如果這些珠寶披掛在身,凱瑟琳連站起來都有睏難。
  雙方經過瞭激烈的討價還價--當剋萊門特設法賴掉嫁妝費用的時候,一位法國樞機主教抱怨說:"這個人真是上帝之鞭。"--最終,凱瑟琳和法國王子的婚事有瞭定論,持續五天的婚禮盛典於1533年10月底在馬賽舉行。凱瑟琳嫁妝和隨從的宏大本該使人們忘記瞭這樁婚事原本是門不當、戶不對,但這連新娘也沒有愚弄到--新娘看見她未來的公公時立刻跪下,謙卑地親吻他的腳,錶示自己何德何能,竟能獲此殊榮嫁入王室。10月27日,雙方簽署婚約;莊嚴的婚禮彌撒由剋萊門特主持,他錶示要參加10月28日早上的婚禮;當晚則將照例舉行婚宴,那場喧囂的假麵宴會將會持續到下半夜,彼時將有許多女士袒胸露乳--而不是戴著假麵具的臉。新人們卻將錯過這場喧囂,因為他們會早早地上床。由於這場婚禮實際上是法國國王對皇帝在意大利財富的宣戰,因此有必要在當晚使婚禮圓滿完成,以防止將來有人宣布婚禮無效。為瞭保證14歲的新人盡到義務,弗朗索瓦一世將留在臥室裏,監督他們完成任務。所以,凱瑟琳還必須當著公公的麵失去童貞,這是最後的侮辱。
  不到一年,剋萊門特逝世,教廷和法國之間的聯盟崩潰瞭,承諾的意大利城市從未生效,凱瑟琳的大部分嫁妝也沒有支付。隻剩下一個15歲的女子,她舉止笨拙,法語說得不好,帶著濃重的意大利口音,尚存的親戚也可能指望不上。這讓弗朗索瓦很不高興,他鄙視地說道:"這個姑娘赤條條地來到我的宮廷裏。"
  不過,凱瑟琳童年坎坷,在這場婚姻中反而受傷較少。和她年輕的丈夫相比,凱瑟琳的童年鍛煉瞭她,而瑪格麗特未來的父親亨利則沒吃過苦。
  亨利比他的佛羅倫薩新娘隻大兩周。他生於1519年3月底,生在父王最愛的安布瓦斯(Amboise)的一處圍場行宮。直到五歲之前,亨利都過著無憂無慮、備受寵愛的生活。他的兄長是王儲,大他兩歲,和他關係很好。王後溫柔和藹,很寵愛她的孩子們;國王則是歐洲最重要的國王之一。亨利的個性顯示齣他的童年溫暖又安定,他外嚮、樂觀且迷人。
  此後,兩個災難接踵而來:他溫柔慈愛的母親逝世瞭,父親則在戰鬥中被俘,成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階下囚。為瞭把自己從馬德裏那狹小的牢房中解救齣來,弗朗索瓦一世簽署條約,割讓瞭一部分土地,並且將自己的兩個王子當作保證和約實施的人質,這對法國特彆不利。六歲的亨利和他八歲的王兄剛剛生過天花,因此馬上就被關到西班牙的監獄裏頂替他的父親。父子被安排見瞭一次麵,王子們坐船過河,深情的父親則被放走瞭。"我又是一名國王瞭!"據說弗朗索瓦一踏上法國的土地就如此歡呼,然後縱馬去見新的情婦瞭。
  對王子而言非常不幸的是,他們的父親無意遵守條約,這一點皇帝沒有看齣來。為瞭促使法國國王遵守諾言,王子們的關押條件一再惡化。最終,亨利和他兄長被轉移到一座艱苦的、與世隔絕的石頭城堡的兩間小小的牢房裏,牢房裏有欄杆的窗戶高高在上。鼕無火爐,夏無涼風。他們不能去放風,也無法鍛煉;夥食很差,常常生病。除瞭看管他們的西班牙衛兵,沒有人陪伴。
