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迷霧學中醫 1+2 重歸中醫經典思維+《靈樞經》針灸入門

撥開迷霧學中醫 1+2 重歸中醫經典思維+《靈樞經》針灸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偉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針灸
  • 經絡
  • 經典著作
  • 靈樞經
  • 中醫入門
  • 思維模式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848Z
商品编码:104520301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拨开迷雾学中医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1、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

編輯推薦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謎霧,學習中醫經典智慧,領會經典所傳載的天地之道,學習*直接有效的六經脈證與《靈樞》針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帶來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開的感覺,找到至簡至真的天地之道。


內容簡介

    中醫治病幾韆年來一直沿用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天地間四時五運流轉的規律,在人體就是六經陰陽傳變規律,這個規律古人稱之為“道”。《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作者根據自己讀經典的體會,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謎霧,重歸古人的中醫經典思維,領會經典所傳的“天地之道”。“道”的本體與“道”在針刺上的應用詳細記錄於《黃帝內經》的各篇章裏,《神農本草經》則詳細記述瞭“道”在中藥上的應用,張仲景《傷寒論》詳細講述瞭“道”在湯液治病上的應用。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從六經脈證、《神農本草經》藥物談、張仲景常用中藥分析及《靈樞》針刺,一步一步引領讀者,深入體會古人的思維模式,並在每章末設有同學提問,解答同學在學習經典過程中的疑惑。《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為作者讀經典所得,所講道理深入淺齣,適閤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熟讀經典很重要
為什麼要強調讀經典
讀經典醫書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返本還源學經典
讀經典要堅守的方法
理、法、方、藥貫穿的看病模式
淳於意讀經典三年大成
同學提問

第二章 迴歸古人的思維模式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
古人天人閤一的思維模式
陰陽之道
五行之道
《黃帝內經》中的兩種思維體係:髒器係統與藏象係統
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
同學提問

第三章 觀天地,法陰陽
中西方醫學思維的差異
天地陰陽的運行規律
人體陰陽的運行規律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將人體狀態進一步細分
重視那些被忽視的望診資料
找找“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的感覺
同學提問

第四章 六經脈證
經典真正的靈魂——天地思維
人體中風與中寒之機理
六經病的産生與傳變原理
每一經病的正治大法
六經病誤治舉要
痰飲病脈證論治
“屬”病的治法
判斷病人病情輕重與預測死期
方不貴大而貴偏
簡單實用的八綱辨證
理法方藥一以貫之
以指指月,指非月
同學提問

第五章 《神農本草經》藥物談
中藥治病之理——以偏糾偏
《神農本草經》難懂之謎
《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三品的道理
古人對中藥的認識——通過藥物的生長判斷藥物氣味
再看許胤宗不著書之因
附:也談中醫養生
同學提問

第六章 張仲景常用中藥分析
附子的氣味分析
麻黃氣味苦溫考
張仲景常用苦味藥分析
張仲景常用辛味藥分析
張仲景常用甘味藥分析
葉天士用藥物氣味指導臨床思維初探
失理而後法、失法而後方、失方而後藥
同學提問

第七章 略談《靈樞經》中的針刺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靈樞經》的精華篇章《終始》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如何診斷人體邪氣所在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精確判斷該補瀉的經絡
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精確判斷該補瀉的穴位
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詳細的補瀉手法
補則益實,瀉則益虛——判斷補瀉手法是否成功
經氣已至,候其自護——如何保持而不反彈
之守形,上之守神
同學提問

第八章 撥開迷霧學中醫
中醫理論的迷霧
學得越多,離道越遠
分析齣現迷霧的原因
撥開迷霧的方法
中醫的傳承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同學提問
後記


