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汝霖 等 著
圖書標籤:
  • 東晉南北朝
  • 學術史
  • 編年體
  • 曆史學
  • 中國古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學
  • 南北朝史
  • 東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14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88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傢。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劉勰《文心雕龍·序誌》
  在現代之後的學術語境中重新收拾華夏傳統經典,乃中國學術新氣象的根底所在。我們誌在承接清代學人的學術統緒,推進百年學人的積纍——如今我們能否取得世紀性的學術成就,端賴於我們是否能夠在現代之後的學術語境中重新擁有自己古傳的曆代經典。中國古代學術以研習經典為核心,曆代碩儒“囊括大典,網羅眾傢,刪裁繁誣,刊改漏失”的學術抱負和“皓首窮經”的敬業精神,在今天需要我們從自身的語境齣發重新發揚光大。

內容簡介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是民國學者劉汝霖繼《漢晉學術編年》後完成的又一部學術編年體著作。該書時間年限從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陳後主禎明二年(即隋文帝開皇八年,588年),共六捲。書中將各項學術事件,分誌於各年之內,後附齣處、考證,注明史料齣處,考證學者身世:又有附錄一項,載各種圖錶,說明學者傳授次第、著述、各派學術係統、優劣異同、各派學說內容和特點;並在書末後附有人名索引和分類索引。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徵引龐博,考證嚴謹,對研究東晉及南北朝時期的學術思想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目錄

自序
凡例
捲一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
捲二 孝武帝太元九年至恭帝元熙元年
捲三 宋武帝永初元年(魏明元帝泰常五年)至順帝舁明二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捲四 齊高帝建元元年(魏孝文帝太和三年)至和帝中興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捲五上 梁武帝天監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三年)至十八年(魏孝明帝神龜二年)
捲五下 梁武帝普通元年(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至敬帝太平元年(西魏恭帝三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
捲六 陳武帝永定元年(北周孝閔帝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至後主禎明二年(隋文帝開皇八年)
索引一 人名索引
索引二 分類索引

精彩書摘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寶,崇祖宗之業,景功未疑①,奄焉崩殞。凡百黎萌,若無天地。賴遇陛下體明睿之真,應保閤之量,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安邦。天清其氣,地樂其靜,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可謂重明疊聖,元首康哉。惟先皇之開創造物,經綸浩曠,加以魏典流製,藻績垂篇,窮理於有象,盡性於眾變,可謂日月齣矣,無幽不燭也。《記》日:善跡者欲人繼其行,善歌者欲人繼其聲。故《傳》日:文王基之,周公成之。又日:無周公之纔,不得行周公之事,今之親王,可謂當之矣。然先皇之茂猷聖達,今王之懿美洞鑒,準之前代,其德靡悔也。時哉時哉!可不光昭哉。閤德二儀者,先皇之陶鈞也;齊明日月者,先皇之洞昭也;慮周四時者,先皇之茂功也;閤契神鬼者,先皇之玄燭也;遷都改邑者,先皇之達也;變是協和者,先皇之鑒也;思同書軌者,先皇之遠也;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禮田岐陽者,先皇之義也;張樂岱郊者,先皇之仁也;鑾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燮伐南荊者,先皇之禮也;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肅也;親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袞實無闕者,先皇之德也;開物成務者,先皇之貞也;觀乎人文者,先皇之蘊也;革弊創新者,先皇之誌也;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謙尊而光,為而弗有,可謂四三皇而六五帝矣。誠宜功書於竹素,聲播於金石。臣竊謂史官之達者,大則與日月齊明,小則與四時並茂。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遷、班固是也。故能聲流於無窮,義昭於來裔,是以金石可滅而流風不泯者,其唯載籍乎。諺日:相門有相,將門有將。斯不唯其性,蓋言習之所得也。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宜其世矣。故《尚書》稱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張衡賦日學乎舊史氏,斯蓋世傳之義也。若夫良冶之子,善知為裘;良弓之子,善知為箕。

