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鉉淑 著
圖書標籤:
  • 東魏北齊
  • 莊嚴紋樣
  • 紋樣研究
  • 北朝藝術
  • 石刻
  • 佛教藝術
  • 裝飾藝術
  • 曆史文化
  • 考古學
  • 藝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3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3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考古新视野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2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文以中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北方東魏北齊(534~577年)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畫中的紋樣作為研究對象,由兩部分組成。
  上編,“紋樣概要研究”。在收集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考古學的類型學分析,對東魏北齊紋樣進行綜閤梳理,初步建立該時期紋樣的基本框架。並歸納齣此時期紋樣的大體特徵及東魏北齊境內各地區紋樣的特徵。
  紋樣的盛衰及演變過程與當時信仰、意識形態以及曆史文化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下編“重點紋樣研究”中,主要討論紋樣的宗教及社會含義。我們選擇三種較為流行的佛教紋樣,如寶塔紋、寶珠紋以及雙樹紋,從形製分析著手,顯示齣這些紋樣的時代、地區特徵。爾後運用圖像學及曆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這些紋樣齣現的背景、含義、社會功能以及宗教藝術與墓葬藝術之間的互動等。
  本文按文獻及實物的考證,認定這一時期流行的覆鉢頂單層寶塔紋很大程度上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論證東魏北齊境內阿育王塔的流行,與北齊皇室的轉輪聖王統治思想關係密切。這一時期寶珠紋的最大特點是將寶珠置於柱頭上,可以說是“珠柱”或“寶幢”。按佛經的記載,寶幢通常立於佛國淨土,所以它的盛行反映東魏北齊時期淨土信仰的發展情況。由於山水文化的發展,且在涅磐信仰的影響下,在定州地區雙樹紋很盛行。

作者簡介

  蘇鉉淑,1964年生於韓國全州。1986年畢業於首爾西江大學曆史係。1999年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美術史係,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2001年在《首爾新聞》當記者。現任梨花女子大學研究生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漢唐考古與美術史。曾發錶《東魏北齊寶塔紋研究》、《響堂石窟火焰寶珠紋研究》、《中國南北朝時代寶珠紋研究——以墓葬美術為中心》、《北響堂石窟北洞的轉輪聖王象徵》(後兩篇論文以韓文發錶)等論文。

目錄

引論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
二東魏北齊佛教石造像與壁畫墓的發現及研究
1. 佛教石造像的發現與研究狀況
2. 壁畫墓的發現與研究狀況
三關於研究方法
上編紋樣概要研究
第一章佛教造像
一鄴城地區
二太原地區
三青州地區
四定州地區
第二章壁畫墓
一墓道
二甬道
三墓室
下編重點紋樣研究-
第一章寶塔紋的形製特徵與含義
一南北朝晚期寶塔紋的形製特徵
1. 南朝(梁)
2. 北魏
3. 東魏北齊
4. 西魏北周
二(覆鉢頂)單層方塔的含義
1. 多寶塔
2. 阿育王塔
三寶塔紋的流行背景
1. 阿育王塔信仰與北齊皇室
2. 佛國土的象徵物
3. 佛捨利塔的禮拜與除諸障礙
四小結
第二章佛教藝術中的寶珠紋~以響堂石窟"珠柱"為中心
一北朝晚期諸石窟寶珠紋的形製特徵
1. 龍門、鞏縣石窟
2. 響堂石窟
3. 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二響堂石窟寶珠紋的來源及含義
1. 在中國,"珠柱"的齣現
2. 作為淨土的象徵物寶幢"珠柱"
3. 阿育王柱和響堂石窟的"珠柱"
三小結
第三章樹木紋一以定州地區雙樹紋為中心
一“聖樹”的形式
1. 中原式聖樹
2. 芒果係聖樹
二南北朝時期樹木紋流行的情況及其背景
三從樹木紋到雙樹紋的轉化:“雙林”與淨土思想
五關於“龍樹”
第四章墓葬藝術中的寶珠紋
一 南北朝時期墓葬藝術中的寶珠紋
1.墓室壁畫(畫像磚)
2.墓碑與墓誌蓋
3.石棺與石棺床
二 寶珠作為日月與璧的代替物
1.日月
2.璧
三在墓葬藝術中寶珠紋流行的背景
1.佛教藝術的影響
2.寶珠的圓形化和中國內地鬍人的活動
四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定州係佛教造像以麯陽黃山、嘉山之白玉石為材料雕刻,在北朝晚期,尤其東魏北齊佛教美術考古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定州係佛教造像”除當地之外還流布到周圍地方,從考古發掘情況看,主要分布於以定州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北部及太行山東麓地區,南至河北臨漳,東自山東無棣,西及山西昔陽。
  定州係白玉石佛教造像在清晚期已有零星發現,而20世紀初瑞典學者喜龍仁刊布瞭若乾像例。但從上世紀50年代麯陽修德寺址造像發現以來陸續齣土瞭許多同一風格造像,這點使我們能夠大緻瞭解東魏北齊定州係佛教造像的概貌。
  1953年在河北麯陽修德寺址齣土瞭2200餘件造像及殘件,有紀年造像至少達247件,包括北魏、東魏、北齊、隋和唐5個朝代。包括北魏晚期17件,東魏40件,北齊101件,隋8l件,唐8件,東魏至北齊即北朝晚期的造像數量最多。此外,1978年在槁城縣賈同村建忠(中)寺遺址齣土瞭一批石造像,1994年在定州市發現6件石造像。
  除定州地區之外,1979年在山西昔陽齣土瞭4件白玉石佛教造像,河北臨漳縣鄴城地區齣土瞭16件白玉石佛教造像及殘件,1983年在山東無棣縣發現7件白玉石造像。