在綫試讀

第二章 迴歸古人的思維模式
希望大傢在閱讀這一章之前,一定要按照我前一章所言,忘掉所學知識,重新讀幾遍《黃帝內經》,以便於繼續一起探討經典。很多人已經習慣於戴上有色的眼鏡來看經典,以及這個世界,這時候如果摘掉眼鏡,看到豐富的經典知識和炫彩的世界會很不適應,這時內心會有很強烈的誘惑重新戴上眼鏡,並且會有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戴上那個眼鏡,迴到原先已經根深蒂固的思維裏,這是一個考驗,需要你有堅定的信心。如果你已堅定地放棄眼鏡,請和我一起將自己融入經典。如果讀者經典基礎不很牢靠,讀這一章可能會有些眩暈,但請你依然試著讀下去,同時多翻看經典,迴頭再看就不會難懂瞭。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從文字上看有的很古樸,有的相對華麗一些。《漢書藝文誌》中記載有《黃帝內經》九捲,古人將竹簡用牛皮繩串起來捲成一個捲為一捲,一捲*多隻能寫三韆字,九捲*多也就三萬字,現在流傳的《靈樞經》《素問》字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內經》並非上古經典《黃帝內經》。現在流傳的《內經》從內容上看前後聯係,雖有部分矛盾,但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還是比較統一,不是一堆漢代各傢學說的大雜燴。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現在流傳的《內經》是由*早的《黃帝內經》作為原始框架,經過後人不停地注解而成為現在流傳的《內經》。在《內經》中我們可以看到由《靈樞經外揣》言“九針九篇”逐漸增加到《靈樞經禁服》言“通於九針六十篇”,*後成為現在所見到的《內經》,這經過瞭很長的時間。
經典的文字之所以越來越多,是由於*早的經典用很簡單的語言記敘瞭醫道,隻要擁有上古之人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就可以領悟醫道,可是到瞭中古或末世,人們的領悟力和心境不如古人,看不懂經典,如果不與時俱進,對經典做些解釋,將會“散於後世,絕於子孫”(《靈樞經禁服》)。為瞭使醫道傳承下去,很多得道的前輩在經典的基礎上加瞭一些作為注解的篇章,這樣經典文字便增加到現在這麼多。好在《內經》成書較早,大部分注解《內經》的前輩均為“得道高人”,因此現在的《內經》還是談論醫道的經典。
古人寫書“述而不作”,古人著書均是如此。孔子幾近聖人之纔亦不敢著書立說,隻是對上古經典進行整理注解,學生我亦不敢著書立說,隻是將自己領悟到的經典醫道再用更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終目的還是希望更多的中醫同道學習中醫經典,並傳承中醫經典智慧。
古人天人閤一的思維模式
讀《內經》要先迴到古人的思維裏。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宇宙的縮影,每個事物都包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大到天地,小到一粒粟米,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規律運行,這個規律古人用“道”來命名。每個行業都必須遵循這個“道”,“道”從細小的事物中很難發現,天地是*大的事物,對“道”彰顯得*清楚,因此每個行業都是將重點放在對天地的認識上,而對行業的具體操作細節放於末位。《內經》所寫內容也遵循這個規律,先談天地,再談人體,並且在談論人體的時候也處處聯係著天地,不會離開天地空談人體。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在末節與錶述上區分很大,我個人認為核心並無本質差異。西方認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瞭人類,即人與造物主本質沒有區彆。中國人則認為人是天地之氣所生,天地之道與人之道同,人就是小的天地。這是同樣的道理用不同的語言錶述而已。
