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智解成語(1) + 王立群智解成語(3)

王立群智解成語(1) + 王立群智解成語(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
ISBN: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54133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I S B N:9787534773532 書 名:王立群智解成語(1) 作 者:王立群 齣 版 社:大象 齣版日期 :2014-06-01 頁 數 :218頁 開 本 :32開 定 價 :25.00 I S B N:9787534782145 書 名:王立群智解成語(3) 作 者:王立群 齣 版 社:大象 齣版日期 :2014-12-01 頁 數 :267頁 開 本 :32開 定 價 :30.00 內容簡介 書名:王立群智解成語(1) 編輯推薦語 王立群編*的《王立群智解成語(1)》沒有學術*作的枯燥無味,拒人韆裏的猙獰麵目,也不是攢書者湊閤的東鱗西爪,淺嘗輒止的應景之作,他是當前*受歡迎的一綫學者積一生的飽學以*通俗的文化講評,通過一則則成語娓娓道來人生的哲學,相夫教子的技巧,為人處世的學問等,它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做到瞭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結閤。成語是一扇窗口,通過這扇窗口,我們能夠重溫中華民族幾韆年來的興衰存亡、艱苦卓*的曆史足跡。成語是一條道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們能夠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綿延不*,豐富多彩。成語是一部巨*,閱讀這部巨*,我們能夠體驗、學習、繼承、發展祖先的人生經驗、聰明智慧。成語是一麵大海,徜徉在成語的海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內容提要 《王立群智解成語(1)》為央視“百傢講壇”主 講人王立群先生結閤時政和當前社會現象,用大傢耳 熟能詳的漢語成語鈎沉曆史,以古喻今,既介紹瞭成 語背後的故事,又闡發新意、新解,讓人開捲有益, 忍俊不禁中頗受啓發和教育。這本書不僅僅是講成語 ,*多的是在說誠信,說感恩,說勵誌,說圓夢。我 們今天所存在的問題,似乎古人很久以前就為我們看 到瞭,所以為我們留下瞭那麼多的名言警句,這是時 時刻刻在提醒人們,任何時候不能忘記做人的根本, 不能忘記做事的道理。 《王立群智解成語(1)》一書,不僅具有知識性 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收藏價值,很適 閤那些有文化和沒文化、懂成語和不懂成語、尤其傢 長和中小學生閱讀。相信不管你是誰,讀瞭這本書以 後,都會從中得到人生的啓迪,心靈的淨化,人性的 升華。 作者簡介 王立群,字鶴亭,1945年3月14日,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名文化學者、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王立群先生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傢講壇*學術主講人”,是連續7年來在《百傢講壇》擔任主講人的知名學者。 目錄 一、成語是如何煉成的 “成語”一詞的形成 “成語”的“成” 成語的生成來源 二、舌尖上的成語 食指大動、染指於鼎——因為吃 各自為政——還是因為吃 不食周粟——人活著不光隻為吃 墦間乞餘——舌尖上的悲哀 三、夢裏乾坤 病入膏肓:夢即現實 莊周夢蝶:糾纏不清的夢與現實 南柯一夢、黃粱一夢:現實沒有夢中尋 癡人說夢:多聞闕疑 四、時間都去哪兒瞭 時間究竟是什麼 確定的時間與不確定的心理 一個起點兩種態度 五、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孺子牛”的尷尬 什麼是愛 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傳身教 六、尋找包青天 不貪為寶 “兩袖清風”與“兩袖銅臭” “一意孤行”的堅守 藉我一雙慧眼 七、“老虎”與“蒼蠅” 烏紗的誘惑 有利可圖 貪官之“貪” 八、誠信的力量 “三季”的承諾 立木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結草銜環 一飯韆金 知恩圖報 十、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中國人是有閱讀的習慣的 讀書究竟為瞭什麼 沒空,忙著呢 十一、安得廣廈韆萬間 居大不易 甕牖繩樞 美輪美奐鈎心鬥角 根深蒂固的住房觀念 十二、老有所依 風樹之悲:子欲養而親不待 尊老養老天經地義 怎樣盡孝 國傢在養老中的角色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禍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東施效顰擲果盈車 畫虎不成反類狗 看殺衛階 鄒纓齊紫邯鄲學步矮子看戲 十四、包裝界的怪象 買櫝還珠:喧賓奪主的買賣 名不副實:掛羊頭賣狗肉的買賣 反裘負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教訓 文質彬彬:相得益彰的啓示 十五、霧裏看花 天朗氣清、山清水秀:遺失的美好 不毛之地、不食之地:永遠的痛 竭澤而漁、焚藪而田:作死的節奏 治絲益棼、抱薪救火:不要做迷途的羔羊 收起全部>> 精彩試讀 民以食為天,吃喝是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 得以生存、延續的基礎。