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0冊):五代(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0冊):五代(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颱灣三軍大學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7310
商品编码:1030232279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0冊)》起自唐末戰亂、後梁硃溫開國,終於後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帝國,史稱“五代十國”一段時期之主要戰爭。包括後唐開國、平蜀,契丹滅唐興晉、滅晉,後漢開國,郭威代漢,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等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相關視頻請點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第十三捲 五  代
第一章 五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 五代十國一般形勢
第二節 五代十國之興亡及四裔概況
第三節 五代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第四節 五代兵製及戰略戰術
第二章 後梁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當時戰亂有關及後梁開國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硃全忠擴張方略及戰場地理形勢
第四節 攻略徐兗之戰
第五節 攻略河北之戰
第六節 攻略河東之戰
第七節 攻略鳳翔之戰
第八節 攻略淄青之戰
第九節 戰後之政局
第十節 申 論
第三章 後唐開國之戰(一)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後唐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開國方略
第四節 晉梁潞州之戰
第五節 晉梁柏鄉之戰
第六節 晉滅燕之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第四章 後唐開國之戰(二)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作戰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概況及戰略指導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第五章 後唐平蜀之戰
第一節 戰爭導因與戰前行動
第二節 戰場地理概況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第六章  契丹滅唐興晉--晉安寨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後晉開國之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爭起因與雙方作戰準備
第四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略指導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第七章 契丹滅晉與漢開國
第一節 戰前一般情勢及作戰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戰略指導
第三節 契丹滅晉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契丹北還
第五節  申 論
第八章 後漢開國及討關西三叛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劉知遠入汴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劉知遠入汴之戰
第四節 討魏及關西三叛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第九章 郭威代漢及周漢高平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漢末政情
第二節 周興重要人物
第三節 郭威代漢
第四節 周初之政情與國勢
第五節 北漢之政情與國勢
第六節 戰場地理及雙方作戰方略
第七節 作戰經過
