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百首經典歌麯及其背後的故事》所精選的歌麯和所介紹的故事,隻能稱為樂海一粟。
內容簡介
《中國百首經典歌麯及其背後的故事》收入的100首經典歌麯,是從20世紀初開始我國所産生的數以萬計首歌麯中精選齣來的。《中國百首經典歌麯及其背後的故事》的與眾不同之處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對每首歌麯的曆史背景、創作過程、風格特色、社會影響做瞭真實而生動的介紹。這些鮮為人知的“背後的故事”會引起讀者無限的聯想與慨嘆。
內頁插圖
目錄
祖國歌
《祖國歌》背後的故事
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他》背後的故事
賣報歌
《賣報歌》背後的故事
大路歌
《大路歌》背後的故事
漁光麯
《漁光麯》背後的故事
義勇軍進行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義勇軍進行麯》背後的故事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背後的故事
走西口
《走西口》背後的故事
鬆花江上
《鬆花江上》背後的故事
大刀進行麯
《大刀進行麯》背後的故事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背後的故事
遊擊隊歌
《遊擊隊歌》背後的故事
三十裏鋪
《三十裏鋪》背後的故事
達阪城的姑娘
《達阪城的姑娘》背後的故事
延安頌
《延安頌》背後的故事
保衛黃河——《黃河大閤唱》選麯
《保衛黃河》背後的故事
二月裏來
《二月裏來》背後的故事
采檳榔
《采檳榔》背後的故事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背後的故事
沂濛山小調
《沂濛山小調》背後的故事
南泥灣
《南泥灣》背後的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後的故事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背後的故事
東方紅
《東方紅》背後的故事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背後的故事
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背後的故事
解放區的天
《解放區的天》背後的故事
四季歌
《四季歌》背後的故事
北風吹
《北風吹》背後的故事
讀書郎
《讀書郎》背後的故事
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背後的故事
阿裏山的姑娘
《阿裏山的姑娘》背後的故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背後的故事
咱們工人有力量
《咱們工人有力量》背後的故事
歌唱祖國
《歌唱祖國》背後的故事
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
《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背後的故事
歌唱二郎山
《歌唱二郎山》背後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背後的故事
敖包相會
……
精彩書摘
《教我如何不想他》背後的故事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我國20世期初期廣泛流傳的一首優秀歌麯。它的詞、麯作者劉半農、趙元任同為當時文藝界的名傢。
劉半農從青年時代起,就積極投身反對清王朝的革命活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著有《半農雜文》、《揚鞭集》等文學佳作,還編輯瞭《瓦釜集》等幾十冊民歌集。《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揚鞭集》中的一首詩歌。作者藉景抒情,通過四季景色的描繪和主人公心理的細膩變化,錶達瞭對所愛慕者的真摯思念之情。1926年,剛從國外迴到北平的音樂傢趙元任讀到瞭這首詩,激起瞭感情上的共鳴。他藉鑒我國京劇藝術的唱腔特色和西洋歌麯的創作手法,為《教我如何不想他》譜寫瞭麯子。歌麯以其較高的藝術水平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引起人們的注意。尤其是1936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將這首歌灌製成唱片後,使之流傳更加廣泛。有人曾經問過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能否稱為‘愛情歌麯’?”趙元任迴答道:“我認為可以理解得更寬一些。歌中的‘他’,不一定是一個男子或女子,可以代錶心愛的一切。這首歌有思念祖國、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強烈情感,因為劉半農先生是在旅居倫敦時寫下它的。”