前言/序言

  東晉南北朝者,一中國南北分裂之時代也。自劉、石騁暴,兩京覆亡,冠帶之倫,退避江左。六月之駕無聞,鴻雁之歌日遠,僅保荊揚之域,以安中原遺黎。草創伊始,日不暇給,庠序之教,猶有未遑。是以博士力趨於簡易,太學權置於中堂。而箕踞之習,解袒之風,四本之論,哀樂之旨,仍流行於朝野,復馳辯於無窮。儒術不振,玄風猶章,有由然也。至於關河燕趙,羌鬍紛爭,間有鄉學之主,明達之人,亦知虛襟正直,禮送經生。顧兵戈未息,國祚不長,黌捨之興廢靡定,教化之攸成難期。迨至金運告盡,劉宋代興,學開四館,觀立總明,而勸課未博,建之匪久,蓋取文具而已,不成為曠世之業也。齊梁以還,文學浸盛,叔達名列八友,深沐儒風,詔開五館,講論諸經。分遣博士,立學州郡}揀選胄子,受教雲門。集雅士林之館,高齊文省之士,人纔濟濟,可謂盛矣。太清之難,盜賊縱橫,典籍散絕,文武道窮。陳氏拾梁餘緒,力挽頹風,而三百數盡,江左遂傾。元魏在北,初混中原,賞眷文士,廣聚典墳。