上古之人通過觀察,將天地之道的運行規律用河圖和洛書錶示,兩圖如下:
河圖相傳為伏羲所畫,以錶天象,並創八個卦象,以此推演萬事萬物的規律。洛書相傳為大禹所畫,以錶地理,並依此畫天下為九州,依此治理天下。事實上這裏的伏羲與大禹都是托名,戰國時期的每個學派都會選幾個上古之人托名為本學派的祖師,如墨傢首推大禹,道傢首推黃帝,儒傢首推堯、舜。這兩個圖分彆托名伏羲與大禹,當為反映兩個學派的思想,分彆為陰陽學派與五行學派。陰陽學派主要偏重於對陰陽平衡的探討,講究時時處於中和之道,不可偏陽也不可偏陰。五行學派的主要思想為五行的傳變,講究生活在天地之間要順應五行傳變規律,行事不可逆天運。所有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源自於古人對天地的觀察,都用陰陽和五行說理,也就都離不開這兩個圖,都離不開這兩套理。這兩套理起源雖為二,然所言之理為一,故後人將兩套理論完美地融閤到一起,將兩套理論分彆作為先天與後天,即河圖所傳達的為先天八卦,洛書所傳達的是後天八卦,一個言道,一個言器。《易經係辭》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的思想很難用語言來記錄,也很難用語言準確錶達齣古人的思想。下麵我勉強用文字描述一下這兩個門派在認識上的異同。
陰陽之道
陰陽學派認為世界的生成過程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交感萬物化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起初是一個大混沌,混沌分而為陰陽,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就是說陰氣與陽氣本是一氣,這一氣中輕靈的部分上升而為天,重濁的部分下降而成形為地。這就産生瞭兩極,一個是極陽的天,一個是極陰的地。如果隻是一分為二則天地間隻有一個屬陽的象和一個屬陰的象,不會有任何的生機,也就不會有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隻有“二生為三”之後纔有“三生萬物”,這個二生為三就是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天氣下為雨,地氣上為雲”,這便是陰陽二氣的交感,在這個交感過程中産生瞭萬事萬物。如果要繼續理解陰陽,還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忘掉教科書所教的陰陽的定義,陰陽並非哲學中定義的矛盾,也並非熱水屬陽、冷水屬陰的刻闆二分法,陰陽本是天地之道。放下以前的認知之後,我們繼續沿著古人的思路來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生活的世界如此繽紛美麗,究其本質為三生萬物的結果,即陽氣下降與陰氣上升的過程中陰陽二氣相互交織而呈現的各種景象,《道德經》言“萬物負陰而抱陽”,世間的萬物産生的機理都是陰陽氣的交感,隻是因各物中陰陽氣的多少不同而呈現齣大韆世界。在這個大韆世界中,陽氣*多幾乎沒有陰氣的就是天,陰氣*多幾乎沒有陽氣的就是地。同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凡是陽氣多的事物都會有像天一樣清靈的特點,凡是陰氣多的事物都會有像地一樣重濁的特點。世上的事物我們都可以通過其外部錶象來推測齣陰陽氣的多少,比如同樣是動物,鹿與烏龜相比鹿體內的陽氣多,而龜體內陰氣多;鹿角為鹿之精華,陽氣多,龜闆為龜之精華,陰氣多。一株植物,枝葉中所含的陽氣偏多,而樹根中所含的陰氣偏多。如果學習宋代的程硃理學首先要做的就是格物緻知,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放下自己的心來感受世界萬物的陰陽屬性,準確地覺察到物體的陰陽氣有多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在正常狀態下是陰陽勻平的,男人會稍微偏陽盛一些,女人會稍微偏陰盛一些。人之所以會感覺不舒服是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導緻人體陰陽失去平衡而齣現各種癥狀,就會得病,醫生治療的目的就是用各種方法幫助病人恢復陰陽平衡狀態。
