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廬文化(套裝2冊):好用的哲學+簡單的哲學 硃利安巴吉尼 著 哲學經典書籍哲學入門基礎

湛廬文化(套裝2冊):好用的哲學+簡單的哲學 硃利安巴吉尼 著 哲學經典書籍哲學入門基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硃利安·巴吉尼,彼得·福斯 著,崔圓圓 編,陶濤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7237
商品编码:103651119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视界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3大高校哲學教授傾情推薦
英國《哲學傢雜誌》主編、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傑齣教授聯袂奉獻
哲學推理方法及原則指南叢書,《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作者經典著作
湛廬文化齣品

名人推薦

[各方贊譽]
在日趨公共化、俗世化的現代社會裏,人們思想的權利以及知識和文化的普及越發顯得重要。哲學這門曾被視為“皇冠之學”和“科學之科學”的愛智之學,現已成為普羅大眾緻思、運思的日常生活工具。作者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部簡明可讀、富有趣味和啓發性的思想工具書,可謂學哲學和用哲學的 “百寶箱” 。此書在手,你便可在思想的世界裏昂首闊步。
——萬俊人
清華大學哲學係長江特聘教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要想善哲學之“事”,首先要以完備的概念工具為“器”。《簡單的哲學》和《好用的哲學》,從入門的“基本工具”到“高級工具”,再到“概念的區彆工具”乃至“大師級的工具”,讀來絲絲入扣、生動有趣,可謂探究哲學世界不可或缺的“進階寶典”。
——王露璐
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這是一本關於哲學論證的“兵器譜”。自媒體時代,人們之所以常常深陷“談論彼此”而不是“彼此談論”的泥沼,原因之一就在於沒有養成說理和論證的習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過閱讀這本書認識到論證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美德和義務。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正義的可能》作者
這本書是現有哲學入門書籍的有益補充。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介紹瞭哲學傢們常用的核心概念及其區彆,可以很好地幫助初學者理解這門學科。
——大衛?奧德伯格
英國雷丁大學
對於那些熱衷於論證和邏輯推理,但是卻缺乏相應哲學背景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會非常有用。而對於傳授論證、邏輯和推理知識的老師而言,這本書同樣有助於哲學的基礎課程教學,因為它能夠使學生的整個求學生涯都獲益匪淺。
——about.com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硃利安? 巴吉尼
《哲學傢雜誌》共同創辦人、主編,英國知名哲學普及暢銷圖書作傢。
哲學博士,定期為《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傢》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颱上發聲。
《衛報》稱:“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這讓他在哲學普及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齣。” 他的書總是能切中當代人的思想和倫理睏惑,以生動的故事或語言作為思想實驗場景,為人們提供多種哲學選擇的可能性。他的書總是能打破傳統的思維框架,另闢險峰。
彼得?福斯
美國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哲學係傑齣教授。
常為《哲學傢雜誌》撰稿,與硃利安?巴吉尼曾閤著過《倫理學工具箱》(The Ethics Toolkit),另著有《英國哲學傢》(British Philosophers)。
研究領域涉及懷疑主義、倫理學、宗教哲學及哲學史等。

目錄

[目錄]
第1章概念的區彆工具
事物多具有兩麵性,哲學對概念的劃分方法亦是兩兩相對。清晰地區分辯論雙方各自所持的觀點,有助於我們辯證地思考事物的本質屬性、形式與範疇、發展邏輯關係,對認識人類的思想意誌、行為動機,構建社會倫理道德及完善日常語言邏輯也大有裨益。
案例:
誰是先驗,誰是後驗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時間是同一個“時間”嗎
“ 7+5=12”心理學、邏輯學解讀大不同
“ 殺人是錯的”會阻止你殺人嗎
上帝存在還是不存在
哲學傢如何照單點菜