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的交響:《東晉南北朝史論稿》 書籍信息: 書名: 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的交響:《東晉南北朝史論稿》 作者: 顧文淵 齣版社: 史學重光社 齣版年份: 2018年 內容提要: 《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的交響:東晉南北朝史論稿》並非一部純粹的政治軍事編年史,它緻力於深入挖掘東晉南北朝這一曆史轉型期背後,深層次的社會思潮、文化心理與士人階層的精神睏境與價值重塑。全書聚焦於“風度”與“精神”兩大核心命題,旨在勾勒齣在傳統儒學衰微與玄學、佛教興盛的復雜背景下,士人群體如何構建自我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認同如何反作用於政治格局與社會風貌的動態過程。 本書共分五輯,二十一篇獨立成章的論文,每一篇均以紮實的史料考證為基礎,輔以精細的文本解讀,力圖穿透紛繁的政權更迭迷霧,直抵那個時代精神的肌理。 --- 第一輯:玄學思潮與士人主體性的確立 (約 300 字) 本輯重點探討瞭玄學——尤其是“竹林七賢”與王弼、何晏的學說——如何為士人提供瞭一種脫離傳統經世濟民理想的哲學避風港。不同於側重製度史的論述,本輯通過分析《世說新語》中的逸事與《正始玄學論》等核心文本,探討瞭“言意之辨”如何轉化為士人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極度珍視。“名教與自然”的張力不再僅僅是哲學命題,而是士人麵對亂世時,采取的文化自我保護機製。文章細緻梳理瞭玄學從初期對儒傢名教的批判性繼承,到後期逐漸演化為一種審美趣味的過程,論證瞭這種精神轉嚮如何間接影響瞭政治選拔中對“德行”與“風采”的衡量標準,使得魏晉士人不再僅僅是“官僚預備役”,而開始成為具有獨立文化判斷力的主體群體。 第二輯:士族階層的內在矛盾與文化傳承 (約 400 字) 東晉南北朝的社會結構是以門閥士族為核心構建的。本輯深入考察瞭這一統治階層在內外部壓力下的復雜心態。文章首先剖析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固化現象背後,士族在土地兼並、蔭庇製度以及婚姻策略上的具體實踐。然而,更為核心的是對士族精神的解構:一方麵,他們是儒傢文化傳統的最後守護者,肩負著“中興”的道德使命;另一方麵,他們又在實際政治操作中展現齣極度的享樂主義和對權力的依賴性。 本輯專門開闢章節探討瞭“門第觀念”下的文化傳播路徑。例如,對書法藝術(如王羲之的書學傳統)如何被用作維係傢族榮譽和區隔普通民眾的“密碼”進行瞭詳細分析。此外,還探討瞭士族麵對北方異族統治時,在文化上的“堅守”與“融閤”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種平衡既維護瞭漢文化的連續性,也孕育瞭南北文化交融的早期形態,展現瞭士族作為文化載體所承受的巨大曆史張力。 第三輯:佛教的本土化與士人的精神皈依 (約 350 字) 魏晉時期是佛教在中國迅速發展並完成本土化轉型的關鍵階段。本書的這一部分,著重考察瞭士人階層對佛教,尤其是對禪宗、般若學吸收和改造的過程。作者認為,佛教的“空”與“無”觀念,恰恰契閤瞭玄學對名教虛僞性的批判,為那些在政治上受挫或對現實幻滅的士人提供瞭新的齣路。 通過對比陶淵明詩歌中對田園隱逸的描繪與支遁、法顯等高僧的論述,本輯揭示瞭“隱逸”精神與“齣世”思想的相互滲透。士人並非簡單地“齣傢”,而是將佛教的覺悟觀融入日常的文學創作和生活哲學中。例如,對“神思”和“心性”論的探討,如何被引入到文學批評(如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極大地提升瞭中國古代的理論自覺性。此部分強調,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瞭士人應對“無常”命運的精神工具箱。 第四輯:風度、服飾與身體政治學 (約 250 字) “風度”是魏晉士人的標誌性符號。本輯將其視為一種嚴肅的“身體政治學”而非單純的矯飾。文章分析瞭魏晉時期服飾製度的鬆弛化(如褒衣博帶的流行)與個人風格的勃興之間的關係。服飾、儀態、言談舉止,都被用作錶達政治立場和哲學傾嚮的非語言符號係統。通過對顧愷之《洛神賦圖》等圖像史料的解讀,本輯探討瞭“風韻”如何成為衡量士人價值的重要維度。這種對個體風采的推崇,既是對僵化禮法的反抗,也是在中央權力衰弱時,地方精英試圖通過文化標杆來重建自身權威的一種努力。 第五輯:邊陲動蕩與文化景觀的重構 (約 200 字)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瞭北方鬍漢雜居的復雜現實。本輯側重於探討在五鬍十六國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間,士人文化如何在新的政治光譜中求得生存與發展。探討瞭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傢典籍的搶救與整理)在南遷過程中所經曆的蛻變,以及北方政權對漢文化的吸收與利用。這部分展示瞭士人精神在麵對結構性生存危機時,所展現齣的堅韌性與適應性,為理解隋唐盛世的文化融閤奠定瞭曆史基礎。 --- 總結: 《魏晉風度與士人精神的交響:東晉南北朝史論稿》是一部聚焦於思想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力作。它拒絕將東晉南北朝視為純粹的“分裂期”,而是將其視為中國士人精神尋求自我獨立與文化創新的“黃金時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形而上的哲學思辨、社會階層的結構性睏境,與具體的文學藝術現象編織在一起,為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復雜性提供瞭全新的、富於深度的解讀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妙,讀起來就像在看一部結構嚴謹的大戲。它成功地平衡瞭宏觀的曆史走嚮與鮮活的個體命運。例如,在描述後趙石虎統治下的殘酷景象時,作者的筆觸是冷峻而剋製的,但通過選取幾個被捲入權力鬥爭的小人物的命運片段,那種時代洪流下的無力感和悲劇性,卻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極具感染力。 我尤其喜歡它對南北文化交流的描述。通常我們認為北方是鬍漢衝突,南方是漢人文化的堅守,但這本書揭示瞭更多復雜性。它詳細描述瞭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漢化政策如何從上至下地影響瞭鮮卑貴族的衣食住行,以及這種強製性文化融閤在社會基層引發的微妙反彈和適應。這種基於社會心理學的分析角度,讓曆史的進程顯得更加真實和耐人尋味,遠超一般通史的泛泛而談。

评分

全書的語言風格變化豐富,絕不枯燥。在敘述重大政治決策時,語言是精密、邏輯性強的,每一個轉摺都清晰可見。然而,當涉及到人物傳記或風俗誌趣時,作者的文筆立刻變得典雅且富有畫麵感。例如,對江南士人如何通過“山水詩”來寄托其在政治失意後的情感,那段描寫的文字,簡直如同散文一般優美,讀起來非常享受。 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地域性的差異化處理。比如,對巴蜀地區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在南北朝戰亂中的特殊地位,書中用瞭專門的篇幅進行闡述。它指齣,由於地理屏障,益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瞭一種半獨立狀態,這使得其社會結構、文化風貌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截然不同。作者通過這種區域比較的視角,打破瞭傳統上將東晉南北朝視為單一中心的視角,拓寬瞭我們對那個時代地理政治格局的理解,使之更加立體和全麵。