  四年之後,國王花瞭成噸的黃金把年輕的人質贖瞭齣來。他們一踏上故土,國王就為他們的變化之大感到驚訝不已,幼子亨利變化尤其大。亨利不再像過去那樣親切迷人瞭。相反地,他看起來……易怒。他常常發火或者感到鬱悶。他舉止粗魯,並且難以適應過去的生活。他甚至不記得法語怎麼說瞭。這可不是弗朗索瓦理想中的王子形象。在從西班牙監獄迴來後僅僅三年,熱衷美女的亨利--這一點很像他的父親--卻被迫要娶一個矮小、樸素、內嚮的外國人,隻是為瞭完成他父王奪取意大利那不切實際的計劃,這件事對父子關係也無裨益。凱瑟琳在12歲時,威尼斯大使稱其"矮小瘦弱,其貌不揚,雙眼凸齣,恰似美地奇傢族的長相"。即使年長之後也未有好轉:一位廷臣在凱瑟琳二十歲時說:"她如果戴上麵紗倒是一位美女。"
  凱瑟琳自幼經曆過許多危險,很快就意識到瞭自己的處境不穩。她的丈夫對此漠不關心,而剋萊門特死後,凱瑟琳的嫁妝落空,無法為凱瑟琳提供保護,很可能麵臨著斷絕關係的命運。如果婚姻無效,她就完瞭;婚禮已經結束。她知道,她很有可能帶著失敗的恥辱迴到意大利,在遠房親戚傢裏寄人籬下。或者更糟:被迫進入女修道院。
  但是凱瑟琳過去也曾身處險境,已經知道如何麵對逆境。她在修院時學會瞭麯意逢迎。無論王室成員和其他法國貴族對她多麼粗魯而輕衊,她始終麵帶微笑,從不抱怨一句。她以德報怨,不計較任何怠慢和冒犯--而這些事情時常發生。她急切想要討好身邊的人,所以,盡管鮮有王室成員真正喜歡她,但她沒有為自己樹敵,這在弗朗索瓦一世的宮廷裏就算是勝利瞭。一段時間之後,多數王室成員似乎放下戒心,對她習以為常。對她的丈夫來說,凱瑟琳謙遜有度,深居簡齣,受人喜愛,唯丈夫馬首是瞻,知足常樂,就算是亨利本人也對這個無欲無求的新婦沒什麼不滿,隻是簡單地無視她的存在。
  亨利的意見其實並不重要--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國王的意見、態度和感受最為重要。在法國宮廷這個小世界裏,弗朗索瓦一世不僅是照耀王室成員的太陽(或者說是暗淡的太陽),同時也是月亮、星辰、天空、雲彩。凱瑟琳明白,隻有他能提供幫助瞭。她作為亨利的妻子,想在法國生存下去就隻能仰仗國王的仁慈。
  因此,凱瑟琳詳細打探弗朗索瓦一世的方方麵麵,就像是巴黎大學的學生對待拉丁文那般仔細,像是追逐獵物的野獸那般謹慎,像是收藏傢鑒賞稀世珍寶那樣周祥。凱瑟琳後來算是馬基雅維利的信徒,不過她也並沒有仔細閱讀過馬基雅維利的著作。她的政治手腕都是從高大的、野心勃勃但頻頻齣錯的公公那裏學來的。
  即使用16世紀的標準來看,弗朗索瓦一世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個子。一個威爾士人在初次看到法國國王的時候,訝異於此人竟有6英尺之高。他的胸肌發達,腿很長(雖然有些彎麯),尤其是他的鼻子令人過目不忘。他的胃口也很好;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需要兩名奶媽纔能喂飽,他母親給他起的小名是凱撒。美女、打獵和意大利是他的心頭好--排名不分先後。在宮廷裏,國王有一群齣類拔萃的貴族美女圍繞左右,人稱"小可愛"(lapetitebande),主要工作是取悅國王。除瞭一般的技藝之外,這些婦女個個是騎馬好手,因為弗朗索瓦大部分時間(我是說白天)都在馬背上,不是起勁地打獵,就是在上下求索尋找新的獵場。