1.1 先驗與後驗 / 002
1.2 絕對與相對 / 008
1.3 分析與綜閤 / 014
1.4 直言與模態 / 020
1.5 條件與雙條件 / 023
1.6 從物與從言 / 027
1.7 可撤銷與不可撤銷 / 032
1.8 蘊含與蘊涵 / 036
1.9 本質與偶性 / 042
1.10 內在論與外在論 / 049
1.11 親知的知識與描述的知識 / 055
1.12 必然性與偶然性 / 061
1.13 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 066
1.14 客觀與主觀 / 073
1.15 實在論與非實在論 / 078
1.16 含義與指稱 / 083
1.17 句法與語義 / 087
1.18 厚的概念與薄的概念 / 092
1.19 類型與個例 / 096
第2章大師級的工具
休謨之叉、奧卡姆剃刀、羅素悖論是怎麼迴事?
哲學裏還有哥白尼革命?哲學是精妙、簡練、準確而深刻的語言真理,且看尼采、柏拉圖、康德、笛卡兒、亞裏士多德及黑格爾這些大師,是如何雄辯形而上學、存在與同一性這些宇.宙.級彆命題的!讓你也有機會具備哲學傢的思考能力!
案例:
哲學傢們的微博體
“會笑”並不決定人之為人
剋爾凱郭爾的“間接溝通”
真人火星乾坤大挪移

2.1 格言、片段、短評 / 104
2.2 範疇和種差 / 110
2.3 詰難和絕境 / 116
2.4 休謨之叉 / 121
2.5 間接話語 / 127
2.6 萊布尼茨的同一律 / 133
2.7 奧卡姆剃刀 / 141
2.8 現象學方法 / 147
2.9 符號和能指 / 154
2.10 先驗論證 / 161
第3章激進的批判工具
哲學追問的是對世界上一切事物深層的反思與批判,在曆史的長河中鮮有自成理論體係的不朽學說傳世,它們事關政治、道德、權利、法律等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它們是偉大的思想傢留給後人的無價財富。
案例:
權力的微觀物理學
如何用拉康的方法消解男權主義
“世界靈魂”在哪裏,請齣示證據
如何用好尼采這把劍
如何用實用主義批判或評價其他思想
如何指責彆人在否定自身的自由

3.1 階級批判 / 170
3.2 解構主義對“在場”的批判 / 175
3.3 經驗主義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 180
3.4 女性主義的批判 / 184
3.5 福柯對權力的批判 / 188
3.6 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 193
3.7 拉康的批判 / 198
3.8 對自然主義的批判 / 202
3.9 尼采對基督教- 柏拉圖主義文化的批判 / 207
3.10 實用主義者的批判 / 212
3.11 薩特的“自欺”批判 / 217
第4章工具的局限性
一些人長久地在哲學的小徑上踽踽獨行,能將其心靈匯集為這些工具錶達齣來已彌足珍貴,且文本所能夠承載的思想亦是寥寥。而哲學是人的學問,要受到哲學傢所處時代及人類自身的局限,而他們所遺留的問題,也正是哲學發展的不竭動力。
案例:
如何應用不完全性定理
哪些哲學傢信奉“神秘主義”
與集閤相悖的“羅素悖論”
如何分解“善”的概念
“ 我思,故我在”是自明的嗎
如何證明“太陽圍繞地球轉”
4.1 基本信念 / 224
4.2 哥德爾和不完全性定理 / 229
4.3 哲學與藝術和作為藝術的哲學 / 233
4.4 神秘的經驗和啓示 / 238
4.5 悖論 / 243
4.6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 249
4.7 初始概念 / 254
4.8 自明真理 / 259
4.9 懷疑主義 / 264
4.10 非充分決定性 / 270

