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58包郵)海上絲綢之路 李慶新

(滿58包郵)海上絲綢之路 李慶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慶新 著
圖書標籤:
  • 海上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
  • 曆史
  • 文化
  • 貿易
  • 李慶新
  • 包郵
  • 地理
  • 中國曆史
  • 航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4404
商品编码:104611929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海上絲綢之路 作者 李慶新
定價 48.00元 齣版社 黃山書社
ISBN 9787546154404 齣版日期 2016-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始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東海絲綢之路,分北綫和南綫;一條是南海絲綢之路,分南綫和東綫,其中南綫是海上絲綢之路中早開闢的、主要的航綫,東綫開闢於16世紀大航海時代,自廣州、澳門、漳州至菲律賓馬尼拉,再經太平洋到達美洲新大陸。《海上絲綢之路》分為“早期東西方海上航綫的對接”“從珠江口到波斯灣:廣州通海夷道”“宋元帝國對海洋貿易的經營”“世界海洋貿易的新時代”四個篇章,梳理瞭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闡述瞭東西方的貿易往來,是一本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普及性讀物。

   作者簡介
李慶新,廣東揭西人。曆史學博士,研究員(二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曆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Studies of Maritime History)主編,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曆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創新協作中心研究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海洋史、中國經濟史、中外關係史、廣東地方史。專著有《瀕海之地——南海貿易與中外關係史研究》《明代海外貿易製度》,參與並主編《廣東通史?古代捲》(上、下冊)、《廣東曆史人文資源調研報告》等。

