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海上絲綢之路 | 作者 | 李慶新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黃山書社 |
| ISBN | 9787546154404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始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東海絲綢之路,分北綫和南綫;一條是南海絲綢之路,分南綫和東綫,其中南綫是海上絲綢之路中早開闢的、主要的航綫,東綫開闢於16世紀大航海時代,自廣州、澳門、漳州至菲律賓馬尼拉,再經太平洋到達美洲新大陸。《海上絲綢之路》分為“早期東西方海上航綫的對接”“從珠江口到波斯灣:廣州通海夷道”“宋元帝國對海洋貿易的經營”“世界海洋貿易的新時代”四個篇章,梳理瞭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闡述瞭東西方的貿易往來,是一本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普及性讀物。 |
| 作者簡介 | |
| 李慶新,廣東揭西人。曆史學博士,研究員(二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曆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Studies of Maritime History)主編,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曆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創新協作中心研究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海洋史、中國經濟史、中外關係史、廣東地方史。專著有《瀕海之地——南海貿易與中外關係史研究》《明代海外貿易製度》,參與並主編《廣東通史?古代捲》(上、下冊)、《廣東曆史人文資源調研報告》等。 |
| 目錄 | |
| '前言/ 001 **章 東西方海洋航路的對接 一、從地中海到印度洋: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的 航海貢獻 / 001 二、東亞的早期航海活動 / 013 三、番禺都會的考古發現 / 018 四、漢朝譯使航嚮黃支 / 026 五、遂溪南朝窖藏齣土的波斯器物與銀幣 / 034 六、俄厄海港:印度化時代南海 -印度洋的貿易中心 / 041 七、印度洋、波斯灣的瀕海國傢 / 045 八、羅馬人的“中國印象”/ 049 九、佛法東傳與法顯西行 / 051 第二章 從珠江口到波斯灣:“廣州通海夷道” 一、常駿齣使赤土國 / 061 二、唐朝市舶使 / 062 三、皇華四達:“廣州通海夷道” / 067 四、巴格達與廣州 / 075 五、唐朝大宗齣口商品:絲綢與陶瓷 / 079 六、日本遣隋使與遣唐使 / 082 七、東北亞海域的新羅船隊 / 085 八、海上絲路上的高僧大德 / 087 九、伊斯蘭教東傳 / 094 十、黑石號沉船與印坦沉船 / 097 第三章 東方大航海時代:宋元帝國對海洋貿易的經營 一、宋元帝國的貿易管理 / 111 二、帝國的貿易夥伴 / 114 三、繁華的東方大港 / 119 四、海船與航海技術 / 125 五、馬可·波羅時代的旅行傢 / 130 六、“泉南佛國”:泉州的宗教遺跡 / 139 七、南海 I號沉船與新安沉船 / 144 第四章 早期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海洋貿易與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 / 158 二、歐洲人的海洋擴張 / 162 三、“廣中事例”與“月港體製”:明朝貿易管理模式 / 191 四、清朝海關、“一口通商”與廣東十三行 / 194 五、澳門貿易的黃金時代 / 205 六、會安:東亞新興的貿易中心 / 212 七、河仙(港口國):東南亞的“小廣州”/ 217 八、絲綢、陶瓷、茶葉與白銀 / 221 九、東南亞、日本的中國人 / 234 十、“廣東葡語”與“廣東英語”/ 258 十一、西方傳教士與福音傳播 / 263 十二、“西學東漸”/ 269 十三、歐美的“中國時尚”/ 271 十四、東亞海域沉船考古 / 277 後記/298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海上絲綢之路背後的人文精神。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講述瞭那些默默無聞的船工、商人、水手們的故事。他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憑著一腔熱血和對遠方的憧憬,毅然踏上充滿未知的航程。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些古代航海傢們的深深敬意,他們是真正的探險傢,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連接瞭世界。書中的一些篇章,詳細描述瞭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何通過這條貿易之路相互融閤,形成瞭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觀。比如,中國瓷器如何漂洋過海,成為西方貴族的珍愛之物;而香料、寶石、玻璃器皿等又如何從西方來到東方,豐富瞭東方的生活。這種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寶貴的遺産之一,它塑造瞭沿綫國傢的文化特質,也為後世留下瞭無數的文化瑰寶。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常常讓我忘記瞭自己在閱讀一本曆史書,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评分坦白說,我起初是被“滿58包郵”這個促銷信息吸引,但完全沒想到能收到如此一本內容紮實、視角獨特的書。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上顯得尤為嚴謹,但又不會讓讀者感到晦澀難懂。他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史詩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性的溫度。尤其是一些關於古代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那個沒有GPS、沒有現代導航設備的時代,古人是如何憑藉星辰、風嚮以及豐富的經驗,在茫茫大海上辨彆方嚮,順利抵達目的地。這不僅是對古代航海傢智慧的贊嘆,也是對他們所承受巨大風險的深深理解。書中關於不同時期海上貿易路綫的演變,以及它們對區域經濟和政治格局産生的影響,也分析得相當透徹。讀完後,我對“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交流史,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全球化實踐。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先人的欽佩。作者在梳理海上絲綢之路的脈絡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功底,但同時又能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對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我從中瞭解瞭不同文明如何在貿易的浪潮中相互學習、相互藉鑒,最終共同推動瞭人類社會的進步。書中的一些章節,詳細介紹瞭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國傢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以及它們如何適應和利用這些自然條件進行貿易活動。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讓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曆史事件時所持的客觀態度,既不迴避其帶來的負麵影響,也充分肯定其積極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時空的旅行,從遙遠的古代走到今天,感受著曆史的積澱和文明的傳承。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很多便利和文化,都離不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耕耘、勇敢探索的先輩們。
评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仿佛置身於韆年前的繁華碼頭,空氣中彌漫著香料、絲綢和海水的混閤氣味。書中的筆觸細膩而生動,將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的風土人情、貿易往來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那些古老港口城市發展的描述,從一個小漁村到國際貿易樞紐的蛻變,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那些在茫茫大海中乘風破浪的商船,承載的不僅僅是珍貴的貨物,更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發現,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讓人不禁感嘆人類的智慧與勇氣,以及貿易在推動文明進步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海鷗的鳴叫,感受到海風的吹拂,甚至能想象齣那些來自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如何在貨物的交換中,將彼此的文化帶嚮遠方。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許多枯燥的曆史著作無法給予的。它不僅僅是關於貿易的故事,更是關於人類探索、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宏大敘事。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輝煌而充滿活力的時代。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在講述故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沉睡在曆史塵埃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喚醒。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經濟聯係的描繪,那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緊密閤作,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頗具啓發意義。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瞭貿易的魔力,它不僅能夠帶來物質上的繁榮,更能促進思想的交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那些曾經繁華的港口城市,如泉州、廣州、東南亞的滿剌加、印度的東海岸,以及波斯灣沿岸的城市,都在書中煥發瞭新的生命。作者對這些城市的曆史變遷、經濟活動以及社會生活的描述,都充滿瞭細節,讓人仿佛能聽到市井的喧囂,聞到集市的芬芳。這種飽滿的敘述,讓我對這段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對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