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經典版)
作 者:[美] 剋萊·捨基(Clay Shirky)著,鬍泳 瀋滿琳 譯
I S B N :9787213067211
齣 版 社:浙江人民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年6月第1版
印刷時間:2015年6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數:字
頁 數:288頁
開 本:16開
包 裝:平裝
重 量: 剋
原 價:54.9元
編輯推薦
“互聯網革命*偉大的思考者”剋萊·捨基作品《未來是濕的》經典版。
互聯時代裏程碑式著作、全球思想傢正在讀的20本書之一、《商業周刊》**商業書籍。
作者作為“新文化*敏銳的觀察者”,對人人時代的到來給予瞭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並思考瞭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做什麼等問題。
洞察中國社會數字化進程**人鬍泳領銜翻譯,《互聯網周刊》主編薑奇平作序,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知名IT評論人謝文, 《長尾理論》作者剋裏斯·安德森重磅推薦!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推薦
一而再,再而三齣現的公眾事件,絕不僅是來自草根的隨興狂歡,而是在昭示著一種變革未來的力量之崛起!基於愛、正義、共同的喜好和經曆,人和人可以*越傳統社會的種種限製,靈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時通信、移動電話、網絡日誌和維基百科等新的社會性工具聯結起來,一起分享、閤作乃至展開集體行動。人人時代已經到來。
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美國海軍推崇的谘詢顧問,“互聯網革命偉大的思考者”為你直指商業模式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宏大趨勢,徹底改變你看待未來的角度和視野!
作者簡介
剋萊·捨基(Clay Shirky)
被業界譽為“互聯網革命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敏銳的觀察者”,緻力於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
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知名機構為推崇的谘詢顧問。
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綫》等*威媒體上發錶瞭多篇指引網絡科技未來的前瞻性文章。
目錄
初版推薦序 / III
未來為什麼是濕的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
《互聯網周刊》主編
薑奇平
譯者序 /VI
未來是濕的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鬍泳
第1章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001
“人肉搜索”不是有中國特色的專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部丟失的手機,一個撿到彆人手機不還的舉動,造就瞭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網絡大搜索運動,甚至驚動瞭《紐約時報》、 CNN 和紐約警察局。多媒體手機、電子郵件、博客、論壇……擁有瞭新技術和新工具,群體行動的力量如此之大,我們能做的遠不止找迴一部丟失的手機。
第2章 分享,創造新群體的基點 /021
“美人魚遊行”、“倫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嘯、“泰國軍事政變”……Flickr 網站上由用戶分享的照片永遠比傳統機構和媒體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沒有事先組織,沒有報酬支付,沒有管理成本,Flickr網站所做的,不過是提供瞭聚閤和分享的平颱。隨著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機構性群體已經對傳統組織形成瞭重大挑戰。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體 /045
職業記者?職業編輯?職業攝影師?請彆再使用這些落伍的稱謂!當齣版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當媒體不再掌控機構特權,當大規模業餘化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當社會化工具清除瞭公眾錶達的舊障礙,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發布任何事情,這就是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
第4章 “先齣版,再過濾”,嶄新的遊戲規則 /065
在未來,到底是每個人都能齣名 15 分鍾?還是每個人都會變成 15 個人眼中的名人?不管怎樣,在阿貓阿狗都能寫博客、拍視頻的網絡時代,名人還是會誕生,隻不過遊戲規則變瞭。諸如博客、論壇等社會化媒體已經鏟平瞭齣版的門檻,卻也伴生著殘忍的經濟邏輯: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第5章 當個性化動機遇上協同生産 /087
維基百科的運營可不是招呼鄰裏的牌桌,其龐大的規模堪比拉斯維加斯的大型賭場。為什麼不采用商業模式,維基百科還能成長得如此之快?為什麼沒有管理分工,維基百科也不會被鬍言亂語充斥?為什麼沒有報酬,人們仍願意為維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會化工具的幫助下,人們能為瞭愛做齣大事情。
第6章 集體行動催生變革 /115
1992年,《波士頓環球報》爆齣天主教牧師波特對兒童實施性侵害的醜聞,終主教勞把波特從一個教區調到另一個教區便草草收場。2002年,類似的醜聞再次由《波士頓環球報》引爆,同樣的情節,同樣的媒體,甚至是同一位主教,事件的結局卻大不相同:罪犯蓋根被繩之以法,試圖包庇的主教迫於公眾壓力也引咎辭職。正是社會化工具消除瞭集體行動的障礙,實現瞭信息共享,方便瞭人們改變世界。
第7章 從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動 /131
快閃族、恐怖分子、閃電戰、憤怒旅客和學生的維權行動、中東的激進分子……由於分享和協調的成本已經瓦解,這些原本互不協調的弱勢群體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對抗強勢對手。現在實時的協調也將更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體行為的組織過程可以是隱形的,而結果立即可見。
第8章 社會性睏境的解決之道 /151
當你生病瞭,你的鄰居會幫你遛狗;當你忘帶錢瞭,櫃颱裏麵那個人相信你會下次付錢給他,這種美好而單純的信任現在還會存在嗎?在一個社會交往日益復雜,而社會資本不斷衰減的時代,怎樣纔能讓參與變得簡單?怎樣讓想法相同的人們擁有找到對方、聚集起來並互相閤作的能力?網絡化的組織所具備的韌性,一定是好事嗎?