  1515年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關注意大利,當時他年僅21歲,剛剛成為國王,他不揣冒昧地率軍穿過皮埃濛特(Piedmont),橫跨提契諾(Ticino)河,在馬裏尼亞諾(Marignano)打瞭一場惡仗之後攻剋瞭米蘭,這場戰役被時人形容是"巨人之戰"。十年之後,弗朗索瓦曾試圖重現當日風光,但卻在帕維亞之戰被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擊敗,導緻凱瑟琳的丈夫亨利和王儲成為人質。意大利震撼瞭年輕的弗朗索瓦:文藝復興熠熠放光;藝術傢和工匠手中的作品閃耀著青藍色的光輝,穿戴著遠東的絲綢,裝點著金銀和光滑的大理石;各大城市都在大興土木,式樣新穎的建築層齣不窮,在法國聞所未聞;人文主義者討論著古希臘的智慧,而學者帶來瞭君士坦丁堡淪陷後搶救齣來的手稿。法國國王很快明白,意大利的風雲激蕩正是法國所急需的,他決心要奮起直追。
  凱瑟琳的機會來瞭。她會說意大利語,知道佛羅倫薩親戚們的消息,和當地的藝術傢常常聯係。她和她的公公都喜歡財富、盛宴,她常對國王說起羅馬教廷的情況,說起羅馬的賞心樂事,說起羅馬的山珍海味,這令國王非常開心。國王想要締造一個意大利帝國,想要將意大利的宗教文化和學術帶給法國,凱瑟琳錶示非常支持。國王有時舉行冗長的網球賽,凱瑟琳也忠心擁護。自然,凱瑟琳也和國王一道騎馬。
  國王開始對她有瞭好感,開始稱呼她為"我的女兒"。最終,他破例將齣身平庸的凱瑟琳納入"小可愛"之列,這種殊榮錶示,弗朗索瓦同意將她接納為宮廷一員,並將她納入自己的保護傘下。因為凱瑟琳需要爭取一切可能的幫助,國王的青睞對她而言是一樁幸事。而到瞭1536年炎熱的8月,也就是她婚後第三年,這變得尤為有利:她丈夫的兄長,也就是王儲,在一次激烈的網球賽後喝瞭一杯冰水,突然倒地不起。齣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王儲就此昏迷,八天之後薨逝,亨利成瞭王位繼承人。
  和凱瑟琳一生中的其他境遇一樣,突然成為法國未來的王後也是一件福禍相依的事情。在這次突如其來的悲劇帶來的好運中,人們發現遞給王儲冰水的侍從是意大利人,是凱瑟琳的一個隨從。盡管驗屍結果錶示,沒有證據證明他毒害瞭王儲,這名侍從還是被搜查並被逮捕。在他的行李中發現瞭記錄毒品的文字,最終害他受盡摺磨而死。自然,凱瑟琳也遭到懷疑,因為是她把刺客帶到宮中,大傢還知道,凱瑟琳熱衷占星術和神秘學。凱瑟琳此前處心積慮和國王搞好關係的先見之明,此刻收效巨大:弗朗索瓦並不相信這些指控。
  擺脫瞭下毒的罪名固然可喜可賀,但是凱瑟琳麵對的麻煩還不止這些。恰恰相反,她的不幸纔剛剛開始。有兩個巨大而棘手的障礙,橫亙在她通往未來權力和幸福的道路之上:第一是未能産下子嗣,第二是丈夫明顯移情彆戀。
  宮廷上下都注意到瞭凱瑟琳不孕--當王儲薨逝的時候,她已經17歲卻仍無子嗣--這已經令人感到不安,之前她不過是國王次子的夫人,但當她一躍成為法國未來王後的時候,要求她生産的呼聲幾乎將她壓垮。為求懷孕,她嘗試瞭一切方法--由蔬菜和草藥組成的特彆膳食、神秘主義和秘密的祈禱、煉金術士和巫師推薦的特效藥水。她似乎還養成瞭飲用懷孕牲畜尿液的習慣。她常戴著一個裝滿青蛙骨灰的盒子。不知為何,沒有一樣奏效。正在她倍感無力的時候,她發現--宮廷上下也都知道瞭--她的丈夫公開地和一位大他19歲的貴族美女黛安.德.普瓦捷(DianedePoitiers)展開瞭熱戀。
  ……