陰陽學說在曆史上同樣也在指導著古人修心養性。如果一心不動,則是石頭、枯木,人活著就會動心。如何動心而不偏離陰陽勻平則是古人一直在探索的。因七情內傷亦可緻病,保持心靜平和相對來說就很重要瞭。保持心不死,但仍內心寜靜平和,這是大多數人經曆世事變遷後*終追求的心境。心若外求,即是追求通過獲得或控製某一外在事物或實現某一結果而達到內心平和,不論設定的目標多麼難以實現,*終隻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內心的平和,而不是永*的平和。現在大部分人都執迷於外界條件滿足之後的內心平和,但在這些條件都實現後就真的平和瞭嗎?在得到想要之物的一瞬間或許你會很平靜,很放鬆。但這種平和維持不瞭多久就會又墜入下一個欲望中。這些無休止的欲望“輪迴”,使內心總得不到安寜,疾病便會産生。中國古人發現瞭跳齣“輪迴”的方法,那就是內求,就是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心,讓心保持在“恬淡虛無”的狀態。《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為醫生修身養性的核心,如果每個中醫都能以修心為第*,時刻守護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使內心時時處於淡淡的甜美,自己不執著於身外的名利誘惑。保持這種心境學習經典和看病,第*自己可以健康快樂,第二可以救貧賤之厄,第三可以療君親之疾,這是張仲景寫在《傷寒論序》中的內容,是張仲景教學中的第*堂課,可惜大部分人對此並不重視。作為醫生首先要正身,然後纔能去糾正彆人,“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我們隻要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去學習經典,經典智慧亦很容易被我們體會,這樣自會看病效如神,其餘名利之事自會有老天打理好,不需我們過分操心。《內經》作者所嚮往的大同世界是人人“美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古代不同服裝代錶不同職業與地位,在大同世界裏,每個人都非常享受自己職業給自己帶來的內心甜美,享受不同國度的歡樂,守住自己甜美的內心,不去與彆人攀比。我個人認為隻有中國古人所提倡的大同世界可以實現,因為其他人所創想的大同世界都是依賴於外在條件或外在製度的實現,而中國古人卻看到瞭世界不和諧的根源非外在,而是內心,每個人內心都不安寜,無論外在條件如何都不會和諧。所謂大同世界,其實就是每一個人內心達到瞭和諧甜美,然後大傢聚在一起並輔以相應製度保障的社會。
陰陽學說亦可用於處世之道中,即謹守中道。這裏所言之“中道”並非是做好好先生,這裏的“中”也非指二分之一的位置,而是說無論做任何事都不可偏離該事物的中道,而這個中道往往是由該行業的得道祖師根據行業特點總結齣來的。以醫生為例,醫之中道就是安安心心給病人解除病痛,在看病過程中隻做醫生該做的,不可以嚮病人談論鬼神,不可以與病人做各種商業交易,不可以嚮病人齣售與治病無關的任何物品。鬼神是巫師走的道,賣東西是商人走的道,醫生就要守住自己看病救人的中道,不可偏離。隻有做事不偏離中道,我們的心纔能不偏離恬淡。孔子一生都謹守中道,孔子是儒士,因此他隻教學生天地之道,以及與周禮相關的知識,他並不談論死後事和怪力亂神,孔子的避而不談並不代錶他不知道,而是謹守作為儒士的原則。這恰恰為我們後世做瞭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從這一點看孔子真不愧為萬世師錶。
……


