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大傢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裏,隨時隨地掏齣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裏,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瞭,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詞學十講》根據龍榆生先生詞學學習創作課上講義編輯而成,作品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詞學淵源、選調、作法等內容。作為與夏承燾、唐圭璋齊名的詞學大傢,文中多本色當行語。其論選韻、重去聲、析比興,皆鞭闢入裏,富遠見卓識,可說是講解宋詞欣賞的優秀讀物。
作者簡介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勛,又名龍七,彆號忍寒居士。江西萬載人。1928年起,先後任教於上海暨南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及上海音樂學院等院校。一生緻力於詞學研究。曾主編《詞學季刊》、《同聲月刊》。著有《中國韻文史》、《詞麯概論》、《唐宋詞格律》、《唐宋名傢詞選》等。
目錄
第一講 唐宋歌詞的特殊形式和發展規律
第二講 唐人近體詩和麯子詞的演化
第三講 選調和選韻
第四講 論句度長短與錶情關係
第五講 論韻位安排與錶情關係
第六講 論對偶
第七講 論結構
第八講 論四聲陰陽
第九講 論比興
第十講 論欣賞和創作
附錄一 四聲的辨彆和練習
附錄二 談談詞的藝術特徵
附錄三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精彩書摘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韆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白石道人歌麯·暗香》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裏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鬍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裏,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麯。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白石道人歌麯·疏影》
我們要瞭解這兩首詞的比興所在,必得約略瞭解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所常往還的朋友是些什麼人物。他在他所寫的“自敘”裏提到:“參政範公(成大)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製楊公(萬裏)以為於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龜濛)。於是為忘年交。”又說:“稼軒辛公(棄疾)深服其長短句。”賞識他的纔藝的名流是很多的。他慨嘆著說:“嗟乎!四海之內,知己者不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於窶睏無聊之地者。”(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二引)他鬱鬱不得誌,連個人的生活都得依靠親友們的幫助。“士為知己者死”,是我國長期封建社會製度下知識分子的常情。據夏承燾考定,這兩首詞作於公元1191年(光宗紹熙二年辛亥)由閤肥南歸,寄住蘇州範成大的石湖彆業時。距離他寫《揚州慢》(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公元1176年),雖已有瞭十五年之久,而他在《揚州慢》和《淒涼犯》詞中所描繪的金兵進犯後江北~帶的荒涼景象,該是不會輕易忘懷的。在他的朋友中,如上麵所舉範成大、楊萬裏、辛棄疾等,又都是具有愛國思想的人,他雖落拓江湖,又怎能不“係心君國”,慨然有用世之誌?他寫《暗香》、《疏影》時,據夏承燾說,年齡還隻三十七歲,正是纔人誌士還可以發憤有為的時候。由於這些情況,他對範成大是該存有汲引上進的幻想的。張惠言說:“時石湖(範成大)蓋有隱遁之誌,故作此二詞以沮之。”又說:“首章言己嘗有用世之誌,今老無能,但望之石湖也。”他又在《疏影》下注雲:“此章更以二帝之憤發之,故有昭君之句。”(並見《詞選》)夏承燾說:“石湖此時六十六歲,已宦成身退,白石實少於石湖二十餘歲,張說誤。”(夏著《薑白石詞編年箋校》捲三)而鄧廷楨著《雙硯齋詞話》評說此詞“乃為北庭後宮言之。”
我們試把張惠言、鄧廷楨、鄭文焯、夏承燾諸人的說法參互比較一下。我覺得《暗香》“言己嘗有用世之誌”,這一點是對的。但“望之石湖”,卻不是為瞭自己的“今老無能”,而是希望範能愛惜人纔,設法加以引薦。所以他一開始就緻感於過去範氏對他的一些照護。“何遜”二句,不是真個說的自己老瞭,而是緻慨於久經淪落,生怕纔華衰退,不能再有作為,是自謙也是自傷的話頭。“竹外疏花”.仍得將“冷香”襲人“瑤席”,是說自己的憔悴形骸,還有接近有力援引者的機會,又不免激起聯翩浮想,寄希望於石湖。過片再緻慨於士氣消沉,人纔寥落,造成南宋半壁江山的頹勢。“寄與”二句是藉用陸凱寄範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詩意,個人想要一抒忠悃,犯寒生“春”,爭奈雨雪載途,微情難達。“翠尊”二句亦感於石湖業經退隱,未必更有汲引的可能,亦惟有相對無言,黯然留作永念而已。“長記”二語,可能在範得居權要時有過邀集群賢暗圖大舉的私議。“西湖”是南宋首都所在,這一句是有些“漏泄春光”的。曾幾何時?“又片片、吹盡也”!後緣難再,亦隻有飲泣吞聲而已!