譯者後記/ 274

序言

[中文版序]
搭一座通嚮西方哲學的橋
《簡單的哲學》與《好用的哲學》這套書能夠在中國與讀者見麵,我深感榮幸。這是一套介紹哲學推理方法和原則的指南叢書,但它體現的是西方傳統。那麼,對於自身已擁有豐饒哲學曆史文化的中國讀者來說,它為何同樣具有吸引力呢?
這個問題有多種答案。簡單的迴答是:無論要將什麼事情做到,都要盡可能地掌握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例如,畫傢要通過長期的遊曆、發明完全不同的創作風格和繪畫技巧,長達幾個世紀纔發展瞭繪畫技術。思想傢同樣如此。實際上,即便一種哲學傳統已經具有自己的高質量工具,但也不足以說明其自身已經完備,無須學習其他傳統。因此,中國讀者有充分的理由去探索西方哲學,而西方讀者同樣不得不閱讀中國典籍。無論我們在何種傳統中接受教育,異域知識都能豐滿我們的智識。
在哲學領域裏,經驗的擴充尤為重要。哲學傢們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質,他們追求客觀性,追求觀察視角不受自身所處的時間和地點的局限。然而在實踐中,他們所讀所寫的論證或觀點,卻通常隻是那個時代和環境中流行的觀點。追求客觀性則要求具備更廣闊的視域,因此研究其他傳統特彆重要。
西方哲學的概念和方法非常適閤於邏輯分析。西方哲學非常有利於把容易被忽視的概念差異區分齣來,並極其關心或專注於將論證的涵義探究到底。
但是,這些方法亦有其缺點。壞的是,西方哲學太過於關注概念間的細微差彆,而忘卻瞭這些概念本要用於闡明真實的世界。有時,研究西方哲學感覺就像是在透過顯微鏡觀察,而你真正想做的卻是觀看整個人類發展的全景。
這可以聯係到中西哲學比較中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有人認為,大師們,如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康德都關心的是相同的問題,隻是給齣瞭不同的答案而已。這種理解極具迷惑性,但卻是錯誤的。顯著的是,在中國的傳統中,大多哲學辯論的核心問題是闡明什麼是正確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西方,這種倫理問題通常要排除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之外。於是,我們絕不能認為西方哲學工具的使用目的與中國哲學完全相同。
因此,我希望生活在其他文化傳統中的人,也能使用西方的方法,為自己關切的問題和興趣服務,並利用它們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
假若忽視兩者之間的差異,便存在一定的風險,同樣,誇大兩者之間的差異亦有風險。例如,直到近,還常聽到有的西方哲學傢聲稱中國人對邏輯一無所知,縱使中國傳統典籍中顯然具有許多極端的邏輯爭論,卻不能僅僅因為在中國古典時期沒有形成正式的邏輯學,就認為中國人完全不懂邏輯。
我認為,不同的文化傳統之所以可以相通,源於我們對理性的信奉。我對這個話題越來越感興趣,並正在從事相關研究。孔子和康德、老子和亞裏士多德的相通點便是:他們都希望證明自己信念的閤理性,並給齣推論或理由,以便每個人都能理解或作齣評價。雖然在不同的傳統中,推理論證或評價的方式並不相同,但這都不足以讓我們忽視它們相同的根本目的。這意味著,通過研究西方哲學,中國思想傢可以掌握並隨心所欲地使用更多的分析、評價或論證方法;通過學習中國哲學化的思維方式,西方哲學傢也能同樣如此。
哲學看似毫不關心現實世界,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日常生活或實踐的意義上,哲學是訓練思維清晰度的一種工具,而這在任何領域都至關重要,包括科技和商業。我們或許可以永遠不去考慮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瞭個人抑或社會?但哲學卻要追問我們所行之事的目的和價值,避免我們執著於那些毫無目的或目標錯誤的事情。
但學習哲學並不能保證獲得此種智慧。如同所有的工具一樣,思維方式的工具可以用於許多不同或善或惡的目的。我們能夠看到,無論過去或現在,優秀的哲學傢不僅能極盡專注且富有技巧地運用哲學工具,並且同樣關切它們用於何處。我希望你們也能如此使用這套書中的工具。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3大高校哲學教授傾情推薦
英國《哲學傢雜誌》主編、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傑齣教授聯袂奉獻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作者經典著作
湛廬文化齣品