2、撥開迷霧學中醫2--《靈樞經》針灸入門

編輯推薦

本書為《撥開迷霧學中醫》的第2輯。在第1輯中,作者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迷霧,學習中醫經典智慧,領會經典所傳載的天地之道。第2輯主要根據作者閱讀《靈樞經》的體會,講解《靈樞經》中的針刺之道。


內容簡介

主要根據作者閱讀《靈樞經》的體會,講解《靈樞經》中的針刺之道。
全書共分八章。一到三章,從《靈樞經》的天地觀、人體觀、疾病觀開始講解,一步一步帶領讀者迴歸《靈樞經》中的思維。四到七章,主要講解《靈樞經》中對骨、筋、脈、肉、皮等的認識和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第八章,主要從理論上強調中醫思維的重要性。本書在理論上以《靈樞經》的天地思維為主,在技法上以《靈樞經》的小針體係為主,並雜糅《素問》中關於針灸的知識。希望讀者讀完本書,能夠從心裏真正喜歡《靈樞經》,贊同《靈樞經》的天地思維,迴到本真的狀態去觀察疾病。


在綫試讀

第二章《靈樞經》的人體觀
人體是超級復雜的巨係統,從微觀上研究人體的難度比數齣大海中的沙子數量還難百倍,若要詳細到*緻的微觀記錄人體一秒鍾的代謝,我相信即使有一颱超級計算機也是不夠用的。這一切的變化古人說就像浮雲一樣,再深的深淵都有方法測量深度以記錄,而浮雲的變化我們是沒有辦法詳細的記錄。如果在細節上投入精力來研究人體,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無論你投入多少,*後的産齣相比人體來講也太微小瞭。“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放鬆下來,不要一門心思地往裏鑽,跳齣人體的限製來觀察,讓自己沒有局限,思維與天地同寬廣來觀察人體,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變化的內部規律,我們稱這個規律為道,掌握這個道纔能真正地把握人體的變化。現在讓我們放下以前的知識,繼續靜下心來,用*純淨的眼睛觀察人體。
人體的組成
《靈樞經》的作者們用*真實的沒有掛礙的心來觀察人體,這就需要放下我們的一切知識來觀察人體。再次叮囑一下,在觀察人體前,我們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工作,不需要打通任督二脈,不需要練就透視眼的超能力,也不需要記住什麼秘傳口訣,這些都妨礙我們真實地觀察人體。放鬆下來觀察人體,古人得齣瞭一個人體組成的結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下麵我們來仔細體會這個結論。
人生活在天地間,天地通過空氣、水、食物等供養人體。古人認為雖然人是由父精母血結閤而生,但養育著人體的卻是天地,古人非常感謝天地的養育稱天為父,稱地為母。可以說我們人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天地的養育。天地不僅養育瞭人,也養育瞭生活在天地間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物質,人的一切實體物質基礎均源自天地,因此人體與天地都是按共同的規律組成的。我們放鬆下來觀察人體的組成,人體由深到淺的組成:骨、筋、脈、肉、皮。骨是人體*堅硬的組成部分,像岩石一樣支撐著人體的框架;筋就等同於現代西醫解剖學中的大部分骨骼肌,像樹根一樣有韌性有力量,筋抓附並固定著骨的位置,使骨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肉大約等同於現代西醫解剖學中的脂肪、組織液和比較鬆軟的肌肉,肉就像大地的土壤一樣儲存水與營養物質,滋潤全身各個外在肢節與內在器官;皮覆滿人體,保護內裏的各個器官,像地麵的一層草一樣固護著人體,調整著人體氣的齣入;還有*重要的脈,古人亦稱為經絡,由經脈、絡脈、浮絡等組成,就像自然中流動的水一樣,運輸營養物質到人體的各個器官。總體來說人體的結構:“骨為乾,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這裏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內經》裏所言的肌或肌肉就等於肉,非西醫解剖學的肌肉。西醫解剖學的肌肉中主管運動的骨骼肌是《內經》裏認為的筋。中醫對筋和肉的區分不是通過顯微鏡,而是通過肉眼直接的觀察與感受。筋的特性是富有彈性、韌性,可伸縮,肉的特性是綿軟滋潤。強健的、伸縮性強的肌肉為筋,鬆軟的為肉,如腹肌、舌肌、口唇等這些柔軟的肌肉古人認為是肉。《靈樞經》中很多篇章介紹這些實體的分布規律,如《骨度第十四》詳細記錄瞭每一塊骨的長度;《經筋第十三》詳細記錄瞭人體筋的走行;《經脈第十》詳細記錄瞭人體脈的走行;《經水第十二》詳細記錄瞭每條脈的容量大小與走行深淺;《脈度第十七》詳細記錄瞭每條經脈的長度;《根結第五》詳細記錄瞭浮絡的走行……這些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逐一討論。
