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之封龍山頌

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之封龍山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吳軒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碑帖
  • 中國書法
  • 篆刻
  • 藝術史
  • 古代文學
  • 封龍山頌
  • 釋文
  • 經典碑帖
  • 文化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807333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082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4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封龍山頌》全稱《元氏封龍山之頌》,俗稱《封龍山碑》。東漢桓帝延熹七年(164)立於今河北元氏縣王村山下。宋代洪適《隸釋》及鄭樵《通誌略》均有著錄,碑後湮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河北元氏知縣劉寶楠發現。時碑體完整,乃命工人運置城內薛文清祠之東廂。運工惡其重,欲自碑陰鑿分兩段起運,不料竟裂為三,後來嵌閤為一,卻有傷文字。據劉寶楠之子劉恭冕在《漢延熹封龍山碑考》中載:當時碑“高五尺三寸,寬二尺七寸一分,厚一尺四寸,隸書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字徑一寸五分”。碑側有唐成通題名,已殘泐,正麵尚完好。碑刻全部為隸書,石雖剝落,文多可讀,筆畫較細,遒勁豪放,類似《乙瑛碑》的書法,堪稱漢碑之上品。全碑無額無穿。連題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後存十五行。頭一行書“元氏封龍山之頌”七字,文從第二行起,第五行空十三字,第九行空二十一字,第十行頌辭,第十二行空十四字,頌完。第十三至十四行書元氏郎九門靈壽南陽及石師姓名,上角缺短十四字。碑現失傳,下落不明。故宮藏齣土初拓本,末行“林”字已損。前有硃翼盒題簽,後有張穆題跋二段及“殷齋居士”、“陽泉山莊”等鑒藏印多方。此碑目前所能見到的舊拓本,全是道光後期碑裂後的本子,此選用的是劉氏移石後之初拓本。
《漢魏六朝書風探源:吳昌碩題跋與篆隸研究》 導言: 本書聚焦於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漢魏六朝,並深入探討瞭近現代著名書畫傢吳昌碩先生在該時期碑帖研究上的獨特視角與實踐。我們力求通過梳理吳昌碩的題跋文字、相關書信以及存世的摹刻本,勾勒齣他在理解漢魏篆隸、上溯秦漢精神,並最終熔鑄入其個人書風過程中的思想軌跡與藝術取嚮。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碑帖的釋文或考證,而是旨在構建一個關於“書風”的宏觀視野,探討古代書寫範式如何被後世大傢重新激活與詮釋。 第一部分:漢魏六朝書法的時代精神與多元麵貌 漢魏六朝是中國書法從隸書嚮楷書過渡,篆書逐漸退居廟堂與金石領域,而行草書開始勃興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藝術精神,深受玄學清談、個體生命意識覺醒的影響,書風呈現齣雄渾古樸與妍美秀逸並存的多元麵貌。 一、隸書的終結與轉型:漢碑的餘暉 本書將迴顧漢隸的藝術高峰,重點不在於對特定隸書碑刻進行逐字釋讀,而是分析這些碑刻所蘊含的“拙樸”與“氣勢”。我們考察漢末魏初,如《零 গোপ》、《裴岑紀功碑》等,如何從規整的八分中透齣不穩定和生澀感,這標誌著書寫主體意識開始鬆動隸法結構。此階段的書風,強調“勢”大於“形”,筆畫不再是純粹的裝飾性波磔,而是內在生命力的外化體現。 二、楷書的肇始:從隸意到法度初成 魏晉時期是楷書(真書)確立的醞釀期。本書關注的重點是,在碑刻中,書寫者如何在保持古拙隸意(如部分魏碑的方摺)的同時,逐漸建立起楷書的結構規範。我們探討瞭鍾繇、衛夫人等早期楷書大傢在“古不傷廉,今不至薄”的追求中,如何平衡隸楷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直接影響瞭後世顔真卿、柳公權等人的結構取嚮,是書法的“骨架”確立的時代。 三、行草的解放:魏晉風度與個體錶達 魏晉時期,紙筆媒介的普及使得書寫更為便捷,情感錶達的自由度空前提高。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將行草書推嚮瞭藝術的頂峰,形成瞭“風度”的審美標準。本書將宏觀地分析這一時期行草的筆法特徵——如中鋒的運用、連帶的自然、以及章法的疏密變化,這些特徵構成瞭後世帖學的基礎母題。我們關注的不是某個帖子的具體筆畫,而是其背後所代錶的“韻緻”與“性情”。 第二部分:吳昌碩的篆隸觀及其對碑學的激活 吳昌碩(1844—1927)是近代碑學復興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代錶人物之一。他所推崇的書法精神,很大程度上根植於對漢魏金石文字的深厚理解。 一、對“金石氣”的本體論理解 吳昌碩的書法藝術核心在於“金石氣”,這並非簡單模仿碑刻的拙重,而是一種對先秦兩漢古樸精神的內化。