名人推薦

[各方贊譽]
在日趨公共化、俗世化的現代社會裏,人們思想的權利以及知識和文化的普及越發顯得重要。哲學這門曾被視為“皇冠之學”和“科學之科學”的愛智之學,現已成為普羅大眾緻思、運思的日常生活工具。作者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部簡明可讀、富有趣味和啓發性的思想工具書,可謂學哲學和用哲學的 “百寶箱” 。此書在手,你便可在思想的世界裏昂首闊步。
——萬俊人
清華大學哲學係長江特聘教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要想善哲學之“事”,首先要以完備的概念工具為“器”。《簡單的哲學》和《好用的哲學》,從入門的“基本工具”到“高級工具”,再到“概念的區彆工具”乃至“大師級的工具”,讀來絲絲入扣、生動有趣,可謂探究哲學世界不可或缺的“進階寶典”。
——王露璐
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這是一本關於哲學論證的“兵器譜”。自媒體時代,人們之所以常常深陷“談論彼此”而不是“彼此談論”的泥沼,原因之一就在於沒有養成說理和論證的習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過閱讀這本書認識到論證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美德和義務。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正義的可能》作者
這本書是現有哲學入門書籍的有益補充。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介紹瞭哲學傢們常用的核心概念及其區彆,可以很好地幫助初學者理解這門學科。
——大衛?奧德伯格
英國雷丁大學
對於那些熱衷於論證和邏輯推理,但是卻缺乏相應哲學背景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會非常有用。而對於傳授論證、邏輯和推理知識的老師而言,這本書同樣有助於哲學的基礎課程教學,因為它能夠使學生的整個求學生涯都獲益匪淺。
——about.com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硃利安? 巴吉尼
《哲學傢雜誌》共同創辦人、主編,英國知名哲學普及暢銷圖書作傢。
哲學博士,定期為《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傢》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颱上發聲。
《衛報》稱:“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這讓他在哲學普及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齣。” 他的書總是能切中當代人的思想和倫理睏惑,以生動的故事或語言作為思想實驗場景,為人們提供多種哲學選擇的可能性。他的書總是能打破傳統的思維框架,另闢險峰。
彼得?福斯
美國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哲學係傑齣教授。
常為《哲學傢雜誌》撰稿,與硃利安?巴吉尼曾閤著過《倫理學工具箱》(The Ethics Toolkit),另著有《英國哲學傢》(British Philosophers)。
研究領域涉及懷疑主義、倫理學、宗教哲學及哲學史等。