人體由骨、筋、脈、肉、皮組成,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的作用為堅硬的支撐,為人體的基礎,骨隻有在正的位置堅硬的支撐,其他部分纔能正常的工作,骨高肉滿者壽,骨塌陷則容易早夭(具體詳見《壽夭剛柔第六》)。筋的作用為屈伸,筋宜適度的柔軟有力,如此則能緊緊地抓附骨節,使人體活動自如,筋過柔弱則無力緊固骨節,筋過堅硬則關節不能拉伸到位。肉的作用為濡潤與儲蓄營養,所有人體的膏脂,髒腑之間與骨節之間充滿瞭流動的起到潤滑作用的黏液,還有比膏脂稍微堅硬一些主要起儲蓄營養作用的肌,這些統稱為肉。肉宜適度堅硬而充滿地附著於肌肉與骨骼為好,肉過堅則壅滯氣血,生痰生濕,肉過鬆懈或枯竭則不能濡養內裏的肌肉骨骼,若肉鬆懈到大肉脫骨則病危。皮的作用為固澀,如衛士般堅守於外,防止外邪入侵,皮宜厚薄適宜,毛孔開閤自如,皮過堅毛孔不開,則內裏氣不得外散而內熱,皮過薄汗孔敞開,則皮膚衛外不利,內裏之氣過度外耗而使內部虛弱。經脈就像大自然中的水液一樣無處不在,其主乾為十二正經,十二正經的氣血齣溜注行入,分布於人體的皮肉筋骨,使得皮肉筋骨正常運作,經脈之間有十五大絡聯絡錶裏,還有每條經脈分齣無數的浮絡、孫絡布散於體錶,幫助皮膚衛護人體。狹義的經脈病就是指根本原因為十二正經與十五大絡內部氣血運行不利而引起的病,廣義的經脈病是將經絡所經過的一切骨筋脈肉皮病都稱為經絡病,即是說隻要不是病在髒腑的一切外麵的病都稱為經脈病,《經脈第十》中所記載的經脈病為廣義的經脈病,本書後文所提到的病在脈都是狹義的脈。人體的大部分的變化都可以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分布而得以糾正,故而經典雲:“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下麵我們繼續沿著古人的思維深入認識人體。天地之氣滋養著人體,在這種氣的滋養下組成人的外在形體:骨、筋、脈、肉、皮。外在形體的精華物質聚集到胸腹腔內形成五髒:肝、心、脾、肺、腎。如同百川歸海一樣,外在的形體能量流入胸腹腔內形成五髒,筋聚到瞭內裏形成肝;脈聚到瞭內裏形成瞭心;肉聚到瞭內裏形成瞭脾;皮聚到瞭內裏形成瞭肺;骨聚到瞭內裏形成瞭腎。這裏必須說明,《靈樞經》中所說的肝、心、脾、肺、腎不等同於西醫解剖學的髒器,有些雖然實體相近,但功能上絕對不同,不可混淆。五髒為實體髒器,五髒之外還有五個空腔髒器,膽、小腸、胃、大腸、膀胱,這些空腔髒器古人稱之為腑,五腑依附於五髒,亦是形體精華聚閤而成。
五髒五腑之精華上注於頭而形成人體的五官:目、舌、口、鼻、耳。肝之精華上注於目,眼睛很有韌性,像個筋疙瘩,為肝、筋之所聚;心之精華上注於舌,舌很柔軟靈活,血管非常豐富,為心、脈之所聚;脾之精華上注於口唇,口唇很肥嫩,綿軟如膏脂,為脾、肉之所聚;肺之精華上注於鼻,鼻為肺之外門,為呼吸通道的一部分,鼻翼像肺,為肺、皮之所聚;腎之精華上注於耳,耳為軟骨,為腎、骨之所聚。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五官長相的大小高低等來判斷其先天五髒的堅脆與大小,知道這個人易得什麼疾病,從而來指導養生。我們也可以通過五官的顔色變化判斷五髒的受邪情況,判斷受邪的輕重,指導針灸治療。係統論述詳見《五閱五使第三十七》《衛氣失常第五十九》,還有一些零散的知識散在《靈樞經》的各個篇章,如《口問第二十八》《師傳第二十九》等。
天人閤一下的人體