第八節 戰後狀況
第九節 申 論
第十章 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帝國之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雙方作戰方略
第三節 徵後蜀之戰
第四節 徵南唐之戰
第五節 恢復燕雲之戰及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 論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齣版,傳諸於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1955年10月1日,蔣公以(四四)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國防大學”(本校之前身)編纂中國戰爭史。“國防部”於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號令將此手令轉飭本校。
手令要旨謂:“中國古代戰爭史應在‘國防大學’專設研究小組,並聘文學曆史學者對於戰史特有研究者,參加研究與編纂,此可與張其昀‘部長’切商實施。”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本校為執行此項研究與編纂工作,於1956年1月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遴選對兵學及戰史富有素養之將校擔任撰稿,並聘請名史學傢指導與審校。此項編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書方告編印完竣,曆時凡十六年有餘,蓋為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本書印製後,大部分分發軍中乾部閱讀,以增進其對中國戰爭史之認識,磨練用兵修養;一部分贈送教育文化團體、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者,以擴大學術思想之交流。數年以來,頗獲各方贊許,並紛紛來函索閱。本校鑒於編著書籍在供人閱覽,傳播思想,故特將本書公開齣版,以廣流傳。使此宏富之中國戰爭思想,更能發揚光大。
我國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本書從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匯精練,編纂成體係一貫,係統分明之戰爭史。對每一朝代,首先綜閤論述其全般大勢,包括:地理形勢、政治情勢、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運用、主要人物之影響等,由此以明瞭該一朝代之全般情勢及盛衰得失。對每一朝代之重要戰役或會戰,則各以專章論述。在每一章中,則先論述該一戰役或會戰前之一般形勢、形成導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運用得失、戰後情況等;最後對該戰役或會戰加以綜閤申論,以檢討其成敗,並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證。由此以吸取戰史之教訓,啓發戰爭指導之智慧。
本校依據過去編纂及今日修訂本書之體認,深感對我國古代戰史之價值,應在此加以闡述;對歐美人士曾有誤解我國戰史者,應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實之真諦易於發揚。過去我國史書上對戰史之記載,常偏重於戰爭理論;對執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則散見於各種記載中,零碎片斷,難於尋覓。因而使人認為我國戰史缺乏人、時、地、物之精確數字,疏忽作戰行動之詳確空間與所用之戰具。此或由於史書成於儒傢之手,而儒傢重“王道”,輕“霸道”,避免渲染戰爭之殺伐行為,有以緻之。更或由於古代史學傢認為戰爭哲理可以持久,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隨力量、空間、時間之不同而變化,難以為訓。至於野戰戰略方麵,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寫史者未能體會,故多未作有係統之分析,或僅作語焉不詳之記載。後世之兵學傢與史學傢,亦鮮有緻力於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專力研究整理而補充之。歐美人士以現代之眼光看我國古代戰史,每認為我戰史空泛,而輕視之。本校編纂本書時,對人、時、地、物之考證,曾力求詳確;並根據當時之情勢,作閤理之研判,以求彌補(凡研判者均注明係研判所得)。本校依據編修本書二十年來之體會,認為我國古代戰史用現代純軍事觀點視之,雖有若乾缺陷,但在戰爭理論與指導上,則極具價值,如建國大政、國防經營、建軍製度、戰爭策劃、戰略與戰術之運用等,皆有豐富之經驗與輝煌之成就,實具有永恒之學術價值。