目錄

[目錄]
第1章論證的基本工具
哲學是理性的推理,更是思辨的論證。而論證就像個
生産三明治的機器,放入前提這種原料,經過演繹或
歸納的構建加工,就會得到或真或假的結論三明治。
其論證生産過程環環相扣,屬性稍異,便是公理與謬誤
兩重天。完整的邏輯思維構建,基本工具來鋪路。
案例:
凶手一定是三文魚博士嗎
太陽明天會不會升起呢
詩意的、宗教的、哲學的真理
“賭徒謬誤”名字的“謬誤”
彆說自由貿易公不公平
任何一種理論都可能是錯誤的,即便它看起來正確
1.1 論證、前提和結論
1.2 演繹
1.3 歸納
1.4 有效性和可靠性
1.5 無效性
1.6 一緻性
1.7 謬誤
1.8 反駁
1.9 公理
1.10 定義
1.11 確定性和可能性
1.12 重言式、自相矛盾和矛盾律
第2章論證的高級工具
推理的形式與論證的方法過程,是促使哲學前進的發動機。
辯證法旨在認識人類自我和世界的本質,揭示其深層的真理;
而還原則要求我們透過復雜的現象,去尋求那個為根本、簡
單的現象,進而解釋它,這便是哲學的追求;虛構的思想實驗散
發著哲學的獨特魅力,它運用想象進行推理來檢驗我們的直覺,
可謂論證高級工具的奇思妙想。
案例:
一道數列難題 1、2、3、4、5、6、__?
烏鴉悖論
迸發的直覺可不可靠
桌子是不是一種邏輯建構
“多”和“一”
可能世界和孿生地球
2.1 不明推論
2.2 假說演繹法
2.3 辯證法
2.4 類比法
2.5 特例與例外證明規則
2.6 直覺泵
2.7 邏輯建構
2.8 還原
2.9 思想實驗
2.10 有用的虛構
第3章評價的工具
日常生活裏種種滑稽戲謔的事例都充滿瞭哲學思辨的色彩,
而如何評判一個論證的好壞,卻眾說紛紜。有效地運用哲學
來理性地思考事件的因果、自然規律、倫理道德,與人類自
身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案例:
我們有自由意誌嗎
“所有事物”的“一個”起因
瘦瞭一剋又一剋的胖子
心靈的本質是什麼
錢給“倪腦”還是“倪身”
3.1 替代性解釋
3.2 歧義謬誤
3.3 二值律和排中律
3.4 範疇謬誤
3.5 其他條件不變
3.6 循環論證
3.7 概念的不連貫性
3.8 反例
3.9 標準
3.10 誤差理論
3.11 虛假二分法
3.12 虛假因果
3.13 起源謬誤
3.14 兩難睏境
3.15 “是”與“應該”的區分
3.16 濛麵人謬誤
3.17 同樣有罪
3.18 寬容原則
3.19 乞題
3.20 歸謬法
3.21 冗餘
3.22 無窮倒退
3.23 拯救現象
3.24 自我擊敗論證
3.25 充足理由律
3.26 可檢驗性

序言

[中文版序]
搭一座通嚮西方哲學的橋
《簡單的哲學》與《好用的哲學》這套書能夠在中國與讀者見麵,我深感榮幸。這是一套介紹哲學推理方法和原則的指南叢書,但它體現的是西方傳統。那麼,對於自身已擁有豐饒哲學曆史文化的中國讀者來說,它為何同樣具有吸引力呢?
這個問題有多種答案。簡單的迴答是:無論要將什麼事情做到,都要盡可能地掌握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例如,畫傢要通過長期的遊曆、發明完全不同的創作風格和繪畫技巧,長達幾個世紀纔發展瞭繪畫技術。思想傢同樣如此。實際上,即便一種哲學傳統已經具有自己的高質量工具,但也不足以說明其自身已經完備,無須學習其他傳統。因此,中國讀者有充分的理由去探索西方哲學,而西方讀者同樣不得不閱讀中國典籍。無論我們在何種傳統中接受教育,異域知識都能豐滿我們的智識。
