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和張誌願主編的《口腔頜麵外科臨床解剖學》是一部以解剖學理論為基礎,以臨床應用為目的、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專業參考書。全書共分十一章,采取由錶層到深層,局部解剖和係統解剖相結閤的論述方法,係統講述瞭口腔頜麵外科臨床常用的125種手術的操作方法和手術技巧,其內容幾乎包括瞭口腔頜麵外科臨床*大多數典型手術。
丁自海,1952年生,河南人。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原**軍醫大學)解剖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微創外科解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副主編,中國解剖學會人體解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解剖學會理事,廣東省手外科學會委員。從事解剖學教學和研究32年,對臨床解剖學研究有較深造詣,在手外科解剖學、組織瓣、微創外科解剖學、實驗性神經傷基礎研究等方麵取得較突齣成績。發錶論文60餘篇,主編《顯微外科臨床解剖學》、《手外科解剖與臨床》、《泌尿外科臨床解剖學圖譜》等專著8部,主譯《神經外科手術入路圖譜》和《骨科手術入路圖譜》等專著3部,主編《人體解剖學》等**規劃教材3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奬3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承擔軍隊和省級重點課題3項。在國內率先組建瞭微創外科解剖學研究所,目前正在進行微創外科解剖學相關課題的研究。 王增濤,1964年生,山東省煙颱市人。現任山東省立醫院手足外科主任,山東大學教授,山東省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委員,山東省創傷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修復重建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編委,《實用手外科雜誌》編委,《中國上肢外科雜誌》副主編,《山東醫藥雜誌》編委。從事顯微外科、手外科專業19年,在手外科、顯微外科、低溫醫學等研究領域有較深造詣,**足趾改形再造手指係列手術,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保存(-196℃保存8l天)的斷指再植手術。發錶論文50餘篇,參加編寫醫學專著9部,獲省部級成果奬7項。 王增濤,教授,1964年生,山東省煙颱人。現任山東省立醫院手足外科主任,山東大學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山東省手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顯微外科學會委員,中華手外科學會委員,山東省創傷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修復重建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修復重建外科研究所所長,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編委。從事顯微外科、手外科專業20餘年,在顯微外科、手功能修復重建、器官深低溫保存等研究領域有較深造詣,**足趾改形再造手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係列手術,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保存(-196℃保存81天)的斷指再植手術。在國內首先報告瞭手部微型組織塊再植、非斷麵截骨再植、血管肌間隙皮支與肌問組織的解剖關係。發錶論文60餘篇,主編《顯微外科臨床解剖學圖譜》、《顯微外科臨床解剖學》、《手外科解剖學圖鑒》等4部專著,承擔省部級重點課題3項,獲省部級成果奬7項。 王興,1945年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獲北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90~1993年先後作為博士後訪問研究員在美國華盛頓醫院中心、奧剋拉荷馬大學牙科學院研修學習。曆任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正頜外科中心主任、口腔種植中心主任。現任中華口啦醫學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口腔醫師分會名譽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任《中華口腔醫學雜誌))總編輯,《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誌》主編,《中華醫學雜誌》、((中國口腔醫學年鑒》等20種專業學術雜誌編委,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國際牙科研究會會員,2006年榮獲香港牙科醫師學院名譽會員,2006年被授予中國傑齣口腔醫師奬,2007年被授予美國牙科學會名譽會員。同年獲中國醫師奬。2010年被聘為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長期從事牙頜麵畸形矯治以及口腔種植的研究和臨床工作。發錶研究論文201篇,主編專著4部,參編專著22部。在1987~1995年間曾五次獲北京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奬,1987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奬、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奬,1988年獲**科技進步三等奬,1992年被**教委、國務院學位辦授予“做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6年被評為衛生部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負責的課題“內置式頜骨牽引成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被評為九五期間我國重大科技進展項目,並獲首屆中華醫學科技奬一等奬,2003年獲北京大學**博士論文二等奬,2004年研究論文“小下頜畸形伴阻塞性呼吸睡眠綜閤徵的內置式牽引成骨矯治”獲美國頜麵外科醫生協會、美國內固定研究協會*佳臨床研究論文奬,2005、2006年兩次獲中國科協*佳研究論文奬。 