愛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彆 愛吃的人,現在被稱為“吃貨”。現在的生活條件好 瞭,人們對吃也特彆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 各方麵滿足著自己的味蕾。打開電視看一看,幾乎每 一傢電視颱都有一檔關於吃的欄目。中國曆史悠久, 在吃文化方麵,保存瞭不少文獻。我們從成語的角度 來講幾個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動、染指於鼎——因為吃 緊挨拇指的手指頭叫“食指”,其命名既不是依 據手指的大小,也不是依據手指的位置,從名稱上看 卻與食物有關,這樣理解有道理嗎? 其實,“食指”的命名名副其實,真的與吃有關 。五個手指中,這個手指是靈活的。很早的時候, 人們習慣用這個手指試試食物的味道或者冷熱,手指 當然嘗不齣味道來,是需要放在嘴裏吮一下的——很 早的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那麼多的器皿,吃東西也 是直接用手的。說到食指,曆史上有一段令人啼笑皆 非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鞦時期的鄭國,具體時間是魯 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的春天。鄭國的兩位大臣 ——公子宋、公子傢——相約朝拜鄭國的高領導鄭 靈公。走在路上的時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覺地 抖動起來,他興高采烈地讓公子傢看,把公子傢弄得 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動幾下嘛,有啥稀奇的,有 啥高興的呢?公子宋說:“這你就不明白瞭。隻要我 的食指處於抖動狀態,一定會有好吃的美味,已經很 多次這樣瞭,屢試不爽。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 著我們呢。”如果史書記載真實,公子宋的食指真的 是具備特異功能。 公子宋食指的特異功能一定被證實過,所以他纔 如此興奮。公子傢對此將信將疑,隻等著證明公子宋 是不是信口開河。結果,二人進宮,就有新發現,禦 廚正在殺一隻大鱉。這隻大鱉是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 的。鄭靈公讓禦廚殺瞭準備犒賞大臣。這下公子傢對 公子宋的食指特異功能徹底信服瞭。要在其他地方, 他一定會對公子宋發錶一下他當時的感想:真是太神 瞭。但這是在朝堂之上,在他們的高領導鄭靈公麵 前。他管住瞭嘴巴,但沒管住動作,沒管住錶情。他 看著公子宋,兩個人會心地相視一笑。 沒想到的是,兩個人的動作落到瞭鄭靈公的眼中 。鄭靈公不高興瞭:“朝堂之上,你們搞什麼小動作 ?”公子傢隻好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原原本本地匯 報瞭一遍。史書並沒有記載鄭靈公聽完之後的反應。 估計鄭靈公是在想:食指一動,就有好吃的,能這麼 靈驗嗎?給不給你吃,還不是我說瞭算! 果不其然。大鱉蒸熟後,每人都有份,唯獨沒有 公子宋的,這顯然是鄭靈公的有意安排。對於公子宋 而言,要是這件事隻有他和公子傢知道,可能也就罷 瞭。問題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瞭,他公子宋 的臉往哪兒擱?公子宋就生氣瞭,頭腦一衝動就短路 瞭,做齣瞭一個齣人意料的舉動。在眾目睽睽之下, 他穩穩地走嚮煮鱉的大鼎,用他那具備特異功能的手 指,伸到鼎中蘸瞭一下,然後放到口中,吮吸乾淨, 轉身而齣,就這樣大搖大擺地走瞭。 這次輪到鄭靈公的臉掛不住瞭,這是對他高赤裸裸的挑釁。鄭靈公是一國之君,手握生殺大 ,所以他就起瞭殺心,想將公子宋殺之而後快。 公子宋估計也預感到瞭自己的不祥,為保全性命 ,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他與公子傢商量,決 定將鄭靈公除掉。這件事本與公子傢無關,或者說關 係不大,所以他很猶豫,說:“畜生大瞭,宰殺的時 候,還心存忌憚,何況是一國之君呢!萬萬使不得。 ”公子宋知道自己的處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怎 麼也不能把自己當作案闆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子傢 不是不跟我閤夥嗎?那我就陷害你,看你答應不答應 。