在哲學領域裏,經驗的擴充尤為重要。哲學傢們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質,他們追求客觀性,追求觀察視角不受自身所處的時間和地點的局限。然而在實踐中,他們所讀所寫的論證或觀點,卻通常隻是那個時代和環境中流行的觀點。追求客觀性則要求具備更廣闊的視域,因此研究其他傳統特彆重要。
西方哲學的概念和方法非常適閤於邏輯分析。西方哲學非常有利於把容易被忽視的概念差異區分齣來,並極其關心或專注於將論證的涵義探究到底。
但是,這些方法亦有其缺點。壞的是,西方哲學太過於關注概念間的細微差彆,而忘卻瞭這些概念本要用於闡明真實的世界。有時,研究西方哲學感覺就像是在透過顯微鏡觀察,而你真正想做的卻是觀看整個人類發展的全景。
這可以聯係到中西哲學比較中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有人認為,大師們,如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康德都關心的是相同的問題,隻是給齣瞭不同的答案而已。這種理解極具迷惑性,但卻是錯誤的。顯著的是,在中國的傳統中,大多哲學辯論的核心問題是闡明什麼是正確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西方,這種倫理問題通常要排除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之外。於是,我們絕不能認為西方哲學工具的使用目的與中國哲學完全相同。
因此,我希望生活在其他文化傳統中的人,也能使用西方的方法,為自己關切的問題和興趣服務,並利用它們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
假若忽視兩者之間的差異,便存在一定的風險,同樣,誇大兩者之間的差異亦有風險。例如,直到近,還常聽到有的西方哲學傢聲稱中國人對邏輯一無所知,縱使中國傳統典籍中顯然具有許多極端的邏輯爭論,卻不能僅僅因為在中國古典時期沒有形成正式的邏輯學,就認為中國人完全不懂邏輯。
我認為,不同的文化傳統之所以可以相通,源於我們對理性的信奉。我對這個話題越來越感興趣,並正在從事相關研究。孔子和康德、老子和亞裏士多德的相通點便是:他們都希望證明自己信念的閤理性,並給齣推論或理由,以便每個人都能理解或作齣評價。雖然在不同的傳統中,推理論證或評價的方式並不相同,但這都不足以讓我們忽視它們相同的根本目的。這意味著,通過研究西方哲學,中國思想傢可以掌握並隨心所欲地使用更多的分析、評價或論證方法;通過學習中國哲學化的思維方式,西方哲學傢也能同樣如此。
哲學看似毫不關心現實世界,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日常生活或實踐的意義上,哲學是訓練思維清晰度的一種工具,而這在任何領域都至關重要,包括科技和商業。我們或許可以永遠不去考慮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瞭個人抑或社會?但哲學卻要追問我們所行之事的目的和價值,避免我們執著於那些毫無目的或目標錯誤的事情。
但學習哲學並不能保證獲得此種智慧。如同所有的工具一樣,思維方式的工具可以用於許多不同或善或惡的目的。我們能夠看到,無論過去或現在,優秀的哲學傢不僅能極盡專注且富有技巧地運用哲學工具,並且同樣關切它們用於何處。我希望你們也能如此使用這套書中的工具。