评分

對於那個動蕩時期的思想文化變遷,這本書的處理方式也極為獨到。它沒有將玄學和佛教割裂開來,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相互滲透、共同塑造瞭當時精英階層精神世界的雙生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竹林七賢時,如何將他們的“狂放不羈”置於當時政治高壓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那不是單純的個人性格使然,而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抗議和自我保護機製。書裏引用瞭不少當時的詩賦和語錄,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文字,仿佛穿越韆年,帶著魏晉特有的清冷與孤傲,直接與現代讀者的心靈對話。 我用瞭好幾天時間,反復品味其中關於佛教在南朝的傳播與本土化的論述。作者對於廬山慧遠及其淨土宗的興起,有著非常細緻的地域和人群分析,指齣它如何迎閤瞭那些在戰亂中感到無所依傍的普通民眾和士人。這種將宗教史融入社會史的寫法,避免瞭將宗教問題簡單化為教義之爭,而是將其視為解決時代睏境的有效途徑,邏輯鏈條嚴密,論證有力,讓人信服。

评分

那本關於魏晉南北朝的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在曆史細節的處理上,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我讀得最細緻的部分,是關於士族階層興衰的章節,作者對王謝兩大傢族的譜係梳理,清晰得讓人拍案叫絕。他沒有滿足於羅列傢世,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領域中的微妙權力轉移,尤其對“門閥政治”如何一步步瓦解,展現瞭極強的洞察力。比如,書中對劉裕集團如何利用寒門士人的支持來製衡舊有的江南士族,描述得繪聲繪色,仿佛能看到當時的權力角逐現場。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敘述軍事變動時,那種旁徵博引的功力令人嘆服。提到淝水之戰,很多人隻是強調謝安的謀略,但這書裏,作者詳盡比對瞭前秦軍隊的後勤補給綫、各民族兵種的戰鬥力差異,甚至連當時的糧草運輸技術都有提及。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考據,讓曆史事件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具有多重維度和復雜成因的有機體。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戰略層麵的理解,提高瞭一個不止是層次,簡直是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评分

這本書的史料運用,是其最值得稱道之處,但絕非堆砌史料。作者的功力在於“化用”,他似乎對每一條齣土文物或殘存文獻都有深刻的理解,並能巧妙地將其融入敘事,作為佐證而非點綴。舉個例子,關於東晉末年的豪強兼並問題,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引用瞭當時某些地主莊園的田畝記載和訴訟記錄,來具體展示土地兼並的規模和速度,這種“用數據說話”的嚴謹態度,極大地增強瞭論斷的說服力。 對於後人對這段曆史的評價,作者也進行瞭審慎的迴顧與辨析。他梳理瞭唐代史官如何為瞭“尊晉抑代”而對北朝采取瞭先天的偏見,以及宋代以後士大夫對“氣節”的推崇如何影響瞭對“五鬍亂華”的定性。這種元曆史的梳理,幫助讀者跳齣瞭既有的框架,以更客觀、更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我們今天所接收到的曆史信息,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自覺性。

评分

凡例

评分

书的表皮很脏的说,用橡皮擦了一下,可以擦掉

评分

汉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隔几十年,该书对研究汉代学术思想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评分

卷三 宋武帝永初元年(魏明元帝泰常五年)至顺帝舁明二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评分

并没有太多新的史料,但是材料的分门别类对于他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帮助。厕上枕边多看看是有好处的。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大家也行动起来吧!为积

评分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是民国学者刘汝霖继《汉晋学术编年》后完成的又一部学术编年体著作。该书时间年限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共六卷。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评分

可有可无。作个资料册吧。

评分

封皮和封面都有点脏,应该注意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