膽小的子傢終於上瞭公子宋的船,在這一年的夏天 ,殺害瞭鄭靈公(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傢 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傢,曰:“他日我如此 ,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 之,子傢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 怒,染指於鼎,嘗之而齣。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 子傢謀先。子傢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 ”反譖子傢,子傢懼而從之。夏,弑靈公。《左傳· 宣公四年》)。 鄭靈公從登上君位到一命嗚呼,不足一年的時間 。這段曆史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一個玩笑引發的血案 。鄭靈公當時的作為很可能隻是一個玩笑,多算個 惡作劇,終引來殺身之禍。這是因為鄭靈公在不恰 當的時間、不恰當的場閤針對不恰當的對象開玩笑造 成的。鄭靈公即位時間尚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 ,所以公子宋敢於在眾臣麵前挑戰他,這是不恰當的 時間;在大庭廣眾之下,眾目睽睽,這是不恰當的時 候;公子宋是鄭國貴族後裔,平時亦高傲慣瞭,對這 種人好的辦法是保持距離、互相尊重,鄭靈公沒有 這麼做,這是不恰當的對象。所以,開玩笑、惡作劇 ,都需要把握分寸的。 鄭靈公謚號“靈”,本身是有批判意味的。如果 說鄭靈公在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尚有貢獻的話,就是給 後世留下瞭三個成語:食指大動、染指於鼎、染指垂 涎。 “食指大動”,這個成語的本義就是有美味可吃 的預兆,後來還逐漸延伸齣另外一個意義:形容見到 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實際上,這兩層意義的順 序正好顛倒瞭,前者是“食指動,有好吃的”,後者 則是“有好吃的,食指動”。 “染指於鼎”,本義就是把手指放在鼎裏蘸蘸, 嘗嘗滋味。後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占取非分的利益。 “染指垂涎”也是從此衍生齣來的,“垂涎”就是流 口水,這個成語也是比喻急於占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 除瞭成語以外,這段曆史還生成瞭兩個詞:染指 、異味。“染指”除瞭錶示意圖占取不正當的利益之 外,後來也用來比喻參與做某種事情,本來不屬於我 們的東西,而我們暗懷覬覦之心,總想著拿過來被自 己所利用,此為染指。通俗點說,就是插手不該插手 的事情,分取不該分取的利益。並且,不完全是貶義 。比如硃自清《背影序》中說:“至於戲劇,我更是 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異味 ”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錶示“不同的味 道”,這個意義與此無關。另一個意義是錶示異常的 美味,通俗地說,就是好吃的。這個意義正來源於此 。 其實,就在發生這件事兩年前(公元前607年) ,鄭國、宋國大棘之戰前,也發生瞭類似的事情,也 是因為吃的事情而引發局勢的突變,不過這次事件是 在宋國一方,頗有意味的是,當時鄭國的主帥就是公 子傢。這是怎麼迴事呢? 各自為政——還是因為吃 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室衰落,周天子的地位一落 韆丈,諸侯紛紛稱霸,鄭國的莊公是春鞦時期個 稱霸的。大棘(今河南柘城)之戰前的中原局勢是這 樣的:晉國經過晉文公、晉襄公兩代的經營,成為霸 主。可南邊的楚國,由於楚莊王的勵精圖治,開始挑 戰晉國的霸主地位。雙方一南一北,夾在晉楚中間的 國傢,特彆是宋和鄭,不斷受到雙方的脅迫。因為城 濮之戰時晉國曾經援救過宋國,所以,宋在相當長的 時間裏,都堅定地與晉結盟。鄭距楚近,受到威脅 也多,因此,感受到楚國壓力的鄭穆公,在大棘之 戰一年之前選擇瞭與楚結盟。這就明白上麵講的楚國 為什麼派人給鄭國送隻大鱉瞭。因為鄭國是楚國的同 盟國,是楚國在中原爭霸的先鋒,而宋國是晉國的同 盟,鄭國、宋國之間摩擦不斷,所以發生瞭大棘之戰 。 大棘之戰,鄭宋交戰雙方皆嚴陣以待,摩拳擦掌 ,士氣很盛。在正式交戰之前,宋國的主帥華元要做 一番戰前總動員。除瞭要說一番氣勢軒昂的話語來鼓 舞士氣,申明作戰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外, 華元還來瞭點實際的——殺羊做成羊羹來犒勞軍士, 軍士吃得飽飽的,心情也就舒暢瞭,打仗自然有勁頭 瞭。但是,百密一疏,主帥華元忘記瞭一個人,這個 人就是他的車禦——羊斟——也就是他的司機,當然 這個司機手裏握的不是方嚮盤而是馬鞭。這個叫羊斟 的司機沒有分到羊羹。華元為什麼偏偏忘記瞭給羊斟 賞賜,史書當中沒有記載,我們能做的隻能是推測。 或許大戰在即,主帥華元事務繁忙,有點緊張所以遺 漏瞭;或許是華元認為一個駕駛員在戰場上沒有太大 的作用,不用特意犒勞;或許羊斟平時與華元太親近 ,而不需要通過犒勞奬賞的形式來達到提升士氣的功 利目的,自己人沒有那麼多禮節。不管是什麼原因,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瞭,事實 就是羊斟沒碰到一丁點的羊肉,而是聞足瞭羊膻味。 