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般的人聽到“弟子”,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隨順人生的真理來處事待人。
有一位老師說在學《弟子規》以前看瞭很多聖賢書,覺得自己善根非常深厚,有時候還蠻佩服自己的。結果學瞭《弟子規》以後,她突然覺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如孝都還沒有去落實,所以她調整瞭自己的態度,很認真地學《弟子規》。所以我們說修行修行,要修正行為。發現自己的過失,你纔會愈來愈明白,當個明白人,從而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真修行。
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能解決你小孩所有的問題。當孩子知道“身有傷,貽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當他知道“德有傷,貽親羞”,他會不會沒責任心?當他知道“親所好,力為具”,他會不會懶惰?當他知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會不會兄弟不和?都不會。他也不會去欺負彆人的孩子,因為他知道當孩子受傷害,父母痛苦,他這份同理心自然而然延伸開來。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是從這個原點擴散開來的。
一般的企業培訓員工都培訓什麼?怎麼把東西賣齣去。而這傢企業用《弟子規》,是希望員工在他這裏能夠成長,能真正學會做人做事。有他的這一份孝道和對下屬的關懷、栽培之意,從虧損七八億到現在,企業發展得很快速,也很成功。現在很多的企業為什麼不能長久?因為它們都沒有迴歸到根本的做人態度,很多人是倒下來瞭,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倒下來。
作者簡介
蔡禮旭老師,國際儒學聯閤會會員。畢業於師範教育和信息專業,曾任小學教師,課餘從事兒童經典教學。在教學相長中,有感於聖賢教育為社會首要教育,遂辭去公職,遠赴澳洲研習傳統文化,多年專精研修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2003年年底起擔任“海口孝廉國學啓濛中心”主講教師。此後,在各地為教師、傢長、學生、企業人士和社會團體(包括高校、監獄等)演講。2004年年底,在香港舉辦10天的“幸福人生講座”,以德行教育為主題,獲得熱烈肯定。
2006-2008年,蔡禮旭老師在湯池鎮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擔任訓導長、常務副主任,首倡以《弟子規》為基礎,嚮世人展現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幸福”。2009年至今,擔任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主講教師。
蔡禮旭老師先後在國內許多省市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地成功舉辦瞭300餘場傳統文化演講,聽眾均受益良多。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已著手將他的演講稿翻譯成6種文字嚮全世界推薦。
2005年2月,蔡禮旭老師瞭四十集《弟子規》講座,該講座光盤和齣版物迅即廣泛流通。以此為起點,學習和推廣《弟子規》漸成熱潮,有力地促進瞭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本書即在該講座基礎上整理而成,除少量技術加工外,盡力保持這一經典版本的原汁原味,以饗廣大讀者。
目錄
第1講 抉擇好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二講 正確抉擇所需的智慧
第三講 落實聖賢教誨,一生造福社會
第四講 學習聖賢教誨的注意事項
第五講 解決傢庭經濟基礎,專注教子
第六講 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根本在哪裏
第七講 解決全部壞習慣的關鍵點
第八講 用心孝養父母的身、心、誌
第九講 讓父母親,愛人對我們很放心
第十講 如何教導孩子守規矩、
第十一講 什麼纔是真正的富貴,快樂
第十二講 對治人生的壞習性
第十三講 以真誠心去化解矛盾、感化他人
第十四講 贏得信任是勸誡的基礎
第十五講 教孩子“孝”的四項基本原則
第十六講 兄友弟恭。再現祥和傢風
第十七講 把憤怒化為寬恕
第十八講 應該稱贊孩子的德行,而非其他
第十九講 讓孩子受用一生的禮儀教育
第二十講 把恭敬之心推而廣之
第二十一講 培養三大能力:自製、獨立生活、做事
第二十二講 小事情,大學問
第二十三講 處處威儀,膽大心細
第二十四講 以善心擔當,自有善緣相助
第二十五講 處處替人著想,人際關係愈加殊勝
第二十六講 禮是人與人之間優美的距離
第二十七講 恩義、道義、情義
第二十八講 五倫關係中的信義
第二十九講 學一句,做一句,時時信守承諾
第三十講 樸實忠厚勝過聰明
第三十一講 分辨善惡的智慧
第三十二講 《瞭凡四訓》中的十善
第三十三講 有德行方能欣賞彆人的纔華
第三十四講 知過勇於改。人生纔坦蕩
第三十五講 愛護萬物便是力行孝悌之道
第三十六講 能為對方著想便是仁道
第三十七講 公婆愛媳,入子順親
第三十八講 禮的本質就是恭敬之心
第三十九講 落實聖賢教誨的三個核心
第四十講 解行相應,做世間的榜樣
附錄答學員提問
精彩書摘
有次我看到孩子在傷害植物,並沒有當麵去指責,等到下一節課上課瞭,我就跟孩子說:諸位小朋友,請問一個人缺乏什麼,隻要缺乏五分鍾,他就活不瞭命?缺什麼?氧氣。你缺食物可能還可以撐個八天、十天,都還活得好好的,你兩三天沒喝水,可能還沒關係。但是你隻要五分鍾沒有氧氣就怎麼樣?死定瞭,可能就腦死亡瞭。請問氧氣從哪裏來?他們都迴答得很快,因為他們都學過自然科學,知道光閤作用,明白氧氣是從植物來的。所以植物是你生命當中重要的東西,因為隻要沒有植物,你五分鍾都活不成,植物是你的救命恩人。它給瞭你需要的東西,那你拿什麼對待它?所以我們對植物也要愛護。植物不止提供你氧氣,它還對你有很多很多的幫助。我們可以藉由這個機會點,讓他能夠認識到植物對於他的重要性,對於他生命的貢獻。而植物為我們作齣這麼多貢獻,卻從來沒有開口說:“請你給我三百塊,請你給我五百塊。”它對我們的奉獻是無私的,應該更值得我們尊重。
因為人不尊重植物,所以産生瞭非常多的問題。比方說每一次下雨都會發生土石流。奇怪瞭,三十年前、五十年前哪有那麼多土石流,怎麼突然幾十年後都蹦齣來瞭?有沒有發現我們這個時代有特彆多新名詞?都是現在的人做瞭某些事,纔會産生這些新的現象。因為亂砍濫伐,本來這些大樹可以抓住那些土壤,結果你把它砍瞭,土壤都鬆動瞭,一下雨,下得太大就會造成泥石流。所以現在所謂的天災,其實你細細去思考,都是人禍造成的。
這個樹有很大的樹蔭,讓陽光不會直接照射土地,所以溫度調節得很好。所以一個都市裏麵樹木愈多,它的氣溫就愈穩定。假如樹都砍光瞭,這個都市被陽光直接照射,溫度就怎麼樣?特彆高。人在這樣的環境居住,身體都會受傷害。所以樹時時調節我們環境的溫度。人類又會排放一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還有一些髒空氣,都必須通過植物來把它吸收、轉化,結果現在都把樹砍光瞭,這些不好的空氣就一直在空氣層凝聚。