前言/序言

  巴黎,聖母大教堂,1572年8月18日
  盡管鎮壓氣氛強烈,還是有許多人聚集起來,爭先恐後地來到城門前的廣場,來到大道之上,大道的盡頭就是莊嚴的、有數百年曆史的教堂。一座狹長而高聳的平颱特彆引人注目,這座平颱最近纔搭建好,炫耀地掛著金色布匹,從教堂西麵延伸而齣,與教堂的風格格格不入。這座平颱位於大平颱之上,將要見證一件意義深遠的事件,其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法國國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德.瓦盧瓦(Marguerite de Valois),作為凱瑟琳.德.美地奇(Catherine de' Medici)信奉天主教的女兒,將要嫁給一位新教徒:她的錶親,納瓦拉(Navarre)國王納瓦拉王國(Kingdom of Navarre),中世紀歐洲國傢,主要人口為巴斯剋(Basque)族人,領土位於比利牛斯山脈西段,大西洋沿岸。前身是在824年為反抗法蘭剋王國統治而建立的潘普洛納王國(Kingdom of Pamplona)。1512年,王國南部,即上納瓦拉,被卡斯提爾王國(Kingdom of Castile)兼並,最終成為今日西班牙王國的一部分。在本書故事發生時,納瓦拉王國王位已在法國人手中,但仍然保持獨立,在本書故事結尾時,納瓦拉國王亨利入繼法國大統,建立波旁王朝,法國從此進入波旁王朝的時代。--譯者注。亨利.德.波旁(Henry de Bourbon)。
  對巴黎市民而言,王室婚禮的吸引力非同一般。莊嚴典雅的慶典,這些盛況往往有華美的儀式,專為達官貴人所準備,而頂著八月某個周一的烈日觀禮的看客們也沒有失望。下午三點,前往盧浮宮的大門次第打開,納瓦拉國王的儀仗齣現瞭,威風凜凜地嚮教堂進發。新郎穿著緊身上衣,披著明黃緞子的披風,上麵綉的珠寶格外顯眼;新郎左右兩側有其兄弟隨行,乃是安茹(Anjou)公爵和阿朗鬆(Alen�搊n)公爵,他們的服飾比起新郎,華貴有過之而無不及。安茹公爵明白自己的地位,也深知作為司庫的職務之便,他從國庫中支取瞭23, 000 埃居(écus)購買瞭一頂綴有珠寶的帽子。
  不過,人潮洶湧另有原因:隻為一睹19歲的瑪格麗特(大傢親切地稱她的乳名瑪戈[Margot])的芳容。這位法國公主被公認是全歐洲最優雅的女性。與瑪戈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皮埃爾.德.龍薩(Pierre de Ronsard)將其比作維納斯;一位那不勒斯大使贊揚她是"世上最美的美人",並且宣稱,如果未能一睹芳容便離開法國的話,"那麼當我迴到那不勒斯,人們問我可曾見識過法國和法國宮廷,我都沒有底氣說見過"。瑪格麗特的傳記作者、修道院住持布朗托姆(Brantóme)不時與瑪格麗特通信,在一份手稿中花費數頁來描繪其迷人的個人魅力,他在文末如此描繪瑪格麗特的香肩:"其形態優美而膚色雪白,舉世無雙"。西班牙貴族、奧地利的堂.鬍安(Don John of Austria)的話較少奉承,但也許透露瞭更多信息。他是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的私生子,在一次正式的國務接見中注視瞭瑪格麗特好一陣子,據說他如此評價:"那位王後的美,與其說是屬於人間,不如說是屬於上帝的,與其說是來拯救男人,不如說是來詛咒毀滅男人的。"
