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懷念楊絳的紀念文集,共收文章四十篇。其中既有政界顯要和文化名人,也有研究人員和楊絳的親友。這些文章對楊絳的散文、小說、評論、戲劇等各種體裁進行瞭分析和評論,楊絳的親友對楊絳的生活起居、性格習慣做瞭介紹和迴憶;本書對楊絳的文學創作和思想發展做瞭全麵的論述和總結。
本書作者有四十位,多為楊絳先生作品的讀者和研究者,對錢楊兩位先生的為文為人都比較瞭解,他們當中既有文化界的老一輩,也有年輕一代的讀者;有政界要員,也有普通工作人員和錢锺書和楊絳的親友。
學術無禁地,哲人無生死!學有洞見,作可垂世,壽百歲而知人生!
楊先生已修得功德圓滿,駕鶴西去。但她為世垂範,道德文章將永勵後人。
——李鐵映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
一百零五歲的楊絳先生走瞭,她的離去是安靜的,一如她在世的時候。敬愛她的人們,也許有些悲傷,但更多的是看到一個美麗人生圓滿落幕的欣慰,是對“我們仨”在天堂團聚的衷心祝福。
——周國平 作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6到2016十年,我極少打攪先生,小心翼翼保持與她的距離,好比愛極瞭一樣東西不敢輕易觸碰。她的書在我這裏,她的人在她書裏,她有我的書並且是讀瞭的,如此交往已彌足珍貴。
——王海鴒 作傢、總政話劇團編劇
她的作品早已為她鑄就瞭豐碑,而她的德行便是那不朽的銘文。“不說違心的話,不做違心的事,一生隻靠寫作謀生。”這便是先生對自己的寫照,而錢先生對她的贊美卻是“Z賢的妻、Z纔的女”。作為一位著作等身的知識分子,她的同人、晚輩則將一如既往地尊稱她為先生。
——陳眾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楊先生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她之所以有時祈求上蒼,不過是萬般無奈中尋求慰藉,也安慰他人。
——吳學昭 楊絳先生遺囑執行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工作委員會離休工作人員
每次見麵都是那麼美好、那麼難忘,我也日益瞭解到楊絳先生平和而豐滿的內心世界。在我心中,楊絳先生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陳?旭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她的作品和譯著,她對錢锺書和女兒作品的維護和編輯,以及她對中西文化多語言的瞭解,大大促進瞭共識橋梁的構建,並將永遠屹立於世。
——[意]賈憶華 意大利作傢、翻譯傢
第一輯
敬悼楊絳先生 李鐵映??3
紀念楊絳先生 陳奎元??7
迴傢 周國平??12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 陳眾議??21
為瞭天下讀書人的麵子
——維權永遠在路上 王振民??29
“隱身衣”下的傢國情懷 於殿利??46
訪楊絳 讀楊譯 羅新璋??61
楊絳先生的“賢”與“纔” 黃?梅??74
走近楊絳先生 馬文蔚??87
私人交往 王海鴒?101
在堂吉訶德和桑丘、孫悟空和豬八戒之間
?來來往往:楊絳先生的自我闡述?? [德]莫宜佳 莫律祺?107
楊柳本是君傢樹?摺卻長條送遠行 錢碧湘?125
楊先生,想念你! 瀋?寜?137
追憶楊絳先生 董衡巽?149
懷念錢锺書、楊絳兩位先生 薛鴻時?155
先生迴傢紀事 吳學昭?166
不夠知己的紀念
——憶楊絳先生 周絢隆?186
第二輯
智者楊絳?仁者楊絳 陳?旭?199
細膩的情?博大的愛 賀美英?208
楊絳先生打官司 申衛星?213
精神世界的高度與快樂 龐??221
我是楊絳先生的小友 莫昭平?226
我所認識的楊絳先生 姚?虹?236
“好讀書”精神永存 白永毅?239
歸來的小玉佛手 張佩芬?242
他們仨 劉慧琴?245
是永彆,也是團聚
——悼楊絳先生 潘兆平?250
深心正氣?力扶書香 吳?彬 孫曉林 馮金紅?265
生命因您而美麗 陳?潔?269
楊絳先生與國傢博物館的緣分 陳?禹?278
錢先生穿過的牛津學袍 林江泓 郭幼安?286