編輯推薦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坦白說,在拿到《弟子規四十講》之前,我對《弟子規》的理解僅限於一些片段式的概念。但這本書,如同一位博學多纔的導遊,帶領我深入探索瞭《弟子規》這座文化寶藏的每一個角落。蔡禮旭先生的講解,深入淺齣,既有宏觀的理論高度,又有微觀的細節剖析,讓我對《弟子規》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恩”的論述所打動。在物質充裕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接受,而漸漸遺忘瞭感恩。蔡先生強調,“恩”不僅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是對社會、對自然、對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的感激之情。他通過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知恩圖報”的力量,以及一個人如果沒有感恩之心,會變得多麼冷漠和無情。他還深入探討瞭“仁”的含義。在我看來,“仁”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是連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的紐帶。蔡先生的講解,讓我明白,“仁”並非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的實踐。比如,如何尊重生命,如何關愛弱者,如何與人和睦相處,這些都是“仁”的具體體現。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學識的增長,更是一種道德的升華。它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成就大小,更在於其品德高尚與否。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嘈雜的世界中尋到瞭一片寜靜的港灣。蔡禮旭先生的《弟子規四十講》並非一本簡單的古籍解讀,而是一次關於如何安頓身心、重塑品德的深度對話。我一直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到睏惑,特彆是如何處理好與傢人、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書中關於“謹”、“敬”和“愛”的闡述,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思路。他詳細講解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則身憊”,這不僅僅是對個人行為的約束,更是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他通過生動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需要認真對待,因為每一次的認真都是在為自己積纍品德,為社會貢獻力量。我還對書中關於“情”的討論印象深刻。蔡先生並沒有否定情感的重要性,而是強調要用智慧去駕馭情感,避免被情緒所左右。他教導我們要“溫,言在姆;遜,言在俗”,提醒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注意語言的藝術和分寸。這讓我反思自己在與人溝通時,是否總是過於直率,而忽略瞭對方的感受。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在我迷茫時給予指引,在我犯錯時給予提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終於到瞭,迫不及待地翻開,眼前呈現的並非是一本冷冰冰的古籍,而是一位長者親切的教誨,一位智者智慧的傳遞。蔡禮旭先生的文集,以《弟子規》為載體,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韆年智慧殿堂的大門。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心靈、指導生活、傳承文化的讀物,而《弟子規四十講》恰恰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和時代解讀。每一講都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反思人生的意義。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入則孝”、“齣則悌”的細緻講解,那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在蔡先生的筆下卻散發齣耀眼的光芒。他用生動的例子,鮮活的故事,將枯燥的說教變得引人入勝,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對於“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解釋,我更是深受觸動。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瞭對父母的關懷,這本書讓我警醒,讓我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到瞭一個子女應盡的本分。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講解,也讓我意識到傢庭和諧的重要性,以及兄弟姐妹之間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美好。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知識的廣博,更在於其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良知,激發我們嚮善的力量。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不足;它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嚮。對於我這個國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並將其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评分讀完《弟子規四十講》的初稿,我深感震撼,也充滿瞭感激。蔡禮旭先生用他那充滿智慧的語言,將《弟子規》的韆年智慧,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鮮活姿態呈現在我們麵前。我一直對“廉、恥”這兩個字有著模糊的認識,總覺得它們是距離我生活比較遙遠的概念。然而,在書中,蔡先生通過對“不侮,是不辱也;不恥,是不羞也”的細緻解讀,讓我看到瞭“廉、恥”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他強調,真正的“廉”,是內心的清白和對原則的堅守,而“恥”,則是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思和改進。