知道瞭人體的組成,下麵要靜靜地感受天地四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這個影響每個百姓都知道,而缺少的是覺察,這個影響*直觀的錶現就是天冷瞭渾身哆嗦,天熱瞭大口大口的喘氣,在潮濕的地方待久瞭人就會變懶,就這麼簡單,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更精細的覺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感受一下我們處於五種氣與食用五種味之後人體的變化。春天風氣大,人生活在風大的環境裏,會感覺到風的動性,古人形容風的特性為開泄,風能穿透皮膚,直達肌肉,肌肉會自然拘緊,使肌肉得到鍛煉而更加強壯,因此春天氣在筋,春氣通於肝。夏天火氣大,人生活在高溫的環境裏,會感覺到火的狂熱,適度的高溫使人體代謝加快,脈搏膨脹,血氣滿溢,因此夏天氣在血脈,夏氣通於心。長夏濕氣大,人生活在稍微潮濕的環境裏,會感覺非常懈怠,肌肉鬆懈,膏脂不化,因此長夏氣在肉,長夏氣通於脾。鞦天燥氣大,人生活在相對乾燥的環境裏,皮膚會乾燥變厚,腠理密閉以保存內裏的水氣,因此鞦氣在皮膚,鞦氣通於肺。鼕天寒氣大,人生活在寒冷的環境裏,氣自然內收,使骨髓滿溢以抗寒,因此鼕氣在骨,鼕氣通於腎。經典中很多篇章描述瞭人體隨四時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經過鼕、春、夏、長夏、鞦,人體的氣血也由深到淺的分布。
天地對人體的影響不僅來源於天的四時氣,還來源於地的五味。“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學中醫就要體會五味對人體的影響。這裏有個前提,下麵所說的五味的範圍為我們日常飲食的食物,這些食物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中草藥的五味偏性大,對人體的影響與食物不同。我們吃酸味的食物,會使全身氣脈拘緊,使肌肉拘緊,強壯肌肉,故酸入肝,想一想吃酸梅的感覺;我們吃苦味的食物,會使氣血動性增加,氣血健旺,故苦入心,想一想喝咖啡的感覺;我們吃甘味的食物,會使人體肌肉鬆懈,氣血懈怠,脂肪增多,故甘入脾,想一想吃奶油的感覺;我們吃辛味的食物,會使氣血偏於嚮外運行,使氣血運行偏嚮皮膚,皮膚潤澤,故辛入肺,想一想吃辣椒的感覺;我們吃鹹味的食物,會使人體氣血凝滯,會使人體堅硬,使氣內斂入骨,故鹹入腎,想一想吃一口生蠔的感覺。淡淡的五味養五髒,五味過極或長時間偏食則害五髒,這些規律詳細記錄於《內經》的許多篇章中,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素問?五髒生成論》《素問?宣明五氣》等。關於不能作為食物的天地間其他本草對人體的影響,《素問?髒氣法時論》中有詳細的論述。
除瞭天的四時與地的五味對人體的影響,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人的情緒。淡淡的七情能養五髒,七情過激則害五髒。淡淡的怒而不是生氣,有點類似被鼓舞的感覺,這種怒會使肌肉適度緊張,強壯肌肉,故肝在誌為怒;淡淡的喜,高興而不過分,這種喜會使血脈暢通,血氣滿溢,故心在誌為喜;淡淡的思,思慮而不殫精竭慮,這種思會使氣血運行變緩,肌肉鬆軟,脂肪堆積,故脾在誌為思;淡淡的悲,憐憫而不是痛哭流涕,這種悲會使氣外散,體內之氣外散於皮膚,故肺在誌為悲;淡淡的恐,敬畏而不特彆害怕,這種恐會使氣內斂,使身體堅硬,使氣收引至骨,故腎在誌為恐。
對人體氣血影響*大的就是外在的四時氣,飲食的五味偏性,還有七情的波動,這些因素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人體。還有一些其他的影響,如勞動對人體氣血有影響,久行、久視、久坐、久臥、久立也有影響,房勞過度、飢飽失常、熬夜、外傷、蟲蛇咬傷等也有影響。對人體的這些影響在經典中有詳細記載,我們要仔細閱讀並認真感受。
健康狀態下的人體
人在天地間,天地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健康狀態的人體自然不應該用固定的指標來衡量。古人認為健康的人體就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一方麵這些變化是順應外界變化的,另一方麵這些變化不偏離中和。春天人體氣血會偏嚮肝筋,早晨一起床人體氣血也會微微偏嚮肝筋,人處在風大的環境會微微偏嚮肝筋,吃瞭酸性的食物會偏嚮肝筋,生氣人體會微微偏嚮肝筋,這種偏嚮隻是微微的偏嚮,不偏離中和。外環境改變瞭,人體能順著環境的變化而適度變化。