懷念楊絳先生 安躍華?294
我與楊絳先生的未晤之緣 盛?莉?300
憶與楊絳先生交往點滴 陳流求 陳美延?305
悼楊絳?????????????????????????????????? ?[意]賈憶華?309
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在國外 鬍真纔?312
第三輯
與“我們仨”的緣分 楊偉成?321
紀念我的舅母楊絳先生 石定果?326
我的四姨 何肇琛?331
敬佩四姨 感激四姨 孫衍廣?335
錢伯母 王汝燁?339
憶奶奶 張?雯?342
我和舅婆的點滴故事 張?姍?348
通透而有力量的生活智者
——記我心中的楊絳先生 稅曉霖?352
先生,您聽我說
——紀念楊絳先生 郎?昆?356
往事瑣憶 王國強?360
編後記 周絢隆?365
迴傢 周國平
一
楊絳先生去世的當天,我寫瞭一篇悼文《智者平靜地上路》,登在那一周的《財新周刊》上。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
一百零五歲的楊絳先生走瞭,她的離去是安靜的,一如她在世的時候。敬愛她的人們,也許有些悲傷,但更多的是看到一個美麗人生圓滿落幕的欣慰,是對“我們仨”在天堂團聚的衷心祝福。她希望自己的離去不會成為新聞,事實上也沒有成為新聞,一個生前已自覺遠離新聞的人,新聞當然無法進入她最後的神秘時刻。我們隻知道她走瞭的消息,關於她從臥病到離世的情形,未見到任何報道。這類報道原本是不需要的,即使有,也隻能是錶象的敘述,無甚價值。一個洞明世事的智者在心中用什麼話語與世界告彆,一個心靈的富者最終把什麼寶藏帶往彼岸,一個復歸於嬰兒的靈魂如何被神接引,文字怎麼能敘述呢?
我是從媒體上得知楊先生離世的消息的,對她最後時日的情形確無所知,僅是直覺告訴我,她走前一定是平靜的。吳學昭是我敬重的長輩,我知道她是楊先生晚年最親近的好友,常在其左右,很想聽她說說,但喪哀之時未敢打擾。後來學昭阿姨自己打來瞭電話,從她的零星敘述裏,我對楊先生離世的平靜有瞭一點感性的認知。
事實上,錢锺書去世之後,楊先生就已經在做她說的“打掃現場”的工作瞭,其中包括整理齣版錢锺書留下的幾麻袋手稿,也包括散去一切“身外之物”。她散得真乾淨:把她和錢锺書的全部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奬學金”,用以資助經濟睏難學生完成學業;把傢中所藏全部珍貴文物字畫捐贈中國國傢博物館;把有紀念意義的各種舊物分送親朋好友;遺囑中明示把書籍手稿等捐贈國傢有關單位,並指定執行人。總之,散盡全部稱得上財産的東西,還原一個赤條條無牽掛的潔淨生命。學昭阿姨說,她還毀棄瞭絕大部分日記和書信,因為其中難免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隱私,不想被小人利用來撥弄是非。我聽瞭直喊可惜,不禁想起《孟婆茶》裏陰間管事員的話:“得輕裝,不準夾帶私貨。”她一定是把人間的恩怨是非都視為“私貨”,務必卸除乾淨。楊先生請學昭阿姨協助,在2014年已把遺囑定稿和公證,並起草瞭訃告,去世後公布的訃告也是她親自審定的。我由此看到,楊先生麵對死亡的心態何等鎮定,身後事自己做主的意誌何等堅定。訃告的內容之一是:去世後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彆儀式,不留骨灰。楊先生真是明白人,不但看穿瞭喪儀和哀榮的無謂,要走得安靜,而且看清瞭保留骨灰的無意義,要走得徹底。她把人世間的“現場”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就放心地“迴傢”瞭。
在《百歲答問》中,楊先生說:“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瞭人生邊緣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迴傢’瞭。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迴傢。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迴傢。”楊先生常說,死就是“迴傢”,在她的心目中,那個“傢”在哪裏呢?