這讓我認識到,我們不能僅僅將“廉、恥”看作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書中對“愚”的闡述也讓我耳目一新。蔡先生認為,真正的“愚”並非是知識的匱乏,而是缺乏智慧,缺乏對事物的洞察力。他通過分析那些因“愚”而導緻的種種悲劇,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醒,不斷學習,用智慧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種睏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啓迪,更是一種靈魂的洗禮。它讓我明白,做一個有德行的人,並非是束縛,而是自由;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並非是睏難,而是樂趣。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心靈的“充電”,充滿瞭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去踐行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弟子規四十講》以其詳實的內容和深刻的見解,為我打開瞭理解《弟子規》的新篇章。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但很多時候,對於一些古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錶麵。蔡禮旭先生的這部文集,則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深入《弟子規》的精髓。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凡齣言,信為先”的深入剖析。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誠信顯得尤為可貴。蔡先生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釋,而是結閤大量的現實案例,闡述瞭“信”在個人品德、事業發展乃至社會和諧中的重要作用。他提醒我們,一句承諾的分量,一次言行的影響,都會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形象。而“治未病”的理念,在書中也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蔡先生將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個人健康到傢庭關係,再到社會治理,都強調瞭預防的重要性。他認為,很多問題之所以會演變成大麻煩,正是因為我們缺乏“治未病”的意識和能力。讀到這裏,我深受啓發,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嘗試去主動規避一些潛在的風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理論的深度,更在於其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它讓我們明白,傳統文化並非陳舊過時,而是蘊含著指導我們當下生活、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能夠以更清晰的頭腦、更堅定的步伐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弟子規四十講》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和實踐中華傳統文化的書,而蔡禮旭先生的這部文集,恰恰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他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弟子規》的智慧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業”的論述。在當今社會,很多人追求“成功”,但往往忽略瞭“業”的本質,那就是“專心緻誌,持之以恒”。蔡先生強調,每一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規律,隻有尊重規律,纔能有所成就。他通過一些行業精英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瞭“專”和“敬”的力量,以及它們是如何幫助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長足發展的。他還深入探討瞭“過”的意義。他認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反思和改正。他鼓勵我們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過失,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自我。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更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成長。它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能夠幫助我們剋服睏難,實現自我價值。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相信你們一定會從中受益匪淺,就像我一樣。
评分拿到《弟子規四十講》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找到瞭我一直尋覓的那本書。不同於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解讀,蔡禮旭先生的這部文集,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著我們深入《弟子規》的每一個字裏行間,去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謹”和“信”的深刻闡述。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謹言慎行”顯得尤為重要。蔡先生通過層層剖析,讓我們明白“言易失,慎幾談”的道理,提醒我們在開口之前要三思而後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而“信”更是做人之根本,書中對“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解讀,以及對“誠信”在個人發展和人際交往中的關鍵作用的論述,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時常感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誘惑所乾擾,迷失方嚮,而《弟子規》和蔡先生的講解,就像一股清流,洗滌心靈,讓我們迴歸本真。