……
前言/序言
“大傢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纍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齣版,使之不至於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齣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瞭,除瞭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傢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裏,隨時隨地掏齣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裏,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瞭,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傢小書”齣版在即,齣版社同誌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瞭,就此擱筆吧。
《詞學十講》:跨越韆年,品味詞章之韻 韆載詞章,流光溢彩。自唐代發軔,至宋代鼎盛,詞作為一種獨具中國古典韻味的文學體裁,以其婉轉的鏇律、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懷、寄托理想的載體,更是時代風貌、社會變遷的生動映照。品讀詞,便是與古人對話,在字裏行間感受曆史的溫度,體味人生的悲歡離閤。 《詞學十講》正是這樣一部旨在帶領讀者走進詞學殿堂的入門之作。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詞作,而是從多個維度、深入淺齣地剖析詞的生成、發展、演變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希望通過這十次“講授”,能夠點亮讀者對詞學研究的興趣,啓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最終讓更多人領略到詞這一藝術形式的博大精深。 第一講:詞的緣起與草創——風雅頌之外的新聲 在探討詞的“前世今生”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追溯它的源頭。詞,並非憑空而降,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根基。本講將帶領讀者迴到詞的萌芽時期,探討它與早期詩歌,特彆是《詩經》中的“風”、“雅”、“頌”以及漢代的樂府民歌之間的內在聯係。我們將審視那些被認為是詞的“濫觴”之作,分析其音樂性、節奏感以及敘事或抒情的方式,如何為後來的詞體奠定基礎。從“歌詩閤一”的早期形態,到逐漸形成獨立的文學體式,我們將梳理詞在唐初、中葉的初步發展,勾勒齣它從一種伴樂演唱的“麯子詞”,逐漸嚮更具文學性的“詩餘”轉變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文學形式的演變,更是社會文化變遷在藝術上的反映。 第二講:晚唐五代:詞體的初步成熟與文人化進程 當時代的風浪吹拂,詞體也迎來瞭它重要的轉摺點。晚唐五代,詞的創作不再僅僅局限於宮廷宴樂或市井歌謠,一批纔華橫溢的文人開始用詞來錶達更為復雜的思想感情。本講將聚焦於溫庭筠、韋莊、馮延巳等重要詞人,分析他們如何繼承前人的創作經驗,又如何注入文人的雅趣與情懷。我們將深入探討他們在詞調的創新、詞句的錘煉、意象的選擇以及情感的錶達等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例如,溫庭筠綺麗而精巧的詞風,如何開創瞭“花間派”的先河;馮延citep的詞作,又如何展現齣更為深沉的哲思與憂鬱。通過對這些代錶性作品的解讀,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詞體如何從通俗走嚮典雅,從民間走嚮文壇,為宋詞的輝煌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第三講:宋詞的黃金時代(一):晏殊、歐陽修與婉約派的典範 宋代,是中國詞史上的一個巔峰。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為詞的創作提供瞭肥沃的土壤。本講將目光投嚮北宋前期,重點剖析晏殊和歐陽修這兩位在詞壇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人物。我們將分析晏殊如何以其溫潤典雅、平和中正的風格,將詞的抒情性推嚮新的高度,他的詞作如何體現瞭貴族文人的生活情趣與人生感悟。而歐陽修,不僅在文學上成就斐然,更是宋詞婉約派的重要奠基者。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將散文的筆法與詞的韻律相結閤,創作齣既有清新自然的風格,又不失深厚情感的作品。通過對他們代錶作的細緻品讀,讀者將能深刻理解婉約派詞風的精髓——其含蓄委婉、情感細膩、意境優美的特點,以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第四講:宋詞的黃金時代(二):範仲淹、蘇軾與豪放派的崛起 宋代詞史的輝煌,不止於婉約。當曆史的洪流湧動,當社會的大潮激蕩,詞的風格也隨之發生瞭深刻的變革。本講將聚焦於範仲淹和蘇軾,這兩位代錶著豪放派詞風的偉大詞人。我們將分析範仲淹的詞作,如《漁傢傲》,如何以其慷慨激昂、憂國憂民的情懷,開創瞭詞壇的“英雄氣象”。而蘇軾,無疑是宋詞中最具創造力的天纔之一。我們將深入解讀他的豪放詞,分析其筆下的壯麗山河、人生哲理以及超脫曠達的胸襟。蘇軾的詞,不僅在氣勢上磅礴雄渾,更在情感的深度和哲思的廣度上,將詞的錶現力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對他們作品的賞析,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詞體如何突破以往的窠臼,展現齣更為廣闊的題材和更為恢弘的氣象。 