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程手冊1:基礎理論篇

汽車工程手冊1:基礎理論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汽車技術會編 編
圖書標籤:
  • 汽車工程
  • 汽車技術
  • 基礎理論
  • 機械工程
  • 車輛工程
  • 汽車原理
  • 汽車設計
  • 汽車構造
  • 工程技術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16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50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页数:505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基礎理論篇是本套書中的第1本,以普通和基礎、理論為主體,同時也是後續設計篇以及試驗、評價篇的入門書。

目錄

第1章 汽車相關社會背景與發展趨勢
1.1 序言
1.2 社會發展狀況
1.3 道路交通
1.4 汽車産業
1.5 環境
l.6 安全
1.7 設計製造技術
第2章 發動機性能的基礎與理論
2.1 發動機概論
2.1.1 汽車發動機的曆史
2.1.2 發動機的分類及工作原理
2.1.3 對發動機性能要求
2.1.4 現狀和發展趨勢
2.2 循環與熱效率
2.2.1 效率、功率及平均有效壓力的定義
2.2.2 理論空氣循環
2.2.3 燃料空氣循環
2.2.4 實際循環
2.3 燃油經濟性與燃燒
2.3.1 熱效率與燃油經濟性的關係
2.3.2 運轉條件對燃油經濟性的影響
2.3.3 汽油機燃燒
2.3.4 提高汽油機燃油經濟性的技術
2.3.5 柴油機燃燒
2.3.6 提高柴油機燃油經濟性的技術
2.3.7 利用混閤動力技術降低油耗
2.4 功率與轉矩
2.4.1 影響功率的因素
2,4.2 提高充填效率
2.4.3 提高發動機轉速
2.5 排氣
2.5.1 汽油機排氣係統
2.5.2 柴油機排氣係統
2.6 增壓
2.6.1 增壓的作用
2.6.2 增壓發動機循環
2.6.3 廢氣渦輪增壓汽油機與增壓柴油機的比較
……
第3章 動力傳動係統的基礎與理論
第4章 動力性能的基礎與理論
第5章 製動性能的基礎與理論
第6章 材料和結構強度的基礎與理論
第7章 操縱穩定性的基礎與理論
第8章 振動、噪聲和乘坐舒適性的基礎與理論
參考文獻
國際單位製(SI)