書中對於“泛愛眾”的闡釋更是觸動瞭我,在這個人與人之間逐漸疏遠的社會,學會去愛他人,去關懷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蔡先生並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例子,比如如何尊敬長輩,如何對待弱者,如何服務社會,讓我們感受到“泛愛眾”的具象化,也讓我們知道如何將這種愛付諸實踐。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弟子規》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智慧、有擔當的人的指南。我毫不猶豫地將它推薦給我的傢人和朋友,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從中受益,讓中華傳統美德的光輝重新照亮我們的生活。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由衷敬佩的著作。作為一本《弟子規》的細講,它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對《弟子規》這本古老的道德規範手冊充滿興趣,但常常覺得其中一些句子過於簡練,難以完全體會其深意。然而,在《弟子規四十講》中,蔡禮旭先生以他獨到的視角和精煉的語言,將《弟子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可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晨則省,昏則定”的解讀。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各種瑣事纏身,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行為。蔡先生的講解,讓我意識到“省”和“定”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它們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調整心態、不斷進步的基石。他還提到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的道理,強調瞭教育的連續性和專注性。這讓我聯想到當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教育內容的碎片化,學生學習的浮躁化,而這本書則如同一劑良藥,提醒我們要迴歸教育的本質,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書中的文字並非是生硬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讀起來既有啓發性,又有親切感。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讓我更加積極地去踐行那些古老而又寶貴的智慧。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書。蔡禮旭先生的《弟子規四十講》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揭示瞭《弟子規》背後隱藏的豐富內涵。我一直對“禮”的理解比較片麵,總覺得它隻是停留在一些行為規範上。然而,在書中,蔡先生將“禮”與“仁”緊密結閤,闡釋瞭“禮”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內在的德行。“夫禮者,何也?禮者,理也。”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禮”的本質是“理”,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是人際關係的和諧之道。他還詳細講解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在現代社會的應用。他提醒我們,不僅僅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更要愛惜生命,愛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因為這一切都是從父母那裏繼承而來,是我們與生命聯結的根源。他還深入探討瞭“父母養我,我亦養父母。”的道理,強調瞭子女對父母的反哺之責。這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在父母麵前是否盡到瞭應有的孝道。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覺醒。它讓我明白,傳統文化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智慧,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活齣真我,活齣精彩。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長期以來一直被一種隱約的焦慮所睏擾,總覺得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我們丟失瞭些什麼重要的東西。當翻開《弟子規四十講》時,我仿佛找到瞭失落的根。蔡禮旭先生的文集,以《弟子規》為契機,嚮我們展示瞭一個更加清晰、更加有秩序的人生藍圖。他對於“居必有常,業必有敬”的講解,讓我醍醐灌頂。在充斥著“朝三暮四”和“三心二意”的當下,這種“安定”和“專注”的生活態度顯得尤為珍貴。蔡先生並沒有空洞地贊美,而是通過具體的例子,比如如何培養一個有條理的生活習慣,如何在一個行業深耕細作,來闡釋“常”和“敬”的力量。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無力,正是因為我們缺乏這種內在的穩定性和對事物的尊重。他還深入探討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內涵。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受海量的信息,很多時候甚至是良莠不齊。蔡先生的講解,如同一道屏障,幫助我們學會辨彆和篩選,從而保持內心的清淨和專注,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升華。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找迴瞭內心的定力,讓我更加有信心去麵對未來的生活。
评分学习做人做事的根本在于落实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人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的事业,学习弟子规便是实现这一切的入门根本。
评分挺不错的
评分圣贤之书看看不错
评分值得看 和光盘同步,我除了自己看 还买来送给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学习古圣先贤,过幸福人生。
评分很快就到了~纸质很好~
评分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好
评分认真贯彻落实
评分弟子规的书我还是觉得蔡老师的最经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