張誌願,1951年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重點學科一口腔頜麵外科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現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兼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麵外科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英國愛丁堡皇傢牙醫學院院士、國際牙醫學院院士、香港牙科醫學院榮譽院士、日本大阪齒科大學客座教授等。(《上海口腔醫學》主編,《中華口腔醫學雜誌》、《中國口腔頜麵外科雜誌》、《口腔頜麵外科雜誌》、《口腔醫學年鑒》副主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五年製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口腔科學》(第五、六、七版)主編。
**章 黏膜和皮膚
**節 概述
第二節 口腔黏膜
第三節 頜麵部皮膚
第二章 肌、筋膜和間隙
**節 概述
第二節 口腔頜麵部肌肉
第三節 關頸部筋膜
第四節 口腔頜麵部間隙
第五節 臨床應用
第三章 脈管係統
**節 概述
第二節 口腔頜麵頸部動脈係統
第三節 口腔頜麵頸部靜脈係統
第四節 口腔頜麵頸部淋巴係統
第五節 臨床應用
第四章 神經係統
**節 概述
第二節 三叉神經
第三節 麵神經
第四節 舌下神經
第五節 舌咽神經
第六節 迷走神經
第七節 副神經
第八節 頸叢和頸交感神經乾
第九節 臨床應用
第五章 涎腺
**節 概述
第二節 腮腺
第三節 下頜下腺
第四節 舌下腺
第六章 骨骼係統
**節 概述
第二節 上頜骨
第三節 下頜骨
第四節 顴骨與顴弓
第五節 骨移植術
第六節 頜骨牽引成骨技術
第七章 顳下頜關節
**節 概述
第二節 下頜髁突
第三節 顳骨關節麵
第四節 關節盤
第五節 關節囊和關節間隙
第六節 關節韌帶
第七節 臨床應用
第八章 唇、頰、齶、舌
**節 概述
第二節 唇
第三節 頰
第四節 齶、口咽
第五節 舌
第九章 鼻、眼、耳
**節 概述
第二節 鼻
第三節 眼瞼
第四節 外耳
第十章 頜麵部錶麵解剖
**節 頜麵部錶麵形態及臨床意義
第二節 X綫頭影測量
第十一章 口腔頜麵部相關解剖
**節 顱頂
第二節 顱底
第三節 頸部舌骨上區和舌骨下區
第四節 臨床應用
索引
作為一名長期在臨床一綫工作的從業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時效性”和“前沿性”。這本教材在收錄經典解剖學知識的同時,也融入瞭不少近年來在微創手術和精準醫學領域取得的新發現和新認識,體現瞭作者團隊對該學科最新進展的緊密跟蹤。例如,對於一些功能性重建手術中涉及的微小通道和韌帶的描述,其精細程度遠超我之前使用的其他參考書。它成功地搭建起基礎解剖學知識與復雜臨床操作之間的橋梁,讓我能更清晰地預判手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變異和挑戰。讀完特定章節後,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在麵對相關病例時的信心有所增強,這纔是衡量一本專業書籍真正價值的核心標準。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嚴謹和學術化的,沒有絲毫的贅述或浮誇,每一個用詞都精準到位,直指核心概念。這使得它在作為教學參考書時具有極高的權威性,但也意味著它對讀者的專業背景有一定要求。對於剛接觸這個領域的學生而言,可能需要輔以其他更基礎的圖譜或視頻資料來輔助理解某些深層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解剖學術語。我個人很欣賞它在引用和注釋方麵所體現齣的嚴謹態度,能清楚地追溯到知識的來源和依據,這對於學術研究人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案頭常備的專傢手冊”,而不是一本輕鬆的入門讀物,其價值在於深度和準確性。
评分這本書在知識體係的構建上展現齣一種非常係統化和深入的邏輯脈絡,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解剖結構,而是將這些結構置於具體的臨床應用場景下進行講解,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我發現作者在描述一些復雜層次結構時,常常會采用多角度的描述和類比,這對於理解那些在二維平麵圖上難以把握的三維空間關係非常有幫助。尤其是一些關鍵的神經血管走行,標記得非常精確,且配有詳盡的文字解析,這對於外科醫生來說簡直是福音,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在術前規劃和術中定位時避免關鍵結構的損傷。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或許是某些高分辨率的彩色插圖在特定光綫下觀察時,色彩的層次感略有不足,但瑕不掩 দুর্গ,其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專業著作。印刷的清晰度和紙張的質感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設計上所體現齣的嚴謹性,雖然內容是高度專業化的,但排版卻並沒有讓人感到壓抑和晦澀,圖文的布局安排得當,閱讀起來相對流暢。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初次接觸這種厚重的專業書籍時,可能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消化。整體而言,從硬件條件和第一印象來看,它無疑是一本值得信賴的臨床醫學參考資料,體現瞭齣版社在齣版高精尖學術書籍方麵的專業水準,讓人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內容抱有極高的期待。
评分從內容組織上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循序漸進的邏輯推導,它沒有將所有復雜的區域堆砌在一起,而是通過分區域、分層次的方法進行講解,使得龐大而精微的頜麵部解剖結構能夠被有效分割和攻剋。例如,在處理神經支配部分時,作者細緻地梳理瞭主乾神經的分支路徑及其支配範圍,並巧妙地結閤瞭臨床上常見的麻醉區域和感覺障礙的判斷依據。這種“帶著問題去學習解剖”的思路,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目的性。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整體框架和內容深度,完全符閤一本頂級專科教材應有的水準,是頜麵外科領域專業人士案頭不可或缺的案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