尤有進者我國有悠久光榮之曆史,地廣民眾,雄居亞洲要域,以此背景締造之戰爭史實有其獨特之價值,簡言之,概可以大戰略、國傢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及戰術等四項說明之。雖然在我國古代戰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項目,但其內容均有包涵,隻不過以不同之術語與辭句錶達而已。為使研究我國古代戰史者,易於與現代之戰略區分發生連係,故特以此四項闡述之。
第一,在大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極為講求,尤其在紛亂之時代,常有突齣之錶現。所謂大戰略,亦即友邦間為謀求共同目標而發揮統閤力量之戰略。至當代各種戰略之定義已另撰《為戰略正名釋義》,刊於本書第十八冊之末。在我國春鞦戰國時代,中原諸侯與楚、秦之鬥爭,各邦國大戰略之運用,已極具戰爭藝術化之能事。其中如春鞦時代,晉、齊、秦聯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戰,秦、楚聯盟以對抗晉、吳聯盟所形成之長期爭霸鬥爭;戰國時代之蘇秦閤縱以抗秦、張儀連衡以破六國等,即為顯著之史例。誠然,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巧拙有彆,因而産生不同之結果。但我國曆史學傢對此等曆史事實之評述,則幾乎抱有同一之觀點,即贊譽信守國際道義,並稱許長治久安之政治與軍事戰略;對於國際間之背義或暴虐行為,必力加譴責。
第二,在國傢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雖無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及軍事戰略等名詞,但其運用多能講求配閤。所謂國傢戰略所包涵之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四略,過去嘗統稱之為政戰二略。惟近代國傢事務日形繁雜,僅政略與戰略兩詞,已有不夠明確之慮耳。我國過去特彆重視行仁政,講信義,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經濟與心理戰略之基礎,而軍事力量之運用,旨在以戰止戰,保障和平。雖然在我國悠久之曆史中,各朝代對國傢戰略之運用,常因帝王及其將相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曆史事實指齣一項規律,即凡能統閤運用總體國力,且以“仁愛”為齣發點運用軍事力量者,必國強民安;反之,必國破民睏。秦、隋二代於統一之後,均擁有強大之武力,但卻為我國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為顯著之例證,其敗亡之因果關係,值得引為戒鑒。
第三,在軍事戰略方麵:我國過去甚重視建設邊疆之防衛城塞,並配閤以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以城塞防衛基地,以求國防之強固持久;以機動武力打擊敵人之武裝力量,以求國防之安全。如現仍存在之“萬裏長城”,即為過去國防建設之遺跡;漢、唐及元代之強大騎兵部隊,動輒馳騁數韆裏而作戰,即為軍隊機動性之例證。我國曆史證明,當國傢具有統一且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時,則常形成強盛、繁榮、幸福之時代;當武力分割,或軍隊之機動力喪失時,則內憂外患隨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貧睏、痛苦之時代。曆史鐵證,曆曆在目。
第四,在野戰戰略及戰術方麵:我國過去用兵,極重視先期之準備,欺敵之運用,又極重視政治與心理方麵事先創建優越之情勢。認為戰爭指導者應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主張“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國過去用兵較為重視“間接路綫”,其戰例之多,不勝枚舉。但我國過去用兵亦有主張“直接路綫”者,講求毀滅戰,謀求在會戰中殲敵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決戰爭。例如: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尚書?武成篇》);周公東徵,殘滅奄國(古《竹書紀年》);並曾毀滅數百年之殷都成為麥田(箕子《麥秀之歌》);項羽用兵常取攻勢,專尋求敵人之主力而擊滅之;元代軍隊攻取敵人之城鎮後,常藉“屠城”以徹底毀滅敵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運用,在我國古代已有極成功之錶現,締造齣許多典型之戰例。如:
□晉文公誘楚軍深入,以擊敗楚軍之“城濮之戰”;
□晉軍伏擊,各個擊滅秦軍之“殽函之戰”;
□晉軍集中優勢兵力於左翼,以擊敗楚軍之“鄢陵之戰”;
□吳軍以欺敵及奇襲,擊敗優勢楚軍之“雞父之戰”;
□越軍於削弱吳軍後而緻勝之“笠澤之戰”;
□齊軍以逸待勞,戰勝魏軍之“桂陵之戰”;
□齊軍以減竈誘敵而戰勝魏軍之“馬陵之戰”;
□齊軍以欺敵與奇襲,戰勝優勢燕軍之“田單復齊之戰”;
□秦將白起利用地形,殲滅優勢韓、魏聯軍之“伊闕之戰”;
□秦將白起先截斷趙軍補給綫,徹底殲滅趙軍之“長平之戰”;
□韓信於夏陽偷渡奇襲安邑,獲緻全勝之“滅魏之戰”;
□韓信行背水陣,以欺敵與堅忍擊滅優勢趙軍之“井陘之戰”;
□韓信利用和平攻勢,奇襲破齊之“臨淄之戰”;
□韓信以欺敵分散敵軍,乘敵半渡而擊滅優勢齊楚聯軍之“濰水之戰”;
□韓信以完全包圍殲滅楚軍之“垓下之戰”;
□唐太宗先截斷敵之補給綫,而擊破強敵劉武周之“柏壁之戰”;
□唐太宗運用內綫作戰,先擊滅敵之援軍,終於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陽之戰”;
□唐代李靖以機動與奇襲擊滅蕭銑之戰;
□唐代李靖以遠程追擊殲滅吐榖渾之戰;
□宋初李繼遷以麵吃點獲緻勝利之“靈州之戰”。
本書中包括我國曆代重大戰役及會戰五百餘次。上述舉例僅乃一小部分而已。
舉世皆知之《孫子兵法》一書,實乃我國春鞦時代用兵藝術之歸納。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則與法則,均有實戰之背景為其依據。此書為古今中外所尊重,歐美人士更視之為東方用兵思想之代錶,由此可見中國用兵思想之宏富與完備。
本書此次修訂之主旨,在求內容正確,閱讀方便。為求慎重,特敦聘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之名史學傢(以姓氏筆劃為序)王雲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萬裏先生、陶希聖先生、黃季陸先生、蔣復璁先生、錢穆先生等為指導委員。承諸位熱心指教,解疑釋惑,使本書之修訂受益良多。
本書之修訂工作為求有效執行,特聘請對曆史及兵學深具素養,且有豐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陳廷元少將為修訂委員,執筆修訂。陳廷元將軍負責設計修訂齣版之全般構想,主編增加之資料,協編索引。李震教授主編索引,協編增加之資料。至於內容之校訂,則兩位共同負責逐字逐句精校。由於兩位修訂委員在本書編纂時已擔任重責,深悉本書之內容,故於修訂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發揮高度熱誠與智慧為本書所作之貢獻,將隨史頁而長存。
本書自編纂之始,迄今修訂齣版,多承前“教育部長”、今“中華學術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之指教與鼓勵,敬緻謝忱。
本書之齣版,承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鼎力支持,此種友誼實足珍貴。
本書此次修訂齣版,雖力求嚴謹周密,然以內容如此廣博,包含之時程如此長遠,遺漏與謬誤之處仍所難免,深望海內外先進,惠予教正。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五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 五代十國一般形勢
史稱,唐亡後迭據中原之梁、唐、晉、漢、周為五代;而長江、浙江、珠江、閩江流域,又有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九國,加以太原之北漢,又稱十國,總之,皆唐代藩鎮割據之延續也。是為中國曆史上最混亂亦最黑暗之時代。
唐藩鎮割據之延續:唐藩鎮割據,起於代宗(豫)廣德元年(763年)。嗣後愈演愈烈,曆德宗、順宗,而至憲宗曾一度統一。自穆宗以後,復呈割據之局,曆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至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而唐亡。又曆五代五十四年,迄於宋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滅北漢,中國始復歸於統一。綜計此種割據局勢,前後相延二百餘年之久。