本書將通過分析吳昌碩的題跋,闡釋他對“樸厚”、“天真”的推崇,以及他如何看待古人書寫時所體現齣的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命力和古拙氣象。他所欣賞的,是漢魏時期未被文人士大夫的精緻化所完全馴服的原始書寫力量。 二、篆書的復興與吳昌碩的“缶翁體” 雖然本書的主體研究對象是漢魏六朝,但吳昌碩本人在篆書上的成就(如缶廬體)是理解他如何汲取古意的關鍵。我們分析吳昌碩如何從秦漢的石鼓文、金文以及魏晉時期的磚文、造像題記中提煉齣他獨特的篆書筆法——如用筆的“金石感”和結構的“拙厚感”。他的篆書實踐,是對漢魏古樸精神在近現代語境下的成功轉譯。 三、對晉人書風的辯證吸收 吳昌碩雖然以碑學著稱,但他並非排斥帖學。他深知魏晉帖學的精妙之處在於其“骨力內含,氣韻生動”。本書將探討吳昌碩如何在學習吳讓之、趙之謙等前輩的基礎上,將晉人的用筆精微之處,融入其以篆隸為基調的書風中,尤其是在行草書題跋中,展現齣對古人章法和筆勢的深刻把握,而非拘泥於某一特定風格的復刻。 第三部分:書法的傳承與個人的創造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對單一古籍的考證,而在於展現文化傳承的動態過程。漢魏六朝的書風是基石,而吳昌碩的實踐則是對這基石的重新激活與發展。 一、從古碑到今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們探討的是,古代碑刻的筆法與結構,是如何經過吳昌碩的消化與轉化,最終服務於他本人的藝術語言錶達的。這是一種“取意不取形”的藝術策略。他從漢魏碑刻中汲取的“力”,與他自身對生活和藝術的感悟相結閤,形成瞭其獨特的麵貌。 二、題跋作為研究的活化石 吳昌碩的題跋是其書法思想最直接的體現。這些題跋本身就是行草書的精品,其中蘊含的對書法的見解、對古人作品的評價,為我們理解他如何看待漢魏六朝的藝術風貌提供瞭第一手的材料。通過分析這些題跋的用筆、結體和章法,我們可以反推吳昌碩對漢魏古法的理解深度,以及他對“筆墨當隨時代”這一理念的實踐。 結論: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審視中國書法史的獨特視角——即如何通過近現代大師的實踐,來反觀和理解漢魏六朝這一關鍵轉型期的藝術遺産。我們關注的始終是“書風”的流變、精神的繼承與創造的張力,而非對特定古代文獻的逐句解析。通過對吳昌碩題跋的梳理,我們得以窺見一座連接古代雄渾氣象與近現代藝術革新的橋梁。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令人驚喜,特彆是對每一個字帖的呈現方式,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某些拓本那樣,隻是簡單地把原帖復印上去,而是采用瞭大量的留白,使得觀者的視綫能夠完全聚焦在碑文本身,不被多餘的元素乾擾。對於一些細節的放大處理也做得極為到位,那些細微的筆畫交接、轉摺處的“飛白”都能清晰可見,這對於深入研究書法的結構和用筆至關重要。裝訂的平整度也非常好,攤開時能完全平鋪在桌麵上,這對於臨摹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省去瞭反復按壓書頁的煩惱。整體視覺感受是非常舒展和放鬆的,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讓人沉浸其中,享受那種與古人對話的寜靜感。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穩”與“典雅”的完美結閤。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花哨包裝的書籍,而是用一種近乎樸素的方式,將全部的焦點引嚮內容本身。紙張的顔色不是刺眼的亮白,而是那種經過時間洗禮的象牙白,非常柔和,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書本的整體重量適中,拿在手中有一種踏實的感覺,翻頁時那種輕微的摩擦聲也讓人感到愉悅。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側邊切口處理得非常專業,光潔度極高,沒有發現任何紙屑或毛邊,體現瞭高端印刷品的專業水準。這本書的設計哲學是內斂而深刻的,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心神安定,專注於品味文字的韻律和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脊設計得非常有品味,那種帶著淡淡的年代感的米黃色紙張,摸起來非常舒服,很有質感。封麵上的書法作品,無論是從布局還是筆觸上,都能感受到書傢深厚的功底。我拿到手的時候,就忍不住在燈光下仔細端詳瞭很久,那種綫條的起伏和墨色的濃淡變化,仿佛能透過紙麵看到古人的氣息。裝幀的工藝也相當考究,綫裝的形式很傳統,但又不失現代感,翻開時那種沙沙的紙張聲,讓人覺得每一次閱讀都是一種儀式。而且,書的開本選擇得恰到好處,既方便攜帶翻閱,又不失欣賞碑帖的視覺衝擊力,細節之處見真章,可以看齣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從外在來看,它絕對稱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评分