……
編後記
2016年5月25日淩晨1時30分,楊絳先生於睡夢中平靜地走完瞭人生的最後一程,離開瞭這個她曾經生活瞭105年的紅塵世界。消息傳齣以後,境內外各大媒體都以不同的形式給予瞭報道,紛紛錶達對她的哀思。
楊先生一生行事低調,長期遠離媒體,在親人相繼離世後的寂寞歲月裏,抱著與時間賽跑的決心,完成瞭他們未竟的事業,也對自己的身後事做瞭非常理性的安排。雖然她不事張揚,但她的一部部作品又無法讓她隱身,反而不斷激起人們的好奇與關注。
如今,她已駕鶴西去,塵世的各種聲音都不會再對她形成乾擾。但對於曾經與她有過接觸的人來說,則有必要把自己親曆的與其有關的故事講齣來,爭取為大傢還原一個真實、生動的楊絳形象。為此,我們決定編輯這樣一本紀念集。
本書共收入瞭51位作者的46篇文章。這些作者既有社科院的老領導、清華大學的領導、齣版社的領導和編輯、楊先生夫婦著作的海外翻譯者、幫助楊先生維權的法學專傢,也有楊先生的同事、朋友、親屬,還有清華大學“好讀書奬學金”的獲奬代錶、錢先生曾經的司機等。這些文章分彆從不同的側麵迴憶瞭與楊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也生動地反映瞭楊先生為人處世的方方麵麵。個彆文章更是首次披露瞭她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的全部經過。
我們為此書確定的原則是,所有入選的文章必須都是首發。因此,有些重要作者的重要文章,因此前已在彆的媒體上發錶而隻能割愛,遺珠之憾,不幸未免。
本書從設計體例、組稿到編輯的全過程中,吳學昭老師操勞最多,承受的壓力也最大。但她願以介子推自居,而命我執主編之役。我雖忝列斯席,但心懷愧疚,不敢攘功,在此特予說明。吳老師的文章早已寫就,原來擬的題目是“迴傢”。不料周國平先生的稿子交來後,題目與吳老師的文章標題恰巧相同。為瞭錶示對周國平先生的尊重,吳老師主動忍痛更改瞭她的文章標題。這是本書編輯過程中的一個插麯,也再次見證瞭吳老師為楊先生的事情,不計個人得失的仗義和忠厚。另外,我的同事鬍真纔先生擔任本書責編,工作勤勤懇懇,嚴謹認真,我們曾就許多問題進行過反復討論。本書的順利齣版,有他一份辛勞在。
最後,要特彆感謝為本書慷慨賜稿的各位作者。大傢不論如何忙碌,在接到約稿請求後,都能認真執筆,如期交稿。這既體現瞭大傢對楊先生的敬重,也是對我們的極大鼓勵。個彆文章因種種原因未能收入,有的文章在編輯過程中被做瞭一些處理,大傢都能予以寬容和理解。對此,我們隻有感激。在全書編輯過程中,或許還有一些考慮欠周的地方,尚祈大傢批評和原諒。
周絢隆
2016年9月14日
拿到《楊絳 永遠的女先生》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投入閱讀,而是讓它在我的書架上靜靜地待瞭一段時間,仿佛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當我終於翻開它時,我發現自己被一種溫和而強大的力量所吸引。楊絳先生的人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但她本人卻始終保持著一種低調內斂的風格。她的文字,就如同她本人一樣,質樸、真誠,卻又飽含深意。我尤其喜歡她對於生活細節的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卻摺射齣她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她對待學問的態度,嚴謹而執著,她的翻譯作品,至今仍被奉為經典,這並非偶然,而是她數十年如一日的沉澱與付齣。她在書中展現齣的智慧,不是那種鋒芒畢露的銳利,而是如同老樹的年輪,層層疊疊,蘊含著歲月的沉澱和智慧的光輝。她對愛情的理解,對婚姻的經營,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於當下快餐式愛情的另一種可能。那種相濡以沫,那種精神上的契閤,纔是真正能夠穿越時空的羈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女性的獨立人格,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更讓我看到瞭一個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齣不平凡的意義。它就像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時,給予我指引;在我失落時,給予我力量。
评分《楊絳 永遠的女先生》這本書,在我手中已經溫存瞭些時日,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與一位久違的長者促膝而談,那份安寜與啓迪,是其他任何讀物都難以給予的。我並非是那種會輕易將書本奉為圭臬的讀者,但我不得不承認,楊絳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這本《永遠的女先生》,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她的人生,不似小說傢筆下的跌宕起伏,卻充滿瞭尋常歲月裏的深刻洞察。她的一生,跨越瞭時代的洪流,經曆瞭風雨,卻始終保持著那份淡泊寜靜,那份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人性最美好的堅持。讀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縮影,也看到瞭一個女性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活齣瞭獨特的風骨。那種力量,不是張揚的,而是內斂的,是如同岩石般堅韌,又如同流水般包容。她在文字裏展現齣的智慧,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充滿人情味,仿佛是鄰傢大姐在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引人深思。她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忠貞,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她那份對國傢民族深沉的愛,都化作瞭文字的力量,傳遞給我,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何為真正有價值的生活。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的迷茫,也指引瞭我前行的方嚮。