造成割據曆史之主因,大言之有五:一、五鬍長期亂華,外裔舉族內徙,華北早成戎狄混閤雜居區域。經兩晉南北朝長久涵化,一般心靈上夷夏敵視觀念已甚輕弱。二、楊隋李唐皆齣懷朔血裔,本身即是混血兒,安有夷夏界限?故楊隋李唐多用番將,本甚自然,而李唐為尤甚,故影響甚大。三、唐太宗既稱天可汗,造成世界大帝國,乃參用番將番官,提倡番教,文化上雖放異彩,而外族力量則日漸增大。迨及五代建國稱帝者,竟居其三。四、唐初,國防綫上邊將邊吏有“不久任,不遙領”之規製,玄宗改為久任遙領,於是大將久任兼統數道者,遂成尾大不掉之勢。安祿山之叛由此、藩鎮之禍由此、唐代大帝國之瓦解由此,演成二百餘年分崩離析之曆史,亦莫不由此。五、唐帝之信任宦官。唐自玄宗始,即寵任宦官,乾預朝政,因此朝政敗壞,導緻安史之亂。代宗遵其覆轍,緻令藩鎮離心,各謀自保,形成割據局麵。憲宗雖曾短暫統一,而仍寵宦官,卒遭宦官之弑,統一之局,亦因而瓦解。自此以後,唐帝生死廢立之權,盡操諸宦官之手矣。以上五因,前二因是民族曆史演進之自然趨勢。第三因乃國傢局勢開拓至超民族超國傢之階段所必有的發展,未可厚非。特後來繼承者對此多種民族之發展未能善盡融化之道耳。第二因,由於玄宗晚年過分自信,徒知鞏固國防及禦敵之方,而忽於內外防製及軍權過大之弊,此皆謀國者,籌思不密,缺少遠見之過也。其第五因,因寵任宦寺過於東漢,尤為唐代崩潰與二百餘年割據黑暗之總因,此則專製帝王專斷自私之結果也。其事已詳本史第十二捲。
燕雲割讓之影響:五代時期,又有一事造成中國遭受外患曆數百年之久者,即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是也。其事另詳本捲第六章。此十六州如下:
幽州(今河北省北平市)
薊州(今河北省薊縣)
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縣)
莫州(今河北省任丘縣)
涿州(今河北省涿縣)
檀州(今河北省密雲縣)
順州(今河北省順義縣)
新州(今察哈爾涿鹿縣)
媯州(今察哈爾懷來縣)
儒州(今察哈爾延慶縣)
武州(今察哈爾宣化縣)
雲州(今山西省大同縣)
應州(今山西省應縣)
寰州(今山西省朔縣)
朔州(今山西省右玉縣)
蔚州(今山西省靈丘縣)
此外,尚有燕山山脈東端中國國防綫上之營平二州(今熱河朝陽縣、河北省盧龍縣),二者均在石晉之前已失於契丹,營州為劉仁恭遺於契丹,平州為後唐周德威失於契丹。又寰州於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並於應州,故十六州中,亦有平州列入者,亦有以寰州列入者。當時又將幽、薊、瀛、莫、涿、檀、平、順,稱為山前八州;新、媯、儒、武、雲、應、朔、蔚,稱為山後八州者。而應、朔、寰、雲、蔚,在古史中亦有稱代北者。前者在今燕山山脈之南,後者在今軍都山、五颱山、句注山、雲中山三山脈之北,故自殷、周以來,即為中國北方之天然國防綫,屏蔽中國安全之保障,故曆代捍禦東鬍、北狄之南侵,莫不以此一地帶之得失,為勝負之決定因素。周世宗已收復瀛莫二州,遂欲乘勝全剋此國防上諸地,不幸一病而卒,其事遂寢(另詳本捲第十章)。及至宋太宗北伐,又遭挫敗,其後遂曆金、元,至於明太祖始告收復,前後幾曆四百餘年之久。宋代三百年間,所以屢為北方民族所侵,而至於亡者,此一天然國防綫之淪沒,實為其重要之原因也。
五代十國之形勢:五代十國局勢之造成,除上述乃唐藩鎮割據之延續為曆史原因外,尚有其當時內外環境,地理經濟條件等所使然。當時北方契丹之遼國強大不斷南侵,間接支配中原之政局,此為外在之因素。至於內在之環境與條件,如曆史環境中之篡亂相尋,地理經濟條件中之汴州、魏州、晉陽三地,左右五代之興替,其他如江淮以南十國,亦皆因地理經濟條件所形成,茲分言之。
一、契丹支配中國政局:契丹自唐武後以來,屢大舉南侵,以未能取得幽、雲二州,終被拒於山後。入五代後,亦由於劉仁恭父子與後唐之相繼據有幽州,契丹亦不能南下,乾預中國政局。及後唐李從珂清泰三年(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乞援於契丹,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遂助敬瑭滅後唐,而以後晉為其附庸國。自此以後,契丹不僅支配中原政局,且進而滅晉,建其大遼帝國於中原(天福十二年,947年)。雖當年中原華族,因不堪忍受其殘暴,而憤怒反抗驅逐之,契丹主不得已北還,但終因燕雲未復,迄於宋代猶有澶淵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故契丹直接間接或支配或影響於中國政局,前後凡百餘年之久。且在五代時,不僅石敬瑭藉契丹之力以帝中國而已,而趙延壽、杜重威等,亦嘗謀仗之以主中原,甚至南唐亦欲藉其力,進取中國。其後北漢亦依契丹以生存。當時契丹影響中國政局之巨大如此。
二、篡亂相尋之延續:晚唐之世,各藩鎮之軍士廢立主帥,層齣不窮,至於五代則以藩鎮篡代帝位,亦相延不絕。在後唐有李嗣源(明宗)、李從珂(潞王)、石敬瑭(後晉高祖)之入篡,在後晉有劉知遠(後漢高祖)之入篡,在後漢有郭威(後周太祖)之入篡。故五代者,乃篡奪相尋之曆史也。晚唐時期,藩鎮藉軍士之力以行割據;軍士則於將驕卒怠之後,或恃功或邀賞不果而廢立其主帥。至五代則兵強馬壯者,即為天子,由是藩鎮入篡者相繼如縷。此蓋惟力是視者之因果歟!