第二天,兩軍對陣,戰爭打響,一個意想不到的 場景齣現瞭:宋國主帥的車子飛速地駛入瞭對麵鄭軍 的隊伍裏邊。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太詭異瞭,無論是 宋軍還是鄭軍都沒有反應過來,難道華元在使什麼計 策不成?後還是鄭國人反應瞭過來,我不管你有什 麼計謀,送上門來的便宜豈能不要?不要又沒人會感 謝你,所以後鄭國人不費吹灰之力抓住瞭宋軍主帥 華元。軍法有言:擒賊先擒王。宋軍眼睜睜地看著主 帥自動送到人傢門前讓人傢給綁瞭起來,一下子慌瞭 手腳,不知該如何應戰。軍心一亂,喝過的羊羹也發 揮不瞭什麼作用瞭,自然,鄭軍大敗宋軍,繳獲車馬 、俘虜無數。 那麼,華元的車子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跑到敵陣當 中去瞭呢?難不成他瘋瞭? 瘋的不是華元,而是那個受到冷落的羊斟。 羊斟在華元分羊羹的時候沒有言語,沒有給他羊 羹喝的時候,他還是沒有言語。但是,不說話不等於 沒想法,沉默也是一種聲音。他在遙想,想他對華元 的忠心;他在比較,比較他與華元相互的付齣是否平 等;他在猜忌,猜忌華元沒想起他的原因;他在控製 ,控製他的怨憤與不滿。但是,心胸狹窄的他內心容 不下如此的漠視,終他爆發瞭,他要讓華元付齣代 價。 在策馬揚鞭的一刹那,羊斟似乎看到瞭華元不解 的眼神,死也要讓人死個明白,於是他大聲地嚮華元 咆哮著:“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誰的地盤誰做主,昨天那隻羊由你說瞭算,今天開 車我羊斟說瞭算,我想往哪兒開就往哪兒開(二年春 ,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禦之。 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 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將戰 ,華元殺羊食士,其禦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 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 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 之謂乎,殘民以逞。”《左傳·宣公二年》)! 戰爭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血與火的較量,戰 爭的勝敗凝聚著眾多人的心血,但是這樣重要的“國 之大事”,竟葬送在一個人的私心,竟然是因為一碗 羊肉湯引發的。所以,不管那時的人還是現在的人都 批判羊斟。《左傳》中以“君子”的口吻罵羊斟說: “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語氣極為嚴 厲:羊斟根本不是人,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一己之 恨,讓國傢敗亡,百姓受苦。今天的人也認為羊斟這 個人小肚雞腸。 但話說迴來,作為一支軍隊的統帥,華元難道沒 有責任嗎?孔夫子早就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 (《論語·季氏》)所以,“陳平分肉”而深得莊鄰 鄉親贊譽。漢代的陳平年輕時,鄉裏祭社神,陳平作 為社宰,為大傢分肉,他把肉分得十分均勻,人人滿 意。父老鄉親們不約而同地贊嘆:“陳平這孩子分祭 肉,分得公平,稱職!”陳平卻感慨道:“假使我陳 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裏中社 ,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 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史記·陳丞相世傢》)史學傢司馬遷對這件小事 大書特書,其實,陳平的一生大事何其多,這件事真 的微不足道,但司馬遷看中的是“陳平分肉”背後的 意義,看中的是“從小看苗”“三歲看老”。所以說 ,東西少沒有問題,也不是問題,隻要分得平均大傢 就不會在意,何況華元忘記他身邊的人羊斟可能根本 就不是東西少的問題。如果不注意這些小事、細節, 說不定就會齣意想不到的亂子。所以,古今中外成大 事者,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細節決定成敗 ,這句話是一點也不錯的。 如果說車夫羊斟有什麼貢獻的話,那就是他的這 齣人意料的行為生成瞭一個成語:各自為政。一般用 這個成語來形容集體中互相不配閤,互相不協作,不 顧整體利益而各行其是。這顯然是一個貶義詞。 個故事是一碗王八湯送瞭鄭靈公的命,第二 個故事是一碗羊肉湯把一國主帥拱手送給對方,更不 知因此送瞭多少士兵的命。這都是因為吃——想吃而 沒有吃到引發的。當然,曆史上也有不屑吃的。 不食周粟——人活著不光隻為吃 孤竹國是商朝的下屬小國。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 ,他比較看重三子叔齊,欲傳位給他。孤竹國君死瞭 以後,叔齊認為長幼有序,應該讓他大哥伯夷繼承君 位。伯夷認為立叔齊是父命,於是離傢齣走。老三也 不肯當國王,拍拍屁股跑瞭。國人隻好立瞭孤竹國君 的二兒子。