翻閱這本書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編輯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內頁的字體選擇和字號排布,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美學的尊重。雖然我更偏愛某些特定時期的碑刻風格,但這本書提供的全景式的展示,讓我有機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欣賞整個書法脈絡的變化。而且,在版麵的設計上,它非常注重“呼吸感”,文字和文字之間、圖文之間的留白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傳達效率,又避免瞭視覺上的擁擠和壓迫。我注意到,裝幀處的一些細微處理,比如封麵與內頁的粘閤處,處理得非常牢固且平滑,長時間翻動也不會有散架的擔憂。這說明製作者在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完美,真正做到瞭對內容的尊重和呈現。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質感和紙張的選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特彆欣賞它所用的紙張,那種略帶粗糙感但吸墨性又極佳的特種紙,讓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檔次。即便是用鉛筆輕輕勾勒,也不會有墨水洇開的擔憂。側邊裁切得非常整齊,邊緣處理得乾淨利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厚重感”,這與碑帖本身的文化分量是相匹配的。我注意到,書脊上的燙金工藝非常細膩,字體綫條流暢飽滿,即便是很小的字號也清晰可見,沒有絲毫的毛刺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打磨過的藝術品陳列品,放在書架上都覺得光彩照人,是那種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精良製作。

评分

古吴轩的一套很好,物美价好。

评分

印刷还可以,主要是京东的送货速度快。

评分

物美价廉,还有释文,值得一买。

评分

很经典的一本字帖,还算清清晰,并且价廉。

评分

淘了一大堆心仪的好帖,真是心满意足!感谢京东

评分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俗称《封龙山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宋代洪适《隶释》及郑樵《通志略》均有著录,碑后湮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河北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时碑体完整,乃命工人运置城内薛文清祠之东厢。运工恶其重,欲自碑阴凿分两段起运,不料竟裂为三,后来嵌合为一,却有伤文字。据刘宝楠之子刘恭冕在《汉延熹封龙山碑考》中载:当时碑“高五尺三寸,宽二尺七寸一分,厚一尺四寸,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字径一寸五分”。碑侧有唐成通题名,已残泐,正面尚完好。碑刻全部为隶书,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豪放,类似《乙瑛碑》的书法,堪称汉碑之上品。全碑无额无穿。连题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后存十五行。第一行书“元氏封龙山之颂”七字,文从第二行起,第五行空十三字,第九行空二十一字,第十行颂辞,第十二行空十四字,颂完。第十三至十四行书元氏郎九门灵寿南阳及石师姓名,上角缺短十四字。碑现失传,下落不明。故宫藏出土初拓本,末行“林”字已损。前有朱翼盒题签,后有张穆题跋二段及“殷斋居士”、“阳泉山庄”等鉴藏印多方。此碑目前所能见到的旧拓本,全是道光后期碑裂后的本子,此选用的是刘氏移石后之初拓本。

评分

一本书法方面的帖子,适合本专业或爱好者作为参考书!

评分

书品一般,封皮有折痕

评分

淘了一大堆心仪的好帖,真是心满意足!感谢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