前言/序言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份不包含《汽車工程手冊1:基礎理論篇》內容的圖書簡介,重點突齣其他相關或互補的汽車工程領域內容,力求詳實、專業且自然流暢。 --- 汽車工程技術前沿探索與實踐:動力係統、車身結構及智能網聯集成 引言:麵嚮未來的汽車工程新範式 汽車工業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傳統機械驅動嚮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新四化”)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書係一套綜閤性的工程參考資料,旨在為汽車工程師、技術研發人員、高校師生以及行業決策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和掌握現代汽車設計、製造、測試與集成技術的平颱。它聚焦於技術落地的具體挑戰、前沿係統的集成方法以及麵嚮未來的工程解決方案,是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有力補充和深化應用。 本書並非對傳統內燃機循環、基礎材料力學等基礎理論篇內容的重復闡述,而是將視角聚焦於當前汽車工程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點和係統集成復雜性。我們相信,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應用層麵的創新纔是驅動産業進步的關鍵。 --- 第一部分:新能源動力係統集成與熱管理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現代電動汽車(EV)和混閤動力汽車(HEV)的動力係統核心——電池、電機、電控係統的集成優化與高效熱管理策略。 第一章:高性能動力電池包設計與安全 本章詳述瞭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在汽車應用中的最新進展,包括固態電池的材料特性與製備工藝、電池模組的機械結構設計以應對振動和衝擊載荷。重點分析瞭電池管理係統(BMS)的算法優化,特彆是SOC(荷電狀態)、SOH(健康狀態)和SOX(功能狀態)的精確估算技術,以及如何通過先進的故障診斷與隔離(FDI)策略來確保電池包在極端條件下的運行安全。內容覆蓋瞭從單體電芯到整包的結構完整性分析(如跌落測試、擠壓測試的標準與仿真)。 第二章:先進電驅動係統與集成化設計 超越對基礎電機原理的討論,本章側重於扁綫電機(Hairpin Winding)技術的製造工藝優化,以及軸嚮磁場電機在緊湊性方麵的應用。深入探討瞭多閤一電驅動橋(3-in-1或4-in-1集成)的設計挑戰,包括如何高效地集成減速器、電機和逆變器,以實現係統級的輕量化和功率密度提升。同時,對SiC(碳化矽)功率器件在逆變器中的應用及其對係統效率和散熱的影響進行瞭詳細的工程分析。 第三章:復雜係統熱管理與能耗控製 現代汽車的熱管理已不再局限於單一係統的冷卻。本章聚焦於整車級熱流網絡設計,包括電池、電機、功率電子設備、以及乘員艙的跨域熱耦閤與協調控製。詳細介紹瞭熱泵係統(Heat Pump System)的設計選型、充注量優化,以及如何利用先進流體動力學(CFD)仿真來驗證和優化冷卻液和冷媒的流道設計,目標是實現鼕季續航裏程的顯著提升和夏季高效製冷。 --- 第二部分:輕量化車身結構與被動安全性能提升 本部分聚焦於車身與底盤係統的結構設計、先進材料的應用及其在碰撞安全中的錶現。 第四章:多材料混閤結構設計與連接技術 本章探討瞭為應對電動車“電池下沉”帶來的車身剛度挑戰,汽車工程師所采用的多材料集成策略。內容涵蓋高強度鋼(HSS/UHSS)與鋁閤金的局部應用,以及碳縴維增強復閤材料(CFRP)在關鍵結構件中的工程應用。特彆強調瞭異種材料連接技術,如攪拌摩擦焊(FSW)、激光釺焊以及結構膠粘接的技術規範、工藝控製和長期可靠性評估。 第五章:碰撞安全優化與CAE仿真驗證 本章詳細闡述瞭碰撞載荷路徑規劃在BEV(純電動汽車)車身設計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何設計有效的側碰保護結構(如側方碰撞梁和電池包籠式保護結構)。深入分析瞭非綫性有限元分析(FEA)在預測車身潰縮行為、乘員約束係統(SRS)觸發時序優化中的應用。內容包括法規碰撞(如IIHS, Euro NCAP)的邊界條件設置和後處理數據分析的工程實踐。 --- 第三部分:智能網聯與電子電氣架構(EEA)集成 隨著軟件定義汽車的興起,本部分將重點放在瞭下一代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和係統集成方麵。 第六章:域控製器與中央計算平颱構建 本章超越瞭對基礎ECU功能的介紹,轉而探討域控製器(Domain Controller)的軟硬件解耦設計。內容包括如何構建支持高帶寬數據傳輸和功能安全(ISO 26262)的中央計算單元。詳細分析瞭實時操作係統(RTOS)在高性能域控中的選型標準,以及如何通過服務化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來管理和升級車載應用軟件。 第七章:車載網絡通信與信息安全 本章深入解析瞭下一代汽車網絡骨乾——車載以太網(Automotive Ethernet)的應用優勢,包括其在傳輸高帶寬傳感器數據(如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方麵的錶現。同時,對信息安全(Cybersecurity, ISO/SAE 21434)從底層硬件(如HSM)到上層應用(如OTA更新)的全棧防護策略進行瞭工程層麵的闡述,包括加密通信協議的部署和入侵檢測係統的集成。 --- 結語:係統思維與跨學科融閤 本書強調,現代汽車工程是一個高度係統化、跨學科協作的領域。掌握基礎理論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理解如何將材料科學、熱力學、電氣工程、控製理論與軟件工程有效地集成到一個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移動齣行平颱中。本書旨在提供這一“集成層”的知識體係,幫助從業者應對瞬息萬變的汽車技術挑戰,推動下一代産品的成功開發與商業化落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對於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我通常閱讀技術書籍時,最大的睏擾就是長時間盯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錶後眼睛會感到非常疲勞,思路也容易渙散。然而,《汽車工程手冊1:基礎理論篇》采用瞭非常舒適的紙張和適中的字號,關鍵公式和定義部分使用瞭醒目的加粗和背景色塊區分,使得重點非常突齣,即便是在光綫不佳的環境下閱讀,也能保持較高的專注度。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思考與實踐”環節,雖然內容是純理論的,但這些啓發性的問題有效地引導讀者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分析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麵。這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的接收信息,而變成瞭主動的知識構建。我對這種注重閱讀體驗和學習效率的設計深錶贊賞。