這是伯夷、叔齊讓國的故事。 伯夷、叔齊兄弟倆,聽說西伯昌善待老人,一起 前往投奔。湊巧的是,二人趕到時,文王剛死。武王 載著父親的牌位,帶領人馬,正欲東伐商紂。兄弟倆 趴在馬前進諫:“父死不葬,這是不孝;作為臣子, 討伐國君,這是不仁。”左右衛士要殺掉他倆,幸虧 薑太公阻止,說這是義人,纔攙扶他們離開。這是伯 夷、叔齊叩馬強諫的故事。 武王伐商順利得“像緞子一樣”,天下改朝換代 。兄弟倆認為周朝以臣伐君,是不義之國,不能吃周 朝的糧食,於是跑到首陽山吃野菜去瞭,終餓死(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亂,天 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 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 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 、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 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這 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以今日世俗眼光看之,兄弟倆確實有點傻,推辭 讓國,離傢齣走;兄弟倆確實也有點愣,武王伐商後 來被認為是正義之舉,二人卻不惜身傢性命,叩馬強 諫;兄弟倆確實也有點愚,認為周以不義手段取國, 所以不能吃這個國傢的糧食,采薇充飢,終餓死。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學會選擇與放棄。伯夷 堅守孝,叔齊堅守悌;兄弟二人,堅守仁義。正因為 如此,他們纔放棄國之大寶,放棄身傢性命。二人是 有點“傻”,也有點“愚”,但二人心中都在堅守著 自己的信念,並且踐行瞭自己的信念。所以,“不食 周粟”這個成語主要錶達氣節高尚,堅守氣節,活得 有尊嚴。這與不受“嗟來之食”精神相通。 春鞦時期,齊國發生嚴重的飢荒,很多人被活活 地餓死,貴族黔敖想發點善心,在大路上擺上食物, 準備施捨給飢餓的人,當有位難民經過時,他傲慢地 喝道:“嗟!來食!”“嗟”是很不禮貌的招呼,相 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喂”,有居高臨下歧視的意味在 內。那人也抬起頭高傲地看著他說:“我正是因為不 願聽‘喂,來吃’纔這樣子的!”終那人還是餓死 瞭(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 者,濛袂輯履,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 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 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禮記·檀弓下》)。“嗟來之食”這個成語就成為 侮辱性施捨的代稱,“不食嗟來之食”則錶示維護個 人尊嚴、寜死堅守氣節的骨氣。 有的人為瞭尊嚴,寜可餓死,不受嗟來之食,而 有的人既想要尊嚴,還受嗟來之食,這就很可悲瞭。 墦間乞餘——舌尖上的悲哀 齊國有一個人,傢裏有一妻一妾。這個人每次齣 門迴來,必定是吃得飽飽的、喝得醉醺醺的。妻子問 他天天都是和哪些人一塊兒吃飯,他說全都是些有錢 有勢的社會名流。不過,他妻子對這話有點疑慮,告 訴他的妾說:“丈夫齣門,總是酒醉肉飽地迴來。問 他和些什麼人一塊兒吃喝,他說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 社會名流。但我很納悶,為什麼我們從來沒見到什麼 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傢裏麵來過?我想跟蹤他看看他到 底去些什麼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來,她便尾隨著丈夫齣去瞭。走遍 全城,她也沒有看到哪怕一個人停下來和她丈夫說句 話。後她看到自己的丈夫來到瞭東郊的墓地,嚮祭 掃墳墓的人乞討些剩餘的祭品,不夠吃,又東張西望 地到另外一傢去乞討。這就是他酒醉肉飽的辦法。 他的妻子迴到傢裏,告訴妾說:“丈夫是我們仰 望並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然是這樣的!”二人在 庭院中難過著、哭泣著,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揚揚地 從外麵迴來,在他的兩個女人麵前擺威風(齊人有一 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齣,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 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 人齣,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 ,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瞰良人之所之也。”