第9章 親愛的小世界 /171
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這不是天方夜譚,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小世界網絡中。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讓社會關係網絡呈現齣一種先稠密,後疏鬆的聯結模式。而社會化工具的創新為這種模式提供瞭更加明確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嗎?
第10章 開源運動,沒有代價的失敗 /189
幾名開發人員,一些偶然的貢獻者,為什麼這些人搗騰齣來的Linux係統能成功到搶下微軟帝國的半壁江山?因為Linux以微軟做不到的方式降低瞭發現並吸收好想法的門檻。它沒有員工,不進行投資,甚至不牽涉決策。它對於失敗齣奇地寬容。開源並不降低失敗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敗的成本:它實際上免費收獲瞭失敗。
第11章 承諾、工具與協議的成功融閤 /209
新的群體行動模式可以通過可信的承諾、適閤於該任務的工具和易於接受的協議産生。承諾解決的是“為什麼”要參與的問題;工具解決的是“怎樣做”的問題,如何剋服協調的睏難;協議則確立瞭路上的規則:你可以預期得到什麼,以及群體期望你做什麼。
結語 /235
緻謝 /243
參考文獻 /246
我是在一個深夜,被朋友圈裏一篇關於“去中心化”的文章偶然帶到這本書的。文章裏反復提到瞭“未來是濕的”,這句帶著詩意和神秘感的口號,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理解的“濕”是一種流動、一種滲透,不像“乾”那樣有明確的界限和固定的形態。如果未來是“濕”的,那我們習慣的那些“組織”和“秩序”是不是也要隨之改變?這讓我想到瞭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以及各種社群的自發形成和解散,好像真的在打破傳統的組織壁壘。這本書以“未來是濕的”為原名,然後又改成瞭《包郵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經典版)》,這種改動本身也很有意思。它似乎在試圖將一個抽象的概念,轉化成一個更易於理解、更貼近生活的討論。我不確定“包郵”是不是一個比喻,還是真的和物流、交易有關,但“人人時代”這個詞,則非常直觀地指嚮瞭信息時代個體力量的崛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人人都擁有發聲和傳播能力的時代,那些看似鬆散、自發的群體,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並對傳統意義上的“組織”産生衝擊的。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顛覆性的思想都特彆著迷。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僅僅是書名《包郵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經典版)》和“經濟學暢銷書”的標簽,就足以讓我停下腳步。我喜歡那種能挑戰固有認知、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對我來說,“組織”往往意味著等級森嚴、效率低下,而“力量”則需要集結和協調。所以,“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就像一個魔術,它似乎在說,在看似混亂和鬆散的狀態下,潛藏著一股強大的、整閤的力量。我很好奇,這種力量的源泉是什麼?是互聯網的連接性?是個體賦權?還是某種新的社會契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個概念,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宏觀的視角和微觀的案例,讓我能夠真正理解這種“無組織”是如何實現“組織”的功能,以及這種力量在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评分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未來”的思考。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很多過去習以為常的規則正在被打破,新的模式層齣不窮。《包郵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經典版)》這個書名,尤其是“人人時代”和“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這幾個詞,直接戳中瞭我的痛點。我一直覺得,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的影響力正在被放大,信息獲取的渠道也更加多元,這勢必會對傳統的組織形態産生巨大的衝擊。但我們又不能完全否認組織的重要性,畢竟,很多宏大的目標仍然需要協作和整閤纔能實現。所以,如何在“人人時代”下,找到一種新的、更有效的組織方式,或者說,如何去理解和駕馭那些自發形成的、看似“無組織”卻又無比強大的力量,就成瞭一個亟待解答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理解這種“無組織”的“組織”是如何産生的,它的運行機製是什麼,以及它會對我們的經濟模式、社會結構甚至價值觀念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不算華麗,但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配閤上“包郵”和“人人時代”這種直白的錶述,反而有一種接地氣的親切感。拿到手裏,就覺得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著作,而是更像是和朋友閑聊,分享一些關於未來趨勢的觀察和思考。書名裏“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這句話,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總覺得“組織”就意味著層層審批、繁文縟節,但“無組織”又怎麼能形成“力量”呢?這種矛盾感,讓我迫切地想翻開看看,作者到底是如何解釋這個看似悖論的現象的。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顛覆我過去對於“組織”的認知,或者說,它會拓展我對“組織”的定義。經濟學暢銷書的標簽,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畢竟,能被稱為暢銷書,通常都意味著它觸及瞭當下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並且提供瞭具有啓發性的視角。我特彆好奇,在“人人時代”的背景下,這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是如何運作的,它又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整個社會結構帶來怎樣的改變。這種未知感,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也是我選擇這本書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我並不是一個經濟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對於社會發展和未來的趨勢,我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包郵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經典版)》,雖然有些長,但“人人時代”這四個字,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一種感受。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個體連接日益緊密的時代,每個人的聲音似乎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被聽到,也更容易匯聚成一股力量。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這個概念,聽起來有點矛盾,又帶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我腦海中浮現齣很多畫麵:比如某個網絡事件引發的集體關注和行動,比如某個開源社區的成員自發協作完成一個巨大的項目,又比如某個小眾的興趣群體,通過互聯網的力量,發展壯大到足以影響某個行業。這些似乎都是“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的體現。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種力量的運作機製,它為什麼會齣現,又會走嚮何方。作為一本經濟學暢銷書,我想它一定不會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會深入分析其背後的經濟和社會邏輯,也許還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這個“人人時代”中,更好地運用和引導這種力量的思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