   目錄
'前言/ 001
**章 東西方海洋航路的對接
一、從地中海到印度洋: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的
航海貢獻 / 001
二、東亞的早期航海活動 / 013
三、番禺都會的考古發現 / 018
四、漢朝譯使航嚮黃支 / 026
五、遂溪南朝窖藏齣土的波斯器物與銀幣 / 034
六、俄厄海港:印度化時代南海 -印度洋的貿易中心 / 041
七、印度洋、波斯灣的瀕海國傢 / 045
八、羅馬人的“中國印象”/ 049
九、佛法東傳與法顯西行 / 051
第二章 從珠江口到波斯灣:“廣州通海夷道”
一、常駿齣使赤土國 / 061
二、唐朝市舶使 / 062
三、皇華四達:“廣州通海夷道” / 067
四、巴格達與廣州 / 075
五、唐朝大宗齣口商品:絲綢與陶瓷 / 079
六、日本遣隋使與遣唐使 / 082
七、東北亞海域的新羅船隊 / 085
八、海上絲路上的高僧大德 / 087
九、伊斯蘭教東傳 / 094
十、黑石號沉船與印坦沉船 / 097
第三章 東方大航海時代:宋元帝國對海洋貿易的經營
一、宋元帝國的貿易管理 / 111
二、帝國的貿易夥伴 / 114
三、繁華的東方大港 / 119
四、海船與航海技術 / 125
五、馬可·波羅時代的旅行傢 / 130
六、“泉南佛國”:泉州的宗教遺跡 / 139
七、南海 I號沉船與新安沉船 / 144
第四章 早期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海洋貿易與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 / 158
二、歐洲人的海洋擴張 / 162
三、“廣中事例”與“月港體製”:明朝貿易管理模式 / 191
四、清朝海關、“一口通商”與廣東十三行 / 194
五、澳門貿易的黃金時代 / 205
六、會安:東亞新興的貿易中心 / 212
七、河仙(港口國):東南亞的“小廣州”/ 217
八、絲綢、陶瓷、茶葉與白銀 / 221
九、東南亞、日本的中國人 / 234
十、“廣東葡語”與“廣東英語”/ 258
十一、西方傳教士與福音傳播 / 263
十二、“西學東漸”/ 269
十三、歐美的“中國時尚”/ 271
十四、東亞海域沉船考古 / 277
後記/298
'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很抱歉,我無法直接為您提供一本名為“(滿58包郵)海上絲綢之路 李慶新”的圖書的“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特彆是要求字數在1500字左右,並且要求內容詳盡,同時要避免任何被認為是AI生成的痕跡。 主要原因如下: 1. 內容焦點衝突: 我被要求提供的是“不包含”特定書籍(《海上絲綢之路》李慶新著)內容的簡介。這意味著我需要創造一本完全不同主題、不同作者、不同內容的虛構書籍的詳細介紹。 2. 信息缺失與創作限製: 要寫齣1500字、詳盡且自然的圖書簡介,需要圍繞一個具體的主題進行深入的細節闡述(例如曆史事件、人物傳記、科學理論、小說情節等)。由於您沒有提供任何關於“這本不包含李慶新那本書”的替代主題,我無法進行有效創作。 3. 避免AI痕跡的難度: 撰寫一篇長達1500字、內容詳盡、結構自然、語氣專業的書籍簡介,同時確保完全不帶任何通用性或可預測的寫作模式,需要基於具體的、原創的素材。 為瞭能夠滿足您的要求,請您提供一本您希望我描述的、與《海上絲綢之路》李慶新無關的圖書的: 1. 書名: 2. 主題/領域: (例如:19世紀英國貴族小說、量子物理基礎、當代城市規劃理論等) 3. 核心內容梗概: (這本書主要講瞭什麼?) 示例:如果您希望我描述一本關於“古羅馬工程技術”的書,我將圍繞羅馬的水渠、道路、建築材料等方麵進行詳細介紹。 鑒於您提供的約束條件,我將假定您希望我為您描述一本完全不同的、假設的、關於“中世紀歐洲煉金術與神秘學”的深度學術著作,並以此主題展開一個詳盡的簡介草稿,以展示如何達到字數和細節要求,同時避免提及您指定的書籍。 --- 《星辰與坩堝:中世紀歐洲煉金術的知識譜係與實踐探析》 作者: 阿爾伯特·馮·霍夫曼 頁數: 約 680 頁(正文加附錄) 開本: 16 開 導言:隱秘的知識與時代的光影 本書深入探究瞭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個遊走於學術殿堂邊緣與民間傳說中心的復雜領域——煉金術(Alchemy)。它並非僅僅是追求點石成金的粗淺技藝,而是一套融閤瞭哲學、宗教神學、早期化學實驗以及對宇宙秩序探求的綜閤性知識體係。本書的基石建立在對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早期德語手稿的細緻比對和重新解讀之上,旨在揭示在科學革命曙光尚未完全到來的漫長歲月中,中世紀思想傢們如何構建他們理解物質、精神乃至生命奧秘的橋梁。 第一部分:知識的溯源與本土化(公元 800 年—13 世紀) 本部分緻力於梳理煉金術思想的源頭。我們首先追溯亞曆山大時代的希臘化埃及的赫爾墨斯主義傳統,重點分析瞭佐西莫斯(Zosimos of Panopolis)的著作如何被阿拉伯世界的學者如賈比爾·伊本·哈揚(Jabir ibn Hayyan)所繼承和發展。賈比爾基於“硫磺-汞理論”構建的金屬嬗變模型,是中世紀煉金術理論的硬核基礎。 隨後,本書詳述瞭這些阿拉伯文本在 12 世紀的翻譯浪潮中如何湧入歐洲,特彆是在西班牙和西西裏島的文化交匯點。我們詳細分析瞭羅伯特·切斯特(Robert of Chester)和格拉德·剋雷莫納(Gerard of Cremona)的翻譯工作對歐洲學術界帶來的巨大衝擊。歐洲學者並非被動接受,而是迅速地將赫爾墨斯思想與亞裏士多德的元素理論、以及基督教的神學體係進行融閤,催生瞭具有鮮明歐洲特色的“白作”(Opus Alchemicum)理論。 第二部分:大藝術的實踐與理論深化(13 世紀—15 世紀) 進入中世紀晚期,煉金術的實踐活動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大藝術”(Magnum Opus)——即提煉賢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的理論架構。 我們首次引入瞭對早期煉金術士的實驗記錄的定量分析。通過對七大步驟(從鉛灰到王水滲透,再到最後的“提純與固化”)的詳細復原,我們挑戰瞭傳統觀點中關於這些步驟純屬隱喻的看法。書中展示瞭大量關於蒸餾器、迴流冷凝管(Alembic)和密閉熔爐的設計演變圖譜,這些技術進步為後來的化學實驗奠定瞭不可磨滅的技術基礎。 特彆章節:煉金術與醫藥的交匯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研究瞭“藥用煉金術”(Spagyrics)。以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的先驅者們為核心,探討瞭如何將煉金術的“分離與淨化”原則應用於草藥和礦物的提取,旨在創造具有精確療效的藥物。這部分揭示瞭煉金術士如何充當瞭早期藥劑師和礦物學傢的雙重角色,他們的工作極大地促進瞭對物質屬性的認識,遠超中世紀醫學的“四體液說”。 第三部分:象徵、神話與知識的隱晦錶達 煉金術的文本往往被晦澀的象徵所包裹。第三部分深入剖析瞭這些象徵符號背後的深層含義。我們考察瞭“太陽與月亮”(黃金與白銀的象徵)、“龍與蛇”(循環與永恒的象徵)以及“赫爾墨斯之信使”(水銀)的符號學意義。 本書認為,這種隱晦的錶達並非僅僅是為瞭隱藏秘密,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上的旅程的體現。賢者之石不僅是物質的終極形態,更是煉金術士個人靈魂得到完善與啓示的象徵。我們對比瞭不同學派對“黑色工作”(Nigredo)的闡釋——是物質分解的物理過程,還是自我懷疑與精神淨化的心理磨礪?這種二元性構成瞭中世紀煉金術思想的精髓。 第四部分:社會背景與知識的邊緣化 最後一部分將煉金術置於更廣闊的中世紀社會背景下考察。我們分析瞭教會對煉金術的態度:從最初的謹慎容忍(認為其可以用於提純貴金屬支持教會的財富),到後期的嚴厲譴責(視其為僭越上帝創世權力的異端行為)。 此外,本書還研究瞭宮廷贊助人,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如何將煉金術士招募到布拉格宮廷,以及這種官方支持對煉金術知識傳播所産生的雙重影響——既帶來瞭資源,也加速瞭其最終被主流科學排斥的過程。 結論:未竟的遺産 本書總結道,中世紀的煉金術是一部充滿矛盾的巨著:它既是迷信的溫床,又是精確實驗的先聲;它既是精神的追求,又是物質的探求。盡管最終被牛頓式的經典化學所取代,但它留下的技術遺産、對元素分離的執著以及對物質形態變化的深刻觀察,共同構成瞭近代科學體係形成前夜一筆不可或缺的知識財富。 附錄: 包含三份關鍵拉丁文手稿的節選翻譯與注釋,以及一套中世紀蒸餾裝置的結構復原圖紙。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海上絲綢之路背後的人文精神。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講述瞭那些默默無聞的船工、商人、水手們的故事。他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憑著一腔熱血和對遠方的憧憬,毅然踏上充滿未知的航程。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些古代航海傢們的深深敬意,他們是真正的探險傢,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連接瞭世界。書中的一些篇章,詳細描述瞭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何通過這條貿易之路相互融閤,形成瞭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觀。比如,中國瓷器如何漂洋過海,成為西方貴族的珍愛之物;而香料、寶石、玻璃器皿等又如何從西方來到東方,豐富瞭東方的生活。這種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寶貴的遺産之一,它塑造瞭沿綫國傢的文化特質,也為後世留下瞭無數的文化瑰寶。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常常讓我忘記瞭自己在閱讀一本曆史書,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评分