评分《楊絳 永遠的女先生》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啓發。它不像一本普通的傳記,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楊絳先生的人生,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部活著的史詩,一部用平凡書寫的傳奇。她經曆瞭戰亂、政治動蕩,但她始終保持著一顆冷靜、清醒的頭腦,用她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記錄下那個時代的變遷,記錄下人性的復雜。我被她對待知識和學術的態度所深深打動。她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學者,她是用一生的時間去沉澱,去思考,去創作。她的翻譯,她的散文,她的小說,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也充滿瞭對人生的敬畏。尤其是她對“人”的理解,對“情”的把握,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她不迴避生活中的苦難,但她也從不沉溺於悲傷。她總是能夠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這種樂觀與堅韌,是她在動蕩時代裏,依然能夠閃耀光芒的關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女性的偉大,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也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活齣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它讓我思考,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自我,如何堅守初心,如何活齣真正的意義。
评分《楊絳 永遠的女先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閱讀材料,不如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楊絳先生的人生,宛如一部宏大的史詩,在她的筆下,卻被描繪得如此細膩、生動,仿佛就在我們眼前發生。她不是那種製造轟動效應的公眾人物,她的光輝,更多地體現在她對知識的尊重,對人生真諦的探尋,以及她那份永不褪色的獨立精神。我被她對待生活的那種超然態度所摺服。即便身處睏境,她也從未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求。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深處的浮躁。她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觀察,都充滿瞭深刻的智慧,但又從不給人以說教感。她隻是平和地講述,卻字字句句都直擊人心。我尤其欣賞她與錢锺書先生之間的那份默契與深情,那種不離不棄,那種靈魂上的相伴,是現代社會中難得一見的瑰寶。她用她的一生,嚮我們展示瞭什麼叫做真正的“大傢風範”。她的智慧,她的品格,她的堅韌,都化作瞭這本《永遠的女先生》,成為我們汲取力量的源泉。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女性”這個詞的深刻內涵,也讓我對“人生”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讀物,而是一部值得我們反復品讀,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經典之作。
评分初讀《楊絳 永遠的女先生》,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她那如清水般澄澈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仿佛她隻是在輕描淡寫地敘述一段人生,卻能在最尋常的字句中,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傳遞最深刻的情感。我尤其喜歡她描寫與錢锺書先生的相處細節,那些瑣碎卻充滿愛意的片段,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越生死的靈魂伴侶的默契。她不是那種將愛情神化的人物,她展現的是一種真實而深沉的愛,是在柴米油鹽中,在共同經曆風雨中,愈發堅固的情感。她對知識的嚴謹態度,對學術的執著追求,也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都為之動容。她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毫無保留地傾注於文字中。這種真誠,是她在那個特殊年代裏,依然能夠保持獨立思考,保持精神自由的源泉。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傢的風采,更是一位獨立女性的堅守,一位智者的人生哲學。她用她的生命,詮釋瞭什麼叫做“溫良恭儉讓”,也用她的文字,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並非是外在的喧囂,而是內心的寜靜與豐盈。這本書,像是一杯醇厚的茶,初入口微苦,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迴甘悠長,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京东的活动太给力了,下次再来买吧
评分好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就在这跨年的日子,京东小哥给我送书到家,读此精致的书,怀念尊敬的先生,感念过往,憧憬未来。谢谢!
评分已经收到了,不错!很好!
评分晚上下单,第二天早上就到了,这样的速度无可挑剔。
评分不错哦价格实惠还能用券买的
评分书质量很好,是正版,发货也很快!
评分京东品质一如既往好评好评!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