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同時還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傳習錄》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无善无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评分##孔学,朱理,禅宗,中观,老子,白沙心学,集大全者。
评分##心情愉悦近于道,不做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顺应本心。哎,听逗比天才说这种话好气闷,好比勤勤恳恳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考到第二名,被看一遍书过目不忘的第一名资优生说,哎,我就随便考考而已。⊙﹏⊙b汗
评分##历时三年,终于读完。 读起来不觉得有趣,因此不推荐。
评分##每天两篇,如补能量。终于读完啦!哈哈
评分##白话翻译有点差了啊。七七页,“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里面“如何是”怎么能翻成“为什么”呢?还不如不翻。“未发之中”也从来不解释。plus整个修德为主,认为知识和爱好会减损德行的价值观实在不能苟同。阳明心学纵使普及全天下,也开不了民智。
评分##一半以上没咋理解。。。
评分##扣一星因为注释,关节处未点明 通篇看到的都是人的劣根性导致的天理不可复,三代之治不可复,世人要是都能稍涉心学,世界应该会美好很多
评分##格物只在于致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就是“天理”、“心”。 即便是盗贼,在内心深处也是知道善恶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好比是镜子(是能洞明一切的,是“天理”),“意”便是镜子上的灰尘(无法洞明事物的本质了,是“人欲”)。 “格物”就是除去镜子上的灰尘(去人欲),恢复镜子的本貌(存天理)。 至于“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关系,就好比是硬币的正反面,本为一物,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行”了,才是真“知”,所以“行”即“知”。只有真“知”了,才能“行”,所以“知”即“行”。二者互为对方的开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