趙元任還講過一段有趣的往事:20世紀20年代末,當這首歌在社會上流行時,趙先生的一位年輕朋友很想一睹詞作者劉半農的風采。正巧有一天,劉半農到趙元任傢串門,那位年輕朋友也在。趙先生就給朋友介紹說:“你不是想認識《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詞作者嗎?那位就是。”年輕人頓時露齣驚訝的神色。因為眼前這位衣著樸素、儀錶普通、甚至略顯老態的大作傢,與他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遠。他把自己的感受悄悄告訴瞭趙元任
。
前言/序言
先秦的《樂記》說:“凡者之起,由人心生也”;“聲音之道,與政通也。”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聲樂因直接發自人的內心,而成為最能打動人的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與人民群眾聯係最廣泛、與時代聯係最密切的藝術形式。
本書收入的100首經典歌麯,是從20世紀初開始我國所産生的數以萬計首歌麯中精選齣來的。這百首歌麯猶如一座曆史的迴音壁,傳齣瞭時代的鏇律和人民的心聲。本書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以歌麯誕生的年代為序,通過故事的形式,對每首歌麯的曆史背景、創作過程、風格特色、社會影響做瞭真實、生動的介紹。這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瞭解中國近現代歌麯發展的概貌和脈絡,而且有利於人們掌握每首入選歌麯的豐富內涵。它對於發揚中國聲樂藝術的優良傳統,提高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欣賞和演唱水平,具有獨特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在編撰《中國百首經典歌麯及其背後的故事》一書的過程中,編撰者參閱瞭大量音樂史料、音樂傢傳記(迴憶錄)和歌麯集等,還對部分健在的藝術傢進行采訪,獲取瞭許多珍貴、可信的素材。其中不少故事鮮為人知,相信會給人們帶來一份驚喜、一番感慨。
中國是個音樂大國,各個時代、各個地域都有廣為流傳的不同類型的經典歌麯。受篇幅所限,本書所精選的歌麯和所介紹的故事,隻能稱為樂海一粟。盡管編撰者力圖照顧時代、民族、地域、內容、形式的多樣性和均衡性,但仍難免遺漏若乾黃鍾大呂,懇請讀者予以諒解。
探索民族記憶的瑰寶:《中國百年音樂史綱》 —— 一部深入剖析中國近現代音樂脈絡的宏大敘事 引言:時代的和聲與變遷的鏇律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是一部與民族命運緊密交織的宏大史詩。它不僅記錄瞭音符的演變,更摺射齣社會思潮的湧動、文化衝突的張力以及人民精神世界的起伏。本書《中國百年音樂史綱》,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筆觸,勾勒齣從晚清開埠到新世紀之交,這百年間中國音樂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復雜路徑、關鍵節點及其深遠影響。我們不再關注某一特定時期的流行金麯或少數個案的輝煌,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完整的、具有內在邏輯的音樂發展框架。 本書的視角是全景式的、結構性的,它將百年音樂史劃分為數個關鍵的曆史斷代,每一個斷代都對應著特定的社會背景與音樂生態,力求展現中國音樂在內外交睏與自我革新中的獨特生命力。 --- 第一部分:開端與碰撞——晚清至民國初期的音樂轉型(約1840-1920年代) 一、舊樂的衰微與新聲的萌芽 此階段是中國傳統音樂體係麵臨前所未有衝擊的時期。本書首先探討瞭清末“禮樂中興”的嘗試如何在現實中受挫,以及以宮廷雅樂為代錶的傳統音樂精英階層在政治動蕩中的失語。重點分析瞭西方音樂(特彆是宗教音樂和軍樂)的初次大規模傳入,這些外來元素如何通過通商口岸和教會學校的媒介,悄然滲透進本土文化結構。 二、學堂樂歌與啓濛的序麯 “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催生瞭“新樂”的迫切需求。本書詳盡梳理瞭學堂樂歌的興起及其作為“新青年”思想啓濛工具的地位。我們不再僅僅羅列那些膾炙人口的初期作品,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推崇的“移用外來麯調,填補愛國歌詞”的創作模式,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什麼是中國音樂”的初步辯論。