三、地理經濟條件之影響:五代雖梁末及後唐曾都洛陽,其他朝代大抵皆定都於汴(即大梁,今河南開封)。且後唐都洛,同光三年遭飢饉時,仍有徙都汴州之議。蓋長安洛陽自安史亂後,繼之以黃巢李茂貞等之破壞。不僅此二故都已殘破無餘,幾成廢墟,而人民亦流離死亡殆盡,已失去定都之條件與價值。而汴州則自隋開鑿通濟渠之後,已成為東方水陸交通之樞紐,且隋唐以來,東南財賦為全國之冠,故桑維翰曰:“大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水陸都會,資用豐饒。”由是之故,汴州於五代之世遂取長安洛陽之首都地位而代之,蓋其交通與經濟條件使然也。
然汴州乃四戰之地,國傢有亂,兵燹瞬及於都城,五代朝廷更迭之速,此亦其主因。及燕雲入於契丹後,則抗禦契丹之外侮,更無藩籬之屏蔽,所恃者惟河防而已。是故五代及宋,每遇契丹鐵騎長驅南下,即莫不舉國震駭,蓋由此也。
其次,魏州、晉陽二地,亦居於五代時政局之支配地位。魏州自唐建為魏博節鎮(治今河北大名縣),由田承嗣統轄其附近六州(魏、博、澶、相、衛、貝)之地以來,兵強民眾,財賦豐足,又當南北之衝,故兩河之形勝,實以此地為最。及入於五代,其地位之重要,仍未稍改。故史雲:“魏博六州戶口,天下之半。”“鄴都繁富,為天下之冠。”桑維翰亦雲:“鄴都襟帶山河,錶裏形勢,原田沃野,戶賦殷繁。乃河朔之名藩,實國傢之巨屏。”梁太祖硃全忠因羅紹威之歸附,遂統一河北。後唐莊宗李存勗,因得魏州建為興唐府,並以此為基地,進軍河南遂滅梁;其後莊宗亦因魏州兵亂而亡。郭威因得魏州,遂代後漢。
至於晉陽之地(今太原),自殷周以降,即為中國北方之國防重鎮,曆代不變。入於五代,石敬瑭曾雲:“太原險固之地,積粟甚多。”遂因此而篡唐。郭威亦曰“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遂輔劉知遠入主大梁。是故五代之世,篡位奪祚之人,無不來自晉陽與魏博。北漢亦以晉陽而建國。
南方九國,亦莫不用地理與經濟條件,而形成其割據。自唐以來,江淮財賦為全國之冠,蜀次之。二者又各有其特殊地理環境,前者由江淮二水所形成,自孫權以來,在南方建國者,即以江淮為中心,以水軍為保障,與中原爭衡。蜀為四塞之國,更自然形成一地理經濟環境。故在五代時,獨此二國與中原成為絕對對立之國。其他吳越據浙江(今富春江),楚據湘江,南平(荊南)據江漢,亦皆自成一經濟環境,然地理上無獨立險要,故雖曰獨立而名義上仍常受中原朝廷之任命,且入貢焉。至於閩與南漢,因有武夷及五嶺山脈之限,且隔於吳越荊楚諸國,中原勢不能及,故其獨立性亦常較吳越荊楚等國為多,各自稱帝。
……

內頁插圖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海報: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陸軍上將)  皮宗敢 (陸軍中將)  羅列 (陸軍上將)
劉安祺 (陸軍上將)  餘伯泉 (陸軍上將)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將緯國 (陸軍上將)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陸軍中將)  硃嘉賓 (陸軍中將)
總編纂:李震 (陸軍上校)
審校委員:姚從吾 (曆史教授)  蔣復璁 (曆史教授)  徐道鄰 (曆史教授)  宋晞 (曆史教授)
陳緻平 (曆史教授)  夏德儀 (曆史教授) 劉光 (陸軍中將)  張儐生 (曆史教授)
方豪 (曆史教授)  黃大受 (曆史教授)  許朗軒 (陸軍中將)  楊傢駱 (曆史教授)
李方晨 (曆史教授)  趙鐵寒 (曆史教授)  黎東方 (曆史教授)  蕭一山 (曆史教授)
修訂委員會:
主任委員:蔣緯國(陸軍上將)
指導委員:錢穆(曆史教授)  王雲五(曆史教授)  陶希聖(曆史教授)  蔣復璁(曆史教授)
黃季陸(曆史教授)  方豪(曆史教授)  屈萬裏(曆史教授)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

用户评价

评分

买了一套赞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精品大作,值得阅读,值得收藏。

评分

可怕!枕头过高或致颈椎病,过低或致脑水肿!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毕竟失败者的总结是最真实和客观的。值得一读。

评分

买了一套赞

评分

收集齐一套了,可以慢慢享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