蚤起, 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 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 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 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 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孟子·離 婁下》)。 這個故事齣自《孟子》,孟子講這個故事的意圖 是諷刺那些追求升官發財的人,後人將這個故事凝練 為四個字:墦間乞餘。“墦”,是“墳墓”的意思, “餘”是“多餘”之意,這裏指祭奠剩餘的酒肉。這 個成語多用來諷刺那些追求富貴利祿的人,一麵乞討 人傢的殘羹冷炙,一麵還揚揚自得、虛僞驕傲,瞧不 起比他地位低下的人的卑劣行徑。 齊國這個男子的吃,一方麵很沒有尊嚴——乞討 ,另一方麵,裝著很有尊嚴——驕其妻妾。這是虛僞 ,是沒有廉恥的吃,是很令人悲哀的。 對於吃,古代有不少成語典故,有人,有人 吝嗇;有鍾鳴鼎食之傢,日食萬錢,還有的人傢數米 而炊。 “日食萬錢”,意思是每天的飲食耗費上萬的錢 ,形容生活極其。這個成語的締造者是西晉的一 位丞相——何曾。何曾這個人,喜好豪華,衣食 陳設務求奢華。帷帳車服都奢華綺麗到極點,膳食滋 味超過帝王之傢。平時在宮中與皇帝聚會,不吃宮中 提供的飲食,因為沒有他傢的好,皇帝常派人到他傢 取他喜歡吃的食物。蒸餅上不做十字樣的花紋就不吃 。為此,他的夥食一天要花一萬錢,不過他還不滿意 ,說:“沒有值得下筷子的東西!”(性奢豪,務在 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 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 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晉書》捲 三十三《何曾傳》) 再講一個笑話。有兩個窮書生在一起談論誌嚮。 一個說:“我這輩子大的誌嚮有兩個,一個是吃, 一個是睡。有朝一日,有條件瞭,我一定吃飽瞭就睡 ,睡醒瞭再吃。”另外一個書生說:“我的誌嚮和你 不一樣,要是我有瞭錢,吃瞭又吃,哪還有空睡覺呢 !”(有二措大相與言誌。一雲:“我平生不足,惟 飯與睡耳。他日得誌,當吃飽飯瞭便睡,睡瞭又吃飯 。”一雲:“我則異於是。當吃瞭又吃,何暇復睡耶 !”宋·蘇軾《東坡誌林》捲十一)這是窮書生的誌 嚮,蘇東坡是諷刺他們的,但看後也令人心酸。兩相 對照,讓人想起瞭杜甫的那句詩:“硃門酒肉臭,路 有凍死骨。” 其實,吃還真不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弄不好是 要亡國的。中央近齣颱“八項規定”“六項禁令” ,就是為瞭製止愈演愈烈的揮霍浪費之風。我們欣喜 地看到,這項措施已經或正在收到成效。 書名:王立群智解成語(3) 編輯推薦語 自古及今,任時光匆匆流逝,任滄海化成桑田,繁華轉瞬成瞭過眼雲煙,唯有愛情亙古不變。愛情是什麼?愛情是一個笨蛋對另一個笨蛋說,你是世界上*聰明的,而另一個笨蛋恰恰也是這麼想的。這樣的愛情倒是*真實的,是把握在手心裏的愛情。《王立群智解成語(3)》帶大傢在成語裏見證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愛情。 內容提要 《王立群智解成語(3)》共十五章,從遇見互 相吸引,到戀愛、熱戀、分彆以及戀愛中遇到的種種 阻礙,再到婚姻、白首相老,在幾韆年的華夏文明的 結晶——成語中都可以找到相對的描述,通過對成語 的講解,對前人對愛情以及相處之道的剖析,也許能 夠給正在睏惑的你點亮一盞明燈,對愛情有*深刻的 理解,收獲屬於自己的幸福,像王立群老師說的那樣 ,把握住現在。 作者簡介 王立群,字鶴亭,1945年3月14日,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名文化學者、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王立群先生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傢講壇*學術主講人”,是連續7年來在《百傢講壇》擔任主講人的知名學者。 目錄 一、世界這麼大,還能遇見你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 一見傾心、一見鍾情:愛之幸 走馬觀花:陡然轉變的幸福 二、待你長發及腰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無瑕的戀情 金屋藏嬌:美麗的童話 情竇初開、鞦水伊人:初戀不顧一切 三、相約在荒煙蔓草的年代 桑中之約、桑間濮上:約會的好去處 花前月下、月約星期:約會可不是秀給彆人看的 待月西廂:一部經典的約會教科書 四、拿什麼送給你,我的愛人 采蘭贈芍:中國式情人節禮物 投木報瓊:《詩經》時代的拋綉球 鈿閤金釵:唐玄宗的愛情信物 五、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割臂之盟:私定終身的約定 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熱戀時的堅定執著 之死靡它:遭遇打擊時的觸底反彈 六、土豪、屌絲、文藝青年、高富帥 以貌取人:誰都喜歡漂亮的,可哪有那麼多漂亮的 纔貌雙全:想得很美,不過也就是想想 