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初看之下似乎有些龐雜,但深入其中後,我纔發現作者(或編者)的深思熟慮之處。它沒有采用簡單的時間綫性排列,而是根據何如璋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關注的核心議題——例如,早期的邊防策略、中期的財政改革構想,以及晚年對科舉製度的深刻反思——進行瞭主題性的劃分和梳理。這種結構的好處是,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到某一特定思想脈絡的發展軌跡,而不是被紛繁的公牘文書淹沒。比如,在關於“漕運”變遷的那一捲中,編者巧妙地將他給不同上級官員的奏摺、自己私下與幕僚的往來信函,以及最終實施的條陳放在一起對比展示,這種交叉參照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理解其決策過程的維度。每一次跳轉到新的章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有組織的考古發掘,你需要順著他留下的綫索,重構一個完整且立體的曆史場景。這種精妙的架構,使得閱讀的體驗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探尋曆史真相的過程,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迴報是巨大的。
评分我特彆注意到這本集子中收錄的一些未曾公開發錶過的私人信件和日記片段,這簡直是意外之喜。相比起那些經過反復潤飾、麵嚮朝廷的官方文書,這些“私語”纔真正展現瞭何如璋先生作為一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真實掙紮與情感波動。有一段日記描述瞭他在處理一起地方冤案時,麵對“人情”與“律法”兩難的痛苦抉擇,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深深的疲憊感和知識分子的良知煎熬,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它打破瞭我們通常對“封疆大吏”那種臉譜化的認知,還原瞭一個有血有肉、會焦慮、會自我懷疑的鮮活形象。這種第一手的、未經修飾的材料,為後世研究者提供瞭極佳的切入點,也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得以窺見權力中心下個體的命運浮沉。這些私人文本的加入,極大地提升瞭這部“集”的史料價值和閱讀的代入感,它們是冰冷史料中的一抹人性光輝。
评分這部《何如璋集》的裝幀設計真是獨具匠心,我剛拿到手時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厚重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采用瞭一種接近於宋代拓本的仿古紙張,觸感粗糲卻不失細膩,邊緣的燙金字跡在光綫下若隱若現,透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的古樸美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色澤微黃,墨色濃淡適中,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這顯然是為真正喜愛古籍的讀者著想。裝訂工藝更是體現瞭匠人的精神,綫裝得極其平整,翻閱時書頁的承閤度很高,沒有鬆散感,這在今天批量印刷的書籍中是很少見的。特彆是幾處重要文獻的插圖部分,采用瞭高質量的珂羅版印刷,將原件的細節紋理都精準地復刻瞭齣來,那種油墨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光是看著這書擺在書架上,都覺得整個書房的氣場都提升瞭不少,它不僅僅是一部文獻匯編,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這種對物理形態的尊重,讓我對其中內容的期待值也隨之大大增加,它讓閱讀變成瞭一種儀式,而非簡單的信息獲取過程。
评分這部書的語言風格變化之大,簡直像是在閱讀一位文學巨匠的“模仿秀”大全。當他撰寫針對皇帝的奏摺時,語句凝練,結構嚴謹,用詞精準無懈可擊,充滿瞭官方的莊重感和邏輯性,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力求無懈可擊,體現瞭典型的士大夫的政治修辭技巧。然而,一旦切換到他與友人探討學術問題的信件部分,文字立刻變得灑脫流暢,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充滿瞭魏晉風度的超然和灑脫,甚至帶著一些戲謔的口吻,展現齣其深厚的學養和坦蕩的胸襟。這種在截然不同的語境中切換自如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纔華的證明。對於研究清代文風演變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個活生生的語料庫,它清晰地展示瞭在不同的社會角色和交際需求下,一個人如何靈活地運用語言工具來達成溝通目的,其錶達的張弛有度,令人嘆服。
评分從文獻的考訂和注釋來看,編輯團隊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對於清代中晚期官場中大量使用的特定術語、地方性稱謂,以及引用的典故,注釋都做到瞭詳盡而準確。我隨手翻閱瞭幾個地方,比如對“籌餉局”的設立背景及其具體運作機製的解釋,不僅引用瞭當時的財政條例,還附帶瞭相關官員的簡要介紹,避免瞭讀者在理解專業術語時産生的時間錯位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對於那些存疑或存在爭議的篇目,編者沒有迴避,而是采取瞭審慎的態度,在腳注中標注瞭不同的考證意見,並說明瞭他們最終采信的原因。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整部書的可靠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再是簡單地把文獻堆砌起來,而是經過瞭細緻的甄彆、梳理和論證,使得讀者可以放心地將書中的內容作為研究或瞭解該時期的堅實基礎,少瞭許多自行考證的彎路。
评分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学名徽(秉辉),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践卓翁、蠡叟,福建闽县(福州)人。光绪八年中举后,七试不第,遂弃举业,专治古文。曾任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正志中学、孔教大学等校。五四前被视为“反对白话文”的所谓守旧人物,也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著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京华碧血录》、《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韩柳文研究法》等共40余部著作。译著二百余种,包括哈葛德、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著作,为近代译界所罕见,被誉为新文化先驱和“译界之王”,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清末民初的林纾是新旧思想文化交替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畏庐琐记》是他的一本杂记,书中以笔记体裁,记下了或于读书、或于闲聊、或亲身经历的奇闻与轶事,其中涉及清末民初官场和民间社会的遗风流俗。该书既可补正史之缺失,也能广读者之闻见,融知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全书由230余则组成,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洒脱,对文史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一般般,印刷纸张都一般
评分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学名徽(秉辉),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践卓翁、蠡叟,福建闽县(福州)人。光绪八年中举后,七试不第,遂弃举业,专治古文。曾任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正志中学、孔教大学等校。五四前被视为“反对白话文”的所谓守旧人物,也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著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京华碧血录》、《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韩柳文研究法》等共40余部著作。译著二百余种,包括哈葛德、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著作,为近代译界所罕见,被誉为新文化先驱和“译界之王”,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清末民初的林纾是新旧思想文化交替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畏庐琐记》是他的一本杂记,书中以笔记体裁,记下了或于读书、或于闲聊、或亲身经历的奇闻与轶事,其中涉及清末民初官场和民间社会的遗风流俗。该书既可补正史之缺失,也能广读者之闻见,融知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全书由230余则组成,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洒脱,对文史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不错,凑单买的,比在其它网站便宜。
评分晚清时期出现了一位有胆有识的外交家、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干练官员,此人就是何如璋。然而,他又是一位含冤负屈、长期背负骂名的悲剧人物,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但毋庸置疑何如璋是中国近代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非常的超值!!下面关于这本书和这一类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吧。它会使你变得聪明,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社会中翱翔
评分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李自成是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还是出了家,或者雍正是否真的谋父篡位之类的细微末节吗?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的规律性的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赵翼的《札记》也许在“史学”上与钱、王等“考据高手”有差距,但在“史识”上却是技高一筹的。《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
评分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李自成是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还是出了家,或者雍正是否真的谋父篡位之类的细微末节吗?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的规律性的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赵翼的《札记》也许在“史学”上与钱、王等“考据高手”有差距,但在“史识”上却是技高一筹的。《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作者简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