文摘

[精彩樣章]
1.1論證、前提和結論
哲學適閤愛挑刺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追求的是細枝末節。哲學專注的是那些關乎人類生存的自我追問。哲學傢們喜歡吹毛求疵的原因在於:他們關心人們對世界的信念能否得到理性論證的支持。由於哲學傢關注的問題非常重要,所以他們強調把注意力放在具體的細節上。人們會利用許多技巧,並以各種方式進行推理論證,其中有些符閤邏輯,有些則不盡然。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要想分辨優劣論證之間的差異,就必須盡心竭力地審視論證的內容和結構。
論證
那麼,論證是什麼?對大多數人而言,論證就是爭論,指兩個或更多的人意見相左時,他們之間齣現的辯駁或爭執。在這個意義上,論證或許意味著大呼小叫、指名道姓,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拉拉扯扯。這種論證可能(但其實並不需要)包含理性的推理。
相較而言,哲學傢隻在非常精確或有限的意義上使用“論證”這一術語。他們認為,論證是理性推理基本的構成單位或原子。論證是由一個或多個起點齣發到達終點,即由“前提”到“結論”的一個推論過程。
論證vs.解釋
“論證”不同於“解釋”。對於它們之間的差異,我們隻需要知道一個大概的區分標準:論證試圖證明某一事物為真,而解釋則試圖說明某一事物如何成真。例如:假設你遇到一個顯然已經死去的女人。那麼,對其死亡的“解釋”就意味著要說明死亡是如何發生的(肺中存留的水可以解釋她的死因)。而對其死亡的“論證”則意味著要證明這個人確確實實已經死瞭(她的心髒已經停止跳動,並且沒有任何生命跡象,因此我們得齣結論:她確實死瞭)。或者說,論證是比解釋更好的一種解釋:其頭部傷口沒有流血,以及肺中存留的水錶明這個女人死於溺水而非失血。
理性推理在哲學中的地位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哲學的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由理性推理構成的。有種說法是,哲學的本質是研究世界的本性以及人類在世界中所處地位及意義的觀點或理論。毫無疑問,哲學傢們的確會提齣類似的觀點或理論,但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能力與視野皆源於從有效前提齣發的理性論證。當然,人們生活中的許多其他領域也會涉及理性推理,有時候這些領域與哲學也很難明確區分開來(實際上,“能否區分”這一事情本身就引起瞭非常激烈的哲學爭論)。
例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屬於理性研究的領域,它們時常挑戰哲學的邊界,尤其在對心靈與大腦、理論物理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麵。但是,這些科學理論一般由規範化的實驗程序和實驗結果所決定,相較而言,哲學則很少這樣做。此外,宗教思想有時也要“徵用”理性,並且它與哲學之間的界綫也常常引起爭議。然而,宗教思想憑藉啓示、信條或宗教儀式的方式,與神性或超驗性的內容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係——相較而言,哲學通常不是這樣。
當然,在西方哲學傳統中的確齣現過一些非理性,甚至是反理性的傑齣思想傢,例如赫拉剋利特、剋爾凱郭爾、尼采、海德格爾和德裏達。此外,包括亞洲(儒傢、道傢、神道教)、非洲、美洲(土著)的許多思想傢的觀點似乎很少運用論證,卻也冠以哲學之名。
然而,無論那些作者齣於何種意圖,甚至是不閤格的思想傢,普遍都會在作品中運用理性和精妙的論證方式去證明自己觀點的閤理性。多數情況下,作為一種被普遍認可的工具,理性推理始終都會齣現。
因此,哲學並不是承認理性重要的思想領域,許多冠以哲學之名的思想也未必都重視論證。但可以肯定地說,假若一個人不知道怎麼使用理性這個工具,那麼他隻能站在浩渺的哲學思想大門之外瞭。所以,在開始儲備我們的哲學工具時,要將理性作為基本的構成部分,或以理性推理的“亞原子粒子”——“前提”與“結論”作為齣發點,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瞭。
前提與結論
對多數人而言,哲學中的“結論”概念簡單易懂。顧名思義,結論就是由論證得齣的總結,是經過一個推論或一係列推論得到的終結果。它需要得到理性的辯護和支持。
那麼“前提”呢?首先,若要成為前提,一個命題必須具有以下本質屬性:它要提齣一個或真或假的斷言。在我們的語言中,命題有很多作用,但不是每個命題都有這個特性。比如:有些命題陳述命令(前進吧,士兵們!)、有些命題提齣問題(這條路通往愛丁堡嗎?)、有些命題則錶達驚嘆(我的天!),它們既非真又非假。因此,它們無法成為推論的“前提”。
講到這裏,一切還很好理解,但這些概念會逐漸變得越來越棘手的。
就前提而言,令人苦惱的一個問題就是“未明確陳述的命題”。指的是,在很多論證之中,有些關鍵性的前提沒有明確錶述齣來,它們暗含或掩蓋在其他命題中。我們舉個例子,“蘇格拉底是一個人,所以蘇格拉底終究會死。”這個命題背後暗含的前提是“每一個人終究會死”。這種不曾錶述齣來的前提稱為“省略的前提”,含有這種前提的論證則稱為“省略三段論”。
要想準確地找到論證的前提,你首先要問自己,這個論證到底在試圖證明什麼結論。其次,你還要問自己,如果要得齣這個結論,論證還需要依賴哪些其他的命題(明確的或隱含的)。有時,一些特定的單詞或短語可以指示前提和結論,如“綜上所述”、“由此斷定”、“我們可以得齣結論”和“由此可見”等短語通常都指示結論。(例如,DNA、指紋、目擊證人都指嚮史密斯,由此斷定她一定是凶手。)“因為”、“由於”等單詞,“由於這個理由”、“以此為根據”等短語通常指示前提。(例如,由於DNA、指紋、目擊證人都指嚮史密斯,所以她一定是凶手。)
總之,前提由一係列命題構成,我們能夠由此得齣結論。在下麵的章節中我們將解釋,怎樣證明從前提到結論的推論過程是閤理的(參見1.4 和1.7),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追問的是:“一個理性的人初應該如何閤理地選擇前提?”
前提的根基是什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