嫌貧愛富:似乎令人厭,其實很現實 東食西宿:貌似好辦法,實際不可能 七、多情自古傷離彆 黯然銷魂:離彆是道不盡的傷 如膠似膝:相守是分不開的愛 十裏長亭:送彆是不想走盡的路 楊柳依依:摺柳是留戀不捨的情 八、從彆後,憶相逢 望穿鞦水:相思是綿綿不盡的等待 人麵桃花: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生 魚傳尺素:說不完道不盡的思念 九、愛的阻力 門當戶對:無法選擇的齣身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戀中的又一道門檻 一廂情願:你永遠都不可能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十、嚮左走,嚮右走 寢食俱廢、茶飯不思:分手的滋味 始亂終棄:古人分手時一個道貌岸然的藉口 喜新厭舊:據說有心理依據,但不能成為分手的理由 一刀兩斷:分瞭便分瞭,散瞭便散瞭 十一、愛人歧途 鶉鵲之亂、上烝下報、帷薄不修:一種混亂的情愛 人盡可夫:好色之徒眼中的欲罷不能 好色之徒與紅杏齣牆 分桃斷袖:是是非非爭議不休 十二、中國式姻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的中國式婚姻 赤繩係足、天作之閤:中國人的婚姻觀念 三媒六證:婚姻的鄭重其事 十三、今天我要嫁給你 吉日良辰:婚禮之時 桃之夭天:婚禮之人 鵲巢鳩占、洞房花燭、結發夫妻:婚禮之成 鸞鳳和鳴、白頭偕老:婚姻祝願 十四、婚姻磁場 琴瑟之好、鶼鰈情深、並蒂芙蓉:我和你纏纏綿綿翩翩飛 天壤王郎:我的那個他為何是這樣 相濡以沫、破鏡重圓:愛你就要在一起 十五、白頭偕老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兒 分道揚鑣、破鏡分釵、雨斷雲銷:我的世界從此沒瞭你 夫唱婦隨:男人纔是夫妻關係的主導者 抓耳搔腮、束手無策、萬般無奈:休你非齣我本願 後記 收起全部>> 精彩試讀 采蘭贈芍:中國式情人節禮物 現代社會的商傢在西方情人節基礎之上,多方開 拓情侶市場空間,因此,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便 被搬瞭齣來,在西方情人節的利潤高漲之後再創一個 小高峰。“七夕節”被稱作“中國的情人節”,主要 源自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的傳說,但是,“七夕節 ”原名“乞巧節”,並不專門是為瞭紀念牛郎織女的 愛情悲劇而設立。“七夕節”的主要民俗內容是女子 嚮織女祈求智慧與技藝,主要是未婚女子的增長技藝 的節日,初本與愛情無關。 既然“七夕節”初不是“中國的情人節”,那麼 ,中國豈不是在西方人麵前又丟瞭麵子?中國人豈不 是太沒有浪漫情調瞭嗎?其實不然,中國人不乏浪漫 ,中國亦有自己傳統的情人節,較為常見的是元宵節 與上巳節。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從“元宵節”的字麵意思 可知,此節日早指的是“上元節的晚上”。上元節 是新年次月圓之夜,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在 這一天,賞花燈、舞龍獅、猜燈謎、吃元宵,是世代 相沿的慶祝活動在這一普天同慶的日子裏,被禁錮 在大院裏的女孩子也被允許齣門瞭,可以結伴齣遊, 於是,元宵節便成為瞭男女相遇相識、約會定情的節 日。“唐宋八大傢”之一的歐陽修曾寫過一首與此節 日相關的詞———《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 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 衫袖。 此詩是對兩年元宵節的對比描寫。去年的元宵相 會是歡快的、幸福的,在如晝的花市夜景之中,一對 戀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間顯得異常的安靜,似乎時 間已經停止,似乎人群與己無關,在他們眼中、心中 的隻有對麵的那個人兒,少年、佳人、華燈、柳枝, 共同譜寫瞭一麯美妙的“元夜戀麯”,一切都是那樣 的美好。時間一轉,一年過去瞭,還是同樣的元宵節 ,還是同樣的柳樹邊,還是同樣的華燈燦爛,但是, 心中伊人已不見,夢中佳人已無蹤影,曾經的約定就 此破滅,她是有什麼阻礙沒有如約而至,還是故意將 自己晾在一邊,一切都不得而知,謎底唯有女子方能 揭曉,但一切隻能是誤解的謎,芳蹤無處覓,唯有淚 滿袖。此詩妙就妙在前後的對比及情感的變化上,幸 福與傷感總是毗鄰而居,讓人唏噓不已,但同時此詩 也為後人留下瞭一個心嚮往之的幸福節日,這是一個 屬於戀人間的節日。 上巳節,在漢代以前指的是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 ,故而稱“上巳節”,後來為瞭好記,便將日期固定 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這一天。上巳節的固定項目有 祭祀高禖與男女遊玩。高禖也即媒人,是掌管婚姻與 生育的神靈,這在人口壽命不是很長的古代來說,是 極為重要的神靈,初,國傢的國君要率領百官 、妃嬪,到郊外舉行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以祈求來 年人口增長、風調雨順(至元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 子親往,後妃帥九嬪禦,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韣, 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禮記·月令》)。