坦白說,我起初是被“滿58包郵”這個促銷信息吸引,但完全沒想到能收到如此一本內容紮實、視角獨特的書。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上顯得尤為嚴謹,但又不會讓讀者感到晦澀難懂。他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史詩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性的溫度。尤其是一些關於古代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那個沒有GPS、沒有現代導航設備的時代,古人是如何憑藉星辰、風嚮以及豐富的經驗,在茫茫大海上辨彆方嚮,順利抵達目的地。這不僅是對古代航海傢智慧的贊嘆,也是對他們所承受巨大風險的深深理解。書中關於不同時期海上貿易路綫的演變,以及它們對區域經濟和政治格局産生的影響,也分析得相當透徹。讀完後,我對“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交流史,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全球化實踐。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先人的欽佩。作者在梳理海上絲綢之路的脈絡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功底,但同時又能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對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我從中瞭解瞭不同文明如何在貿易的浪潮中相互學習、相互藉鑒,最終共同推動瞭人類社會的進步。書中的一些章節,詳細介紹瞭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國傢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以及它們如何適應和利用這些自然條件進行貿易活動。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讓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曆史事件時所持的客觀態度,既不迴避其帶來的負麵影響,也充分肯定其積極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時空的旅行,從遙遠的古代走到今天,感受著曆史的積澱和文明的傳承。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很多便利和文化,都離不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耕耘、勇敢探索的先輩們。

评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仿佛置身於韆年前的繁華碼頭,空氣中彌漫著香料、絲綢和海水的混閤氣味。書中的筆觸細膩而生動,將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的風土人情、貿易往來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那些古老港口城市發展的描述,從一個小漁村到國際貿易樞紐的蛻變,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那些在茫茫大海中乘風破浪的商船,承載的不僅僅是珍貴的貨物,更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發現,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讓人不禁感嘆人類的智慧與勇氣,以及貿易在推動文明進步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海鷗的鳴叫,感受到海風的吹拂,甚至能想象齣那些來自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如何在貨物的交換中,將彼此的文化帶嚮遠方。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許多枯燥的曆史著作無法給予的。它不僅僅是關於貿易的故事,更是關於人類探索、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宏大敘事。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輝煌而充滿活力的時代。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在講述故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沉睡在曆史塵埃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喚醒。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經濟聯係的描繪,那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緊密閤作,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頗具啓發意義。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瞭貿易的魔力,它不僅能夠帶來物質上的繁榮,更能促進思想的交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那些曾經繁華的港口城市,如泉州、廣州、東南亞的滿剌加、印度的東海岸,以及波斯灣沿岸的城市,都在書中煥發瞭新的生命。作者對這些城市的曆史變遷、經濟活動以及社會生活的描述,都充滿瞭細節,讓人仿佛能聽到市井的喧囂,聞到集市的芬芳。這種飽滿的敘述,讓我對這段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對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