  但吸引巴黎市民湧上街頭的不僅僅是瑪格麗特的魅力。巴黎市民絕大多數是天主教徒,他們愛戴慷慨而迷人的公主,但又覺得這次婚姻背叛瞭他們。連庶民也知道,瑪戈愛的不是這位未婚夫,而是英俊的吉斯公爵(Duck of Guise)亨利,而這位風度翩翩的年輕貴族也愛瑪戈。巴黎本將為他們兩人的結閤而歡呼雀躍,因為吉斯公爵作為朝廷中天主教勢力的首領,受到首都各界的尊敬,被視為一位英雄,其聲望超過瞭國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本人。但是王後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不想送齣公主這樣一份大禮來縱容吉斯傢族的野心:這個傢族的影響力和人氣已經威脅到瞭她的統治。亨利被粗暴地逐齣朝廷,被迫娶瞭另一位女性。瑪格麗特的兄長安茹公爵在亨利結婚之後這樣斥責道:"如果他膽敢再看公主一眼,我將宣布他意圖謀反,罪大惡極,讓他人頭不保。"
  瑪戈未能嫁給眾望所歸的佳婿已屬不幸,而現在她要被迫和鬍格諾派(法國新教徒)首領、納瓦拉國王結閤,更是雪上加霜。巴黎民眾大多對鬍格諾派感到厭惡與恐懼。鬍格諾派曾襲擊天主教教堂,以摧毀偶像的名義搗毀瞭珍貴的遺物和雕像;他們拒絕參加彌撒,並且公開反對宗教遊行。巴黎人堅信,如果苦心奪權的鬍格諾派在法國掌權,天主教信徒不是被強迫皈依新教,就是麵臨滅頂之災。
  但令人費解的是,太後執意要舉行這次婚禮,為促成這樁婚事,她花瞭一年多時間平息所有反對意見。納瓦拉國王和他的鬍格諾派隨從不願進入天主教堂,參加傳統的婚禮彌撒,是嗎?沒問題,婚禮可以在教堂之外特彆搭建的露天平颱上舉行。教皇不願特許瑪戈和她異端的錶親成親,是嗎?凱瑟琳.德.美地奇在婚禮的最後時刻宣稱,她已經得到瞭特許,並且揮舞一小片羊皮紙以作證明。盡管在公開場閤,這次婚禮被宣稱試圖彌閤宗教衝突帶來的創傷,太後行事如此急切又似乎彆有用心。18歲的納瓦拉國王有位重要的軍事顧問兼導師,這就是加斯帕爾.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眾所周知,加斯帕爾.德.科利尼積極推動其愛徒與英格蘭新教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婚姻。對法國來說,這樣的聯盟是不可想象的;這將為英格蘭在歐洲大陸提供一處牢固的據點,使英格蘭得以從西側襲擊法國。然而,對於伊麗莎白一世,凱瑟琳.德.美地奇另有安排。於是,科利尼被召喚入朝廷,王室給他開瞭許多條件和特權,其中包括一筆高達十萬裏弗的資金。科利尼不再從中作梗,瑪戈的婚禮得以順利進行。
  在隨後的儀式中,新郎的隊伍來到教堂旁邊的總主教府前。在新娘長兄查理九世引導下,新娘及其隨從由總主教府中走齣。打扮華麗的公主(公主事後迴憶:"我在鑽石簇擁下閃閃發光")穿著王室的藍色絲綢、貂皮鑲邊禮服,足足十五英尺的長裙拖在地上,需要三名侍女小心地捧著,一齊走上聖母院臨時搭建的看颱。新娘麵色蒼白。主持婚禮的波旁主教詢問公主,是否願意嫁給納瓦拉的亨利,公主拒絕迴答。站在公主身後的查理九世在一陣遲疑之後,粗魯地按下瞭公主的頭,使她像是在點頭一般。主教認為公主已經同意,於是為這對新人的結閤祝聖。
  婚禮儀式結束,根據婚約的規定,新娘及其隨從走進教堂聆聽彌撒,納瓦拉國王及其鬍格諾派隨從則留在教堂外談笑風生。之前一直異常安靜的觀眾們現在開始竊竊私語。很明顯,他們感到不滿。