國君對於 上巳節都如此重視,民間百姓自然也不例外,在陽春 三月時節,春風吹拂,人們不約而同地到郊外進行祭 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位列其中,後來這一祭祀 活動也變成瞭郊外遊玩的活動,當然,這一天的遊玩 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便是青年未婚男女要在這場全 民遊玩的活動中尋找閤適的結婚對象。這一天,是國 傢規定的“相親日”,是法定的“談情說愛日”,未 婚男女可以自由配對,自由戀愛,互贈禮物,一切百 無禁忌(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周禮·地官·媒氏》)。成語“采蘭贈芍”便是 對此情人節男女互贈禮物的說明。 “采蘭贈芍”,亦稱“采蘭贈藥”,此成語齣自 《詩經·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 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 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 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 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溱洧》是《詩經》中描寫男女戀情極富生命氣 息的篇章,溱洧指的是春鞦時期鄭國國內的兩條著名 的河流,暮春三月,冰雪解凍,“紅杏枝頭春意鬧” ,河流也如同其他易感的事物一樣,歡騰地跳躍著。 流水、鮮花、青草、春風,引起瞭人們踏青的樂趣, 特彆是在上巳節這個特彆的節日裏,鄭國的溱水、洧 水旁齣現瞭熙熙攘攘的春遊隊伍。在春遊隊伍中,為快樂的是戀愛中的青年男女,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 談情說愛,於是一對對戀人拿著兩人一起采的蘭草走 瞭過來。 蘭草,有芳香之氣,在春鞦時代被視為吉祥美好 的象徵,在鄭國亦是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鄭國的國 君鄭穆公的齣生是與蘭草有關的。鄭穆公的父親是鄭 文公,母親為燕姞,因為身份低賤,燕姞一直沒有得 到鄭文公的萬般寵愛。有一天,燕姞做瞭一個非常奇 怪的夢,在夢中,燕姞的祖先從天上降臨,贈給她一 株蘭草,並要求燕姞將蘭草作為自己的兒子,之所以 如此在於蘭草是國中香的草,百姓特彆喜歡佩戴蘭 草。燕姞醒來之後,半天沒有迴過神來,她不知道祖 先到底是什麼意思,難不成意味著自己一生無子,隻 能靠著這株蘭草度日?心生疑惑的燕姞忐忑不安,感 嘆著自己這沒有生機死氣沉沉的人生。正在燕姞用自 己的猜測解讀著奇怪之夢的時候,不知太陽從哪兒齣 來瞭,鄭文公駕臨燕姞住所,並且還送給燕姞一株蘭 草。燕姞手裏拿著鄭文公的這株蘭草,聯想其祖先夢 中所給的那株蘭草,心中的疑惑瞬間解開瞭,明白瞭 蘭草與兒子的關聯,於是,在鄭文公臨幸之後,燕姞 便萬般柔媚地將夢中之事和盤托齣,並且對鄭文公說 :“臣妾地位低賤,如果僥幸懷瞭孩子,彆人不相信 的話,我是否可以以蘭草作為信物呢?”鄭文公聽說 54之後也感覺很稀奇,便同意瞭。十月之後,燕姞 果然生瞭一個之後也感覺很稀奇,便同意瞭。十月之 後,燕姞果然生瞭一個頗帶香氣的兒子。正是因為有 燕姞的那個夢,鄭文公便給瞭鄭穆公一個名———蘭 ,以感謝上天的賜予(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 天使與己蘭,曰:“餘為伯鰷。餘,而祖也,以是為 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 ,與之蘭而禦之。辭曰:“妾不纔,幸而有子,將不 信,敢徵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 。《左傳·宣公三年》)。 鄭穆公“因蘭而生”,亦“因蘭而死”(穆公有 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蘭而 卒。《左傳·宣公三年》),這一傳奇經曆,更加促 成瞭蘭草在鄭國的無上地位,人們在上巳節除瞭靠蘭 草祓除不祥之外,更想藉助蘭草獲得一份欣喜,獲得 一份榮耀,獲得一份戀情,獲得一個娃娃。於是,上 巳節的男女便會相互采摘蘭草送給心愛的對象,以錶 達對戀人的祝福與祝願。 良辰美景,一路芬芳,詩意盎然,戀愛中的男女 在大自然的賜予之下自由地歡笑,毫無顧忌地打鬧, 如河水一般暢快。愉快的時光總是那樣的短暫,不知 不覺間夜色已經降臨,肆意遊玩的戀人也隻能依依惜 彆,執手相看,竟是那樣的不捨,他們多麼希望時間 可以為他們而稍作停留,讓他們可以在美好的春光中 盡情地擁抱屬於戀人的“春天”,但是,時間總是那 樣的無情,不會為任何人改變自己前進的步伐,戀人 們在感嘆“時間都去哪兒瞭”的同時,隻能將“愛情 之花”芍藥作為禮物送給對方,以求對方記得自己, 戀著自己。 P50-54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