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體係的建立,是理解中國音樂現代化的基石。 三、民間麯藝的堅守與變奏 在精英階層忙於“西學東漸”之時,民間戲麯和麯藝並未停滯。本章聚焦於京劇的成熟化過程,分析其在舞颱錶現、唱腔創新上如何適應新的城市娛樂需求,並探討瞭南方絲竹、鼓詞等地方音樂在吸收新元素(如使用西樂器、引入新的和聲概念)方麵的獨特路徑。 --- 第二部分:風雲激蕩中的民族樂派形成(約1920年代至1949年) 一、專業音樂教育體係的構建與西化傾嚮 隨著國立音樂院等高等學府的建立,係統的西方音樂教育(作麯、和聲學、對位法)開始紮根中國。本書深入分析瞭早期留洋歸國音樂傢們在建立學院派音樂體係時所麵臨的“中西抉擇”。我們重點考察瞭在這一階段,西方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思潮對本土創作思維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嘗試將民族音調融入西方麯式結構中。 二、歌劇與交響樂的早期實驗 本書詳細考察瞭中國早期歌劇(如黃自、劉天華等人的嘗試)和交響樂作品的創作曆程。這不是對幾部作品的簡單介紹,而是對初期作麯傢如何在缺乏成熟的本土指揮人纔、樂團編製和聽眾基礎的情況下,艱難搭建起西方大型音樂體裁的努力的文獻梳理與藝術評價。 三、民族器樂的革新與“新國樂”的探索 劉天華倡導的“提倡國樂,改良國樂”運動是本時期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書著重分析瞭這一“改良”背後的邏輯:即通過對傳統樂器(如二鬍、古箏)的定音、指法、演奏技法的規範化和技巧的“炫技化”,使其適應新的音樂廳環境和“科學”的審美標準。我們探討瞭這種改良是繼承還是割裂的復雜議題。 --- 第三部分:革命洪流中的音樂塑形(約1949年至1976年) 一、政治美學與音樂的意識形態化 新中國成立後,音樂創作被賦予瞭全新的曆史使命——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歌頌。本書詳細剖析瞭“為政治服務”這一核心指導思想是如何具體落實到創作、理論研究和音樂普及的各個層麵的。重點分析瞭蘇聯現實主義音樂理論對中國音樂界的決定性影響,以及“主鏇律”概念的形成過程。 二、民族音樂的“集體化”與“模式化” 我們探討瞭聲樂作品(如“山歌體”、“進行麯體”)在創作上的規範化流程。這不是對歌詞內容的羅列,而是對其音樂結構(如調式選擇、節奏處理、和聲簡化)的分析,以展現如何在保證“民族性”的同時,實現“時代性”和“政治性”的統一。 三、民族管弦樂的“交響化”嘗試 在器樂領域,這一時期的重點是將傳統民樂(如琵琶、中阮、笛子等)“移植”到大型管弦樂隊編製中,試圖創造齣既具有民族音色又具備交響宏大敘事的“民族管弦樂”這一新型體裁。本書追溯瞭早期大型器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對西方配器法的吸收程度。 --- 第四部分:多元時代的開啓與理論反思(約1977年至2000年) 一、撥亂反正與音樂思想的解放 改革開放初期,音樂界開始從僵化的教條中逐步解脫齣來。本書關注文學藝術“解放思想”後,音樂理論界對建國以來音樂史和創作實踐進行的反思和批判性梳理。這包括對“十七年”音樂的重新評價,以及對西方音樂思潮(如序列主義、自由爵士樂)在小範圍內重新接觸和研究的現象。 二、通俗音樂的崛起與文化市場的形成 本書將“流行音樂”視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並非僅關注其商業成功,而是探討其如何標誌著音樂欣賞主體從“集體”嚮“個人”的轉移。我們分析瞭港颱音樂對大陸的衝擊,以及本土創作人在吸收迪斯科、搖滾樂等元素時,如何重新構建都市青年文化身份認同的過程。 三、音樂人類學的介入與田野的迴歸 隨著學術環境的寬鬆,對中國本土音樂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深入研究成為可能。本書討論瞭音樂人類學研究方法在傳統音樂(如少數民族音樂、瀕危的民間戲麯音樂)保護中的應用,以及理論傢們開始嘗試以更包容、更具文化相對性的視角來審視“中國音樂”這一宏大概念,挑戰單一的民族中心主義敘事。 結語:未完待續的交響 《中國百年音樂史綱》最終落腳於對21世紀初中國音樂圖景的展望,總結瞭百年間的核心議題:傳統與現代的張力、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對話、藝術性與政治性的博弈。全書緻力於提供一個係統的、批判性的框架,用以理解構成我們集體聽覺記憶的復雜音樂遺産。它是一部關於聲音的、關於社會的、關於民族精神如何通過鏇律得以流傳和重塑的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