  五天之後,科利尼被刺身亡,參加婚禮的鬍格諾派被追殺,巴黎城中血流成河,這就是法國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聖巴托羅繆大屠殺(Saint Bartholomew�餾 Day Massacre)。但這次駭人聽聞的集體謀殺--據說一周之內有超過五韆人犧牲--並非偶然衝突,而是精心策劃的結果,無辜的瑪戈被當作受害人和誘餌,引誘科利尼及其黨羽前來送死。法國最有權力的人--瑪格麗特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謀劃、煽動並實施瞭這次屠殺。
  雖然存在爭議,16世紀可稱是"女王的世紀"。歐洲曆史上沒有哪個時期像這個時代一樣,有這麼多意誌堅定的女性,在這樣長的時間裏,廣泛行使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的君主--偉大的童貞女王,她在位時期很長,她統治下的英格蘭繁榮富強。不過,她的統治也多次受到威脅--她的錶親,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遠比伊麗莎白貌美而活躍,對後者的統治威脅最大。她們之間的曆史充滿貓鼠遊戲、陰謀鬥爭、承諾與痛苦,備受史學傢和小說傢的青睞。
  與此同時,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側,則另有兩位舉足輕重的女王,她們之間的曆史雖不如海峽西岸發生的故事那樣眾所周知,但同樣引人入勝。正如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一樣,光彩奪目的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和她無原則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之間發生的鬥爭也充斥著情感與權力之爭,背後也盡是陰謀與欺騙。凱瑟琳,一位無情的、老謀深算的權術專傢,幾乎獨自一人統治瞭法國近三十年;瑪戈聰慧且有勇氣,雖然被睏在一場沒有愛情的婚姻中,但其靈魂依然自由,她是一位堅強的對手,不會被她的母親嚇倒,也絕不受她的控製。
  由於她們之間的關係遠比伊麗莎白和瑪麗之間的關係深厚親密,所以無法單獨地審視她們中的個人。她們兩人一道度過瞭曆史上最不安的一個世紀。她們的時代充滿瞭卑鄙的背叛和勇敢的鬥爭,讓人驚心動魄。同時,這個時代也是傑齣女性的時代,尤其是瑪戈王後,作為承接兩個時代的關鍵人物,她以她的美貌、智慧與勇氣,親手埋葬瞭瓦盧瓦王朝,又親手將王位轉交給亨利四世,助後者統一法蘭西、開創波旁王朝。法國近代曆史的帷幕在瑪戈的手中徐徐拉開。



用户评价

评分

还不错,这个系列虽然没有甲骨文系列权威,但是兴趣点选的不错。

评分

书的包装不错,快递也来的及时,京东买书还是比较信赖的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就是里面印刷的字太浅了一些

评分

收到了,很好。

评分

非常好,很满意

评分

好书,送货也快,京东服务好

评分

读过大仲马的《玛尔戈皇后》,希望看看这段真实的历史情况。书不错。

评分

玛戈王后充满传奇的一生。本以为有历史小说那种絮絮叨叨、琐屑杂事,但叙事非常清晰,对时代背景介绍到位,虽然不够学术,但足以当法国宗教战争的入门书。为玛戈感到遗憾,优雅与智慧并存,情感与理智的交融,慷慨而淡泊,但这些都在那个战争与诡计交织的年代被计谋和诋毁所侵染了。

评分

一直比较喜欢看讲述中世纪欧洲皇室争斗的欧美剧,豆瓣对该书评价也不错,逢满减优惠便买了这本书。很可惜的是该书字体太小,字的颜色也很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