前言/序言

  蘇鉉淑於五年前由韓國首爾負笈北京,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研讀博士學位。所著《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是她以博士學位的論文為基礎,精心修潤而成,也是積五年的辛勞與汗水釀造的學術成果。
  本部論文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畫為中心,在對目前中國北方考古發現的東魏北齊佛教石造像標本,以及東魏北齊壁畫墓的考古發掘資料,進行全麵梳理的基礎上,結閤這一時期的佛教石窟寺遺存,以及中外博物館的有關藏品,進行瞭考古學的分區分期研究,初步建立瞭這一時期裝飾紋樣發展演變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選取其中的典型紋樣,再進行深入探究。
  東魏北齊時期,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代。在鮮卑族統治下,民族間和地域問,傳統的和新興的,中土的和西來的,文化交往錯縱復雜而且富於變化,在不斷的互動、碰撞和融閤中,孕育著更加宏麗的新文化。所以陳寅恪先生在考述隋唐製度淵源時,十分注重高齊一代,因其承襲元魏及所采用東晉南朝前半期文物製度,且容括魏晉以降保存於河西的文物製度。同時高齊除承襲元魏外,也還不斷吸收南朝的文化新風,且因其上層統治者的“鬍化”,又重新導人瞭自西域轉入的西來影響。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写作很认真,资料比较丰富(作者为社科院博士。如果在美国做研究,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

出版社编辑的很一般,图片太小,大都不算清晰。

评分

作者写作很认真,资料比较丰富(作者为社科院博士。如果在美国做研究,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

评分

书籍装帧精美,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开本大小很合适,充满活力的字体不仅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受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排列也很准确,图像选择有规矩,构成格式、版面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插图也十分好,书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图形.包括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封面色设计虽然只是书刊装帧中的一部分但这个书设计彩鲜艳夺目、协调统一,设计出来的画面,显得比较丰富不会给人看一眼就产生没有看头的感觉,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 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 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 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 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设计以及纸张很干净都是自己的美术设计,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有人说,读者层次与素质不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影响发行量。那么请看,甘肃的《读者》发行至今,从未设计过这类低俗封面,何以1991年发行150万,1994年上升至390万,雄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都不是依靠封面的广告诱惑而令“洛阳纸贵”的。尽管它们的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前卫和十分理想,但它们在流俗面前的洁身自好是值得倡导的。还有一本被尘封20多年的学术著作《顾准文集》,封而极其朴素,出版不久即在北京脱销。由此可见,封面的广告作用不是左右发行量的唯一因素,内容的精萃才是一本书的最出色的广告!作为一个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读者买书是看内容不是看你的封面!”等等歪曲书装设计功能的压力下挣扎过来的装帧工作者,无论从专业上、理论上、感情上都无意贬低书装设计的作用,而唯有更强烈的呼唤—本好书必须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要尊重那些好书,善待那些好书,为它们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书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的责任。 曲高未必和寡。沉沦污浊争相媚俗的封面今天或许还有市场,明天就会被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人们所厌弃。正像近年来一些园林景区原有的熊猫垃圾桶被那些与环境和谐的树根垃圾箱取代一样。“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创造的”,书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懂得欣赏美的大众,使广大读者时时接触情趣高超、形式优美的文化环境,使图书市场逐步过渡成一个美育的课堂。

评分

评分

讲解详细。

评分

评分

讲解详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