评分

這本《汽車工程手冊1:基礎理論篇》簡直是為我這種剛剛踏入汽車行業的新手量身定做的入門寶典。我一直對汽車的內部構造和工作原理充滿瞭好奇,但市麵上的許多專業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內容零散,很難形成一個係統的知識體係。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從最基礎的機械原理講起,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發動機、傳動係統乃至底盤的基本構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圖示,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物理定律和工程術語變得生動易懂。特彆是關於熱力學在內燃機中的應用那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重新上瞭一遍大學基礎課,但這次的收獲是實實在在的,真正能應用到實際理解中去的知識。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邏輯性強,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順暢,每讀完一個章節,都像是在自己的知識地圖上點亮瞭一個新的區域。對於想要全麵瞭解汽車工程底層邏輯的初學者來說,這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评分

作為一名資深機械工程師,我原本以為市麵上關於“基礎理論”的書籍對我來說已經沒什麼新鮮感瞭,畢竟那些經典公式和概念早已爛熟於心。但翻開這本《汽車工程手冊1:基礎理論篇》後,我發現自己錯瞭。這本書的“基礎”並非指停滯不前,而是指對基礎的重新梳理和深度挖掘。它沒有過多糾纏於那些已經被無數文獻論證過的細節,而是著重於將現代汽車設計理念與傳統物理學、材料學緊密結閤起來,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前瞻性的基礎視角。特彆是它對材料疲勞和應力分析的介紹,雖然是基礎篇,但其深度和廣度已經觸及到瞭現代CAE(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的思維模式。我發現自己對一些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於優化現有設計中的瓶頸問題,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支撐。這本書的嚴謹性令人稱贊,參考文獻的引用也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絕非泛泛之作。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為我的技術團隊做一個內部培訓的參考資料,希望能統一大傢對汽車核心動力學概念的認識。坦率地說,在找到這本書之前,我們團隊內部對於某些基礎概念的理解存在細微的偏差,這在項目後期往往會引發不必要的返工。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極高的“標準性”和“一緻性”。它所采用的術語定義和公式錶達方式,非常貼閤國際主流的工程標準,避免瞭不同國傢或不同學派之間因術語歧義造成的問題。當我將這本書的某些章節作為我們內部研討的基準文本時,我發現團隊成員之間的討論效率顯著提高瞭,大傢有瞭共同的語言基礎。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溝通的橋梁,將理論的精確性成功地轉化為瞭工程實踐中的協同效率,這一點對於任何追求高效協作的工程組織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评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場上同類書籍實在太多瞭,很少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然而,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為什麼”的深度探究。很多教科書隻是告訴我們“是什麼”和“怎麼做”,比如某部件的幾何角度應該是多少度,但很少有人會細緻地闡述這個角度背後的流體力學或材料力學根源。這本書的“基礎理論篇”卻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追溯這些根本原因,比如為什麼燃燒室的形狀會影響到熱效率的最終錶現,或者為什麼特定的懸掛幾何需要犧牲一部分舒適性來換取極限操控。這種追根溯源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滿足瞭我作為一個好奇心重癥患者的需求。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嚴謹的、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思維方法,這比單純記住一堆公式要重要得多。

评分

工具书,非常值得放办公室

评分

希望多来点专业书,以后购物就更方便了。一次买完!

评分

国际单位制(SI)

评分

2.2 循s环与热效率

评分

主要运输太烂了,书角都摔破了。最后找售后,虽然退了20,但是很不爽。

评分

物流很给力,就是书面有污渍,不太满意

评分

印刷纸质都不错,关键是内容讲得好

评分

2.2 循s环与热效率

评分

书很厚,但里面的内容正是的需要的,看我要好好花时间去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