第五講:宋詞的黃金時代(三):柳永、李清照與詞體發展的多元麵嚮 宋詞的輝煌,並非單一的風格獨舞。除瞭婉約與豪放這兩大主流,宋詞的發展還展現齣更為多元的麵嚮。本講將目光聚焦於柳永和李清照,兩位在詞史上獨樹一幟的創作者。我們將分析柳永如何以其“俗”而不“鄙”的鋪敘手法,創作齣大量反映市民生活、描繪都市風情的作品,他的詞作如何拓展瞭詞的題材和錶現空間,並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而李清照,這位被譽為“韆古第一纔女”的詞人,她的詞作則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鬱的芬芳。我們將深入探討她詞作中那份晶瑩剔透的語言、清麗哀婉的情感以及對女性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通過對柳永和李清照作品的賞析,讀者將能看到詞體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筆下,所展現齣的豐富多彩的麵貌。 第六講:宋詞的黃金時代(四):辛棄疾與愛國詞的巔峰 傢國情懷,是中華民族血脈中永恒的主題。在風雲變幻的時代,詞亦成為抒發愛國之情、激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本講將重點剖析辛棄疾,這位被譽為“詞中之龍”的偉大詞人。我們將深入研究他的愛國詞,分析其作品中那種縱橫捭闔的氣勢、壯懷激烈的豪情以及深沉悲壯的憂憤。辛棄疾的詞,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那個時代民族危機的深刻寫照。我們將探討他如何以筆為劍,揮灑滿腔熱血,將詞的軍事題材和政治抱負融入其中,開創瞭詞史上的又一個高峰。通過對他作品的解讀,讀者將能感受到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民族擔當。 第七講:宋詞的餘韻與發展——金元時期的詞壇變遷 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詞體也迎來瞭新的挑戰與機遇。本講將探討宋代詞學發展至金元時期的變遷。我們將分析金代詞壇如何在繼承宋詞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一些重要的金代詞人,如元好問,他們如何以其深沉的傢國之思和濃鬱的民族情感,延續瞭宋詞的輝煌。接著,我們將審視元代詞的發展,探討元麯在詞體發展中的影響,以及一些詞人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嘗試新的創作風格和錶現手法。盡管元代詞的成就相較於宋代有所不及,但其麯摺的探索和發展,依然是中國詞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八講:詞的藝術特色——音樂性、意象與煉字 詞的魅力,在於其獨特的藝術錶現手法。本講將從詞的內在藝術特徵入手,深入剖析其之所以動人的奧秘。我們將首先探討詞的“音樂性”,即詞與音樂的密切關係,分析詞牌的格律、韻腳的運用、聲調的和諧如何共同構成瞭詞的韻律之美,以及這種音樂性如何影響瞭詞的情感錶達。其次,我們將深入探討詞中的“意象”,即詞人如何通過選擇和組閤特定的意象,來營造詞作的意境,並通過對“煉字”的分析,展示詞人如何在字斟句酌中,捕捉最精確、最生動的錶達。從“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小樓”到“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每一個意象都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信息。 第九講:詞的鑒賞之道——如何讀懂一首好詞 文學的魅力,在於其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思考。本講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詞鑒賞方法。我們將從理解詞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創作風格入手,引導讀者如何把握詞作的整體情感基調和主題思想。接著,我們將聚焦於詞句的解讀,分析詞人如何通過比興、象徵、通感等手法,來錶達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同時,我們也將強調在鑒賞過程中,要注重詞作的音樂美、節奏感以及意象的聯想。通過分享具體的鑒賞案例,讀者將能夠學習如何“走進”一首詞,與其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最終領略到詞作中那份含蓄而雋永的美。 第十講:詞學研究的傳承與展望——經典永流傳 當我們走完瞭這十次詞學探索之旅,我們有必要迴顧詞學研究的曆程,並對未來進行展望。本講將梳理曆代詞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和代錶人物,探討不同的詞學流派和研究方法。我們將強調詞學研究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對文學現象的考察,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曆史和社會精神的深入理解。最後,我們將呼喚更多的人關注詞學,熱愛詞學,讓這份寶貴的文學遺産在當代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詞,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瑰寶,其生命力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詞學十講》希望成為您步入詞學殿堂的友善嚮導,我們相信,通過對詞的深入瞭解,您將更能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感悟人生百態的豐富與深刻。讓我們一同在詞海中遨遊,品味那穿越韆年的韻味與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