人*健康的生活狀態,不是每天都處於外環境不變的無菌環境中,恰恰相反,人應該生活在春夏鞦鼕四時變化的大環境裏,在變化的環境裏來養育我們的五髒。人體能夠適應風寒濕燥火不同的環境,並在不同的環境裏鍛煉成長瞭不同的髒器,但對於過極的這五種氣我們需要適度躲避,鼕天寒氣過極我們就多穿點衣服,夏天就少穿衣服,太乾燥瞭就多喝點水,太潮濕瞭就多活動活動或多吃點辣等。世界上沒有哪一種食物*有營養,*有營養的生活方式是五味都吃一點,不能過極,這樣使五髒均得到滋養。每天該吃什麼一定是聽自己的,而不是聽專傢的,自己在靜下心的狀態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一定要注意:前提是靜下心,人處於恬惔虛無的狀態對食物的欲望纔是正確的。恬惔虛無不是指在情緒上對任何事都不起心動念,遇到外界的事物內心不起反應,這種非人的境界隻是理論上可達,現實中人的大腦隻要在工作,情緒自然隨之産生。恬惔虛無的健康狀態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淡淡的、不停變化的、豐富的情緒,怒喜思悲恐都淡淡的來一點,我們需要淡淡的怒錶現為堅強的意誌;淡淡的喜不是來自索取而是默默付齣的快樂;淡淡的思錶現為處處為人著想;淡淡的悲不是傷心而是對其他生命的慈悲;淡淡的恐是對王法、對天地法則的敬畏。如果某一天某一情緒過激,如大怒跟彆人爭吵,或者放聲痛哭,隻要時間、空間改變瞭,我們不糾結於以前的事,我們的情緒能恢復恬惔,如此亦無大患。
健康的人體在適度的五氣、五味、五誌的滋養下,五髒安定,五官聰麗,在形體上骨筋脈肉皮勻稱。健康人不應該僅僅追求肌肉的強健,不應該僅僅追求皮膚的光澤,不應該僅僅追求骨質的堅硬。對於一個肌肉萎縮、皮膚乾枯的老年人骨質過分堅硬絕對不是健康;對於一個愛好體育鍛煉的人,全身隻有成塊狀的肌肉而沒有相應的脂肪滋養絕對不是健康。健康人應該是:“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不健康狀態的人體
人一刻也未停止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就如同呼吸一樣自然,我們不會感覺到任何的不舒服,我們不知不覺的生、長、壯、老,變化著,這些變化不是疾病。隨著歲數的增長,人體的骨骼鈣質會適當減少,大腦供血會減少,各項激素分泌也會減少,椎間盤會退行性改變,這一切的變化太多,發生於每一個細胞,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人體的不適歸因於這些變化,中醫學一直不主張乾預這種正常的人生變化,也不認為人有能力乾預這場變化,中醫不是對抗死神,而是順應天地。
世界上沒有不變的事物,這是唯*不變的真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不能夠順應天地與人體的變化,人就會得病。當鼕天來瞭,或人處於寒冷的環境,或遇到恐懼的事情,此時人體的氣處於適度的收引,人體的這個狀態與外相應,可以說人體就處於健康的鼕的狀態,人不會感覺不適。但是當外環境變化,夏天來瞭,或人處於溫暖的環境,或處於喜悅的氣氛中,而人體卻沒有順勢調整,仍然處於鼕的狀態,這個人就會感覺不舒服,我們就可以根據偏離中和的輕重說這個人現在為鼕病、寒病、腎病。腎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會越來越重,*後發展為腎死;也有可能會因為腎病牽扯到其他髒器不能順應天地變化,這個就叫傳變,詳情請閱讀《邪氣髒腑病形第四》《素問?玉機真髒論第十九》等。如果外界過於寒冷,或人過於恐懼,使人體的氣過度收引,偏離瞭中和,這也是鼕病、寒病、腎病。如果人在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或恐懼,並沒有全身都收引,而是隻有一個局部過度收引,或是人體隻有一個局部接觸寒冷,或是人由寒冷的環境到溫暖的環境,全身都舒緩瞭而有一個部分仍然收引,這個局部的收引與整體不協調,病人錶現難受亦是因局部收引導緻,亦是鼕病、寒病、腎病。其他五髒病亦可以此類推。
我雖已在前文囑咐放下知識體會經典,這裏還要再囑咐一下,《黃帝內經》中沒有腎陰虛、腎陽虛的概念,也沒有腎的生理病理。經典中的腎是一個象,一個與天地的鼕天與寒冷相一緻的象,腎受邪不是外界因素導緻腎的生理病理變化,而是人體的氣整體或局部處於收引的狀態。很多人擰著思維讀經典,每讀到經典的一句話就拼命地用現代人思維來解釋,有的越解越玄,彆人聽不懂其所雲;有的總想對經典的一句話解釋齣彆人不知道的新意,彆人聽瞭隻能感慨中醫怎麼說都有理。這樣擰著思維讀經典是一個非常耗費腦力的工作,讀不瞭多久大腦就會變成繈糊,*後隻能感慨經典太高深,不能融入經典。希望讀者能放下後世的思維,放下知識,快樂地體會經典。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